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1 10:5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四单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书写错误的一项(

A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liǎn)在盒子里。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suǐ)
B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bó),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shì)了。
C当初的企(qǐ)盼成为现实,喜悦在心中激荡。
D我的手指搓捻(niān)着花叶,伏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
2下列句子里加点词语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亦说(同“乐”,愉快)乎
B吾日三省(自我检查、反省)吾身
C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
D人不堪(能忍受)其忧
3.
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只要是3G上网用户,即便分别出处在地球东西半球的双方,也既能“闻其声”又能“见其人”,这可谓咫尺天涯。
B我们要提高电信安全意识,因为每天接到的让人不厌其烦的骚扰电话,有不少以诈骗为目的。
C凭借深厚的诗词功底和稳定的竞技状态,快递小哥雷海为夺得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决赛总冠军,令人叹为观止。
D博山焦裕禄纪念馆的墙上悬挂着习近平总书记写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其中“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一句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5月10日,大约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
心理学家认为,给孩子讲故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水平。
C.为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行为,长沙市教育局严禁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
D.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5下列语句中标点使用正确的是(?
?)
A.读诗,他推崇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称为“诗中极品,千古绝唱。”
B.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赢――这是竞赛的辨证法。
C.我们非发明机器不可,切肉的、切菜的、轧面条的、……
D.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诫子书》的作者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呐喊》,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C.《纪念白求恩》的作者是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
D《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二、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节选的文字,完成7—14题。
①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②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③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书塾〕就是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7.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在“我”的眼中,“百草园”“三味书屋”同样充满了“无限趣味”,但“百草园”“三味书屋”其实是一个生活空间。
B在百草园中,“我”的生活是随意而充实的。每天所面对的都是一个五彩缤纷、神秘莫测的世界。
C在三味书屋的生活,则是有限制的,而这限制正是成长要付出的代价。
D开头写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百草园卖给了他人,已经失去了,但鲁迅失去的不只是现实的百草园,而且是童年的百草园。
8.第②段文字语言优美,美就美在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下列对这段文字所使用的表现手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引用、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B描写时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见动,静动交错变化运用,整个画面给人生机勃勃、如临其境的感觉。
C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官来描写动植物的形状、颜色、味道等,把百草园写得有声有色。
D抓住事物的特点,准确使用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等,使语言丰富多彩。
9.第③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

A点明主题
B承上启下
C总结百草园的生活
D引起思考
10.第③段中连用三个“也许”意在(

A表达我极度不满的心情
B表达我气愤懊恼的心情
C表达我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D表达我对这件事非常重视、认真思考的心情
11.第二段选文共有7句话,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②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了泥墙根一带的诸多事物,有动有静,有详有略,写得恰到好处。
B虽然文章是以儿童的视角展开叙述的,但这毕竟是成年鲁迅的回忆之作,所以没有渗透对人生的思考,展示复杂的心理和情绪。
C百草园的景物,用成人的眼光看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非常新奇。
D作者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

单是┅”,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
13.作者如此有兴致的描写“乐园”用意是(

A表达对自由、率真、充满乐趣的童年的怀念。
B表现了三味书屋教育的失败以及对封建教育进行批判
C和结尾相呼应
D和题目呼应,是文章内容的一部分。
1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不是动词的是(

A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
B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C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
D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20题。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5.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饭疏/食饮水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饭疏食
饭:吃的东西
B曲肱而枕之
肱:这里指胳膊
C三军可夺帅也
三军:指军队
D匹夫不可夺志也
匹夫: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17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B温故而知新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可以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C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三十能站起来,四十就不会疑惑。
D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译文: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且志向坚定,恳切地发问,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18对下列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B“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是说做人要有志气。
C“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句中仁是孔子思想的体现,即“兼爱、非攻”。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19下列各句中的“而”表“转接”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
B敏而好学
C学而不思则罔
D学而知之
20下列关于孔子及《论语》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B《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C孔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D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第二卷表述题
四、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2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我言秋日胜春朝。

,却话巴山夜雨时。

,尚思为国戍轮台。
,铁马冰河入梦来。

,山入潼关不解平。

,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
,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22.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题目。(3分)
请从“葡萄
屋檐
自由
幸福
非凡”选取词语(不少于三个),连缀成一段话,并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超过50个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出“草根文化”的四个主要特征。(每点不超过6个字,共4分)
社会学家,民俗学家艾君在《改革开放30周年解读》中对草根文化这样界定:“草根文化,属于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由一些特殊的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潮流,它实际是一种‘副文化、亚文化’现象。它具有平民文化的特质,属于一种没有特定规律和标准可循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动态的、可变的文化现象。它有区别于阳春白雪的雅文化、上流文化、宫廷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他认为。健康向上的“草根文化”会形成对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但愚昧落后的“草根文化”无可否认也会对传统意义上的主流文化带来辐射、腐蚀和冲击。
课外文言文阅读
曲突徙薪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曲其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居无何,家果失火,乡居里中人哀而救之,火幸息。于是杀牛置酒,燔发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说苑?权谋》)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4分)
①乡居里中人哀而救之(
)
②于是杀牛置酒(
)
③余各以功次坐(
)
④今论功而请宾(
)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6分)
①曲其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②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
这则寓言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2分)
课外现代文阅读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夭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
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删改)
6.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鹞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4分)
7.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请任选一句作答)(4分)
(1)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品析“蚕食”的表达效果。)
(2)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结合加点词揣摩人物心理。)
我选(
)句:
文章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分)
本文题目是“飘逝的风筝”,飘逝的仅仅是风筝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4分)
答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书写错误的一项(

A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sui)
B年幼的鲁迅听人说东方朔(shuo)认识一种名叫“怪哉”的虫。
C当初的企(qi)盼成为现实,喜悦在心中激荡。
D我的手指搓捻(nian)着花叶,伏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
2下列句子里加点词语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亦说(同“乐”,愉快)乎
B吾日三省(自我检查、反省)吾身
C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
D人不堪(能忍受)其忧
3.
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只要是3G上网用户,即便分别出处在地球东西半球的双方,也既能“闻其声”又能“见其人”,这可谓咫尺天涯。
B我们要提高电信安全意识,因为每天接到的让人不厌其烦的骚扰电话,有不少以诈骗为目的。
C凭借深厚的诗词功底和稳定的竞技状态,快递小哥雷海为夺得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决赛总冠军,令人叹为观止。
D博山焦裕禄纪念馆的墙上悬挂着习近平总书记写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其中“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一句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答案:D
咫尺天涯:相距很近,,却像远在天边,形容相见之难。句中说的是远在东西两半球,却显得很紧,词义正好与句意相反。
不厌其烦:不嫌麻烦。骚扰电话是让人厌烦的,故用词不当。
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A项中是说某一件事,并不是事物。
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5月10日,大约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
B.心理学家认为,给孩子讲故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水平。
C.为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行为,长沙市教育局严禁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
D.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答案】C
【考查知识点】病句辨析与修改
【思路分析与延伸】
A.语意重复,“大约”和“左右”意思重复。
B.搭配不当,“培养”与“水平”属于动宾不搭配。
D.搭配不当,“发扬……产业”属于动宾不搭配,可将“发扬”改为“发展”。
5下列语句中标点使用正确的是(?
?)
A.读诗,他推崇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称为“诗中极品,千古绝唱。”
B.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赢――这是竞赛的辨证法。
C.我们非发明机器不可,切肉的、切菜的、轧面条的、……
D.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解答:
B
(A非独立引用,句号在引号外;C省略号前不能有顿号、逗号,可以保留句号;D内括号的文字末尾除叹号、问号外,不用标号,这里去掉句号。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诫子书》的作者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呐喊》,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C.《纪念白求恩》的作者是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
D《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解答:B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二、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节选的文字,完成7—14题。
①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②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③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书塾〕就是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7.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在“我”的眼中,“百草园”“三味书屋”同样充满了“无限趣味”,但“百草园”“三味书屋”其实是一个生活空间。
B在百草园中,“我”的生活是随意而充实的。每天所面对的都是一个五彩缤纷、神秘莫测的世界。
C在三味书屋的生活,则是有限制的,而这限制正是成长要付出的代价。
D开头写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百草园卖给了他人,已经失去了,但鲁迅失去的不只是现实的百草园,而且是童年的百草园。
8.第②段文字语言优美,美就美在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下列对这段文字所使用的表现手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引用、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B描写时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见动,静动交错变化运用,整个画面给人生机勃勃、如临其境的感觉。
C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官来描写动植物的形状、颜色、味道等,把百草园写得有声有色。
D抓住事物的特点,准确使用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等,使语言丰富多彩。
9.第③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

A点明主题
B承上启下
C总结百草园的生活
D引起思考
10.第③段中连用三个“也许”意在(

A表达我极度不满的心情
B表达我气愤懊恼的心情
C表达我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D表达我对这件事非常重视、认真思考的心情
11.第二段选文共有7句话,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②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了泥墙根一带的诸多事物,有动有静,有详有略,写得恰到好处。
B虽然文章是以儿童的视角展开叙述的,但这毕竟是成年鲁迅的回忆之作,所以没有渗透对人生的思考,展示复杂的心理和情绪。
C百草园的景物,用成人的眼光看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非常新奇。
D作者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

单是┅”,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
13.作者如此有兴致的描写“乐园”用意是(

A表达对自由、率真、充满乐趣的童年的怀念。
B表现了三味书屋教育的失败以及对封建教育进行批判
C和结尾相呼应
D和题目呼应,是文章内容的一部分。
1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不是动词的是(

A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
B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C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
D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5.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饭疏/食饮水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饭疏食
饭:吃的东西
B曲肱而枕之
肱:这里指胳膊
C三军可夺帅也
三军:指军队
D匹夫不可夺志也
匹夫: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17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B温故而知新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可以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C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三十能站起来,四十就不会疑惑。
D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译文: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且志向坚定,恳切地发问,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18对下列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B“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是说做人要有志气。
C“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句中仁是孔子思想的体现,即“兼爱、非攻”。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19下列各句中的“而”表“转接”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
B敏而好学
C学而不思则罔
D学而知之
20下列关于孔子及《论语》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B《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C孔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D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第二卷表述题
四、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2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我言秋日胜春朝

,却话巴山夜雨时。

,尚思为国戍轮台。
,铁马冰河入梦来。

,山入潼关不解平。

,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
,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22.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题目。
请从“葡萄
屋檐
自由
幸福
非凡”选取词语(不少于三个),连缀成一段话,并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超过50个字)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出“草根文化”的四个主要特征。(每点不超过6个字,共4分)
社会学家,民俗学家艾君在《改革开放30周年解读》中对草根文化这样界定:“草根文化,属于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由一些特殊的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潮流,它实际是一种‘副文化、亚文化’现象。它具有平民文化的特质,属于一种没有特定规律和标准可循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动态的、可变的文化现象。它有区别于阳春白雪的雅文化、上流文化、宫廷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他认为。健康向上的“草根文化”会形成对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但愚昧落后的“草根文化”无可否认也会对传统意义上的主流文化带来辐射、腐蚀和冲击。
①社会性
②平民性
③动态性(或可变性)④两面性(答“非主流性”亦可)
课外文言文阅读
曲突徙薪
客有过①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②有积薪。客谓主人:“曲其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③不应。居无何,家果失火,乡居里中人哀而救之,火幸息④。于是杀牛置酒,燔发灼烂⑤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⑥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⑧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⑨而请之。(《说苑?权谋》)
【注释】
①过:拜访。②傍:同“旁”,旁边。③嘿(mò)然:嘿,同“默”,不说话的样子。④息:同“熄”,灭。⑤燔(fán):烧;灼(zhuó),被火烧伤。⑥而不录:却不邀请。而,却;录,录用,此处指邀请。⑧乡(xiàng)使:当初如果。乡,同“向”,从前;使,假如。⑨寤:同“悟”,醒悟,觉悟。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乡居里中人哀而救之(
)
②于是杀牛置酒(
)
③余各以功次坐(
)
④今论功而请宾(
)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曲其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②乡使⑧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
这则寓言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答案1.①同情②备办③按照④介词,表修饰关系2.①(你)要让烟囱拐个弯,把柴草放远点,不然的话,你家将有火灾隐患。②当初如果听从客人的劝告,不用杀牛摆酒席,也不会发生火灾。3.不重视别人的忠告和批评,往往会有后患。
释义:原指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应防患于未然,消除产生事故的因素。先见之明,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讽刺那些不懂得防患于未然的人。
引申:世上需要救火的英雄,更需要能发现忧患于毫末、有先见之明的人,提醒世人对于警示之言不要置若罔闻。
译文:古时候,有一户人家建了一栋房子,许多邻居和亲友都前来祝贺,人们纷纷称赞这房子造得好。主人听了十分高兴。但是有一位客人,却诚心诚意地向主人提出:"您家厨房里的烟囱是从灶膛上端笔直通上去的,这样,灶膛的火很容易飞出烟囱,落到房顶上引起火灾。您最好改一改,在灶膛与烟囱之间加一段弯曲的通道。这样就安全多了。"(即"曲突",突:烟囱。)顿了一顿,这个客人又说:"您在灶门前堆了那么多的柴草,这样也很危险,还是搬远一点好。"(即"徙薪",徙:移动,搬迁,薪:柴草。),主人听了以后,认为这个客人是故意找茬出他的洋相,心里很不高兴。当然,也就谈不上认真采纳这些意见了。
过了几天,这栋新房果然由于厨房的毛病起火了,左邻右舍,齐心协力,拼命抢救,才把火扑灭了。主人为了酬谢帮忙救火的人,专门摆了酒席,并把被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请到上座入席。惟独没有请那位提出忠告的人。这就叫作:焦头烂额座上宾,曲突徙薪靠边站。
这时,有人提醒主人:"您把帮助救火的人都请来了,可为什么不请那位建议您改砌烟囱,搬开柴草的人呢?如果您当初听了那位客人的劝告,就不会发生这场火灾了。现在,是论功而请客,怎么能不请对您提出忠告的人,而请在救火时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席呢?"主人听了以后,幡然醒悟,连忙把当初那位提出忠告的人请了来。
六、课外现代文阅读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夭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
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删改)
6.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鹞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4分)
7.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请任选一句作答)(4分)
(1)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品析“蚕食”的表达效果。)
(2)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结合加点词揣摩人物心理。)
我选(
)句:
文章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分)
本文题目是“飘逝的风筝”,飘逝的仅仅是风筝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4分)
?6.鹞爷是一个扎风筝技艺精湛、淡泊名利、固守传统技艺、渴望亲情、对农村前景深感忧虑的民间老艺人。
???
7.选(1):“蚕食”形象地写出了现代化进程中挖掘机一步步摧毁村庄院落的过程,传达出鹞爷对农村美好家园渐渐消逝的痛心与无奈。
???
选(2):写出鹞爷此刻复杂的内心:对儿孙的想念,对美好往事的眷恋,对儿孙不在身边的失落,对风筝技艺后继无人的痛心。
???
8.这一情节照应了“飘逝的风筝”这一题目;表现鹞爷复杂的内心,丰富人物形象;促人思考“根”是什么,深化小说主题。
???
9.(6分)
???
回答“飘逝的是风筝”:鹞爷给男孩放的风筝不小心飞走了。
???
回答“飘逝的不仅仅是风筝”,采用分层赋分的方式。
???
示例一: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不愿学习如扎风筝一般费事的传统技艺,他们纷纷进城。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传统技艺面临消失。
???
示例二: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治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传统技艺面临消失,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小说旨在促使人们对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乡村文明的保护之间的矛盾进行思考,呼吁全社会都要关注优秀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美丽家园的守护和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