那曲市高中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Ⅰ卷、Ⅱ卷两部分,共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条形码粘贴好,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用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
3.用2B铅笔把第Ⅰ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用黑色签字笔把第Ⅱ卷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空3分,共48分)
1.《尚书》记载“有夏(夏朝)多罪,天命殛(jí,杀死)之”、“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反映了夏周时期(? ?)
A.政权更替频繁?????????????????????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D.世袭制度遭到废弃
2.《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_____,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横线处应填入( )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3.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人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4.明中后期,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又具有票拟权,而且比六部更接近皇帝,所以尽管内阁从来没有被正式地告知统领六部,但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这一变化反映出(? ? )
A.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 内阁已经取代六部
C. 内阁权力不受制约 D. 君权受到内阁制约
5.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史实,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为(????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6.中国学者蒋廷黻指出:“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则称之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 由……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他所说的“世界大势”是指(?? )
A.工业资本主义的扩展 B.英国对世界殖民帝国的追求
C.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延伸 D.中国处于落后状态必然挨打
7.马克思说“推动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C.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8.19世纪末,丘逢甲在《往事》中写道:“往事何堪说?征衫血泪斑。龙归天外雨, 鳌没海中山。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台湾成为“异域”是在( )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中日甲午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9.张鸣在《辛亥:摇晃的中国》中写道:“革命带来了问题,答案却是只能在继续革命中得到解决。……所谓革命,无非是借助革命的杠杆,撬起可以使民族翻身的巨石,当无论如何都撬不动的时候,不是换一个杠杆,而是接长这个杠杆,用更激进的革命,继续撬。”
这表明作者认为中国近代前期(?? )
A.革命目标极具坚定性?????B.革命手段极具优越性
C.革命过程极具跳跃性?????D.革命结果极具建设性
10.《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1.?“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这给20世纪初期的中国革命带来的最大影响是( ??)
A.中国共产党诞生 B.新文化运动发展方向改变
C.“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创立 D.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出现
12.“共产党人这时在中国东南部进行活动,他们从民众中取得力量。并通过没收和分配大地产的有条不紊的政策,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从贫苦农民那里得到支持。”材料中的“这时”应指(? )
A.国民大革命时期??????????????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13.毛泽东的诗词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其中“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分别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秋收起义? ?? 红军长征???? 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 红军长征???? 渡江战役
C.抗日战争?? ? 土地革命??? ?解放战争
D.国民革命?? ? 红军长征?? ? 渡江战役
14.1938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连续发表文章,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其根本经验的第一条便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裂则败,联合则胜’,成为铁一般的定律”。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东北抗日斗争经验教训的第一次尝试。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①总结全面抗战的经验教训 ②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
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准备 ④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古城新情调》一文写道: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解放亦是生活的向上,王府百货店挂起了庆祝和平解放的大标语。文中情景发生于(?? )
A.淮海战役胜利后 B.辽沈战役胜利后 C.渡江战役胜利后 D.平津战役胜利后
16.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屈辱的历史 B.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
C.是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D.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材料一
——整理自《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 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另外,无论是基层政区还是上层政区,其地理分布变化的总趋势都是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的逆转,由秦代北方是南方的两倍余,到隋代南北大致相等,到清中叶,南方政区近于北方的两倍。
——摘编自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并分析该制度对中央权力运行的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8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 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图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尤其是华北事变和七七事变后,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人们常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这种民族精神的真正觉醒与近代哪一次战争有关?(10分)
(2)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发展和高涨,进一步丰富了民族精神。据材料二,抗战时期民族精神进一步丰富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如何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国人民抗争的认识。(6分)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B B A D A A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D A B B C D C
二、材料题
17.答案:
(1)制度:三省六部制。2分
作用:,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分工负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分散相权,有利于,强化君权。8分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交错;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8分
(3)趋势: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废除丞相。中央的权力日益加强,地方的权力日益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8分
18.答案:(1)内涵:反抗精神、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爱国精神等。8分
战争:甲午中日战争。2分
(2)原因:民族危机的日益加重(日本侵华)。2分
理解: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捍卫了民族尊严,提升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8分
(3)认识:中国人民的抗争,促进了民族觉醒,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相关的答案任意答3点即可)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