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五四运动
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五四运动
(1)原因
政治基础
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根本原因
北洋政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激起人民反抗
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
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导 火 线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昨日为星期天,天气晴朗,记者驱车赴中央公园游览。至天安门,见有大队学生,个个手持白旗,颁布传单,群众环集如堵,天安门至中华门沿路,几为学生团体占满。
——《山东问题中之学生界行动》,1919年5月5日于《晨报》
北京学生街头游行请愿
5月4日
北京学生街头游行请愿
5月4日
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
5月5日
上海举行国民大会
5月7日
蔡元培辞任北大校长
5月9日
北京25000名学生总罢课
5月19日
北京学生有大量学生被捕
6月3.4日
支持北京学生的游行示威遍及各地
5月14-18日
……
……
游行请愿
演讲宣传
散发传单
被捕入狱
爱国
反帝反封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1.五四运动
(2)过程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中心
主力
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
方式
结果
1919年5月4日-6月初
北京
学生
罢课
学生被捕
1919年6月初开始
上海
工人、学生、商人
罢课、罢工、罢市
释放学生,拒绝和约签字
1.五四运动
(3)意义
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外争国权——“反帝”
内除国贼——“反封建”
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其心可悯,其情可嘉,其情更可有原。
——军阀吴佩孚致电大总统徐世昌
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
——《每周评论》(1919年5月11日)记载
说明五四运动唤起了民众的觉醒,是一场全国性的爱国运动,爱国和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是五四运动的主旋律。
1.五四运动
1.五四运动
(3)意义
学生和工人是这场运动的主力军,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走上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阶层
主 要 爱 国 行 动
学生
罢课、示威游行
工人
革命主力
商人
罢市
报界
凝聚人心,制约政府
农民
保卫山东
各阶层联合会
发表《对内宣言》,请愿
政府个别代表
林长民等人
台湾民众
反日
《五四运动各阶层参加情况表》
全民族救亡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
五千年文明史看五四
中国历史上不乏爱国主义,从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过零丁洋》诗篇、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郑成功收复台湾、邓世昌壮烈殉国,都洋溢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然而,只有五四精神才第一次把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启蒙与救亡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传统的爱国主义具有了现代性的神髓。这是五四运动所孕育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独特性所在,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文化觉醒的重要体现。
——胡伟《从近代史到现代史的转折点》(解放日报2019年5月14日)
五四运动唤醒了民众,激发了全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
百年近代史看五四
对外而言,五四运动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下滑、国家利权不断丧失的趋势……对内而言,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工人阶级走上政治舞台的历程,经由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先进知识分子的组织,产生了工人阶级的代表——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性质亦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向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民国的初建(1912-1923)(第6卷)》(251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是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里程碑
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
新时代看五四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30日)
五四精神的核心
爱 国
进 步
民 主
科 学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中心:
代表:
团体:
北京、上海
李大钊、陈独秀
李大钊——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陈独秀——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外部条件:
共产国际的帮助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1、经济基础:
2、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
4、组织基础:
5、外部条件: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
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共产国际的帮助。
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
周恩来 周佛海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中共成立
中共一大
确定党的名称
通过党的纲领
(最高纲领)
选举中央领导
(陈独秀任书记)
中共二大
1921
上海
嘉兴
宣告中共成立
1922
上海
确定革命纲领
最高纲领
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
反帝反封建的
民主革命纲领
建党意义:
开天辟地的大事
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新的领导阶级:
新的指导思想:
新的奋斗目标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推动工人运动开展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2、建立 3、意义
国民党:长期从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
共同目标:反帝反封建
唯一对我们南方政府表示援助的,是俄国的苏维埃政府。
——孙中山
外部:共产国际对国共两党的帮助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1.国共合作
(1)背景
①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1923年6月,中共三大
③
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2)标志:
1924年1月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
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合作方式:党内合作
(3)意义
①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②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
国民革命:(1924-1927)
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依靠力量: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高潮:北伐战争(1926-1927)
1924.1
国民党一大
1925
成立国民政府
1926
国共合作北伐
1927
4.12
蒋介石反革命政变
1927
7.15
汪精卫分共
珠江流域
广州
长江流域
上海
武汉
由 南 向 北
2.国民革命(1924-1927)
张作霖
吴佩孚
孙
传
芳
《晨报》的消息报道共产党人被杀
共产党人被害可能与什么事件有关?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国共合作
全面破裂
宁汉合流
失败原因:
①主观(根本):中共缺乏经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右 倾:保守主义,主要表现在保守妥协退让
“左”倾:激进主义,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
②客观:中外联合,敌人力量强大;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共产国际错误指示
教训: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革命的领导权;
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课堂检测
D
1.有人说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其主要依据是五四运动( )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收回了一战期间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
C.斗争的直接目标得以实现
D.坚决不妥协的革命斗争精神
2. 歌曲《南湖的船啊,党的摇篮》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歌词中有一句是“南湖的船啊,党的摇篮,历史将从你这里揭开新篇”。其中“揭开新篇”指的是( )
A.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B.革命有了新政党领导
C.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D.人民军队创建的开始
B
3.中国从南到北、从珠江到长江,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
A.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合作
B.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