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26课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9.2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北平召开
1、政协会议:
①确定国名
②通过建国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
③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政协代行人大职责
新政协的内容
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特邀代表662人……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等等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②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③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2.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连年战乱和天灾使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1949年,全国1.2亿亩土地受灾,灾民达4000万;
相比1936年下降:重工业约70%,轻工业约30%,农业约25%。
1.军事: 完成解放战争
2.经济:平抑物价、统一财经
3.政治: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4.外交: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舟山群岛全部解放(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麦克阿瑟
(美国第一个在战败协议上签字的上将)
二、 人民政权的巩固
1.军事:完成解放战争
① 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
(解放华南、西南)
② 剿灭土匪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湘西剿匪记》
(除港澳台外,中国领土全部获得解放)
2.经济:平抑物价、统一财经
新中国刚成立时,有些人怀着不同的心情公开宣称:中国共产党人进得了城市,却管不了城市、他们打天下能得90分,而治理经济却要得0分。投机商人宣称只要控制了“两白一黑”,就能置上海于死地,1949年4月一1950年2月,上海物价上涨20倍,不到一年里全国发生四次物价上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陈云
陈毅
直接:
根本:
“银元之战”
“米棉之战”
平抑
物价
恢复发展生产
统一财经
收支管理
物资管理
现金管理
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毛泽东:经济上的胜利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到1952年9月,全国普遍实行了土改。
1)、开始:
2)、内容:
3)、结果:
4)、实质:
5)、意义:
3.政治:开展土地改革运动(1950-1952年)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生产关系的调整。
①使农民摆脱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奠定良好基础。
4.外交: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杨根思
黄继光
邱少云
罗盛教
特级英雄
一级英雄
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4.外交: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1) 背景:
2) 性质:
①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
②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扰中国统一。
反抗侵略和侵略威胁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登载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的消息。
① 1950年 彭德怀率志愿军开赴朝鲜
② 1953年,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签字
4.外交: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3)过程:
③ 国内支援:开展抗美援朝运动
“常香玉号”飞机
4)意义:
① 打破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② 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③ 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
④ 为新中国经济建设赢得
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美国对新中国采取经济上封锁,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包围的政策。
国际形势
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国内
人民政权需要巩固,经济凋敝,百废俱兴
另起炉灶;
一边倒;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三、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先谈判再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
日内瓦会议
1954 年4 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这次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平等
互利
和平共处
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原则
互不干涉内政
互不
侵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确认:1954年6月,中印、中缅联合声明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万隆会议
①参加:1955 年4 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②成果: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③影响:为中国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周恩来
同
共同的经历,即受过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掠夺和统治,同时希望解除殖民主义奴役和灾难。
共同关心的问题: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异
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求同存异?
工业化
(生产力)
一体
农业、手工业
(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工商业
(生产关系)
两翼
一化三改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①成功开辟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②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③一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过渡时期总路线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本
新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
2、新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
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历史纵横
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59页)
3、思想
课堂检测
1.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人民政权采取的措施有( )
A.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
B.土地改革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抗美援朝 “一五”计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五”计划
A
2. 1949年10月,新中国先后与苏联等九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表明我国在外交上实行的方针是(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求同存异”
A
3.毛泽东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