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一首诗《短歌行》吟诵课教学设计
本节课目标意图:1、借助古人智慧,回归母语本质,培养核心素养。2、在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实际上也是复古。3、通过吟诵的方式引导学生由声入情,由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由粗浅体会到深入领悟,由整体感知到局部体悟再到整体理解。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受诗人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2.赏析诗中“用典”“联想”“比喻”“起兴”手法'
难点
1.赏析诗中“用典”“联想”“比喻”“起兴”手法
2.大部分同学能背诵全诗'
一.导入:看到老师抱鼓而来,有的同学感到很好奇,是为了唱歌吗?不是。是为了吟诵。吟诵是什么?吟诵是中国最传统的古老的读书法,它在半读半唱中,传递着诗歌的幽微的深情。古人击节而歌,今天我们击鼓而诵,通过吟诵的方式学习曹操的《短歌行》。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反复吟诵,感知诗歌的情感变化。
2.涵咏吟诵,体悟曹操的心志和形象。
三.教学过程
1.环节一:教师吟诵,感知衷情首先,由老师来为大家吟诵,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一是诗中那个字最能表达曹操的一腔衷情?
二是这首诗不同章节节奏快慢的特点是什么?(教师吟诵)好,一曲终了,现在谁能回答我的问题?好,这位同学听得非常认真,回答得非常准确,(对,是忧,板书)那这首诗节奏快慢变化特点是什么?师:很好,第
1.3.4节节奏相对缓慢,第
2节节奏略快。
2.环节二:学生试诵,感受变化师:现在,我想请每个小组派一名成员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节奏变化?好,1组,你们来吧。你认为作者在忧思人生苦短。很好,你抓住了“人生几何,譬如朝露”这两句诗,既准确,又到位。朝露:清晨的露珠在太阳照射下无声无息地转瞬即逝,就如同人生岁月的流逝,不经意间,倏忽而逝。你来试着吟诵这一节吧。你已经敢于开口吟诵了,很有自信啊。同学们,《尚书·圣典》中说“歌永言”,意思就是唱歌拉长声,我们汉语又是旋律性语言,拉长声就自然可以吟诵,请同学们伸出手一边和我一起挥动每个字音调的形状,一边吟唱。
(师生吟诵)很好,同学们看,吟诵一点也不神秘,只要你敢于开口。谁来分析其余章节节奏快慢的原因?嗯,很好。你们小组理解得更深刻了,你们认为
2、3节都是在表达作者渴望贤才。那么,请同学们思考,都是在渴望贤才,为何节奏会有不同呢?
(生回答)很好。
你认为第二节是侧重宴乐嘉宾,所以节奏快。你能具体分享一下你的情感体验吗?明确:奥,你们紧贴文本,提炼出了“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一句,一旦贤才光临,我必将欢乐宴请,好礼相待,你我共享君臣之乐,可见曹操的思贤若渴之心,礼贤重士之意,《诗经》中说:“鼓瑟鼓琴,和乐且甚”,洋溢着多么欢快的氛围啊。好,你们也来试着吟诵一遍吧。很好,已经吟诵得法了。嗯,你们比上个小组吟诵的还要好,看来同学们都是深藏不露啊。同学们,你们注意到“鼓瑟吹笙”了吗?“瑟”古音是入声字,入声字更多表哽咽之意,为什么用在这里呢?这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题,请同学们集合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一起来探讨。很好,我想在这里应该是表示极度的欢愉。同学们跟我一起吟诵试一试。师诵“呦呦鹿鸣····鼓瑟吹笙”。
真好啊,同学们进步地很快,已经吟诵有方了!那第三节节奏为何变缓慢了?请同学们对比一下。你很有眼光,抓住了“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因为第三节中的贤才是久别重逢的,是和曹操有过聚合离散的交往和旧日情谊的人,曹操更多表达你也应该记着我从前对你的情谊、恩惠,不要远离我,应该早日归附到我身边来。
“何时可掇”更多表现的是坐拥天下贤才的愿望难以实现。所以,第二节更多强调的是热切期望和君臣的和乐美好;第三节除了期望,更多的是贤才难得的忧伤悲伤,是深情感念而恐不得,因而节奏比较慢。同学们,这便是吟诵的特点,依意行调,意义不同,曲调快慢也不同。还有最后一节,谁能抓住这个机会,我们给他掌声鼓励。好,你们不仅准确理解了诗意,还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正如你所说的,作者运用典故,渴望像周公那样胸怀大志,给天下贤才一个施展才华抱负的机会环境,一统天下,万民归心,作者这是渴望天下归服啊,所以节奏缓慢,但这种缓慢和
1.3节的缓慢一样吗?谁来挑战一下这个问题啊?好,你来。你勇气可嘉。你认为不一样,这不再是一种悲伤的缓慢,而是一种雄壮的缓慢,深沉的缓慢。既然这样,我们就雄壮豪情地吟诵这一节吧!
(师生吟诵)要是能吟诵的再有豪情一些就更好了。同学们的吟诵已经渐入佳境了。同学们,现在你知道曹操在忧什么了吗?对,
(忧人生苦短、忧人才难得,忧天下未一)(板书)
3.环节三:涵咏吟诵,体会变化同学们,吟诵不仅要依意来行调,还要依字来行腔,而与这个字密切相关的典型要素,就是韵脚。不同的韵脚表达不同情感,不断地换韵也能表现情感的变化。大家看一看这首诗的韵脚(标红),结合学案上古人给大家总结的韵脚与情感的对应规律,再次体会这首诗每一节由韵脚传达出的每句诗的情感变化。以小组吟诵的方式来分享你感触最深的那节诗。
资料补充:
1.“ang
”韵脚,慷慨激昂和情绪激动。
2.“in
、ing、
ao”韵脚字,细腻深情,深情厚意。
3.
“i、u、e、ei、ie
、ue”等的韵脚字,则可以表达低沉、婉转、哀伤、悲愤的感情。好。谁能来给大家展示。好,你来分析吧!你充分把握住了韵脚与情感对应的规律,选择了第一章,“e”韵表示的是人生苦短的低落,哀伤。
第二句“ang”这个韵脚,你认为传达出了作者的慷慨激昂和情绪激动。你能分析一下你的情感体验和原因吗?(生犹豫)这是一个有难度的问题,请大家拿出自己的双手,和我一起读这个韵脚。你体会到开口音节之大了吗?借酒浇愁,忧愁涌上心头,反而激发了他的豪壮之情。你来带着你们小组吟诵这一句吧。可以吟诵的再激昂一些。
谁还来分享?你选择了第二章,通过“In”韵与“Ing”韵体会到了作者的深情厚意。但我想问问你,两个韵脚有何不同?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两个韵脚。啊,你真厉害。你认为“in”韵是前鼻音更细腻,而“ing”韵是后鼻音更雄浑。很好,你带领你们小组再来吟诵一遍。
谁分析的第三章,好。你有没有发现第三章的不同之处?我们说入短韵长,韵脚字大多应该长读,但是第三章有两个韵脚字不仅没有长读,反而短读?请你找出来。好。就是“月”“绝”这两个韵脚字,同学们,这是入声字啊,结合依意行调,请你再来听老师读一遍,体会这两个入声韵的独特妙处。(师吟诵谁发现了?你来吧。你认为入声字作韵脚,对情感起着强调的作用,作者是在强调“忧思”,表现出一种凝滞于内的悲伤感。谁还有不同见解?你也发现了,入声字韵可以表达情感的坚决、果决、不可派遣,难以消除。同学们的体会真是精准无比啊。
同学们,入声字韵其实是作者的精心安排,这首诗一共出现了
14个入声字,而作为韵脚的入声字只有这两个,而第三节恰恰又表现了贤才难得忧伤与悲伤。谁再来分析一下第四节?最后一节诗的情感变化我不太明白,谁能替我解答一下?请大家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很好。
你认为是上句越来越低沉,下句越来越深情厚意。那你的依据是什么?奥,很好,你注意到了开口的大小,你太优秀了。由
ei到
i韵,逐渐闭合,由“en”到“in”,也逐渐闭合,所以上句越来越低沉,下句越来越深微。那,你们也来吟诵一下吧!
4.环节四:师生齐诵,感悟升华说到开口大小,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天下归心”开口的大小,“天下”开口音,“归心”闭口音。这一开一闭之间仿佛极为妥帖地传达出诗人要将天下吞吐于胸怀之中。可见,这首诗的每个字都用的这么妥帖,每个声韵的表达与情感都是那么契合,这就是伟大的诗人,这也是中华语言的魅力。同学们,我们来看每一句诗的节奏,时而痛苦低沉,时而慷慨激昂,可见曹操内心情感还是非常复杂的,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他内心的忧虑有多么痛苦,对贤才的渴求就有多么急迫!他的悲哀有多么深沉,内心志向就有多么坚定豪壮!为何曹操会有这样复杂情感?请你结合你对曹操的认识,深入分析。曹操青少年时期就曾立下远大志向,他的一生也曾经逐鹿中原,统一北方。远征乌桓,平定雍凉。行屯田,兴水利。纳人才,劝农桑。百姓富足,奠定一统。这首诗写于曹操赤壁之战的毁灭性失败后,此时的曹操
54岁。那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曹操?(胸怀天下,心忧万民)同学们,可见,曹操不仅是人们口中所说的“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还是我们读到的《龟虽寿》里的“伏枥”的老骥,也是《观沧海》里心怀大海,吞吐江山日月的曹操,更是我们今天在《短歌行》里读到的有着胸怀天下、心忧万民远大志向的曹操。可以说,三种忧思,皆为一份壮志。(板书)
同学们,人生在世,人人都有忧思,但是有格局与境界的差异。看今朝,人民英雄张定宇忧思如何收治在疫情中挣扎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公益校长张桂梅忧思如何改变山区女童的命运;北斗总设计师谢军忧思如何让第五十五颗吉星升上天空照亮中国人的梦。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的忧思是什么?(同学们纷纷发言:学业有成、家庭团聚、为国为民)同学们,你们有的忧思千种百种,但无论如何,请记得习主席说过,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请大家不要忘记激烈壮怀,追慕前贤,胸怀天下,忧思万民。最后,让我们齐声吟诵《短歌行》,在此刻立志胸怀天下,心忧万民的豪情!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