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重点高中2022届高二(下)期末联考
历史试题
单选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的军队规模不大,很少进行大规模的动员,战争时间也比较短。战国时期的战争动辄十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参与,需要举国动员,战争往往持续数年。出现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军事技术的革新 B.诸侯国加强了集权
C.法家地位的巩固 D.铁犁牛耕得到普及
2.南北朝时,北人骑马是日常生活,南人则畏马如虎。唐代时,南北人对骑马已经习以为常,男女皆然。唐人骑术水平不差,是以马球成为常见运动。材料现象反映了唐朝时期
A.北方文化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 B.男女社会地位趋于平等
C.民族交融为中华文明注入活力 D.游牧经济范围不断扩大
3.《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唐律在亚洲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东亚各国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唐律疏议》首篇“名例”云:“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由此可知,唐律的主要特点是
A.法律至上 B.礼法并用 C.承前启后 D.用刑持平
4.宋朝官府将商铺、手工业及其他服务性行业,均按行业登记在册,相关人员必须加入各行会,否则不能从事该行业的经营。各行都有行头或行首、行老,负责安排行户向官府提供官服需要的物品及工役,还负责制定货物价格。这表明各行会的设立
A.强化了政府对工商业的管理 B.加重了工商业者的负担
C.提高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工商业公平竞争
5.明太祖时,颁布《授职到任须知》,分为祀神、制书榜文、吏典、犯法民户等31项,并逐项开出地方官员所应承担的责任和所应该注意的事项。这说明当时朝廷
A.依赖宗教迷信维护统治 B.以文教提升官员素质
C.依靠严刑峻法强化管理 D.加强吏治以巩固政权
6.有观点认为,“戊戌维新较同治维新(洋务运动)进步者,在觉悟徒恃西技不足以图强,而提出借鉴西教,易法更制之主张。但其仍蹈同治维新之故辄者,则迷信清廷之足与有为,欲籍保皇以教国。”此观点强调戊戌维新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秉承“中体西用”思想
C.完成了政治改革 D.兼具创新与守旧的色彩
7.从大形势讲,武人登上历史舞台,一方面是乱治交替的中国政治周期中乱世的难免之局,另一方面,也是自晚清以来学习西方,尤其是学习日本和德国,提倡尚武精神,大力推行军事现代化的必然结果。该时期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种因素不断成长 B.抗日救亡运动在民间的蓬勃开展
C.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中共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8.据1943年美国外交官们报告:“(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当前政策与正统共产主义相去甚远……已经举行了普遍选举,个人的经济自由相对而言未受限制,这一政权看来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与其说是共产主义的政权不如说是农业民主的政权更为准确。”材料表明
A.中共坚持统一战线思想 B.百团大战赢得美国称赞
C.中共践行人民民主专政 D.中共出现“右”倾错误
9.如图是创作于1952年的宣传画,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全国范围内基层卫生防疫体系建立
B.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
C.爱国卫生运动与反美宣传紧密相连
D.中国人民踊跃支援抗美援朝前线
10.1950年中印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印度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1962年,中印两国发生边界冲突。由此可见,影响中印两国关系的主要因素是
A.不同社会制度的差异 B.美苏冷战的时代背景
C.历史遗留问题的分歧 D.和平共处原则的共识
11.斯巴达人入侵雅典时,雅典青年在愤怒情绪的驱使下要求马上出战。伯里克利在议事会主席团的支持下,拒绝召开公民大会或任何特别会议来讨论主动出战。伯里克利意在
A.提高紧急事务的决策效率 B.完善公民大会的决策程序
C.过滤直接民主的盲目冲动 D.强化珍爱生命的人文精神
12.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十九世纪中期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A.改革有利于改变贵族专权的旧局面 B.文官制度改革是英国民主改革的根本
C.改革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D.议会被政党操控会阻得民主政治发展
13.在美国独立之前,北美各殖民地存在以下状况
北美英属殖民地 北美法属殖民地
立法机构 有民选的立法议会 不存在难以驾驭的民选机构
行政运行规则 委任的总督只能请求和怂恿民选的立法议会采取某种行动步骤 所有官员均由巴黎任命,命令会被部下严格执行
据此可知
A.殖民地延续了本国政治传统 B.殖民方式不同影响政治发展
C.资本原始积累促进民主进程 D.分权制衡的理念得到了贯彻
14.苏联散文集《莫斯科:时空变化的万花筒》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二十年代莫斯科的独特面貌。其中提到:“11月末《消息报》上第一次出现了广告。如今,所有的报纸和贸易指南上广告已是琳琅满目。”材料描述的现象
A.为苏联工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B.继承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
C.是旧有经济政策危机的改良结果 D.埋下了苏联社会经济困局的隐患
15.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1979-1990年),英国政府将多家大型国企私有化,并大力减税以刺激经济活动,使英国经济进入一段久违的良好发展期。这一时期英国政府的做法
A.贯彻凯恩斯主义关于国家干预的理论 B.适应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社会发展需要
C.追求市场主导和政府调节之间的平衡 D.有助于推动西欧国家福利制度的变革
16.如图是创作于1822年的油画《但丁之舟》。这幅画根据《神曲》的故事,表现站在船中央的但丁被引导渡船的情景。此画运用了对比色调,以突出主题。两个站立的、裹着大衣的人物的衣着与周園的人物形成鲜明的对照。该画作的艺术流派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二、材料题:共四小题,共52分
17.【春秋决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决狱是西汉董仲舒首先提出来的一种判决模式,他认为在法律无明确规定时,可用《春秋》等六经中的思想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此外,审判除了应根据案件的事实外,还应重视追究犯罪人的动机来断案,即所谓“原心定罪”。与此有关的断狱案例被汇编成十卷的《春秋决事比》,该书中有案例如下:
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殴父,律当枭首。董仲舒认为:“父子至亲,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当殴父,不当坐。”
——摘编自杨健康、黃震《春秋决狱及其现代价值》等
材料二 “春秋决狱”在汉代极为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明确的法律制度,到唐代基本结束。“春秋决狱”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断案方式,在中国法制史上存在900多年,占中华文明史的近五分之一时间,其精神要义根植于中国法律的深层土壤,对整个中国法治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判决甲民无罪的依据,并分析“春秋决狱”反映出的汉代法律的发展趋势。(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春秋决狱”的历史影响。(8分)
18.【中国近现代外交】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4年,《万国公法》汉译本面世,国际法开始系统、正式地传入中国。此后在丁韪良等传教士的引领下,江南制造总局、湖北官书局等机构翻译了大批西方国际法著作。尽管意识到“强则可享国际法上的利益,弱则国际法并不可恃”,清政府依然有意识地将国际法规范运用到中外关系的处理中。1874年,台湾琉球漂民案中,以总理衙门为代表的权力中枢保守地要求日本遵守修好条约,而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却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中日在台湾问题上的冲突,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此后的马嘉理案、曾纪泽伊犁谈判、中法战争等涉外交涉中,均援用了国际法。这些公法外交实践涉及领海、最惠国待遇、使领制度、局外中立、宣战等,大都取得一定的效果。
——摘编自张卫民《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
材料二 新中国自成立到1977年底,参加的国际多边条约总共不过31个。从1978年到2004年底,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多边条约已多达236个,仅1978年到1988年就签署、生效了122个。1978年以后中国参加的多边条约,超出了外交、人道主义法、海事、航运、少数联合国专门机构的章程等狭小范围。据统计,中国至今参加的多边条约既涉及联合国及其所有专门机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一般国际法,还涉及国际刑法、反对恐怖主义行为、毒品管制,以及某些建立国际组织的章程等。这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国际法律秩序。
——据饶戈平著《国际法律秩序与中国的和平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政府对国际法的运用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程度差异的原因。(8分)
19.【美国经济发展】
美国杜邦公司的历史是两个多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02年,从法国购进机器,在特拉华州的威尔明顿市郊创建了火药厂,生产黑色火药。不久,法国订单便源源不断到来。
1805年,美国军方宣布,其所需火药将全部由杜邦火药厂生产。
1902年,建立东部实验室,它是美国最早的工业实验室之一。
1903年,建立中央实验站,并利用其在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生产清漆和其它非炸药类产品。
1920年,关闭了威尔明顿市郊的火药厂。
1922—1925年,研发出快干型耐磨亮漆,用于汽车生产;制造出成本低廉且耐用的塑胶产品。
1929—1943年,发明尼龙;研制出可用于音像磁带、雨衣、不粘锅等产品的新型涂料。
1958年,成立公司国际部。此后,海外投资持续增长。
——据胡国成《美国现代化工之父——杜邦》等
(1)根据材料,分阶段简要概况杜邦公司的发展历程。(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杜邦公司自1920年起进行了哪些战略调整,并说明其调整的历史背景。(8分)
20.【婚姻观念的变革】
材料
唐朝 宋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庶不婚”“门当户对”的婚姻原则对唐代的婚姻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世人以能与士族大姓通婚为荣,即使皇室也不例外。唐文宗(827-840)想把他的两个公主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结果竟然不能如愿遭到了拒绝。 “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凶吉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宋)朱彧《萍洲可谈》
北宋初年大臣薛居正子薛维吉之嫠妇(即寡妇)柴氏,将携资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都争着求娶,后为张齐贤所得,向敏中为此记恨在心,互相闹得不可开交。----方建新《宋代婚姻论财》
唐代公主再嫁者达二十三人,高祖女四,太宗女六,中宗女二,睿宗女二,元宗女八,素宗女一。三嫁者四人。当时人们并不认为改嫁是可耻的不道德的行为,民间妇女改嫁之事也很常见。 两宋存续319年,节妇烈女人数较唐朝有了显著的增长,唐朝有节妇烈女61人,两宋共出现节妇152人,烈女122人,合计274人。
根据表格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唐宋历史,从“婚姻观念变革”的角度提炼一个主题,并对其进行解读。(要求:主题明确;解读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归纳准确完整。)(12分)
历史答案
1.B
战国时期,各国大都推行县制、什伍制,加强了集权,将人力、物力、财力控制在国家手中,这是进行举国动员、维系长期战争的制度条件,故B项正确;军事技术的革新加剧了战争的残酷性,与举国动员参战关系不大,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铁犁牛耕的普及是在汉代以后,排除D项。
2.C
根据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不断南下,甚至建立政权,促进了民族大交融,而民族之间的交融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从而使得骑马和马球成为唐代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活力,故C项正确;材料中骑马习俗不能代表整个北方文化,且材料未提及南北文化的比重,无法说明唐朝时期北方文化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A项错误;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基本状况没有变化,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南北朝和唐代人们骑马习俗的不同,与游牧经济的范围无关,D项错误。
3.B
由材料信息“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知,唐律的主要特点是礼法并用,故B正确;法律至上、承前启后、用刑持平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CD错误。
4.A
从材料信息可知,行会是在宋代政府组织下成立的,而从事该行业的人员必须加入行会,各行都有行头或行首、行老,负责安排行户向官府提供官服需要的物品及工役,还负责制定货物价格,说明政府通过行会以及行头对工商业进行管理,A正确;行会行头负责安排行户向官府提供官服需要的物品及工役,这些属于工商业者对政府原本应当承担的劳役赋税,并不能直接加重工商业者的负担,B排除;工商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不利于提高工商业者的地位,排除C;行会的成立一定程度上压制了竞争,排除D。
5.D
《授职到任须知》逐项开出地方官员所应承担的责任和所应该注意的事项,体现当时明朝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吏治以巩固政权,故D正确;依赖宗教迷信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错误;材料无法说明以文教提升官员素质,故B错误;材料没有强调依靠严刑峻法强化管理,故C错误。
6.D
材料观点前半部分认为戊戌维新对比洋务运动有进步性,即借鉴西方制度,材料观点后半部分认为戊戌维新与洋务运动一样都迷信清政府而革新不足,体现戊戌维新的进步与守旧并存的特点,D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维新变法是对“中体西用”的突破,B排除;戊戌变法并未完成政治改革,以失败告终,C排除。故选D。
7.A
根据“晚清以来”、“武人登上历史舞台”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应该是中国近代北洋政府执政,军阀割据时期,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获得“短暂的春天”,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兴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阶级和思想等因素不断成长,故选A;抗日救亡运动在民间蓬勃开展的时期是在九一八事变以后,南京国民政府执政时期,排除B;军阀割据时期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排除C;中共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D。
8.A
“1943年”共产党政权被说成是“农业民主政权”的原因在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原则,A选项符合题意。1940年百团大战的胜利与美国认为中共政权是“农业民主政权”无关,B选项错误。“人民民主专政”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与抗日战争、“农业民主的政权”不符,C选项错误。当时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出现“右倾”错误,D选项不符合史实。
9.C
根据“做好防疫卫生工作,就是粉碎美帝国主义细菌战的具体爱国行动”可知该作品在宣传爱国卫生运动的同时与反美宣传结合起来,故C符合题意;“防疫体系建立”的说法无法在图片中体现,排除A;B项与漫画主旨无关,排除B;漫画内容体现的是爱国卫生运动,而非人民支援抗美援朝,排除D。
10.C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从1950年中印建交到1962年中印爆发战争,两国既有和平共处,也有发生武装冲突,其中影响中印两国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即两国的疆域划分悬而未决,这主要是殖民时代历史遗留问题的结果,C项正确。A项与题干“印度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信息不符,排除。B项美苏冷战的影响应是客观原因,而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与题干“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11.C
面对斯巴达人的入侵,由于愤怒情绪的影响,雅典青年要求马上出战,而伯利克里却拒绝召开公民大会或任何特别会议来讨论主动出战,其目的显然在于等待民众愤怒情绪的退却,最终来做出更合理的决策,即过滤直接民主的盲目冲动,C正确;斯巴达人入侵之后伯利克里并未直接召开公民大会制定方案,这显然不是高效的决策,排除A;题干未涉及公民大会的决策程序问题,排除B;人文精神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12.C
英国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能参选参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一规定有利于减少政党政治对政府行政事务的影响,从而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故选C;光荣革命后已经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排除A;B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政党政治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D。
13.A
通过观察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之前,北美英属殖民地和法属殖民地的立法机构、行政运行规则等,都与各自的宗主国有明显相似之处,反映出殖民地延续了本国政治传统,A项正确;殖民方式不同影响政治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资本原始积累促进民主进程,C项错误;最早贯彻分权制衡理念国家是独立之后的美国,D项错误。
14.C
《消息报》上投放广告说明当时市场相对活跃,结合材料时间可知,这是新经济政策时期,而新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严重政治经济危机后的政策改良,C正确;新经济政策实行时期,苏联尚未实现工业化,排除A;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发展,排除B;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经济困局的隐患,D排除。
15.C
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英国政府的做法体现了国家逐渐较少对经济的干预,追求市场主导和政府调节之间的平衡,故选C;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的做法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排除A;20世纪90年代出现知识经济,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英国的做法对西欧其他国家的影响,排除D。
16.A
根据“1822年的油画《但丁之舟》。这幅画根据《神曲》的故事,表现站在船中央的但丁被引导渡船的情景”可得出这是工业革命后的浪漫主义风格的画作,运用了憧憬与想象的手法,A项正确;BCD项与之风格不符合,且时间也不对,排除。
(1)依据:依据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无殴父的动机。(2分)
趋势:法律的儒家化、伦理化,礼法并用;法律不断宽松简化,纠正秦朝以来严刑峻法的趋势。(4分)
积极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弥补成文法里人性化的不足,解决了立法漏洞、立法滞后等问题;考虑了人主观上的善、恶,推动了礼法并用、以礼为主的中国法律传统的形成,推动法律儒家化;量刑趋向宽松,利于纠正、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等。
(任答2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共4分)
消极影响:春秋决狱将行为者的动机意图放在量刑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司法审判中强调情感伦理道德的作用,可能会对法律的公平、公正目标造成影响;在司法审判中,统治者自己的需要任意解释,实际上并没有客观严格的标准和程序,难免造成“人治”局面;(4分,每个要点2分)
【详解】
(1)依据:根据“用《春秋》等六经中的思想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得出依据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根据“重视追究犯罪人的动机来断案”得出无殴父心的动机。趋势:根据《春秋》之义”得出法律儒家化、伦理化;根据“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当殴父,不当坐。”得出不断宽松简化,纠正秦朝以来严刑峻法的趋势。
(2)历史影响:一分为二的看待春秋决狱的历史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强化儒家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量刑趋向宽松、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法律内容和法律实践的公平公正。
18.(1)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近代中国的国家主权;推动近代中国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有助于近代中国法律近代化,加强与世界的沟通的能力;局限性是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外交处境。(每个要点2分,任答三个要点6分)
(2)(改革开放前,参与程度较弱,参与多边条约数量和领域均较少;改革开放后,参与程度加深,数量大幅度增加,全面涉及国际事务,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原因:
改革开放前:受国内政治形势影响;外交政策的影响;从国际环境看受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每个要点2分,任答两个要点4分)
改革开放后:新时期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新时期经济建设需要;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增大;思想观念的解放;领导人的正确决策;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每个要点2分,任答两个要点4分)
【详解】
(1)根据“此后的马嘉理案、曾纪泽伊犁谈判、中法战争等涉外交涉中,均援用了国际法”“大都取得一定的效果”得出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根据“有意识地将国际法规范运用到中外关系的处理中”得出推动中国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有助于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根据“强则可享国际法上的利益,弱则国际法并不可恃”得出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外交处境。
(2)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程度的差异,根据“新中国自成立到1977年底,参加的国际多边条约总共不过31个。从1978年到2004年底,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多边条约已多达236个,仅1978年到1988年就签署、生效了122个”等信息可以得出改革开放前参与程度较弱、参与多边条约数量和领域均较少,改革开放后参与程度加深、数量大幅度增加;根据“1978年以后中国参加的多边条约,超出了外交、人道主义法、海事、航运、少数联合国专门机构的章程等狭小范围”可以得出全面涉及国际事务,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原因应当联系所学国际国内形势,从改革开放前国内政治形势与外交政策、美苏两极格局和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需要和外交政策的调整、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增大、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等方面来回答。
19.(1)阶段划分: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 (或1802------1902)创立和初步发展:杜邦火药厂建立,产品主要为军用火药;(2分)20世纪之后(或1902年之后)转型并快速发展:杜邦公司由火药生产为主转向化工行业的多个领域,实现产业转型。(2分)
(2)调整:由军用生产为主转向民用生产为主(或由火药生产为主转向化工行业的多个领域);扩大海外市场,增加海外投资。(4分)
背景:一战后,国际关系走向缓和,火药预期使用量减少;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石油化工等产业发展进入繁荣时期;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4分,任意2个要点4分)
【解析】
从材料能够很容易的分析的出杜邦公司的成立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和军队的需求。
(2)杜邦公司本为军事企业,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实现了转型,由军事产品的生产转而生产民用产品,军工技术逐渐的民用,二战后不断扩大海外市场,发展成为大型跨国集团。
20.评分标准:(1)主题提炼:满分2分
(2)主题解读:满分8分(至少从两个维度解读,每个维度满分4分)
(3)总结归纳:满分2分
参考示例:
主题:婚姻观念转变里反映的唐宋社会变革/唐宋婚姻观念的变化折射了社会的发展/唐宋婚姻观念深受社会发展的影响
解读:
(1)材料中可以看出从唐朝到宋朝,婚姻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种趋势:由重门阀到重科举及第;财富逐渐成为婚姻关系中的重要因素;贞洁观念逐渐增强。
(2)从这些转变中,我们可以透视唐宋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变化。从政治上看,唐朝的门阀士族虽然经隋唐以来各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冲击,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依然保有较强的势力及影响,而宋代出现的“榜下捉婿”则明显体现了伴随科举制的推进,贵族政治的式微;从经济上看,宋代商品经济较唐朝有了较大发展,城市商业突破时空限制,草市的发展,对外贸易的繁荣,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婚姻观念日趋世俗化和功利化;从思想文化上看,唐朝社会风气开放,贞洁观念较为淡薄,儒家纲常伦理对个体的束缚力度较小,宋代理学的发展和深入传播,强化和推崇纲常伦理,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贞洁观念有所增强。
(3)总结归纳:婚姻观念深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婚姻观念的变化可以折射社会的发展。从唐到宋婚姻观念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贵族政治式微、商品经济发展和理学思想发展的社会状况。
(示例仅供参考,如学生结合材料和要求,从其他的角度提炼主题并进行合理解读也同理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