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习题-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习题-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0 19:2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上第二单元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战士宋学义扔手榴(liú)弹总要把胳膊抡(lūn )一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B.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sù)立,一齐抬起头,瞻(zhān )仰这鲜红的国旗。
C.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魆(qū )魆的围墙。
D.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火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bèn )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ɡēnɡ)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五位壮士屹(qǐ )立在狼牙山顶峰,眺(tiào )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B.人们有的擎(qínɡ )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C.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 qī )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 cōnɡ )憬(jǐnɡ )里。
D.在天安门璀(cuǐ )璨(chàn )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B.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
C.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D.三发绿色的信号弹升上天空,接着就是振天动地的炸药包爆炸声。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B.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
C.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
D.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所向披靡。
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南地区遭遇了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之际,李明一家人又是捐钱,又是捐物,真可谓大方之家!B.有人以为,细节无关紧要,其实细节常常决定成败,一个细节的疏忽有可能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C.中央领导多次亲临玉树灾区视察,指示地方政府尽早做好重建工作,确保灾区人民生活安居乐业。D.居高不下的房价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水游传》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
B.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C.海燕队第一仗就以3比0的比分淘汰了近两年一直没赢过的飞虎队。
D.随着中国对洋垃圾实施进口禁令,使西方国家陷入集体焦虑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1941年秋,日集中兵力,向我晋察根据地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
B.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C.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
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8.下列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B.王愿坚,当代作家,山东诸城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课本选有他写的《开国大典》。
C.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本单元有的课文描写
了大场面,如狼牙山上的激烈战斗,开国大典的盛大场面。
D.书写要注意行款整齐,布局合理;;要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不断提高书写水平。
二、阅读《狼牙山五壮士》中节选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②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③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④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⑤“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⑥“中国共产党万岁!”
⑦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9.对第①段画线的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表现了五壮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
B.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
C.一个“走”字,包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深切的爱,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D.“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这里,没有写其他战士的语言,只写他们的内心状态和动作,说明他们和班长的想法是并不一致的。
10.对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密集,非常迅猛,非常有力。
B.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石头夸小成“雹子”说明石头小而多,非常迅猛,非常有力。
C.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
D.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11.对第④段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壮土们完成任务后的胜利豪情和对敌人的蔑视。
B.运用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壮土们终于比敌人更快登上山顶后的自豪之情。
C.运用动作、语言描写,表现出壮士们完成任务后的胜利豪情和对敌人的蔑视。
D.运用动作、语言描写,表现出壮士们终于比敌人更快登上山顶后的自豪之情。
12.第⑦段加点的“这声音”指的是( )
A.手榴弹的爆炸声。 B.砸碎枪支的声音。
C.“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D.“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13.下列对文末画波浪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赞颂五战士的壮举,赞颂了他们对祖国与人民的爱以及可贵的牺牲精神
B前两句是战士自己表态式的豪言壮语,热烈呼告,喊出对敌人的恨和对祖国人民的爱。
C.“坚强不屈的声音”是指“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全国人民共同心声。
D.“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点明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不动摇,抗战的力量无比巨大。
14.结合选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写出五壮士对祖国、人民的留恋、热爱与忠诚,对群众与部队成功转移的欣慰和完成任务的欣喜。
B.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高呼口号舍身跳崖,揭示其气节之“壮”。
C.通过五壮士的动作、心理和语言的刻画,英雄事迹感人肺腑,人物形象高大鲜明。
D.选段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
15.对文中加点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眺望”指从高处远望,而“望望”是指看看的意思。
B“眺望”写出了五壮士虽身处绝境,却心系群众和部队的安危。
C“望望”写出了五壮士虽被群敌围攻,却毫不畏惧
D“眺望”和“望望”,两个词语意思差别不大,可以互换。
16.下列对本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文记叙顺序可概括为:接受任务———痛歼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B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这句话表现出五位战士有惊人的勇敢和坚定的任务意识。他们不是一般地打击敌人,而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吸引大批敌人,保证群众和主力转移。“一边……一边……”这个并列复句,说明五战士既英勇,又善战,他们是用智慧和勇敢在战斗。
C、“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这两句记叙了五位战士选择绝路的目的和过程。五位战士已经完成了任务,完全可以安全地追上大部队,但他们没有这样做,而是为更好地保证群众和主力部队安全,自觉地引敌人上绝路。在“生”与“死”面前舍“生”而取“死”。“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众战士一声“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足见战士们的坚定、果断。
D“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把石头比作雹子,体现石头砸敌人的迅猛、有力与密集。写石头“带着五位战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砸向敌人,这是采用比拟手法写的,揭示了五战士英勇战斗的力量源泉。
三、阅读《开国大典》中节选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①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②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③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④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
⑤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⑥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⑦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17.对第④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全场三十万人写到全中国人民,表达了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震惊错愕。
B.从全场三十万人写到全中国人民,表达了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C.从庄严的宣告写到雄伟的声音,表达了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震惊错愕。
D.从庄严的宣告写到雄伟的声音,表达了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18.对第⑤段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B.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C.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D.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19.对第⑥段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动作、心理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毛泽东对人民的热爱,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B.运用动作、心理描写,一方面表现了人民对毛泽东的热爱,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C.运用动作、语言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毛泽东对人民的热爱,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D.运用动作、语言描写,一方面表现了人民对毛泽东的热爱,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20.第⑦段中加点的“光明”的含义不包括( )
A.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永远摆脱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D.千家万户的电灯亮了。
21.下列有关开国大典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 B.毛泽东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C.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D.54门礼炮齐鸣49响
22.对“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这句话分析错误的项是( )
A.“抛”这一动词写出了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和手里的报纸等东西向空中扔去的情景。
B.“盖”这一动词写出了人民群众欢呼声音之大,已经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C.使用准确的动词,还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有一些过分夸大的艺术效果。
D.生动地表现了人民群众看到民族的飞机飞上祖国蓝天时的激动与喜悦。
23.对下列句子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天安门广场人如海、旗如浪的热烈场面,也反映出参加典礼的人们激动的心情。)
B.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排山倒海”“一齐投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反映了人们热切盼望见到主席的心情,表现了人们对主席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C.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站起来了。)
D.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嗓子都喊哑了”“手掌都拍麻了”,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人民子弟兵无比热爱,也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无比激动。)
24.对选文的语言风格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短句较多,铿锵有力 B.采用比喻,生动形象
C.感情浓烈,激情洋溢 D.清新质朴,平淡有味
25.对句子的理解误的一项是 ( )
A.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被反动派踩在脚下,没有独立、自由。现在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了身,站起来了。)
B.他读到“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掌声。(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他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最敬爱的领袖。人们期盼他成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他为主席正合民意。所以当听到毛泽东当选为新中国的主席时全场热烈鼓掌。)
C.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光明”,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
D.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这句话是写毛泽东面对人民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回应。一方面说明毛泽东对人民的热爱,另一方面,这些动作和口号非一般人所为,直接表现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四、阅读《灯光》中节选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我爱到天安门广场走走,尤其是晚上。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我心头微微一震,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于是,我沉入了深深的回忆。
1947年的初秋,当时我是战地记者。挺进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把国min党军57师紧紧地包围在一个叫沙土集的村子里。激烈的围歼战就要开始了。天黑的时候,我摸进一片茂密的沙柳林,在匆匆挖成的交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来到了郝副营长的身边。
郝副营长是一位著名的战斗英雄,虽然只有22岁,已经打过不少仗了。今晚就由他带领突击连去攻破守敌的围墙,为全军打通歼灭敌军的道路。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1]坐着,一手拿着火柴盒,夹着自制的烟卷,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突然,他凑到我的耳朵边轻轻地问:“记者,你见过电灯吗?”
我不由得一愣,摇了摇头,说:“没见过。”我说的是真话。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真的没见过电灯。
“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儿就亮了,很亮很亮。”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半个小时以后,我刚回到团指挥所,战斗就打响了。三发绿色的信号弹升上天空,接着就是震天动地的炸药包爆炸声。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缺口,突击连马上冲了进去。没想到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猛烈的阻击,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魆魆的围墙。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划,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已,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26.选文的记叙顺序是( )
顺序 B.倒叙 C.插叙 D.补叙
27.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前景时的神态。
B.从这种神态里,我们理解了他英勇战斗的伟大动力,感到他那颗为解放中国人民、为造福人民而跳动的心。
C.“漆黑的夜空”,是实在的景象,在这里正好村托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
D.郝副营长在战前精心谋划作战计划。
28.对文中三处加点的“多好啊”,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次说这话的人是在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由衷的赞叹。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没有见到过电灯,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幕。第三次说这话的仍然是郝副营长,他相信战争胜利以后,孩子们能在灯光底下学习,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B.第一次说这话的人是在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由衷的赞叹。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相信战争胜利以后,孩子们能在灯光底下学习,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第三次说这话的仍然是郝副营长,他没有见到过电灯,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
C.第一次说这话的人是郝副营长,他没有见到过电灯,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慕。第次说这话的是在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由衷的赞叹。第三次说这话的仍然是郝副营长,他相信战争胜利以后,孩子们能在灯光底下学习,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D.第一次说这话的人是郝副营长,他没有见到过电灯,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二次说这话的仍然是郝副营长,他相信战争胜利以后,孩子们能在灯光底下学习,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第三次说这话的是在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由衷的赞叹。
五、阅读《七律?长征》,完成下列各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9.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
D.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30.本诗的中心句是(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1.下列对尾联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尾联是照应首联,开端言“不怕”,结尾言“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的主旨。
B.“更喜”承接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感情的收束。
C.“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
D.尾联突出了红军战土对岷山雪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32.对《七律 长征》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写得极有气势。在结构上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在内容充分显示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为全篇定下轻快豪迈的感情基调。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紧承首联的“千山”一词,先具体描写山,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无数座崇山峻岭。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诗的尾联,是全诗的高潮,“喜”包含了越过岷山,就最后脱离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雪山草地,开始了新局面的欣喜,也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
33.下列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体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B.远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牺牲之大,经历之苦。远征难: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C这两句写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D.“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34..下列选项中,对“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两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B这两句是对偶句,承上句“万水”。以五岭、乌蒙为代表写出山的绵延不断、巍峨高大。
C.“细浪”“泥丸”,运用反衬手法,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概。
D.这两句运用了对偶、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六、阅读《一朵小花》选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一朵小花
古清生
①面对一朵小花,我能对它说什么呢?今年北京的春天,总共下过两场半雨,且只是略略地湿了下街道,因而干燥的景况是可想而知的了。干燥的春天,沙尘飞扬,街的花坛上,那土便是水泥灰一般,一丁点儿的湿润也没有。这当然让我对北方的植物产生一种深刻的同情,要在这样的土地上生长,开花,并把生命的枝丫努力地探向天空。这又是要有怎样的坚韧呢?
②独自由南国漂泊到京都,在这里度过如许孤寂的时光,夜夜孤灯长伴,青春便沿着书页字间飘移,生命化做行行抒情抑或并不抒情的文字,只把日子过得如北国的大地般荒凉。只把心灵来叩问,人的一生,是应该如何地度过呢?我为什么要如此地奔波而不屈地寻找那极目难眺的远岸呢?伴我只有京都月华,它柔凉而明净,轻轻地在窗前铺展一方,引我乡思无限。而这些时日,文稿卖得不多,口袋里常常空空如也,以至于挤压去我本来可能获得的诗情。没有诗情也罢,甚而令我连丁点儿的游兴也无,想想那毫无湿润的土地,令我的心灵也干渴。
③然而,这一天我走在街的花坛旁,我忽然发现,这干渴得如同水泥灰的泥土,居然萌出几点新绿,且自信地开出几朵小花,黄灿灿的小花。它们在春天的阳光照临下,竟是透着那么一份惊喜,它们的根就扎在这块毫无湿润的土地上。它们,是以怎样的毅力在这样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呵?我索性停下步来,俯身凝视着一朵小花,它向我微笑着,因它的缘故,我发现阳光要美妙得多。这样一朵小花,它有两片小小的叶子,像两只举起欢呼的小手,有一根小茎,极绿,在春风吹拂里颤栗不止,它整个的形像微小而精致,令人不忍触碰。它便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生命,一朵开放在春天里的小小花朵,它猛然地让我感悟到生命力的强大。在如此干燥的土地上,扎根,吸收到哪怕一丁点儿的养份,极顽强地生长出来,还绽开小小花朵,捧起即便是这样微小的颜色,微小的喜悦,但它终是这春天里的花朵的一种呵!它的呈现,妩媚了我心头的枯燥的北国的春天。
④一朵小花,它竟拂去我心头的冷寂和积尘,它把这一捧小小的美丽托送给我,它让我在它的面前思之不已。我们的生命,究竟有没有一朵小花强大?有它的从容而饱含激情?有没有它那么一点点亮色?我还呼吸到小花儿的淡淡的一缕清香,它在阳光里暗放。终于是看得久了,我用心灵轻轻地抚摸它,我的心刹时也芬芳,即便北国这样的土壤,它亦是要养育一种花朵呵,所谓的荒凉,原来竟是心灵所生,真正的土地,也总是会有花朵的,会有这样小小的花朵。我就用这朵小花拂去我孤旅的疲惫,且要把它移植到我的文字里,让我的文字也暗香浮动。
35.对第①段画横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写出北京春天的干燥,突出北方植物生长环境的恶劣
为下文小花在这样的土地上扎根开放作铺垫
突出小花生命力的顽强
作者对北方天气干燥的厌恶之情
36.对第③然段中加点词语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表示出乎意料 B.表达我的惊喜之情
C.为下文我驻足凝视小花并感悟生命作铺垫 D.表现我对北京能有这样的花的怀疑
37.第④自然段中,作者说:“一朵小花,它竟拂去我心头的冷寂和积尘”请结合第②自然段,概括“冷寂和积尘”具体所指的内容不包括( )
A.远离故乡的孤独和寂寞 B.在京生活的单调和艰难
C.文学写作的痛苦和困顿 D.北方天气的寒冷及内心的不满
七、国学及名著阅读
38..下列句子与原文不一致的是( )
A.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B.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C.爱之,能勿诲乎?忠焉,能勿劳乎?
D.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39.下列句子与原文一致的是( )
A.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言;不可与言而语言,失人。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B.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友其士之仁者,事其大夫之贤者。
C.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杀生以害仁。
D.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40.下列句子与原文不一致的是( )
A.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B.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C.点水蜻蜓款款飞,穿花蛱蝶深深见。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D.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41.下列语句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A.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B.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C.云物不殊香国异,教儿且复掌中杯。
D.朝回日日典春衣,债寻常行处有。每日江头尽醉归,酒人生七十古来稀。
42.关于《红旗谱》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该书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叙述语言具有浓郁的冀中地方色彩,大量河北方言的使用,使这部小说浸蕴着中国北方乡村的天然品味,一种古朴、纯正、自然的民族风格跃然纸上,从而实现了作家“追求自己独特创作风格的初衷。
B.为了筹备路费,严志和背着朱老忠卖了宝地,当严志和得知是把地卖给冯家之后,心中充满懊恼、悔恨,趴在地里啃黄土,痛哭流涕,当朱老忠赶来时,朱老忠没有过多地埋怨严志和,而是告诉他,我们早晚有一天把要这宝地夺回来。
C.严志和打官司败诉、老母亲暴死、儿子被捕,这沉重的生活磨难,虽然时时激起他内心的火花,但他总难彻底摆脱因袭的历史重负,经常表现出逆来顺受,安分守己的心理。
D.由于虎子亲眼看到了父亲贾湘农和冯老兰得冲突,不久便吐血身亡,使虎子从小就身陷强烈的阶级冲突之中,对冯兰池充满的了仇恨。
43.关于《童年》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年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外祖父是一个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的人,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作品中,乐观纯朴的格里戈里,正直的老工人小茨冈,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主人公以力量和支持。
B.阿廖沙·彼什科夫3岁丧父后,跟随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外祖父雅科夫是一个已濒临破产的小染坊老板,为人粗鄙贪婪;两个舅舅米哈依尔和卡希林都是粗野、自私的市侩。
C.母亲最喜欢给阿廖沙讲童话故事。她所讲的无数民间故事和童话,不仅培育了阿廖沙对民间创作的热爱,而且最早教会了小阿廖沙以人民的道德理想辨别善与恶,使他产生了对正义事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外祖母)
D.外祖母的形象可以说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同时也是最富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她是农奴的女儿,小时做过乞丐,后来当了织花边女工,出嫁后深受丈夫和儿子的虐待。她是高尔基最喜爱的亲人。
第Ⅱ卷
八、积累与运用
44.补写出下列语句的空缺部分
(1) ,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2) ,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3)祖宗疆土,当以死守, 。(李纲《宋史》)
(4)位卑未敢 。(陆游《病起书怀》)
(5)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毛泽东《七律?长征》)
(6) ,大渡桥横铁锁寒。(毛泽东《七律?长征》)
(7)更喜岷山千里雪, 。(毛泽东《七律?长征》)
45.请从“亲情、滋养、培育、森林、原野”这几个词语中任意选取(不少于三个),连缀成一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3分)


46.从下面这段话中提练出两条信息
上海世博会活动场馆的1000多张广场座椅,是用回收来的废弃牛奶饮料盒加工而成。除了
椅子,废弃牛奶盒中的一部分还摇身变成了公厕内的免费卫生纸。以7000万人次参观世博会为基准,需要用掉生活用纸约2000吨,相当于7000立方米的木材。而使用牛奶饮料包装盒做成的环保生活用纸,将可以使几万棵树木免于被砍伐。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小儿饲鹋
庭有树,其上一巢,鹊育二子,日呱呱自鸣。后值狂风,树折巢毁,二雏坠地。一儿见之,不胜喜,怀而归,旦夕喂之,爱甚,稍长而飞。一猫袭来,攫而去,儿亟逐之,不及,顿足而泣。儿曰:"早知是,吾放汝林间,且不为猫所食也。是乃吾之过也。"
【注】①稍长:渐新长大。②攫(jué):抓住。③亟(jí):立刻。
4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二雏坠地 坠: (2)爱甚 甚:
(3)儿亟逐之 亟: (4)是乃吾之过也 过:
4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儿见之,不胜喜,怀而归,旦夕喂之,爱甚,稍长而飞。

(2)早知是,吾放汝林间,且不为猫所食也。是乃吾之过也。

49.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十、阅读《沙漠之花》,完成下面的题目
沙漠之花
①美国加州之南的棕榈泉是一座在沙漠上凭空建造的小城。城边有个沙漠动物园,也是凭空而造的。说是动物园,其实也包括了许多植物,它们都是从世界几大沙漠中请来的客人。这片本来人烟稀少的沙漠,因有了它们而有了旺盛的人气。高大的棕榈树,或是各式各样的仙人掌 ,在别处也可以看见,并不新鲜,最让我惊叹的是那些沙漠之花。
②在沙漠灿烂无比的阳光,一年四季都灼热烤人。城市的花园里,假使夏日晌午有这样的阳光,芙蓉花们定会变得无精打采,牡丹、芍药们也会垂着头,把脸颊尽力藏进绿色的裙裾里……而这里,沙漠之花不但不躲避阳光,反而像牵牛花和向日葵一样,把每一片花瓣都冲向阳光,让每一簇花心里都装满加州的阳光。
③沙漠里的仙人掌,在这里开着红色、黄色、白色和橙红色的花。另一种硕大的仙人球上密密麻麻地开放着菠萝形状的花,它们拒绝分散着开,而是手挽手肩并肩簇拥在一起。每一朵花尖上都矗立着一枚长长的刺,像是卫兵握着一柄柄剑戟。
④我第一次见到了茛苕。这种花叶用在欧洲建筑中最常见的科林斯柱头的雕刻花纹里,其对称的古典之美,早在古罗马时代就已经流行。如今,在那些仿古的西式建筑甚至家具中依然经常可以见到。茛苕名字古怪,远不如其花叶美丽,但它却属于沙漠之花中的贵族。它锯齿形的叶子,在风中摇摆,像跳着细碎的小步舞曲的精灵。它金红色细长的小花,随叶子一起摇头晃脑,像抱着古老乐器为舞者伴奏而自我陶醉的乐队。
⑤在这里所见到的花,大多是草本,也有灌木,最多的是墨西哥刺木。这种刺木才真的像马鞭,细长而柔软,温柔而多情,带着无伤大雅又有些撩人的刺。它的花朵都是顶在刺木的顶端上,像是丹顶鹤头上的那一点红。只是,那一点红花,是茸茸的,弯弯的,带一点点的尖儿,如果再大一些,就更像圣诞老人头顶上的那顶红帽子了。
⑥在树上开花的,有一种叫烟树。远看,真的像是一片蒙蒙的烟雾。近看,它的枝条上没有叶子似的,大小每一枝都像海葵向四周伸出的触角,细细的,软软的,晶莹剔透的灰白色,如同蒙上一层清晨的霜。或许它的枝条就是它的叶子, 它的叶子就是它的花。
⑦另一种在树上开口的,名字音译为帕洛弗迪。它的花开在树的顶端,一片灰黄色,并不鲜艳,但面积很大,铺展出一片。由于枝干比烟树要高,在一片低矮的花丛中,它的花迎风摇曳,像是挥舞着一面单薄得几乎透明的旗子,力不从心却并不甘心地与浑黄的浩瀚沙漠进行着对话。
⑧还有好多我不知道名字的沙漠之花,我真想一一查出它们的名字,描绘出它们的样形状。它们有的开着细小球状的花,有的开着细长穗状的花,有的开着扁扁耳朵样的花,有的开着软软长须样的花,有的开着雪绒花一样茸茸的花……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多,这样小,又这样神奇的沙漠之花。
⑨面对它们的色彩纷呈,我竟然一时理屈词穷一般,找不出更合适的语言去形容。忽然想起一位陌生的作者写过的话:“只有小孩子们的心里才能想象得出来,只有他们的小手才画得出。”
⑩这些花富于远离尘嚣的童真,拥有未曾经历都市化改造过的纯朴。、沙漠恶劣的环境,磨炼了它们,也成就了它们。它们就像旷世的隐者,远离着我们。它们又像静心的修炼者,在沙漠中曲折跋涉了很长时间,怀揣着相当美好的想法。它们无意争春和走秀,也不管云起云落,只管自由自在地花开花谢。
50.作者从哪方面描写沙漠之花的外在特征?(4分)


51.第②段写城市花园里的花有何作用?(4分)


52.从修辞的角度欣赏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53.理解第⑩中画直线句子的含义。(4分)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字音有误的一项是(C )
A.战士宋学义扔手榴(liú)弹总要把胳膊抡(lūn )一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B.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sù)立,一齐抬起头,瞻(zhān )仰这鲜红的国旗。
C.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魆(qū )魆的围墙。
D.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火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bèn )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ɡēnɡ)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五位壮士屹(qǐ )立在狼牙山顶峰,眺(tiào )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B.人们有的擎(qínɡ )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C.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 qī )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 cōnɡ )憬(jǐnɡ )里。
D.在天安门璀(cuǐ )璨(chàn )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B.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
C.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D.三发绿色的信号弹升上天空,接着就是振天动地的炸药包爆炸声。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D )
A.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B.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
C.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
D.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所向披靡。
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C)?
A.在西南地区遭遇了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之际,李明一家人又是捐钱,又是捐物,真可谓大方之家!B.有人以为,细节无关紧要,其实细节常常决定成败,一个细节的疏忽有可能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C.中央领导多次亲临玉树灾区视察,指示地方政府尽早做好重建工作,确保灾区人民生活安居乐业。D.居高不下的房价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不堪设想:未来情况不能想象。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 )
A.《水游传》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
B.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C.海燕队第一仗就以3比0的比分淘汰了近两年一直没赢过的飞虎队。
D.随着中国对洋垃圾实施进口禁令,使西方国家陷入集体焦虑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A.1941年秋,日集中兵力,向我晋察根据地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
B.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C.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
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8.下列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B )
A.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B.王愿坚,当代作家,山东诸城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课本选有他写的《开国大典》。
C.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本单元有的课文描写
了大场面,如狼牙山上的激烈战斗,开国大典的盛大场面。
D.书写要注意行款整齐,布局合理;;要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不断提高书写水平。
二、阅读《狼牙山五壮士》中节选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②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③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④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⑤“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⑥“中国共产党万岁!”
⑦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9.对第①段画线的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表现了五壮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
B.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
C.一个“走”字,包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深切的爱,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D.“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这里,没有写其他战士的语言,只写他们的内心状态和动作,说明他们和班长的想法是并不一致的。
10.对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B )
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密集,非常迅猛,非常有力。
B.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石头夸小成“雹子”说明石头小而多,非常迅猛,非常有力。
C.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
D.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11.对第④段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运用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壮土们完成任务后的胜利豪情和对敌人的蔑视。
B.运用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壮土们终于比敌人更快登上山顶后的自豪之情。
C.运用动作、语言描写,表现出壮士们完成任务后的胜利豪情和对敌人的蔑视。
D.运用动作、语言描写,表现出壮士们终于比敌人更快登上山顶后的自豪之情。
12.第⑦段加点的“这声音”指的是( D )
A.手榴弹的爆炸声。 B.砸碎枪支的声音。
C.“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D.“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下列对文末画波浪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前两句赞颂五战士的壮举,赞颂了他们对祖国与人民的爱以及可贵的牺牲精神
B前两句是战士自己表态式的豪言壮语,热烈呼告,喊出对敌人的恨和对祖国人民的爱。
C.“坚强不屈的声音”是指“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全国人民共同心声。
D.“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点明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不动摇,抗战的力量无比巨大。
22.结合选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写出五壮士对祖国、人民的留恋、热爱与忠诚,对群众与部队成功转移的欣慰和完成任务的欣喜。
B.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高呼口号舍身跳崖,揭示其气节之“壮”。
C.通过五壮士的动作、心理和语言的刻画,英雄事迹感人肺腑,人物形象高大鲜明。
D.选段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
23.对文中加点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眺望”指从高处远望,而“望望”是指看看的意思。
B“眺望”写出了五壮士虽身处绝境,却心系群众和部队的安危。
C“望望”写出了五壮士虽被群敌围攻,却毫不畏惧
D“眺望”和“望望”,两个词语意思差别不大,可以互换。
下列对本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
A全文记叙顺序可概括为:接受任务———痛歼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B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这句话表现出五位战士有惊人的勇敢和坚定的任务意识。他们不是一般地打击敌人,而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吸引大批敌人,保证群众和主力转移。“一边……一边……”这个并列复句,说明五战士既英勇,又善战,他们是用智慧和勇敢在战斗。
C、“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这两句记叙了五位战士选择绝路的目的和过程。五位战士已经完成了任务,完全可以安全地追上大部队,但他们没有这样做,而是为更好地保证群众和主力部队安全,自觉地引敌人上绝路。在“生”与“死”面前舍“生”而取“死”。“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众战士一声“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足见战士们的坚定、果断。
D“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把石头比作雹子,体现石头砸敌人的迅猛、有力与密集。写石头“带着五位战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砸向敌人,这是采用比拟手法写的,揭示了五战士英勇战斗的力量源泉。
三、阅读《开国大典》中节选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①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②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③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④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
⑤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⑥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⑦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13.对第④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从全场三十万人写到全中国人民,表达了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震惊错愕。
B.从全场三十万人写到全中国人民,表达了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C.从庄严的宣告写到雄伟的声音,表达了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震惊错愕。
D.从庄严的宣告写到雄伟的声音,表达了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12.对第⑤段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B.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C.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D.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14.对第⑥段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运用动作、心理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毛泽东对人民的热爱,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B.运用动作、心理描写,一方面表现了人民对毛泽东的热爱,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C.运用动作、语言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毛泽东对人民的热爱,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D.运用动作、语言描写,一方面表现了人民对毛泽东的热爱,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15.第⑦段中加点的“光明”的含义不包括( D )
A.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永远摆脱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D.千家万户的电灯亮了。
1、下列有关开国大典的表述错误的是( D )
A.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 B.毛泽东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C.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D.54门礼炮齐鸣49响
2、对“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这句话分析错误的项是( C )
A.“抛”这一动词写出了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和手里的报纸等东西向空中扔去的情景。
B.“盖”这一动词写出了人民群众欢呼声音之大,已经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C.使用准确的动词,还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有一些过分夸大的艺术效果。
D.生动地表现了人民群众看到民族的飞机飞上祖国蓝天时的激动与喜悦。
3、对下列句子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天安门广场人如海、旗如浪的热烈场面,也反映出参加典礼的人们激动的心情。)
B.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排山倒海”“一齐投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反映了人们热切盼望见到主席的心情,表现了人们对主席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C.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站起来了。)
D.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嗓子都喊哑了”“手掌都拍麻了”,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人民子弟兵无比热爱,也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无比激动。)
4.对选文的语言风格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短句较多,铿锵有力 B.采用比喻,生动形象
C.感情浓烈,激情洋溢 D.清新质朴,平淡有味
5对句子的理解误的一项是 ( C )
A.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被反动派踩在脚下,没有独立、自由。现在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了身,站起来了。
B.他读到“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掌声。(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他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最敬爱的领袖。人们期盼他成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他为主席正合民意。所以当听到毛泽东当选为新中国的主席时全场热烈鼓掌。)
C.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光明”,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
D.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这句话是写毛泽东面对人民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回应。一方面说明毛泽东对人民的热爱,另一方面,这些动作和口号非一般人所为,直接表现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四、阅读《灯光》中节选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我爱到天安门广场走走,尤其是晚上。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我心头微微一震,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于是,我沉入了深深的回忆。
1947年的初秋,当时我是战地记者。挺进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把国min党军57师紧紧地包围在一个叫沙土集的村子里。激烈的围歼战就要开始了。天黑的时候,我摸进一片茂密的沙柳林,在匆匆挖成的交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来到了郝副营长的身边。
郝副营长是一位著名的战斗英雄,虽然只有22岁,已经打过不少仗了。今晚就由他带领突击连去攻破守敌的围墙,为全军打通歼灭敌军的道路。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1]坐着,一手拿着火柴盒,夹着自制的烟卷,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突然,他凑到我的耳朵边轻轻地问:“记者,你见过电灯吗?”
我不由得一愣,摇了摇头,说:“没见过。”我说的是真话。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真的没见过电灯。
“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儿就亮了,很亮很亮。”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半个小时以后,我刚回到团指挥所,战斗就打响了。三发绿色的信号弹升上天空,接着就是震天动地的炸药包爆炸声。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缺口,突击连马上冲了进去。没想到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猛烈的阻击,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魆魆的围墙。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划,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已,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16.选文的记叙顺序是( B )
顺序 B.倒叙 C.插叙 D.补叙
17.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这是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前景时的神态。
B.从这种神态里,我们理解了他英勇战斗的伟大动力,感到他那颗为解放中国人民、为造福人民而跳动的心。
C.“漆黑的夜空”,是实在的景象,在这里正好村托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
D.郝副营长在战前精心谋划作战计划。
18.对文中三处加点的“多好啊”,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A.第一次说这话的人是在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由衷的赞叹。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没有见到过电灯,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幕。第三次说这话的仍然是郝副营长,他相信战争胜利以后,孩子们能在灯光底下学习,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B.第一次说这话的人是在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由衷的赞叹。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相信战争胜利以后,孩子们能在灯光底下学习,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第三次说这话的仍然是郝副营长,他没有见到过电灯,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
C.第一次说这话的人是郝副营长,他没有见到过电灯,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慕。第次说这话的是在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由衷的赞叹。第三次说这话的仍然是郝副营长,他相信战争胜利以后,孩子们能在灯光底下学习,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D.第一次说这话的人是郝副营长,他没有见到过电灯,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二次说这话的仍然是郝副营长,他相信战争胜利以后,孩子们能在灯光底下学习,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第三次说这话的是在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由衷的赞叹。
五、阅读《七律?长征》,完成下列各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B)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
D.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20.本诗的中心句是( A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1.下列对尾联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尾联是照应首联,开端言“不怕”,结尾言“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的主旨。
B.“更喜”承接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感情的收束。
C.“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
D.尾联突出了红军战土对岷山雪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22.对《七律 长征》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诗的首联写得极有气势。在结构上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在内容充分显示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为全篇定下轻快豪迈的感情基调。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紧承首联的“千山”一词,先具体描写山,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无数座崇山峻岭。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诗的尾联,是全诗的高潮,“喜”包含了越过岷山,就最后脱离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雪山草地,开始了新局面的欣喜,也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
下列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这两句诗体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B.远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牺牲之大,经历之苦。远征难: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C这两句写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D.“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18.下列选项中,对“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两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B这两句是对偶句,承上句“万水”。以五岭、乌蒙为代表写出山的绵延不断、巍峨高大。
C.“细浪”“泥丸”,运用反衬手法,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概。
D.这两句运用了对偶、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六、阅读《一朵小花》选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一朵小花
古清生
①面对一朵小花,我能对它说什么呢?今年北京的春天,总共下过两场半雨,且只是略略地湿了下街道,因而干燥的景况是可想而知的了。干燥的春天,沙尘飞扬,街的花坛上,那土便是水泥灰一般,一丁点儿的湿润也没有。这当然让我对北方的植物产生一种深刻的同情,要在这样的土地上生长,开花,并把生命的枝丫努力地探向天空。这又是要有怎样的坚韧呢?
②独自由南国漂泊到京都,在这里度过如许孤寂的时光,夜夜孤灯长伴,青春便沿着书页字间飘移,生命化做行行抒情抑或并不抒情的文字,只把日子过得如北国的大地般荒凉。只把心灵来叩问,人的一生,是应该如何地度过呢?我为什么要如此地奔波而不屈地寻找那极目难眺的远岸呢?伴我只有京都月华,它柔凉而明净,轻轻地在窗前铺展一方,引我乡思无限。而这些时日,文稿卖得不多,口袋里常常空空如也,以至于挤压去我本来可能获得的诗情。没有诗情也罢,甚而令我连丁点儿的游兴也无,想想那毫无湿润的土地,令我的心灵也干渴。
③然而,这一天我走在街的花坛旁,我忽然发现,这干渴得如同水泥灰的泥土,居然萌出几点新绿,且自信地开出几朵小花,黄灿灿的小花。它们在春天的阳光照临下,竟是透着那么一份惊喜,它们的根就扎在这块毫无湿润的土地上。它们,是以怎样的毅力在这样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呵?我索性停下步来,俯身凝视着一朵小花,它向我微笑着,因它的缘故,我发现阳光要美妙得多。这样一朵小花,它有两片小小的叶子,像两只举起欢呼的小手,有一根小茎,极绿,在春风吹拂里颤栗不止,它整个的形像微小而精致,令人不忍触碰。它便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生命,一朵开放在春天里的小小花朵,它猛然地让我感悟到生命力的强大。在如此干燥的土地上,扎根,吸收到哪怕一丁点儿的养份,极顽强地生长出来,还绽开小小花朵,捧起即便是这样微小的颜色,微小的喜悦,但它终是这春天里的花朵的一种呵!它的呈现,妩媚了我心头的枯燥的北国的春天。
④一朵小花,它竟拂去我心头的冷寂和积尘,它把这一捧小小的美丽托送给我,它让我在它的面前思之不已。我们的生命,究竟有没有一朵小花强大?有它的从容而饱含激情?有没有它那么一点点亮色?我还呼吸到小花儿的淡淡的一缕清香,它在阳光里暗放。终于是看得久了,我用心灵轻轻地抚摸它,我的心刹时也芬芳,即便北国这样的土壤,它亦是要养育一种花朵呵,所谓的荒凉,原来竟是心灵所生,真正的土地,也总是会有花朵的,会有这样小小的花朵。我就用这朵小花拂去我孤旅的疲惫,且要把它移植到我的文字里,让我的文字也暗香浮动。
对第①段画横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写出北京春天的干燥,突出北方植物生长环境的恶劣
为下文小花在这样的土地上扎根开放作铺垫
突出小花生命力的顽强
作者对北方天气干燥的厌恶之情
对第③然段中加点词语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表示出乎意料 B.表达我的惊喜之情
C.为下文我驻足凝视小花并感悟生命作铺垫 D.表现我对北京能有这样的花的怀疑
第④自然段中,作者说:“一朵小花,它竟拂去我心头的冷寂和积尘”请结合第②自然段,概括“冷寂和积尘”具体所指的内容不包括( D )
A.远离故乡的孤独和寂寞 B.在京生活的单调和艰难
C.文学写作的痛苦和困顿 D.北方天气的寒冷及内心的不满
七、国学及名著阅读
17.下列句子与原文不一致的是( C )
A.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B.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C.爱之,能勿诲乎?忠焉,能勿劳乎?
D.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18.下列句子与原文一致的是( D )
A.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言;不可与言而语言,失人。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B.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友其士之仁者,事其大夫之贤者。
C.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杀生以害仁。
D.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19.下列句子与原文不一致的是( C )
A.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B.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C.点水蜻蜓款款飞,穿花蛱蝶深深见。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D.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20.下列语句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B )
A.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B.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C.云物不殊香国异,教儿且复掌中杯。
D.朝回日日典春衣,债寻常行处有。每日江头尽醉归,酒人生七十古来稀。
21.关于《红旗谱》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该书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叙述语言具有浓郁的冀中地方色彩,大量河北方言的使用,使这部小说浸蕴着中国北方乡村的天然品味,一种古朴、纯正、自然的民族风格跃然纸上,从而实现了作家“追求自己独特创作风格的初衷。
B.为了筹备路费,严志和背着朱老忠卖了宝地,当严志和得知是把地卖给冯家之后,心中充满懊恼、悔恨,趴在地里啃黄土,痛哭流涕,当朱老忠赶来时,朱老忠没有过多地埋怨严志和,而是告诉他,我们早晚有一天把要这宝地夺回来。
C.严志和打官司败诉、老母亲暴死、儿子被捕,这沉重的生活磨难,虽然时时激起他内心的火花,但他总难彻底摆脱因袭的历史重负,经常表现出逆来顺受,安分守己的心理。
D.由于虎子亲眼看到了父亲贾湘农和冯老兰得冲突,不久便吐血身亡,使虎子从小就身陷强烈的阶级冲突之中,对冯兰池充满的了仇恨。(朱老巩)
22.关于《童年》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D )
A.童年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外祖父是一个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的人,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作品中,乐观纯朴的格里戈里,正直的老工人小茨冈,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主人公以力量和支持。(位置互换)
B.阿廖沙·彼什科夫3岁丧父后,跟随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外祖父雅科夫是一个已濒临破产的小染坊老板,为人粗鄙贪婪;两个舅舅米哈依尔和卡希林都是粗野、自私的市侩。
C.母亲最喜欢给阿廖沙讲童话故事。她所讲的无数民间故事和童话,不仅培育了阿廖沙对民间创作的热爱,而且最早教会了小阿廖沙以人民的道德理想辨别善与恶,使他产生了对正义事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外祖母)
D.外祖母的形象可以说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同时也是最富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她是农奴的女儿,小时做过乞丐,后来当了织花边女工,出嫁后深受丈夫和儿子的虐待。她是高尔基最喜爱的亲人。
第Ⅱ卷
补写出下列语句的空缺部分
(1) ,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2) ,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3)祖宗疆土,当以死守, 。(李纲《宋史》)
(4)位卑未敢 。(陆游《病起书怀》)
(5)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毛泽东《七律?长征》)
(6) ,大渡桥横铁锁寒。(毛泽东《七律?长征》)
(7)更喜岷山千里雪, 。(毛泽东《七律?长征》)
2.请从“亲情、滋养、培育、森林、原野”这几个词语中任意选取(不少于三个),连缀成一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3分)
我是一朵白云,亲情便是包容我的蓝天;我是一棵绿树,亲情便是滋养我的土地;我是一只飞鸟,亲情便是庇护我的森林;我是一泓清泉,亲情便是我的山峦。
3.从下面这段话中提练出两条信息
上海世博会活动场馆的1000多张广场座椅,是用回收来的废弃牛奶饮料盒加工而成。除了
椅子,废弃牛奶盒中的一部分还摇身变成了公厕内的免费卫生纸。以7000万人次参观世博会为基准,需要用掉生活用纸约2000吨,相当于7000立方米的木材。而使用牛奶饮料包装盒做成的环保生活用纸,将可以使几万棵树木免于被砍伐。
(1)节约资源;(2)合理进行废物利用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小儿饲鹋
庭有树,其上一巢,鹊育二子,日呱呱自鸣。后值狂风,树折巢毁,二雏坠地。一儿见之,不胜喜,怀而归,旦夕喂之,爱甚,稍长而飞。一猫袭来,攫而去,儿亟逐之,不及,顿足而泣。儿曰:"早知是,吾放汝林间,且不为猫所食也。是乃吾之过也。"
【注】①稍长:渐新长大。②攫(jué):抓住。③亟(jí):立刻。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二雏坠地 坠:掉落 (2)爱甚 甚:很
(3)儿亟逐之 亟:追 (4)是乃吾之过也 过:过错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儿见之,不胜喜,怀而归,旦夕喂之,爱甚,稍长而飞。
一个小孩看见了,非常高兴,(他)把小鸟抱在怀里回了家,每天早晚喂养它们,非常喜爱它们。它们稍稍长大了一点,能开始飞了。
(2)早知是,吾放汝林间,且不为猫所食也。是乃吾之过也。
早知道这样,我就把你们放回林间,怎么被猫吃掉呢?这是我的过错呀。
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每个人、每样事都应处在合适的环境中
译文:庭院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个鹊巢,喜鹊抚养两个孩子,整天自己在树上呱呱地叫着。后来碰上狂风的时候,树枝折断了,巢穴摧毁了,两只小喜鹊掉在了地上。一个小孩看见了,非常高兴,(他)把小鸟抱在怀里回了家,每天早晚,都在喂养它们,非常喜爱它们。它们稍稍长大了一点,能开始飞了。一只猫袭击过来,抓走小鸟就离开了,小孩急忙追赶它,没有追上,他边跺着脚边哭泣,说:“早知道这样,我就把你们放回林间, 怎么会被猫吃掉呢?这是我的过错呀。”
沙漠之花
①美国加州之南的棕榈泉是一座在沙漠上凭空建造的小城。城边有个沙漠动物园,也是凭空而造的。说是动物园,其实也包括了许多植物,它们都是从世界几大沙漠中请来的客人。这片本来人烟稀少的沙漠,因有了它们而有了旺盛的人气。高大的棕榈树,或是各式各样的仙人掌 ,在别处也可以看见,并不新鲜,最让我惊叹的是那些沙漠之花。
②在沙漠灿烂无比的阳光,一年四季都灼热烤人。城市的花园里,假使夏日晌午有这样的阳光,芙蓉花们定会变得无精打采,牡丹、芍药们也会垂着头,把脸颊尽力藏进绿色的裙裾里……而这里,沙漠之花不但不躲避阳光,反而像牵牛花和向日葵一样,把每一片花瓣都冲向阳光,让每一簇花心里都装满加州的阳光。
③沙漠里的仙人掌,在这里开着红色、黄色、白色和橙红色的花。另一种硕大的仙人球上密密麻麻地开放着菠萝形状的花,它们拒绝分散着开,而是手挽手肩并肩簇拥在一起。每一朵花尖上都矗立着一枚长长的刺,像是卫兵握着一柄柄剑戟。
④我第一次见到了茛苕。这种花叶用在欧洲建筑中最常见的科林斯柱头的雕刻花纹里,其对称的古典之美,早在古罗马时代就已经流行。如今,在那些仿古的西式建筑甚至家具中依然经常可以见到。茛苕名字古怪,远不如其花叶美丽,但它却属于沙漠之花中的贵族。它锯齿形的叶子,在风中摇摆,像跳着细碎的小步舞曲的精灵。它金红色细长的小花,随叶子一起摇头晃脑,像抱着古老乐器为舞者伴奏而自我陶醉的乐队。
⑤在这里所见到的花,大多是草本,也有灌木,最多的是墨西哥刺木。这种刺木才真的像马鞭,细长而柔软,温柔而多情,带着无伤大雅又有些撩人的刺。它的花朵都是顶在刺木的顶端上,像是丹顶鹤头上的那一点红。只是,那一点红花,是茸茸的,弯弯的,带一点点的尖儿,如果再大一些,就更像圣诞老人头顶上的那顶红帽子了。
⑥在树上开花的,有一种叫烟树。远看,真的像是一片蒙蒙的烟雾。近看,它的枝条上没有叶子似的,大小每一枝都像海葵向四周伸出的触角,细细的,软软的,晶莹剔透的灰白色,如同蒙上一层清晨的霜。或许它的枝条就是它的叶子, 它的叶子就是它的花。
⑦另一种在树上开口的,名字音译为帕洛弗迪。它的花开在树的顶端,一片灰黄色,并不鲜艳,但面积很大,铺展出一片。由于枝干比烟树要高,在一片低矮的花丛中,它的花迎风摇曳,像是挥舞着一面单薄得几乎透明的旗子,力不从心却并不甘心地与浑黄的浩瀚沙漠进行着对话。
⑧还有好多我不知道名字的沙漠之花,我真想一一查出它们的名字,描绘出它们的样形状。它们有的开着细小球状的花,有的开着细长穗状的花,有的开着扁扁耳朵样的花,有的开着软软长须样的花,有的开着雪绒花一样茸茸的花……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多,这样小,又这样神奇的沙漠之花。
⑨面对它们的色彩纷呈,我竟然一时理屈词穷一般,找不出更合适的语言去形容。忽然想起一位陌生的作者写过的话:“只有小孩子们的心里才能想象得出来,只有他们的小手才画得出。”
⑩这些花富于远离尘嚣的童真,拥有未曾经历都市化改造过的纯朴。、沙漠恶劣的环境,磨炼了它们,也成就了它们。它们就像旷世的隐者,远离着我们。它们又像静心的修炼者,在沙漠中曲折跋涉了很长时间,怀揣着相当美好的想法。它们无意争春和走秀,也不管云起云落,只管自由自在地花开花谢。
1.作者从哪方面描写沙漠之花的外在特征?(4分)
答:种类、色彩、形状等方面描写沙漠之花的
2.第②段写城市花园里的花有何作用?(4分)
答:写城市花园里的花在烈日下的无精打采,与下文沙漠之花冲向阳光开放形成对比,突出沙漠之花生命力顽强。
3.从修辞的角度欣赏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答:比喻、拟人,把“茛苕”比作“演奏的乐队”,“摇头晃脑”“自我陶醉”等词语赋予花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茛苕随风摇曳的形态之美以及独有的贵族气质之美。
4.理解第⑩中画直线句子的含义。(4分)
答:沙漠之花远离尘嚣,不断磨炼自己,适应沙漠的恶劣环境,自由自在地开出令人惊艳的话,表现了对童真、顽强、乐观、执着精神品质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