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章《生命的世界》
一、选择题
1.以下属于生物的是( )
A.机器人 B.珊瑚 C.生物课本 D.细菌
2.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池塘生态系统 C.荒漠生态 D.农田生态系
3.鲸在浮出水面时向空中喷出雾状水柱,这是鲸( )
A.受到剧烈刺激时的反应
B.对气候变化的反应
C.呼气时产生的现象
D.对海潮来临的反应
4.企鹅能生活在南极,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 D.环境能适应生物
5.对一只生活在四川卧龙的大熊猫而言,环境就是( )
A.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各种植物和动物 B.阳光、空气、水分和土壤
C.卧龙自然保护区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D.A、B、C和自然保护区的其它熊猫
6.大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半数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我国科学家袁隆平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杂交,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为解决人类的粮食危机作出了巨大贡献。袁隆平院士培育杂交水稻利用的是生物多样性中的( )
A.基因多样性
B.生物种类多样性
C.生物栖息地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7.葱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颜色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A.水分 B.空气 C.温度 D.阳光
8.关于农田生态系统,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以农作物为主体
B.是人工的生态系统
C.人是生产者
D.动植物种类较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差
9.下列不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的是( )
A.能生长和繁殖 B.生活需要营养 C.都会行走 D.对外界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
10.人排出废物的方式有排汗、排尿等,植物排除废物的方式应该是( )
A.排汗 B.落叶 C.排尿 D.排遗
11.素有“绿色水库”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
A.农田生态系统 B.城市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荒漠生态系统
1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影响这一现象的非生物因素是( )
A.土壤 B.温度 C.光照 D.水
13.生活在绿色草丛中的昆虫,它们的体色往往是
A.黄绿色 B.土灰色 C.黄黑色 D.黄褐色
14.泉州市森林公园是人们亲近自然的好去处。下列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森林公园中所有的植物和动物 B.森林公园中所有的植物
C.森林公园中所有的生物 D.整个森林公园
15.蚂蚁、蜜蜂往往成千上百只生活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这是一种????? 关系
A.竞争 B.合作 C.捕食 D.寄生
16.对生态系统的正确理解是( )
A.生态系统中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因素不变
B.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恒定不变
C.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和比例恒定不变
D.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在正常情况下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17.含羞草的部分小叶受到震动后会合拢下垂,这是( )
A.生物的生长 B.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生物进行呼吸 D.生物的发育
18.生命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环境的变化会对生物产生各种影响.下列现象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 )
A.枯叶蝶静止时像一片枯叶
B.马里亚纳海沟没有绿色植物
C.雷鸟的羽毛冬季为白色,夏季为灰色
D.地衣生活在岩石表面,能加速岩石的风化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并分析下列材料,探究生物具有什么特征。
①一粒桃树种子能萌发长成一株很大的桃树,并结出许多桃子。
②从同一株向日葵上取下两粒种子种下去后,长出的都是向日葵,但两株向日葵总是有一些形态特征不同的地方。
(1)材料①说明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②说明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欧洲航海者的日记显示,在15世纪以前,毛里求斯岛上的渡渡鸟随处可见。后来欧洲殖 民者到达了毛里求斯岛,他们疯狂地捕猎肉味细嫩鲜美的渡渡鸟,加之殖民者带来的猪、狗、鼠等,渡渡鸟灭绝了。渡渡鸟灭绝之后,毛里求斯岛上的卡尔瓦利亚树也面临灭绝的危险。这种树的果皮坚厚,种子很难萌发。渡渡鸟最喜欢吃卡尔瓦利亚树的果实,果实经过渡渡鸟的消化道后,果皮变薄了,果实中的种子得以正常萌发。
(1)渡渡鸟灭绝是一种生物的消失,人类的活动破坏了_________的多样性。
(2)渡渡鸟消失了,渡渡鸟个体所构成的基因库也随之消失,人类的活动也破坏了_________ 的多样性。
(3)渡渡鸟灭绝后,卡尔瓦利亚树不能正常发芽,致使森林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许多生物失去了栖息环境,导致了________多样性和________ 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
21.1787年,有一个叫菲利浦的船长带了一些仙人掌到澳大利亚种植,用以培养胭脂虫,作为生产染料的原料。不料一些仙人掌流失到种植园外。由于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仙人掌的生长,而且没有天敌的存在,仙人掌便在澳大利亚肆无忌惮地蔓延开来。到1925年,它们已演化成了近20个野生品种,并占领了大片土地,严重地影响了当地其他生物的生长,成为当地的一大灾难。后来,人们从仙人掌的原产地引进了吃这种植物的昆虫,这才遏制了它们的繁衍。
(1)在此材料中,仙人掌属于影响澳大利亚地区其他生物生活的_____因素。
(2)仙人掌在澳大利亚能迅速蔓延并占领大片土地,成为当地的一大灾难,说明生物能够适应环境,同时也能_____环境。
(3)澳大利亚的原有生物与仙人掌之间的关系是_____,引进的昆虫与仙人掌之间的关系是_____。
A.捕食 B.竞争 C.共生 D.寄生
22.分析下列的材料,回答问题:校园里有许多花草树木,有时发现树叶上有小毛毛虫,小毛毛虫往往给鸟类吃了;有时候还看到潮湿、富有有机质的土壤中钻出一两条蚯蚓,特别是下雨过后,蚯蚓纷纷爬出地面上来,却能引来一群蚂蚁把蚯蚓搬走;校园里的一块地里原来种了很多小树苗,过了一段时间,发现里面杂草丛生,长势超过了小树苗.
(1)上述材料描述了植物间的________关系,动物间的________和________关系.
(2)影响校园里树木生长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类.
(3)蚯蚓生活在潮湿、富有有机质的土壤中,能从土壤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营养,这说明生物能________;蚯蚓的活动过程又使得土壤疏松,土壤肥力提高,这说明生物能________.下雨过后,蚯蚓纷纷爬出地面上来,这说明了生物________.
(4)“毛毛虫吃树叶,鸟类吃毛毛虫”,这反应了生物的________特征;“下雨过后,蚯蚓纷纷爬出地面上来”,这反应了生物的________特征.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机器人、珊瑚、生物课本都不具备上述任何一个特征,因此不属于生物;细菌具有生殖现象、需要营养等特征,属于生物.
2.A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生态平衡,但是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超过了调节的限度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状态。物质和能量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的,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和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不断地进行调节,保持相对和稳定的状态。生态系统越复杂,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越简单,调节能力越弱,很容易受到破坏,失去生态平衡。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比较复杂,调节能力最强。
3.C
鲸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除了少数水生种类以外,绝大多数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胎生、哺乳。鲸生活在水中,但是用肺呼吸,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浮出水面呼气,呼气的过程会喷出水柱。
4.A
南极地区气候寒冷,温度很低.生活在南极地区的企鹅,体内脂肪可厚达4厘米,脂肪保暖有了利于保持体温维持正常的生长,胸部皮下的脂肪厚可以保护胸内的器官心脏避免冻伤,这说明生物能适应寒冷环境.
5.D
环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6.A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这三方面的内容,袁隆平院士培育杂交水稻是将不同表现性状的水稻杂交,将各自优良的基因,通过杂交的方式,综合到一个个体上,利用的是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的多样性。故选A。
7.D
叶绿素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形成.葱长在土壤以上的部分见光,能够形成叶绿素,故颜色是绿色的;而埋在土里的不能够接收到阳光的照射,不能形成叶绿素,因而是白色的,影响葱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颜色差异的环境因素是光照。
8.C
考查对农田生态系统的认识。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较差。
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较差。同野生植物相比,农作物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较差,需要在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绿色植物,人和动物是消费者。因此,选项C的说法是错误的。
9.C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可见都会行走不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C符合题意。
10.B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人体的排汗、排尿、植物的落叶等。故选B。
11.C
A、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A错误.
B、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由于人口密集,排放的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多,容易产生环境污染问题,B错误.
C、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C正确.
D、荒漠的生态条件极为严酷,夏季炎热干燥,降水极少,土壤贫瘠,荒漠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很少,D错误.
12.B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由于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
13.A
保护色指的是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和白熊,毛是纯白色的,与冰天雪地的环境色彩协调一致,这有利于它们捕猎动物。生活在绿色草丛中的昆虫,体色往往是黄绿色。
14.D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A、森林公园中所有的植物,只是生物部分中的植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非生物部分,B、森林公园中所有的植物和动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动物和植物,没有微生物,也没有非生物部分,C、森林公园中所有的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非生物部分故A、B、C都不符合题意。
D、整个森林公园,既包括了公园这个环境,也包括了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是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是一个生态系统,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概念。
点评:此题为基础知识题,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系统既包括环境又包括环境中所有的生物。
15.B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合作、共生、寄生、捕食、竞争等关系。
像蚂蚁成千上百只生活在一起,共同寻找食物,分工合作是一种合作关系;蜜蜂和蜜蜂之间分工合作,例如:工蜂负责采集花蜜,蜂王负责繁殖后代,它们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16.D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适应环境,同时还影响和改变着环境,A错误;
在自然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维持一个动态的平衡,B错误;
在自然的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所以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一个动态的平衡,C错误;
生态平衡是指在自然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D正确。
17.B
该题考查的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中的生物具有应激性,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18.B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有很多方面,比如光对向日葵的影响等,可以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切入。
枯叶蝶静止时像一片枯叶都是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属于防御行为,属于生物适应环境,故A不符合题意。
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深处几乎没有光线,马里亚纳海沟没有绿色植物,属于环境影响生物,故B符合题意。
雷鸟的体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种保护色,是对环境的适应,故C不符合题意。
地衣加速岩石的风化,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故D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9.(1)遗传现象;
(2)变异现象。
(1)一粒桃树种子能发育成桃树,并结出桃,一只蝌蚪能发育成一只青蛙,是由于体内的遗传物质所起的作用,属于生物的遗传现象。
(2)从同一棵向日葵上取下的两粒种子种下去后,长出的都是向日葵,但两棵向日葵总是有所不同,这个材料说明后代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是变异现象。考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20.(1)生物种类 (2)基因 (3) 生物种类 基因
(1)生物的多样性包含生物之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渡渡鸟灭绝意味着一种生物渡渡鸟的消失,使生物的种类减少,因此人类的活动破坏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2)每种生物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渡渡鸟消失了,渡渡鸟个体所构成的基因库也随着消失,因此人类的活动也破坏了基因的多样性;
(3)卡尔利亚树的果皮坚厚,种子很难萌发,渡渡鸟最喜欢吃卡尔利亚树的果实,果实经过渡渡鸟的消化道后,果实变薄了,果实中的种子得以萌发,渡渡鸟灭绝后,卡尔瓦利亚树不能正常发芽,使卡尔瓦利亚树减少,使森林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许多生物失去了栖息环境,导致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
21.生物 影响和改变 B A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仙人掌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因此仙人掌属于影响澳大利亚地区其他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中的生物因素。仙人掌在澳大利亚能迅速蔓延并占领大片土地,成为当地的一大灾难,说明生物能够适应环境,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仙人掌与澳大利亚地区其他植物生活在一起时为争夺阳光、水分、空间而竞争属于竞争关系。昆虫吃仙人掌,因此引进的昆虫与仙人掌之间是捕食关系。
22.竞争 吃 被吃 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 适应环境 影响环境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生活需要营养 应激性
(1)杂草和小树苗竞争阳关、生存空间和水、无机盐等,二者是竞争关系,毛毛虫与鸟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蚂蚁内部的关系是合作关系;
(2)、影响一个生态系统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类;
(3)、蚂蚁能够在土壤中生活说明生物能够适应环境,蚯蚓的活动过程又使得土壤疏松,土壤肥力提高,这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
(4)“毛毛虫吃树叶,鸟类吃毛毛虫”,这反应了生物生活需要有机物,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蚂蚁用体壁呼吸,在“下雨过后,蚯蚓纷纷爬出地面上来”,是为了获得足够的氧气,这反应了生物能进行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