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一)(2课时57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一)(2课时57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1 09:32:57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难点)
3.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素养)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春夜洛城闻笛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崇信佛教。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他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他为“诗佛”。王维的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他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
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
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
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背景资料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竹 里 馆
王维
huáng
xiào
初步感知
朗读诗歌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竹里馆
王维
幽是深的意思,篁指竹林。
(人)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译文:独自一人坐在幽深寂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清脆地发出长啸的声音。
一个人,一片幽深的竹林,还有一颗向往宁静的佛子心。诗人在竹林里“独坐”,“弹琴”,“长啸”,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了。
诗意解析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幽深的树林,指幽篁。
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译文:在这片幽深的竹林里,没有人知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来(与我)相伴。
王维的琴声是不是美妙,长啸合不合韵律,无人知道,反正是弹了,反正是啸了,反正是没人听到。虽然“人不知”,但明月好像了解我的心思,独来相照。有明月相伴,所以也并不感到孤独。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体现了作者的与众不同,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1.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请赏析“独坐幽篁里”这句中的“独”字。
合作探究
深入理解
2.前两句写了什么?
“弹琴”与“长啸”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气质?
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表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3.诗歌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进一步渲染了幽静的气氛,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4.请简要分析“竹”这一艺术形象在诗中的作用。
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营造了幽深
静谧的氛围,烘托了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
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出诗人醉心美好自
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
5.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
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6.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能体现诗人
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
)的心境。独坐、弹琴、长啸。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与及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
泊的心境。
主题思想
①这首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作。
②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③整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是诗人生活态度的绝佳表述。
写作特色
前两句(叙事):
孤独郁闷
弹琴长啸
后两句(抒情):
明月相伴
宁静淡泊
本诗章法
1.《竹里馆》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句子是:


2.《竹里馆》中表现诗人高雅的日常情趣的句子是:


3.诗人选择“独坐”“人不知”的隐居生活,却不觉得孤独的原因是:


4.王维《竹里馆》中写月夜竹林的幽静,以“___________”
来反衬。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弹琴复长啸
随堂小测
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者。
B.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C.后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酒眷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D.四句诗的用字造语气势磅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D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李白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多是醉时所写。
他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天宝三年,李白第三次游洛阳。这一年李白受诏入宫已经三年。初入宫,玄宗对李白异礼有加,命为待诏翰林。李白此时以为可以平步青云,然而事实却使李白大失所望。玄宗不过是将李白作为一名文学侍从,供其娱乐而已。久之,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渐感厌倦,就浪迹酒肆。杜甫在《饮中八仙》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正是此时李白的真实生活写照。到天宝三年春,李白上书请求还家,玄宗同意了。这一年春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思归故里,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背景资料
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sàn
zhé
初步感知
朗读诗歌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的家中飘出?(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笛子的美称
洛阳城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表现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笛声暗送,传满洛阳城,引发游子离愁别恨的感慨。
“满”字从“散”字引申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衬托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诗意解析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诗人由己及人,想到此时许多闻听笛声的游子,又有谁能不被唤起浓浓的思乡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扬柳》,有谁能不生发思乡之情呢?
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故乡,家乡。
1.《春夜洛城闻笛》中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哪两句?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杨柳》后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了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深入理解
2.“暗飞声”中的“暗”字,这个字妙在何处呢?
(1)有断断续续,隐隐约约的意思,给人一种缥缈的感觉。
(2)诗人写笛声暗送,好像是特意给客居他乡的人听的,这就更突出了诗人心中的离愁别恨。
(3)一个暗字,还包含了诗人的猜测,究竟是什么人在吹笛呢?
3.《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散入春风满洛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散”字有何妙处?
夸张。“散“字准确地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4.前人评价“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认为其中
“折柳”是全诗关键,为什么?
用典,“柳”谐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这首诗通过对客居洛阳城时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主题思想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没想到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被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又戛然而止,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艺术特点
前两句(叙事):
客居洛城,
春夜闻笛。
后两句(抒情):
夜闻《折柳》,
触景思乡。
本诗章法
1.《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一句是:


2.《春夜洛城闻笛》中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的诗句是:


3.《春夜洛城闻笛》中诗人由己及人,想到此时许多闻听笛声的游子,又有谁能不被唤起浓浓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随堂小测
单击此处添加题
4.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人离别常折柳相赠,表达依依不舍之意。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B.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夜”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
C.“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拟人,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D.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全在于描写音乐之美,笛声之婉转。
A
第二课时
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
岑参(715—770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出身于官僚家庭,其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两任州刺史。但他的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天宝年间(742—756年),岑参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之乱后岑参回到朝廷,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大历年间(766—779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作者简介
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作有《岑嘉州集》。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背景资料



园/东
望/


漫,

袖/龙
钟/泪

干。

上/相
逢/无

笔,

君/传
语/报

安。
cén
逢/入京使
初步感知
朗读诗歌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路途遥远的样子。
泪流纵横的样子。
译文:向东远望,故乡路途漫漫,(思念远方的亲人)两袖已经湿透,泪痕仍然没干。
逢:碰上,遇见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请求,烦劳。
捎口信。
译文:在马上与回京办事的驿使相遇,没带纸笔,只有托您给家中捎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
诗句译解
写的是眼前的(
)。“故园”
指自己的(
),“东望”点名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
)。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1.故






实景
离家之远
家园
合作探究
赏析填空
意思是
这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
)。
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_______”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2.双袖龙钟泪不干
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夸张
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报平安
“逢”字点出了(
)。“无纸笔”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他一方面有对(
)思念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

)的胸襟。
3.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题目
故园
开阔豪迈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2.“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深入理解
3.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路漫漫
泪不干
无纸笔
报平安
涉边塞,思故乡
捎口信,话平安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不事雕琢,既有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思乡怀亲之情怀
结构和主题
比较《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体裁相同
题材相同
作者生活的时代、处境相同
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都是七言绝句
都是思乡思亲的内容。《春夜洛城闻笛》中从“何人不起故园情”中可以看出;《逢入京使》中从“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中可以看出。
《春夜洛城闻笛》中的第二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出夜的静谧和笛声的悠扬动听;《逢入京使》中的第二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表现了作者思乡心切。
①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岑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②“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正是此时李白的真实生活写照。岑参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比较阅读
不同点


抒情方式不同
诗人的感情变化不同
《逢入京使》是即兴而作,信口而成,却又感情真挚;《春夜洛城闻笛》是借助《折杨柳》曲委婉地表达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中,诗人流落异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悠扬的笛声,内心很是欣喜,但是听着听着,诗人听出了吹笛人吹奏的是《折杨柳》,不禁勾起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心情急转直下,由喜转忧。
《逢入京使》中,诗人想起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和亲人,不禁泪流满面,心中悲伤。此时刚好遇见回京使,诗人喜出望外,像是落水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于是托付他给故乡的亲人报一声平安,心情由悲转喜。
1.诗中借写眼前景色,点明路途遥远,极具夸张地写自己的思乡情结,暗暗透露想要传书想法的句子是:
2.诗中借走马相逢的生活细节描写,蕴含诗人复杂情感的诗句: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3.“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钟”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随堂小测

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韩愈与柳宗元并称为“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此诗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此诗估计是作者在晚春时候游城南时有所感悟而作,同时也是作者年龄已进入“晚春”时期,正好又是作者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
背景资料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fēi
jiá
jiě
初步感知
朗读诗歌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将结束。
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纷纷争奇斗艳。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芳斗艳的美丽景象。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意解析
译文:杨花榆荚没有什么才华,(只)知道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杨花
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指柳絮。
指榆钱,榆树的果实。
才气、才情。
懂得,知道。
诗人运用拟人手法,糅人与花于一体,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草木”本属无情物,诗人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而且还有“才思”
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
1.有姿色的花草树木争芳斗艳,没有姿色的杨花榆荚又怎样了呢?退避三舍不敢出来了吗?诗人借“杨花榆荚”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
“杨花榆荚”虽然没有任何姿色,无法像其他花草那样呈现娇艳,吐露芳香,但是它们也不自卑,不藏匿自己的短处,而是加入了“百般红紫”的“斗芳菲”行列,将没有姿色的杨花榆荚化作了漫天雪花,翩翩起舞纷飞。“无才思”和“惟解”又一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进而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美好愿望。
合作探究
深入理解
“杨花榆荚无才思”尚且能“惟解漫天作雪飞”,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能抛弃那点小小的自卑心理,放弃那点微不足道的自尊,抓住时机,利用大好时光投身到为自己、为他人创造美好未来的大环境中呢?
2.结合写作背景,后两句诗从另一角度思考,似乎是在启示我们什么?
3.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如:草树能知、解、斗,能以才思论天下。
此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着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主题思想
前两句:
草树争春,
珍惜春光。
后两句:
杨花榆荚,
锦上添花。
本诗小结
1.一、二句写出了晚春景致怎样的特点?
草木留春,万紫千红
2.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3.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4.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随堂小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