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含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9.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含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1 11:04:1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9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熟记“俨然”的“俨”、“间隔”的“间”、“诣太守”的“诣”、“遂迷”的“遂”等字的读音;熟记“垂髫”“叹惋”“骥”等字的字形;理解“豁然开朗”“要”“延”“扶”
“寻”等词的意思;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4.珍惜美好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又到了桃花盛开的时节,你们能说出几句有关桃花的诗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桃花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中,意蕴丰富。今天,我们来学习东晋著名文人陶渊明的一篇以“桃花”命名的文章——《桃花源记》。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因宅边种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长于诗文辞赋,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象及农村生活。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练,被称为“田园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朗读指导:古人称断句为“句读”。文言的断句水平跟读者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词汇。
古今异义:
①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②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④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一词多义:为、舍、寻
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倒装句:问所从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问从所来”)
省略句:
①林尽水源[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林尽(于)水源”]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3.完成下面的线索顺序图。
发现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再读课文,讲述故事
1.陶渊明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全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请同学们找出写渔人行踪的词句。
缘溪行——复前行——从口入——复行数十步——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辞去——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2.依据渔人行踪,用自己的话讲述该故事。
3.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①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②是一个神秘的地方。
③是一个幸福的地方。
五、小结
在大家的诵读讲解声中,美丽的桃花源向我们走来,那灼灼的桃花就好像绽放在我们眼前。
六、作业:积累本课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章的大意,初步感知到了桃源的美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深入文本,欣赏桃源之美,理解作者寄寓在文本中的情感。
二、品读桃花源之美
1.文中描写桃源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优美的句子有哪些?在文中勾画相应语句。
(1)外部环境之美
外部环境——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是一片怎样的桃花林?边朗读边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不知走了多久,眼前忽然出现一片仙境……
看到这样一片美丽而又奇特的桃花林,渔人又有什么感受呢?
朗读指导:“忽逢”要读出惊喜,速度稍快,“数百步”三字要强调重读,以体现桃林的范围之广。“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要以“二二”的节奏断开,但前后之间要语气贯连,读得似断实连,语速要稍慢,将一幅幅画面徐徐呈现出来,就像放电影一般,以体现渔人此刻的痴迷沉醉之情。
(2)内部环境之美
内部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从句中同学们读出了桃源的内部环境有什么特点呢?
桃源内部环境优美。体现在“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句中,这句意思是,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土地肥沃,池塘粼粼,桑树高大,竹子青翠,可见其环境十分优美。
桃源内部环境宁静。体现在“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中,这句意思是,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从听觉方面,以喧闹衬托桃花源的宁静。
桃源内部生存环境好。体现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一句中,这句意思是,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土地平旷,说明这里地势平坦,能生产粮食。屋舍俨然,说明住宅规划好,整齐有序,舒适美观。与桃源外战乱纷扰,人民苦不堪言形成对比。
有人说:“最美的风景应是人。”在这美丽祥和的世外桃源中,人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桃花源里的人们过着男耕女织、夫唱妇随、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
2.桃花源是如此的美好,可是自渔人离去后,“后遂无问津者”,思考:桃花源到底存不存在?为什么后面就没人找了呢?
不存在。本文中,渔人一从桃花源出来就告诉太守,“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字,写出太守得知此事后反应迅速,但是还是没找到。而且,渔人出来后沿着来时的路返回,还一路做记号,此后众人刻意去寻找,却再也找不到。种种迹象表明,桃花源并不存在。
3.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呢?
写作背景:元熙二年(420)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对刘裕政权产生了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仍的环境里,中年以后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着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又是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4.让我们再次朗读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语句,再次体会作者对这种美好与和谐的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
三、小结:在深深的叹惋中,陶渊明远去了,但是他追寻理想的身影,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里。年轻的时候,他做官,希望大济苍生,即使官场污浊,他也不为五斗米折腰;后来选择了归隐,求得精神的寄托;田园梦破,继续寄梦于桃源,给世人一方心灵的乐土!现如今,我们的“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正一步步地实现,这是一个比桃花源更值得期待,也更切实的梦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实现这个梦想吧!
教学反思: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