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一、位置范围
1、位置:
纬度位置:
10°W——30°E 35°N——70°N
海陆位置:
欧洲西半部,北邻北冰洋,南临地中海
西临大西洋
2、范围:
本区可分为北欧、西欧、中欧、南欧
北欧: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日德兰半岛上
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冰岛
西欧:英国、爱尔兰、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南欧:阿尔卑斯山脉以南三大半岛及岛屿,共17国
中欧:波罗的海以南,阿尔卑斯山以北,共8国
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
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
(以德为中心的周边邻国9个最多)
图
欧洲西部
非洲
二、自然特征
1、地形及轮廓
①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半岛及港湾
半岛:
斯堪的纳维亚——挪、瑞
伊比利亚——葡、西
亚平宁——意(罗马)
巴尔干——希(雅典)小国多
岛屿:
冰岛(雷克雅未克),世界最北的首都
不列颠群岛
科西嘉岛(法)
撒丁岛(意)
西西里岛(意)
图
边缘海:
巴伦支海(极圈内
摩尔曼斯克——全年不冻港)
挪威海
北海(石油/天然气)
比斯开湾(西班牙、法国)
内海:
波罗的海:盐度最低
原因
地中海:
亚德里亚海
爱琴海
黑海
海峡:
英吉利海峡
直布罗陀海峡
土耳其海峡
大量河水注入
降水量〉蒸发量
2、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深受冰川作用影响
平原:——以莱茵河为界,以西为西欧平原
以东为中欧平原(波德平原)
——多波状起伏,冰碛地貌
山地: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山脉
南部——阿尔卑斯山
(支脉延伸到三大半岛)
成因:非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东西走向;
其最高峰:勃朗峰
多冰川作用
形成:冰碛作用、冰蚀作用(湖光山色)
比利牛斯山
亚平宁山
巴尔干山
迪纳拉山
图
图
阿尔卑斯山
阿尔卑斯山系地区原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由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相碰撞,使古地中海海底受到挤压、抬升,产生强烈的褶皱,形成了许多高大的山脉。
3、河流
①特点:
河网密布,水量充沛,河流短小
多瑙河:
特点: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河运便利
流向:向东南
源地:德国西南部山地
注入:黑海
莱茵河:
特点:流经欧洲经济发达区
河运非常便利
(货运量为内河航运首位)
流向:自南向北
源地: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北麓
注入:北海(鹿特丹/既是河港也是海港)
另外
③运河:
莱茵——美因——多瑙运河
德国北部:中部运河(易北——莱茵)
基尔运河(北海——波罗的海)
4、湖泊:
众多
分布:斯堪的纳维亚山和阿尔卑斯山附近
多冰川作用而成冰碛湖、冰蚀湖
德国:易北河
法国:塞纳河、罗纳河
英国:泰晤士河
图
4、气候:
深受大西洋影响
①原因:
纬度:
地形:
海陆分布:
洋流:
35°N——60°N中纬度,受西风控制,
风向海→陆,受海影响大
中部为平原,山地多东西走向,
海洋暖湿气流已进入内陆
临大西洋,且大陆轮廓破碎,
使各地距海近
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②主要气候类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东西差异
南北差异
东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部:地中海气候
北部:极地气候
自西向东:降水逐渐减少,年温差逐渐增大
小 测
1. 关于欧洲西部叙述正确的是 ( )
A.欧洲西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太平洋
B.海岸线十分曲折
C.欧洲西部就是人们习惯所说的西欧
D.国家众多,绝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
B
2.西欧大部分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
B海岸线曲折,各地距海不远
C受来自海洋夏季风的影响
D地势低平,盛行西风,又受到暖流的影响
D
3. 南欧三大半岛自西向东依次为( )
A.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
B.伊比利亚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巴尔干半岛
C.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
D.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
A
4、下列关于欧洲河流的特点与形成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河网较密,是因为陆地面积小;
B、水量充沛,是因为降水量较多;
C、无长河,是因为大陆轮廓曲折,又受山岭的限制
D、航运便利 ,是因为平原面积广,河流之间多运河。
A
三、人口:
稠密
1、原因:
自然:
社会经济:
沿海平原,温暖湿润
资本主义发展最早,
工业、城市、交通发展较快
2、分布:
人口稠密区岩煤矿和工业地带分布略呈“+”字形
3、人口自然增长率:
最低
4、人种:
白种人
老龄化
劳动力不足
四、经济
世界经济发达区:工农业生产总值占世界1/3
对外贸易发达:占全球一半以上〉美国
最发达国家——德国
工业分布:
工业中心多,分布密集
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密集地带:
西→东:英国→波兰
北→南:斯半岛南部→意大利
旅游业发达
图
五、重要港口
鹿特丹(荷):最大的港口
汉堡:德国最大,位于易北河上,
河港兼海港
伦敦:英国最大
斯德哥尔摩:瑞典
马赛:法国、地中海沿岸著名港口
五、英国
英格兰
苏格兰
威尔士
北爱尔兰
英吉利海峡
1、位置
10°W---°0;
50°N----60°N
范围 大不列颠岛+北爱尔兰
2、经济------工业化最早国家,农业不占重要地位
工业革命 标志 部门 波及地区
第一次 蒸汽机 纺织、钢铁 英(伯明翰和
曼彻斯特—煤)
第二次 电气化 电力、 德(鲁尔区)日(太沿岸)
石油化工 英(中部)、美(五大湖)
汽车、飞机制造
第三次 微电子 航天、核能 美(西海岸硅谷)
技术 半导体
高分子合成 日(北九州硅岛)
德(南部慕尼黑)
英(苏格兰)
3、气候湿润、农业发达
(1)降水分布:自西向东逐渐减少
西风带势力自西沿海向东逐渐减弱
(2)乳畜业分布在西部
西部降水多,日照少,不适合农作物生长,
适合牧草生长
(3)种植业(小麦、大麦)在东部
东部降水相对少,日照强,适合种植业
4、首都:伦敦-----0°经线穿过,泰晤士河沿岸
世界金融中心
1、位置:经纬度 5W-----7.5E;40N----50N
海陆 三面靠海,三面靠陆
范围:大陆+科西嘉岛
2、自然特征
(1)地形:东南高,西北低,平原丘陵为主。
★西、北部:平原、丘陵+巴黎盆地
★东、南部:山地(比利牛斯山)
高原(洛林高原和中央高原)
(2)河流
塞纳河——巴黎
罗讷河——水能丰富(原因)
(3)气候——温海
六、法国
3、经济特征
(1)特点:工农业都很发达,农业占重要地位
(2)农业: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
发展条件
①自然
地形:平、丘为主,土壤肥沃,耕地广
气候:温海,温和湿润,光照相对多
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
科技:农业高度机械化(大型)
,现代化
政策:政策鼓励农业发展
市场:广阔(重要小麦出口国)
交通:陆运、水运便利
主要农作物
巴黎盆地及以北:小麦、马铃薯
西部及南部:乳畜业(园艺、乳制品)
东南部地中海沿岸:园艺业(花卉)
盛产苜蓿
苜蓿
(3)资源与工业
a资源
较多
铁矿:东北洛林高原
铝土:地中海沿岸
铀:西部
缺乏:石油、煤(巴黎盆地北部里尔煤田)
b工业部门
钢铁:巴黎盆地(条件---原料、燃料,
塞纳河的便利水运)
炼铝:地中海沿岸
能源工业:水电、核电(70%)
铝土丰富
水能丰富(罗讷河)
沿海交通便利(马赛港)
C主要工业区:巴黎盆地(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物)
4、首都:巴黎---塞纳河两岸(向西注入英吉利海峡)
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凯旋门、服装
化妆品
香榭丽舍大街
七、 德国
(一) 位置和范围
经纬度:5°E——15°E
47°N—55°N
海陆:欧洲中部,是欧洲大陆的十字路口:西欧通往中欧,北欧通往南欧的必经之路,水陆空交通便利。
邻国最多:9个,荷 比 卢
法 瑞 奥
捷 波 丹
(二)自然特征
1 、 地形 :
地势南高北低,
呈阶梯状分布
北部:波德平原的一部分
中部:中德山地
南部:巴伐利亚高原及阿尔
卑斯山麓的一部分
2、河流
易北河
威悉河
注入北海 境内河段均能通
过欧洲标准客轮
莱茵河
多瑙河
注入北海
黑海
运河:3条
(三)经济
1、特征
现代工业高度发达,仅次于美、日
工业分布较均衡
新兴工业向南发展(慕尼黑)
欧洲经济最强国家
2、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以畜牧业为主
地形 气候 种类
北德平原 夏温凉 利用草场发展畜牧业
也中黑麦、燕麦、马
(低平、土贫瘠) 冬阴冷 铃薯
南部高原、山地 日照时间 葡萄、烟草、棉花
(河沿岸,土肥沃) 较长 啤酒花
啤酒花
3、工业
(1)资源
煤:鲁尔河流域
钾盐、煤:东部
(2)条件
有利
自然
矿产丰富
水源充足
离铁矿近
社会
水陆交通便利
科技发达
市场广阔
不利
石油、铁需进口
产品一般依赖国际市场
(3)部门:钢铁、煤炭、化工、机械制造
(4)分布
莱茵鲁尔区: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
新兴:慕尼黑——宇航、飞机制造、微电子
4、城市
(1)首都:柏林、最大城市
(2)汉堡:北部经济中心,最大港口、造船中心
(3)法兰克福:最大航空港、铁路枢纽、重要金融中心
(4)波恩:原联邦德国政府所在地
八、意大利
工业
发达三角
米兰
都灵
热那亚
塔兰托:临海型、钢铁工业
地中海气候
新兴工业区:北部、中部
多火山地震(维苏威火山)
维苏威火山
欧 洲 西 部
北 欧
西 欧
中 欧
南 欧
北 冰 洋
大
西
洋
地 中 海
本区位于欧洲西半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占欧洲的一半左右。
返回
斯
堪
的
半
维
亚
纳
岛
伊
比
利
亚
半
岛
亚
平
宁
岛
半
巴
尔
干
半
岛
大
不
列
颠
岛
爱尔兰岛
冰岛
波罗的海
地 中 海
黑 海
直步罗陀海峡
北 海
比斯开湾
返回
波德平原
西欧平原
斯
堪
的
维
亚
纳
山
阿尔卑斯山
返回
勃朗峰(4807米)
阿尔卑斯山及勃朗蜂
返回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众多的湖泊
这些湖泊多由冰川作用所形成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的峡湾
峡湾崖壁陡峭、曲折幽深,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
返回
法国巴黎圣母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