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观沧海》课件(共31张PPT)+素材+教学设计+导学案(含答案)+达标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观沧海》课件(共31张PPT)+素材+教学设计+导学案(含答案)+达标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1 09:21:32

内容文字预览

(共31张PPT)
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观沧海》
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大家都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默写诗歌。(重点)
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难点)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素养)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此诗正写于这一时期。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曹操善诗歌,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都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代表作有: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军事著作《孙子略解》等。
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时所作,是曹操的名篇,选自《乐府诗集》。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象沧海一样难以平静。故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形成雄浑苍劲的风格。
中国古典诗歌
近体诗
绝句、律诗(唐)

(宋)

散曲
戏剧
小令
套数
(元)
古诗、楚辞、乐府诗
古体诗
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和新诗;
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按内容分(题材):
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宫怨诗和闺怨诗、爱情诗。
文体知识
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是汉代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它主要负责制作国家典礼音乐,收集民间的歌谣入乐。古人把这一乐府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这首《观沧海》就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诗:
文体知识
方法指导
诗歌赏析三部曲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沧海(

碣石


澹澹



峙(

萧瑟(

哉(

预习检查
jié
dàn
sǒng
zhì
zāi
xiāo

cānɡ
1、读准字音
预习检查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澹澹:
(2)竦峙:
(3)星汉:
(4)萧瑟:
(5)至:
(6)何:
(7)若:
(8)东临:
水波摇荡。
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银河。
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极。
多么
好像
东:向东。临:到达
登上。
预习检查
3、读准节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整体感知
1、点击图片视频朗读,注意情感
整体感知
2、全班齐读,读出气势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整体感知
3、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是多么的荡漾,(海中)山岛是那样的高耸挺立。
树木密密层层地生长着,(遍山的)野草长得丰满茂盛。
清冷的秋风多有力,滔天的巨浪涌起。
整体感知
3、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日月星辰的运行与灿烂,都好像出于沧海之中。(互文)
幸运得很,好极了,就用诗歌来抒发内心的志向吧。
整体感知
4、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明确】:
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
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
第4层(13~14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合作探究
1.全诗围绕着哪个字来写?
2.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3.
《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合作探究
1、全诗围绕着哪个字来写?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观沧海



山岛
树木
百草
洪波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宏伟志向

萧瑟秋风
2、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合作探究
3、《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写大海的磅礴气势,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万物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将北征乌桓,为即将到来的胜利和统一中国的远景作铺垫,这正是诗人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合作探究
明确: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合作探究
5、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精神的三间小屋
拓展延伸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
jì】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全班学生齐读诗歌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文章主旨
课堂检测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
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B
课堂检测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D
课堂检测
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或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或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开阔胸襟、宏大的抱负。)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就叫做意境。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日月出其中
星汉出其里
海水:水何澹澹
海的宏伟
海的气概
观海地点:东临碣石
观沧海
建功立业
统一中原
山岛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海波:洪波涌起
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默写诗歌。
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默写诗歌。
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都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此诗正写于这一时期。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曹操善诗歌,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都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代表作有: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军事著作《孙子略解》等。
2、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时所作,是曹操的名篇,选自《乐府诗集》。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象沧海一样难以平静。故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形成雄浑苍劲的风格。
3、文体知识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和新诗;
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按内容分(题材):
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宫怨诗和闺怨诗、爱情诗。
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是汉代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它主要负责制作国家典礼音乐,收集民间的歌谣入乐。古人把这一乐府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这首《观沧海》就是一首乐府诗。  
4、方法指导
诗歌赏析三部曲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5、读准字音
沧(cānɡ)海
碣(jié)石
竦峙(sǒnɡ
zhì)
澹澹(dàn)
萧瑟(xiāo
sè)
6、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水何澹澹: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何,多么。宽广的海面波涛汹涌,多么的有气势呀!
竦峙:(山)高高地挺立。竦,高耸的样子;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若:好像。
临:登上。
7、读准节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整体感知
1、视频朗读,注意情感
2、全班齐读,读出气势
3、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歌大意:
向东进发登碣石山,得以观赏到大海的奇景。海水是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了发的,银河里的星光灿烂,好像也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抒发我心中的情怀吧!
4、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明确】:
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
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
第4层(13~14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四、合作探究
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
全诗围绕着哪个字来写?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
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明确:
3.
《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
明确:(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写大海的磅礴气势,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万物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将北征乌桓,为即将到来的胜利和统一中国的远景作铺垫,这正是诗人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明确: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5.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明确:明确: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五、文章主旨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六、课堂检测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
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解析】B项中“描写了大海的近景”理解错误,应为“描写了大海的远景”。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或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或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开阔胸襟、宏大的抱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之《观沧海》达标练习(含答案)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沧海

)碣石


竦峙
水何澹澹


萧瑟(
)(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澹澹:
(2)竦峙:
(3)星汉:
(4)萧瑟:
(5)至:
(6)何:
(7)若:
(8)临:
二、理解性默写
1、《观沧海》中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2、对景物作总写,渲染大海苍茫动荡气势的句子是:


3、《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4、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自己博大胸怀的句子是:




5、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有句:“萧瑟秋风今又是。”《观沧海》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其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这首诗选自_________,是组诗_________中的一章。这是曹操北伐乌桓胜利回师路过碣石山时所作。诗中借大海形象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慨。
2.
诗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发的诗句是_________。
3.
汉“乐府”是配乐诗,最后八字是配乐时加上的,其中“歌以咏志”揭示诗歌的_________特点。
4.
有人说,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算得上“慷慨悲壮”吗?若算不上,请你试作概括(最好也是四个字),并指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抱负。
5.
填写。
(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
(2)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____________,后四句写____________。
(3)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____________,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4)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6.
选择。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意思是(  )
A.
日月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
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人沧海。
D.
日月的行踪,都好像与沧海有关。
7.
对全诗简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借景抒情,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B.
全诗呈总分结构,分写的层次为:岛上的树木和百草,海上的秋风和洪波,天上的日月和星汉。
C.
诗人勾勒了大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D.
诗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表达了诗人观沧海之后的深切感受。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B.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者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最后一句卒章显志,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
9.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
10.诗中画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
一、1、【答案】cāng

jié

sǒng
zhì
;dàn
;xiāo

【解析】考查学生拼音认读能力。平时注意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不要标错声调的位置。
2、【答案】
(1)水波荡漾的样子。
(2)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3)银河。
(4)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5)到达极点。
(6)多么。
(7)好像。
(8)到达,登上。
【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实词的理解。平时学习时注意背记课下注释。
二、【答案】
1、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2、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3、树木从生
百草丰茂
4、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5、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解析】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注意“碣石”“沧”“澹”“竦峙”“萧瑟”等汉字的正确书写。
三、【答案】1.
(1).
《乐府诗集》
(2).
《步出夏门行》
2.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3.
以抒情为主
4.
“慷慨悲壮”是对曹操诗的总体评价,《观沧海》算不上“慷慨悲壮”,可概括为:雄奇豪迈(意思一致即可)。联系时代背景,从作者写景的雄伟奇丽(“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尤能表现这一点)可以看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搏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
5.
(1).
(1)观
(2).
(2)实景
(3).
虚景
(4).
(3)水何澹澹
(5).
洪波涌起
(6).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
C
7.
D
8.
D
9.
【答案】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②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答出任意两点,大意对即可)
10.
这四句是诗人想象中的景象。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或辽阔无边,或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注意要结合诗句内容,判断出自的作品,然后明确作者的作品及主要内容以及艺术特色。《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据此即可完成填空。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根据“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意思“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可知这两句写出了海岛生机勃发的景象。
3.本题考查对乐府诗的了解。乐府诗起源于汉武帝时期,乐府最初是掌管搜集、整理民间歌谣、民间文学的政府部门,后来经历代演变,使乐府诗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称乐府诗。“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意思是: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所以“歌以咏志”揭示诗歌主要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4.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词风格、情感的鉴赏。根据诗歌内容可知,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写出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故此不是“慷慨悲壮”,风格为:雄奇豪迈。
5.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以观沧海”中的“观”字引领全文。这首诗歌前八句描写沧海景象,这是实景;后四句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这是虚景。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据此即可完成填空。
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据此可知C项正确。
7.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诗的结尾“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所以D项说法有误。
8.D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观沧海》《
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结尾都是这句话。所以“卒章显志”“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错。
9.要求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前提。本诗歌的手法比较多,要选择比较重要的来分析。如《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更耐人寻味。再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10.首先得了解画线诗句的大意,体会景象的特点;然后根据写作背景领悟诗人的情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之《观沧海》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
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二、自主预习
《观沧海》
查阅工具书和“预习素材”,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
曹操,字
,
末年政治家、军事家、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

,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
2.背景资料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
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3.文体知识
(1)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
。如本课的《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
。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
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
,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2).乐府诗
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郊庙歌词,其性质与《诗经》中的“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的套语,跟诗的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4.检查字词
(1)
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
)海
jié(
)石
sǒng
zhì(

水何dàn
dàn(

xiāo
sè(

(2)解释下面的词语。
澹澹:
竦峙:
星汉:
萧瑟:
至:
何:
若:
临:
三、合作探究
《观沧海》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问难
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参考答案:
二、自主预习
《观沧海》
1.孟德
东汉
诗人
气魄雄伟、慷慨悲壮
2.北征乌桓
3.古体诗
近体诗
格律
元代
4.检查字词
(1)
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
jié(碣)石
sǒng
zhì(竦峙)
水何dàn
dàn(澹澹)
xiāo
sè(萧瑟)
(2)解释下面的词语。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耸。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三、1.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所感。
2.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3.“日月之行”四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4.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