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物质的溶解(课件21页+练习+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5.1 物质的溶解(课件21页+练习+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7-20 17:47:52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一课时
物质的溶解性
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溶解的能力一样吗?
同一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的能力一样吗?
实验:
高锰酸钾和碘分别加入水中
高锰酸钾和碘分别加入酒精中
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
碘基本不溶于水。
高锰酸钾基本不溶于酒精;
碘溶解在汽油中。
1.在室温下,在2只烧杯中都装有20毫升的水,分别加入10克的硫酸铜和食盐(氯化钠),并进行搅拌,观察两种物质是否都能完全溶解?
硫酸铜


硫酸铜在水中能够完全溶解,而食盐则不能完全溶解。
说明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2.在室温下,取另一只装有20毫升的酒精烧杯,加入10克的硫酸铜,并进行搅拌,观察是否能完全溶解?
硫酸铜在酒精中不能完全溶解。
说明同一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再验证:
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能够被溶解的程度,是物理性质。
一、物质的溶解性
1.定义
从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归纳出溶解性的相关因素!
2.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1)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
(内因)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提出问题

物质的溶解性可能跟温度有关?
2.建立假设

其他条件一样,温度越高,溶解越多。
3.检验假设:
实验目的
条件控制
实验方案
实验数据
实验结论
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同一种溶质、溶剂。同样质量的溶剂。
(1)室温时,烧杯中注入15毫升水,加入10克硝酸钾,进行溶解。
(2)
50℃时,烧杯中注入15毫升水,加入10克KNO3,进行溶解。
室温下,硝酸钾不能全部溶解,50℃下完全溶解。
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其他条件一样,温度越高,溶解越多。
溶解性还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
取一只透明的玻璃杯或烧杯,打开汽水或啤酒瓶盖,将其中的汽水或啤酒倒入杯中,你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气泡冒出
压强减少,原来溶解水中的CO2析出
这说明了气体物质的溶解性可能跟
因素有关。
压强
(2)与外界条件(温度、压强)有关
2.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外因)
活动:
物质溶解时,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释放热量呢?
1.在木板上先加一些水,
再把一个小烧杯放在木板上,然后在烧杯里注入100毫升水,把温度计放入烧杯里,再加入50克硝酸铵(NH4NO3),小心用玻璃棒搅拌溶液,注意温度变化,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
温度显著降低,烧杯底和板之间的水结成薄冰,拿起烧杯,可以提起木板。
说明:
硝酸铵(NH4NO3)溶解于水时要吸收热量。
探究:
2.
把一个小烧杯用熔化的蜡烛粘在一块木板上,然后在烧杯里注入100毫升水,把温度计放入烧杯里,再沿器壁慢慢地注入40毫升浓硫酸(H4SO4),边注边小心用玻璃棒搅拌溶液,注意温度变化,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
温度显著升高,烧杯底和板之间的蜡烛熔化,拿起烧杯,木板掉下。
说明:
浓硫酸(H4SO4)溶解于水时要放出热量。
3.
在烧杯里注入100毫升水,把温度计放入烧杯里,再加入30克氯化钠(NaCl),小心用玻璃棒搅动溶液,注意温度变化,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
氯化钠溶解,温度没有变化。
说明:
氯化钠(NaCl)溶解于水时,既没有放出热量,也没有吸收热量。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
二、物质溶解时的热量变化
实验表明:
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
物质溶解时吸热与放热的原因
物质溶解在水里,通常发生两种过程: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这种过程吸收热量,是物理变化。
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水合离子)的过程,这种过程放出热量,是化学变化。
物质溶解过程,温度升高还是降低,要看这两种过程的热量多少。吸收多于放出,温度下降,例如硝酸铵溶解。
拓展:
在一定温度下,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
1.如图所示,将1药匙蔗糖放入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进行充分搅拌,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2.逐渐增加放入水中的蔗糖的数量,你观察
到的现象是

蔗糖溶解了
放入一定量后,蔗糖不溶解了

论: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活动:
三、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
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
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叙述中为什么
要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的条件限制?
如果没有这两个条件限制,上述概念无意义。
如何用实验证明溶液是否饱和溶液呢?
可以加少量的溶质,溶质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不能溶解的是饱和溶液。
如何将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饱和的硝酸钾溶液?
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
增加溶质,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加硝酸钾

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不饱和溶液
升高温度
降低温度
蒸发溶剂,
思考:
注意:氢氧化钙与气体是随温度的升高溶解能力反而下降的。
4.浓溶液和稀溶液:
在溶液中,溶有较多溶质的叫做浓溶液。
有的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液。
在2支装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10克蔗糖和0.2克熟石灰,振荡后,静置片刻,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熟石灰在水里溶解的量极少,溶液很稀,但已经达到饱和了
;蔗糖在水里溶解的量较多,溶液很浓,却还未达到饱和。
所以:
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结论:
在相同温度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20
℃不饱和食盐水
20
℃饱和食盐水


物质的溶解性
定义
影响的因素
溶解时的
热量变化
溶解程度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与溶质、溶剂
的性质有关
与外界条件(温
度、压强)有关
浓溶液
稀溶液
溶解能力
思维导图:“胜哥课程
第一章5节物质的溶解
列物质溶解
溶液温度显著升高的是
食盐
蔗糖
浓硫酸
硝酸铵
2.要使固体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一定可行的方法是
增大压强
降低温度
升高温度
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定温度
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B.很稀的溶液
质,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加该溶质,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4.在有水的试管中加入一种固体,U型管中液面a上升,b下降,则加
的固体是
生石灰
酸铵
氯化钠D.氢氧化钠
通常情况下,欲将一杯不饱和食盐水变成饱和食盐水,最适宜的方法是-(
食盐水中加入食盐
B往食盐水中加入水
往食盐水中加入饱和食盐水
水放入冰箱中
食盐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是因
解达

扩散
过程都无热量变化
C.溶质的溶解度变
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基本相当
使某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足够的溶质D.倒出一些溶泌
能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一(

加溶剂
降温
D.加溶质
长期放置在敞口容器内的饱和食盐水,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发现容器底
现,这说明
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溶剂质量减少,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溶液比原来要浓一些
液中溶剂、溶质的质量均未改变
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
溶液一定是均一的、稳定的、澄清的、透明的无色液体
降温时,饱和溶液可能不析
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滤操作
转化为软水
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都要验
湿衣服晾干说明微粒是不断
剩的汽水(如图所
剩余的汽水描述正确的
剩余饮料一定
碳的饱和溶液
瓶内上部没有二氧化碳
C.如果置于冰箱中一段时间,饮料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将更
打开瓶盖有二氧化碳气体冒出,这时饮料就不
氧化碳的饱和溶液

将硫酸铜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14.不断地加热一杯不饱和食盐水,蒸发其中的溶剂,该溶液将发生怎样的变
“胜哥课程
答案
D3.D4.B5
C
B
9.B
10D
溶剂
慢慢由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再逐渐析岀食盐贔体。因为随着溶剂的蒸发,溶
渐渐饱和,继续蒸发
溶质就会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