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戊戌变法同步精练
一、单选题
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录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下列历史事件与公车上书有关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变法维新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废除科举制
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
A.
曾国藩
B.
康有为
C.
邓世昌
D.
左宝贵
历史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下列历史事件其相互联系,最恰当的是
(
)
?
?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
D.
?
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曾多次上书光绪帝,他上书的主题应是()
A.
严厉禁烟,抵御外侮
B.
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C.
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D.
扶清灭洋、恢复中华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一“思考”
A.
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开端
B.
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C.
使谋求制度变革提上日程
D.
使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立速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他强调的是()
A.
学习西方的技术
B.
学习西方的学习教育
C.
学习西方的制度
D.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1895
年,维新派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其主持者
A.
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叹
B.
译述了《天演论》
C.
发起了公车上书,后回乡著书、讲学
D.
撰写了《变法通议》
面对甲午战争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奔走呼号,掀起了救亡图存的()
A.
太平天国运动
B.
维新变法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清史纪事本末》:“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沸腾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下列历史人物,不属于材料中“志士”的是()
A.
严复
B.
邓世昌
C.
梁启超
D.
康有为
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
另因为官办企业多弊病,故也着重鼓励民办企业、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上述措施
(
)
A.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
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C.
有利于民众思想文化的启蒙
D.
有利于维新派掌握政权
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材料强调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A.
挽救民族危亡
B.
实现富国强兵
C.
引领思想启蒙
D.
建立民主政治
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公车上书”为戊戌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
B.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
慈禧太后残酷镇压了戊戌变法运动
D.
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表中的选项,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公车上书
拉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B.
百日维新
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
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
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D.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提高了光绪皇帝的地位
A.
A
B.
B
C.
C
D.
D
下列事件的正确排序是(?
?
)
①《马关条约》签订
②公车上书
③百日维新
④戊戌政变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①③④
D.
②①④③
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
A.
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B.
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C.
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
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李鸿章
材料二: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
??????????????????????????????????
——“明定国是”诏书
(1)材料一是李鸿章对什么运动的反思?
(2)材料二是光绪皇帝颁布的诏书,为此开展了什么运动??
(3)请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者两项运动的异同?并简述这两项运动对旧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推动此次变法的力量来自于外,即德占胶澳、俄占旅大、英占威海和新界、法占广州湾(湛江),瓜分的阴影笼罩着许多人的心。尽管清朝已百病缠身,但戊戌变法的目标并不是自救其病,而是求强救亡。?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材料二:康、梁等维新人士总以奔竞躁进的姿态,试图鼓动年轻无政治经验、无真实权力的光绪帝以发号施令、急赏急罚的方式,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不顾各种矛盾的客观实际,而取得变法的成功,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维新变法的失败当然是由于守旧势力的绝对强大造成的,但也与光绪帝及康、梁等人政略上的失误紧密相关。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
材料三:1895年……签署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举国激愤,人人思变,雪耻强国之声陡然放大。时值各省130多名举人在京会试。37岁的广东南海考生康有为在一夜之间赶写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强烈要求光绪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这是近代中国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指出目标是什么?说明导致这一目标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该事件的特点。说明失败的主客观原因分别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主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人的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这个大帝国在受轻视的、配备以现代战争武器的邻国面前显得十分无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有观点认为:甲午一役,是民族之痛,同时还是民族之幸。对此,你持怎样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二: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戊戌春季的瓜分更刺激了变法派和光绪帝……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2)材料二中“变法派”主要代表是哪些人?。这些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材料三:“戊戌六君子”被杀的时候,不少老百姓其实是叫好的,他们都认为国家杀了奸臣。对老百姓而言,康梁就是奸臣。启蒙可能是一个方面,而文化的改造一直会是个难题。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近代中国的历史选择和变法取向。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变法存在的局限和积极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B.据所学知,与公车上书有关的历史事件是戊戌变法。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故B正确。
?ACD.这三项均与公车上书无关,故排除ACD。故选B。??
2.【答案】B
【解析】略
3.【答案】C
【解析】C.据所学知,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了亚洲强国,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发动了对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中国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进行了戊戌变法。所以最能体现三者之间关系的图片是C项,故C项正确。
ABD.综上所述,这三项的关系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D。故选C。??
4.【答案】C
【解析】A.是林则徐的主张,故排除A。
B.是洋务派的主张,故排除B。
C.根据所学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等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后来列强又掀起瓜分狂潮,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局面,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为了救亡图存而掀起了维新变法,故C正确。
D.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和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D。故选C。??
5.【答案】C
【解析】略
6.【答案】C
【解析】
C.由题干内容可知,材料中的“振工商”是指学习西方经济,发展资本主义;“求学校”是指学习西方的近代教育;“立宪法,改良政治”是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材料最后郑观应强调要“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可知,他强调的是学习西方的制度。故C正确。
7.【答案】B
【解析】略
8.【答案】B
【解析】B.面对甲午战争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故B正确。
ACD.均与“康有为、梁启超”无关。故选B。??
9.【答案】B
【解析】ACD.由题干“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沸腾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可知,材料中的“志士”指的是主张变法的资产阶级维新派,ACD三项人物都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B.邓世昌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B不属于材料中“志士”。故选B。??
10.【答案】A
【解析】略
11.【答案】C
【解析】C.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故C正确。
ABD不符合题干主旨。故选C。??
12.【答案】D
【解析】A.根据所学知识,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参加考试的考生群情激愤,联名上书光绪帝,提出了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是为公车上书,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但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故A说法正确。
B.根据所学知识,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宣传了维新思想,一定程度上开启了民智,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故B说法正确。
C.根据所学知识,由于戊戌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顽固派的坚决反对,1898年6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残酷镇压了戊戌变法运动,故C说法正确。
D.根据所学知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以及顽固派势力的强大,戊戌变法最终失败,戊戌变法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没有实现,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故D说法错误。?故选D。??
13.【答案】A
【解析】A.公车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故A符合题意。
B.百日维新,主张变法维新,走君主立宪道路,故B不符合题意。
C.《定国是诏》颁布标志百日维新开始,但是不标志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故C不符合题意。
D.戊戌政变为慈禧发动,光绪被软禁,维新变法宣告失败,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4.【答案】A
【解析】①.《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在1895年。
②.公车上书是因为《马关条约》的签订,康有为等士人发起的上书皇帝的事件(也在1895年)。它是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③.百日维新是从1898年6月到9月,共103天。
④.戊戌政变发生于1898年9月。顽固派推翻了维新派的改革,结束了百日维新。
故①②③④是正确的排序。故选A。??
15.【答案】A
【解析】略
16.【答案】(1)洋务运动。
(2)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
(3)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目的相同,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一场自救运动,戊戌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领导阶层:洋务运动的领导者是中央或地方的官员,戊戌变法的领导者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手中没有实权;开展方式:洋务运动主张向西方学习军事,建设近代化国防,创办了大量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戊戌变法希望通过改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促进国家的发展和强大;结果: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最终都失败了。洋务运动的影响: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她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戊戌变法的影响: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但变法过程中相关宣传使国人逐步意识到君主立宪制在中国实行不通的,腐朽没落的清政府无法挽救。
17.【答案】(1)戊戌变法;求强救亡;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欧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躁进、年轻无政治经验、无真实权力;急于求成;脱离实际。守旧势力的绝对强大;光绪帝及康、梁等人政略上的失误。
(3)拒和、迁都、变法、练兵。
18.【答案】(1)本小题回答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答出以下任一答案即可。答案一:这是民族之痛。因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答案二:这是民族之痛,同时还是民族之幸。因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但同时也唤起了中国有识之士的觉醒,他们开始寻求新的强国之路。
(2)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等;?
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
?(3)局限:变法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影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