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2.6分数与分数相乘及分数连乘练习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2.6分数与分数相乘及分数连乘练习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7-21 08:5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第6课时
课 题 分数乘法练习课 课 型 练习课
教学类容 第38、39页的练习六第10~15题。 设计者 刘利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教材分析:
本单元例题的教学线索不同,认知程度也不同。例4经历“看图—写式—得积”的过程,感受“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可能性。例5通过“看式—画图—得积”体验“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合理性。两道例题都让学生感受分数乘分数的算法,逐渐形成计算法则。例6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整理解题思路。一是各个乘数的分子连乘的得数是积的分子,各个乘数的分母连乘的得数是积的分母。二是要尽量先约分,再相乘。就是说,要把分子、分母之间能够进行的约分都完成以后,相乘就简单了。
在获得了以上知识和能力后,课本安排的练习着重于已有知识和解题能力的巩固和计算规律的探索。
2.学情分析:
经过对例题1——6的系统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的运用解决分数乘法一步计算及连乘等多步计算,对分数乘法单元的整个知识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们迫切需要的是对已学解题手段和方法的巩固和实践,并“熟能生巧”对于计算中出现的规律开始梳理,为己所用。
二、教学的具体目标
1.让学生借助数量关系式、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决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步骤及关键,更加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分数应用题。
2.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其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步骤及关键,更加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分数应用题。
四、教学难点:
让学生借助数量关系式、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 规

累 1.计算。
××
××
×22×
×× 独立练习,集体评价
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为本节课练习打下基础。





一、基本练习
1.一台织布机平均每小时织布千米,某织布厂有800台这样的织布机,1分钟能织布多少千米?
2.一筐苹果,第一次卖掉一半,第二次卖掉的是第一次的一半,剩下的苹果是这筐苹果的几分之几?
3.一个长方形正好可以平均分割成六个边长是米的正方形,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二、综合练习
1.练习九 10
是高级单位数化成低级单位数。引导学生复习方
法之后,学生独立做,然后订正。
练习九 11
一个数与比1小的数相乘,积小于原数。
一个数与比1大的数相乘,积大于原数。
3.练习九 12
4.练习九 13

独立解答,评价
生汇报交流并展开讨论
练习、评价
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想的过程
学生先独立完成,订正结果后,再找规律。
独立完成后订正。
独立完成后订正。
米有多大吗?
学生蹲到围成的1立方米内,看1立方米的空间内能蹲下几个同学。
说说升和立方分米之间的关系。
学生说说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分别有多大。
让学生小组合作按要求完成操作。

这部分是对例6解题手段的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画图等方法分析题意的能力。
探索分数乘法计算中蕴藏的规律,为以后的估算和检验打基础。
总 结

升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醒小伙伴们什么?关于分数乘法,你还想知道什么?
2.一球从高处自由下落,每次接触地面后弹起的高度都是前次下落高度的.如果球从35米高处落下,那么第三次弹起的高度是多少米?
相互的交流,质疑 相互的交流,质疑,既完善了知识的结构,又使得每位同学学会对自己作出成长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