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重点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重点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7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1 00:4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北省重点高中 2022 届高二(下)期末联考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
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
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
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
《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
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
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
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
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
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
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
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
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
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
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
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
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
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
“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
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
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
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炼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
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
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
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
第 1 页 共 8 页
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
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
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
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且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
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
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
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
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
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
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
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
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
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是文学自觉的重要发展阶段。
B.曹丕根据对不同体裁的特点的把握,将文体分为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
C.宋文帝立四学,将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离出来,已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概念。
D.关于“文”与“笔”的区分,萧绎强调文之抒情并且注重语言形式美,比宋文帝又进了一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自觉扩大了文学的表现内容,创作者关注物象描摹,关涉人生悲欢离合。
B.在曹丕看来,文章不仅具有突出的价值,也可以借此使作者超越权势与生命局限。
C.魏晋时并不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也强调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
D.“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了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是文学性开始明确的表现。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文家承其体式,故辨别不淆。
B.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
C.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
D.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请结合上述材料相关论述,谈谈你对文学自觉的理解,并从《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这两篇
作品中任选一篇,分析其文学自觉的体现。(6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聆听井冈山
素素
井冈山,盈眼皆为绿色。我就想,如果绿色是井冈山的盖头,那么我们此行的目的,可能就是撩
第 2 页 共 8 页
开它梢上的绿,去寻觅它蕊里的红吧。
接下来的日子,果然就是这样。我们一路走过无数个地方,无论山上、水边,还是村镇之畔,无
处不踩着潮湿的绿意。属于井冈山的红,一部分陈列在各类博物馆或纪念馆里,一部分涂写在小村或
古镇的墙壁上。我尤其注意到了写在井冈山墙壁上的红,它其实是红军当年留下的标语。数量极其可
观,不只是一条两条,而是成百上千条;颜色斑驳而多样,或是红漆,或是白粉,或是黑墨汁;字迹
也隐显各异,有的清晰可念,有的模糊难辨,有的影影绰绰。这些标语像一支支从不同方向赶来的队
伍,个个张大了嘴巴,以默片的姿态呼喊着,而这一条条光影斑驳的拷贝,就悬浮在露天的墙壁上,
眩晕了我的眼睛。
尽管有人告诉我,墙壁上写有标语的村镇,就是红军当年的驻地。我仍无法想象,大敌当前,战
争残酷,在少有的那么一点空隙里,竟有人一笔一画地往墙壁上写出这么多大字。我去过的地方叫宁
冈,叫东固,不论是街巷、祠堂,还是照壁、屋前,一切可以书写的地方,几乎被标语给密集地覆盖
了。也就是说,在那段特殊的日子,出自红军之手的标语,把整个井冈山都染红了。
革命需要鼓动。红军当年要不断地吸收新战士,井冈山人管这叫“扩红”,当然离不开标语和口
号。革命需要打胜仗。红军与白军发生过的战斗不胜其数,光是大规模的反围剿就有五次,要打垮围
追堵截的白军,也离不开标语和口号。革命需要农民的支持。红军战士大多是农民出身,他们正是为
了打土豪、分田地而参加了红军,要动员一贫如洗的百姓拥护红军,更是离不开标语和口号。
毛泽东曾说:中国这个国家,离开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情来。这应该是他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
摩尔说过的话,应算是一种站在世界高度的评断:在中国,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甚至超过了俄国,他
们为最终摧毁旧秩序提供了炸药。伟人和学者的话,纯朴中透着真理。每一句,我都隐约听见了与井
冈山标语口号相类似的声音。
走在写有标语口号的村镇里,另一种景象曾出乎我的意料。井冈山现为吉安所辖,而吉安地区古
称庐陵。这里是两宋宰相文天祥、大臣胡铨的故里,也是文学家欧阳修、诗人杨万里、《永乐大典》
主编解缙的家乡。史上曾出过21位宰辅、18位状元、16位榜眼、14位探花、近3000名进士,素称
“文章节义之邦”,更荣享“金庐陵”之美名。岁月蹉跎,世态炎凉。庐陵光芒却至今仍闪耀在古香
古色的村落里。我看到,国学经典和家教名句,隐约还留在书院或祠堂的门楣上,而这些书院或祠堂
就是当年红军机关的所在地。在名门望族警世敦人的家训和楹联旁边,可能就是红军战士的标语口号,
现代的革命文化,古代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形成了既相冲突又相辉映的文化奇观。
井冈山不只是标语红,山歌也红。它是革命的摇篮,也是山歌的摇篮。山歌大概可算歌谣的一种,
故井冈山的山歌,也被称为红色歌谣。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代表作是《我的名字叫红》,他以此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我曾经想模仿一
下帕慕克,取“井冈山的名字叫红”。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标语,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歌谣。可
是,我没有明目张胆地去抄袭帕慕克,还是决定以聆听的姿态,向我心目中的井冈山致意。
在此之前,与井冈山有关的歌曲,我最熟悉的是《映山红》和《红星照我去战斗》。一支是悠长
的女声,一支是明快的男声,虽然都很抒情,却不能说是原汁原味的山歌。可他们的嗓音就有这样的
魔力,只要听到了这两支歌,心就随之飞往那片开满杜鹃花的山冈上,飞往那只顺江流而下的竹排上。
在井冈山采风,听山歌是一个重要内容。记得,在那天的见面会上,有一个女子竟唱着山歌从后
排走上前台。唱山歌的女子叫江满凤。人长得并不漂亮,也可以说很老土,虽只三十多岁,中年妇女
的疲惫和操劳,满满地写在了那张被晒黑了的脸上。然而,就在我用都市的眼光打量她的时候,她的
歌声就把我那点说不出口的优越给镇住了:
啊呀嘞,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指头,疼在老妺的心哪头……
歌没听完,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后来知道,江满凤的爷爷就是井冈山的红军,搜集整理了许多
第 3 页 共 8 页
红军歌谣。他的牺牲地在井冈山的下庄村,留给家里唯一的遗物,就是一个记录了30多首红军歌谣
的本子。很小很小的江满凤,就跟着父亲学唱这些歌谣。于是,她唱出的山歌,带有很浓的客家味。
这别具一格的山歌却成全了她,有一天,她正唱着《红军阿哥你慢慢走》,被电视剧《井冈山》的主
创者无意中听到了,立刻就决定让她带着这支歌去北京,给他们在片中唱插曲。《井冈山》热播之后,
江满凤和她的山歌出了大名,不少地方都来要她去工作,还给她更体面的活儿干。她却哪里也不想去,
就喜欢在山上给游客“打山歌”。别人问她,你为什么喜欢唱山歌?她说,她想让更多的人记住井冈
山,记住红军先烈。
仔细思量,这绝非是冠冕堂皇的套话。井冈山的山歌再多,也没有在井冈山牺牲的先烈多。不论
在露天的陵园,还是在纪念馆的墙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数字,曾让我不忍举目端看。记得,解
说员曾反复地强调说:在井冈山牺牲的烈士太多了,光是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多少多少……说是成千
上万,其实何止是成千上万啊。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红军走远了,井冈山还在。井冈山在,红军就在。因为我听见了,他们都在。不信,你也侧耳去
听—— (有删改)
文本二
散文的“形”,主要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就好比一个人的形体、相貌等外部特征,我们能
一目了然。对于散文来说,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大到一个全球性事件,小到一滴水、一粒沙子,无
一不是它的选材内容。这就是现代作家郁达夫所说的:“散记清谈易为,并且包含很广,人间天上,
草木虫鱼,无不可谈”(《<达夫自选集〉序》)。与这种广博的选材内容相适应,散文的行文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意念为核心展示一个个片段的画面,或以情感为线索叙述一个事件的过程,或
以特定的人物或事件为中心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
而散文的“神”,主要指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发展线索等。好像一个人的精神、
气质等内在的东西,你只有经过细细地琢磨才能感受得到。可以说“神”是散文的主心骨,没有了它,
一篇散文就散了架,也就不能支撑起来。
所谓“形散”,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十分灵活、多样,且富于变化。从一篇散文中,往往可
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极为丰富,思维的跨度很大,简直是纵横捭阖、任意驰骋;行文时的笔法也很随意,
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或叙事,可交叉进行,因而显得摇曳多姿。
——(摘编自《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年红军在极端残酷的形势下还能一笔一画写标语,表现出他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也体现出当
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对战士的影响。
B.井冈山的墙壁上之所以有数量极为可观的标语,是因为革命需要鼓动,需要打胜仗,而且要用标
语动员百姓,赢得拥护。
C.本文语言富有特色,如文章第二段运用了排比、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感
染力。
D.文章多次运用引用的手法,引用伟人和学者的话突出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引用歌词增添
了山歌的感染力。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中“井冈山不只是标语红,山歌也红”这句话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顺
畅自然。
B.作为老红军的后人,江满凤的精神品质令人敬仰,文本一在刻画江满凤的形象时,运用了欲扬先
第 4 页 共 8 页
抑的手法。
C.文本一引导我们思考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启示我们要永远铭记历史,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
D.散文行文方式多样自由,文本二引用现代作家郁达夫的话就是为了说明散文的这一特点。
8.有人认为文本一的最后一段可以删去,你是否赞同?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9.散文讲究“形散神聚”,请依据你对文本二的理解,赏析文本一“形散神聚”的艺术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
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
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
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
寻丁父忧,服.除.,召还,迁国子司业。太祖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乃命大
书揭之殿两.庑.壁。顷之御西庑,诸大臣皆在,帝指《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讲毕,因
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
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濂之随事纳忠,皆此类也。
濂性诚谨,未尝讦人过。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
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
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
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
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
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
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
(节选自《明史·宋濂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
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B.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
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C.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
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D.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
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为历代儒家
学子研习的核心著作;也与亡佚的《乐经》合称“六经”。
B.姓氏,三代(夏商周)以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分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
氏。姓用来分别婚姻,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
第 5 页 共 8 页
C.两庑,是宫殿或祠庙的东西两廊。又特指文庙中先贤从祀之处,供奉孔子门人及历代大儒。庑,
是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林黛玉进贾府》里“……果见正房厢庑游廊……”正是此意。
D.服除,守丧期满,去掉孝服。《仪礼·丧服》所规定的丧服制度中,根据生者与死者关系不同
制定了相应的丧期,有三年、一年、九月、七月、五月、三月六种丧期。其中,穿三周年孝服
的人叫“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濂,自幼聪颖过人,记忆力超强。他博通《五经》,转益多师。他的两位老师柳贯、黄溍甚
至都觉得学问在他之下,自愧不如。
B.宋濂善于随事纳忠。太祖让他讲析《大学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之事,他就顺势劝谏太祖要以
礼义治心,学校治民,不可以刑罚为先。
C.宋濂与刘基齐名,都兴起于东南。刘基豪迈,宋濂以儒者自命。宋濂虽才华横溢,却不能像刘
基那样得到重用,无法获得显赫的官爵。
D.宋濂手不释卷,学问无所不通,文章醇厚精深。上门来求文章的士大夫摩肩接踵,国外的崇拜
者甚至出重金来求购他的文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4分)
(2)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4分)
14.“濂性诚谨,未尝讦人之过”在文章中是怎样体现的?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诗文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上礼部李侍郎·白鹭
刘长卿
亭亭常独立,川上时延颈。
秋水寒白毛,夕阳吊孤影。
幽姿闲自媚,逸翮思一骋。
如有长风吹,青云在俄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题目看,这首诗是献给礼部李侍郎的诗:它既是咏物诗,又是自荐诗。
B.“延颈”写白鹭盼望诗人到来,“寒”“孤”二字透出久待不至的凄凉落寞。
C.颈联运用拟人手法表现白鹭的心理:自有美姿,渴望振翅长空一展风采。
D.尾联字面上是说如果有长风吹送,白鹭必能高飞远举,实际上另有深意。
16. 咏物诗讲究“粘脱”。粘,即笔墨集中在写物上;脱,即离开此物而言它。一首好的咏物诗,该
是粘脱自如。请具体分析本诗在这方面的特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古人常用“美人”来隐喻政治理想,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比如《赤壁赋》或《离骚》
中就有这样的句子:“ , 。”
第 6 页 共 8 页
(2)现代社会人们推崇的有些观点可以在古诗文中找到相关的表述,比如终身学习的理念,与荀
子《劝学》 中“ ” 一致;比如我们认为行行出状元,韩愈《师说》中的
“ ”一句则可以解释其原因。
(3)《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跟《小石潭记》中的“ , ”
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借鱼儿的游弋,从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展现中国女排30余年奋斗历程的电影《夺冠》自上映 ,持续引发热议。
作为体育类型片,《夺冠》 了中国电影的美学维度和类型广度。影片中,动作、术语专业
到位,球球真扣;场景、道具布设用心,逐一还原。在竞技体育的专业性和影片纪实风格的交融之中,
影片创造出属于排球运动的独特电影语法,使观众享有“沉浸式见证”的观影体验。
影片高扬的拼搏精神激荡人心。鲜花和奖杯,交织汗与泪。影片以中国女排三场标志性的比赛作
为叙事节点,三场比赛结果的胜、负、胜,既构建了 的叙事结构,也观照出中国女排30余年
的奋斗历程。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电影《夺冠》的动情动人是“冠”,不如说是“夺”,不
是表现“一定会赢”,而是表现“努力去赢”,是证明“中国人,行的!”
18.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以来 拓展 起承转合 跌宕起伏
B.之后 拓展 承上启下 跌宕起伏
C.以来 开拓 起承转合 曲曲折折
D.之后 开拓 承上启下 曲曲折折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与其说电影《夺冠》的动情动人之处是“冠”,不如说是“夺”,不是表现“努力去赢”,而
是表现“一定会赢”,是证明“中国人,行的!”
B.电影《夺冠》的动情动人与其说是“冠”,不如说是“夺”,不是表现“努力去赢”,而是表
现“一定会赢”,是证明“中国人,行的!”
C.电影《夺冠》的动情动人之处,与其说是“冠”,不如说是“夺”,不是表现“努力去赢”,
而是表现“一定会赢”,是证明“中国人,行的!”
D.电影《夺冠》的动情动人之处,与其说是“冠”,不如说是“夺”,不是表现“一定会赢”,
而是表现“努力去赢”,是证明“中国人,行的!”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逐一还原的场景、道具布设用心。”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
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二)语言文字应用 II(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① ?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
落。而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
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
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为什么要提出碳中和?②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影响深重。海洋生态
第 7 页 共 8 页
系统破坏严重,出现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等情况。高温热浪、极端强降水等气象灾害不
仅造成经济损失,更导致全球百万人死亡。我国也受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由气候变化造成的直接
经济损失是全球平均水平的7倍多。基于此背景,2020年,中国政府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2030年前
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③ ?能源系统的结构转型是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环节。目前中国正
在大力实施电能替代,加快以电代煤、以电代油。而电池储能技术、太阳能光伏技术、太阳能燃料技
术则是全球新能源领域研究最有发展前景的技术主题。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
个字。(6分)
注:横轴坐标是时间,纵轴坐标是排放总量。
22. 上图是重点国家碳排放总量情况,比较中国和发达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年份,概括出中国面临
的两大难题。不超过35个字。(3分)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海涅
材料二: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受到自己作为人的有限性。对于这些身体的、智识的、能力的限度,
我们除了接受,还有反思。反思是我们自守的盾牌,也是进击的武器。只有在反思中,我们才能获得
关切每一个个体处境改善的可能。 ——《南风窗》
材料三: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
祸哉,祸哉。 ——鲁迅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现实和自己的体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第 8 页 共 8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