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礼记》
不学
礼,
无以立。
激情导入: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论语》
十二章中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
度的句子有哪些吗?谁能来背诵
一两句!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
文言词语,熟读课文。
2、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
的方法。(难点)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
到实践的重要性。(重点)
学习目标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
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
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课文节选自《学记》,是中国教育
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
的教育学论文。
一、关于《礼记》
故曰:教学相长也。
二、初读,读出趣味
yáo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q知iǎ不ng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
强y也uè。
xiào
(一)读准字音
《虽有嘉肴》
二、初读,读出趣味
(二)读出
韵味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不足,教
然后知
困。
虽有
/
嘉肴,弗食,不知/
其旨也;
虽有
/
至道,弗学,不知/
其善也。
/
是故
学
然后/
/
/
/
知不足,然后/
能自反也;
知困/
,然后
能自强/
也。
故曰:教学
相长也。
《兑命》曰:“学
学半。”
(二)读出
韵味
二、初读,读出趣味
《虽有嘉肴》
二、初读,读出趣味
(三)体验古韵之美
虽有嘉
肴
虽有嘉肴,
弗食不知其旨
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也;是故学然
后知不足,教
然后知困。知
不足,然后能
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
三、再读课文,读懂文意
自由朗读,疏通文意
要求:
1、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2、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小组合
作共同解决。
3、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请你提出
来,全班共同解决。
(1)虽有嘉
肴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即使
美味的菜
(2)弗吃食,不知其味美旨也
最好的道理
好
所以
困惑
当
堂
检
测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
表示推测
(6)故曰:教学相长也。促进
同“敩”,教导
当
堂
检
测
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
么样的道理?
四、又读,读出内涵
(
一
)
整体感知
道理:“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
进的,二者相铺相成。
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
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
进步与发展。
文章是怎样论证
“教学相长”这个道理的?
四、再读,读出内涵
(
二
)
合作探究
1、从“嘉肴”写起,由“嘉肴”、“至
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这
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论证”。
2、指出“学”和“教”的作用。
3、进一步点明其效果。
4、得出结论。
5、引用《兑命》的说法,来强化观点。
这种论证方法叫做“引用论证”。
五、拓展延伸
启迪智慧
想着。
典:主。)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
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
“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君:名词作动词,统治。念终:始终
观点: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论证思路:先从“玉”、“学”作类比推理,指出教学
的重要性,得出“教学为先”的结论,最后引用《兑命》
中“念终始典于学”的话进行引用论证。
六、课堂小结
即
,告诉我们
的
道理。
文章运用
类比
和
引用的论证方法阐述了
作者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教学相长”
实践出真知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推荐阅读:《礼记》、《诗经》
教学理念
2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4
目标定位
6
教学方法
1
3
5
7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
教
学
理
念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
感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注重课程内容价值取向
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
验。语文新课标指出,七至九年级的学生要能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
基本内容”。文言文教学要改变过去那种机械
地串讲、死记硬背的做法,指导学生自己借助
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读
能力。
二
教
材
分
析
《虽有嘉肴》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选排的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
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其中所讲的很
多原则与方法对于今天的人还有很多借鉴的价值。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论述了
“教”与“学”的关系,阐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启发我们有益的学习方法。
三
学
情
分
析
本课所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
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
大部分信息。本节课我会把更多的时间交
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
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
四
目
标
定
位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
点文言词语,熟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对照注释翻
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教
五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
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
用、体会作者新颖独特的描写角
度与朴素感人的语言。2、领会
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
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难点:
对于文中背影的四次描写,进
六
教
学
方
法
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
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
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
发展。另外,我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
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
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
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中间采用朗读领
悟、合作讨论、
拓展运用等多种形式,让
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质疑中学会创
学法指导:
1、"朗读"法贯穿读、说、析、品、评,引导学生反
复朗读,在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中体会文章的内容、
神韵、风格。
2、品析语言法:本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因此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学会品析散文
语言。
3、小组讨论法: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
作、探究,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现,
既发展言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
初读课文,读出趣味
再读课文,读懂文意
又读课文,读出内涵
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布置作业
七
教
学
过
程
1
2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
认识一部作品
壹
由《论语》十二章中学习方
法和学习态度的论述引出
《礼记》中教学相长的论述。
壹
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礼
记》、《学记》的资料。不
完整的教师加以补充。
贰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步:
一读课文(个人读),读准字音。
第一遍:听读。学生听配乐朗诵,
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第二遍自由读。
读法自定,或朗读,
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此时,教
师在屏幕上显示一些易读错的字,
供学生参考。
第三遍小组内互读互评,看谁读得
最清楚、流利。
叁
细读课文,读懂文意
(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
对译;
(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首先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
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
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
确把握的地方。然后组内交流自学
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
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
肆
又读课文,读出内涵
这一环节,先要求个
人独立思考,然后在
进行小组讨论,小组
采用ABCD分层回答。
伍
拓展延伸,启迪智
慧
首先,师生一起梳理文章脉络,以填
空题的形式概括文章主旨;
然后,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1、多使
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
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
“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
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
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最后,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陆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推荐阅读:《礼记》、
《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