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平顶山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2 07:50:44

文档简介

平顶山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调研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
一、选择题:
24.孟子认为,农民有了田地、住宅还不够,还要教会他们如何种植、如何牧畜、如何伐林等方法,使人民知道
适时生产,懂得保养资源。这表明孟子
A.重视维护小农利益B.具有保护环境意识
C.倡导重农抑商政策D.承认社会分工协作
25.表1
表1为西汉后期帝王在灾异发生后颁布的自谴诏书统计表。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天人感应”学说深人人心B.帝王具有勤政爱民精神
C.帝王行为受儒家思想影响D.自然灾害引发社会动荡
26.宋代不管是公学还是私学,都有一个收藏丰富的图书馆可供学生自己阅读并展开讨论。这一局面的出
现得益于
A.印刷技术的进步B.学校教育的发展C.科举取士的完善D.儒学复兴的开展
27.宋元小说,无论是短篇话本还是长篇话本,都有诗词的韵文与叙述性的散文相间杂用的形式。明清小说
最显性的是其创作语言的大众化和口语化。这一变化
A.实现了文学从俗到雅的转型B.说明了理学影响的削弱
C.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衰落D.迎合了市民阶层的需要
28.
19世纪60-9。年代,中国文化领域大量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译介西学的高
潮。推动这一高潮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洋务运动的开展B.资产阶级的壮大C.民族工业的增强D.传播媒介的进步
29.
1924年,孙中山说:“要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即取消此等条约中所定之一切特权,而重订双方平等,
互尊主权之条约,以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之势力。”这说明,孙中山
A.认为世界各国和平相处B.主张国内民族一律平等
C.强调中国民族自求解放D.支持其他民族争得独立
30.表2
表2为毛泽东发表的重要文章。这些文章的发表
A.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B.确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
C.丰富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D.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
31.据统计,1950年中国15-64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数为1.6年,1973年为4.09年,1992年为8.5年。据
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A.劳动力文化素质不断提升B.与发达国家教育差距缩小
C.接受义务教育者数量增加D.教育改革的步伐渐趋加快
32.在苏格拉底看来,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没有人志愿追求恶或他认为恶的东西,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
决于他的知识。这说明,苏格拉底
A.希望重建城邦社会公德B.倡导人应该具备美德
C.反思人在社会中的地位D.对人性本身进行研究
33.近代某一时期,欧洲不少国家推翻了作为封建势力顽固堡垒的天主教会的统治,进一步瓦解了中世纪的
封建结构。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文艺复兴的传播B.宗教改革的开展C.启蒙运动的高涨D.工业革命的进行
34.
1900年,普朗克在《关于正常光谱的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提出了量子假说。物理学界当时对此假说反
应冷淡。这主要是因为量子假说
A.本身存在着缺陷B.与传统原则相悖C.未通过实验得出D.提出者声名不显
35.印象主义流派的作品摆脱了传统的宗教题材以及历史题材,把绘画题材的重心转到现实生活,在他们的
画面中看不到大场面及故事情节。据此可知,印象派作品
A.抒发了浪漫情怀B.突出了理性思维C.遵循了写实原则D.表达了幻灭反叛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早于西方,明末清初的中国也有一场思想“启蒙”,这场启蒙的领军人物是黄宗羲。在黄宗羲
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与西方启蒙殊途同归的有关“公意”与“议政”“权利”与“权力”的阐释。由于种种
原因,启蒙思想在中国止于“思想”未能形成“运动”、普及到社会,但从黄宗羲的论证中,从梁启超的评
价中可以体味到其发源于中国本土,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利意识、权力制约、地方自治、民主议政等一些具
有近代宪政气息的思想因素。
——摘编自马小红《近代中国宪政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18世纪,法国天主教的反动、专断,君主专制的暴政,赋予启蒙运动以非宗教的、纯粹政治的形式。法国的社会结构,使得启蒙运动的社会政治基础非常广大,参加运动的阶级广泛;人民群众用武器
的批判,推动启蒙运动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法国启蒙思想家广泛吸收自然科学成就,继承本国文化传
统,扬弃前人的思想遗产,汲取现实斗争中的素材,把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相结合,使启蒙运动具有
激进的、革命的性质。所有这些因素,使得启蒙运动在法国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超过同时代其他
任何国家。
——摘编自许序雅
《试论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蓬勃发展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对于中国,法国思想启蒙的不同,并分析不同产生的原因。
(15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从中西文化的最初撞击中,破天荒地发现了在至高至善至美的传统文
化中存在着不足,需要用“夷技”来弥补和纠正。这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观念的变化,它推动了中西文化
的交流融会,开始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历程。历经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和观念层
面的文化变革三个阶段,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
围绕材料及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可从材料提取或依
据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司法行政不分,地方官一人“萃地方百务于其身”。清代督抚作为各省
的最高行政长官,身兼数职,权势大。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一直以来都令清政府十分头疼,到了清末更为棘手。特别是八国联军入侵时,南方和长江流域13省拒不执行清政府宣战旨意,令满清当局深感椎心之痛。清政府决心改革地方官制,集权于中央。1907年9月,编制馆拟定出外省官制,对督抚
权力进行重新分配。“以布政司专管民政,兼管农工商,以按察使专管司法上之行政,监督高等审判厅,另设一财政司,专管一省之财政,兼管交通事务”。鉴于地方督抚权倾势重,清政府采取频繁更调方法。
如南方重镇江苏省的总督,“在三年之中竟更动四次,而巡抚也调了三任”。清政府的做法扩大了中央
与地方的矛盾,导致在表面的平静下酝酿着更大的动荡。
——摘编自龚春英《清末官制改革与清王朝的灭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地方官制改革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地方官制改革的影响。(7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1938年3月,与奥地利的合并,改善了德国的战略地位。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插入德国境
内,形成很大威胁。6月希特勒写道:“正如占领非武装区并进入奥地利一样,只有在我确信法国不会进
军而英国也因此不会干预的时候,我才会决定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行动。”1938年9月21日英法宣称,
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拒绝英法的计划,即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英法将不再过问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
9月29日,两个轴心国家和两个西方国家的首脑在慕尼黑会见,他们商定瓜分捷克斯洛伐克方案。当
天晚上通过第二次英法最后通牒,将这个方案强加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捷克人则比较审慎小心,能够
克制,他们屈服了。
——摘编自[英]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行动”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特勒这一行动取得成功的原因。(8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叶适(1150-1223年),南宋永嘉事功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从事功思想的“致用”立场出发,反对
虚幻的道学和心学。他指出:“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笃行而不合
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并认为“道虽广大”,“但终归之于物”,“非知物者
不能至道”。他说:“欲折衷天下之义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他认为,“物之推移,世之迁革,流行变化,不常其所,此天地之至数也”。据此,对程朱理学的道统进行尖锐批评。叶适认为仁义和
功利是统一的,谋利而不自私其利,计功而不自居其功,这便是仁义。而且赞扬“通商惠工”,要求“以国
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他的功利主义思想适应了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1)根据材料,概括叶适的主要思想。(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叶适的思想。
(9分)2020-2
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调研考试

历史答案
4分
本土化(2分);具有近代宪政气息(2分);矛头指向君主专制(2
(2)不同:参与思想家多(2分);规模大(2分);影响深远(2分);外来思想与
想的吸收借鉴融
(2分);矛头指向宗教、封建专制及愚昧(2分)。(8分,任答
原因:资本
济的发展
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
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2分);天
建专制的腐朽(2分)
观点:鸦片战争客

鴉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经济和政治服务的传统
题,中国传统文化出现危机;随着
的涌入,林则徐、魏源等先进人物,从其接触到的西方文明中认识到西方有
长处,发出“师夷长
补传统文化的不足,开始了中国文化近代化历程。(8分,言之成理即
上所述,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
化涌入,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弱点和弊端
始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历程。(2分

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经历
变革阶段。(2分)
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大体上经历了物质层
度层面和观念

纪40年代林则徐、魏源
未形成规模;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大力引进和传播西方科技,开展洋务

代化。制度层面的变革始于19
代的早期维新派
倾向西方议
希望仿效;随后
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维新思想
思想相继兴起。新文亻
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
进入观念层
所述,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历程与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水平密切联系,经
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例”仅供阅卷参考
为唯一答案
景:清
卜患(2分);地方官
弊端
);地方督抚权力过大(2分
);清末“新政”(2分
分,任答

使地方督抚权限缩小(1分);一定
权力得以集中(2分);扩大了地方与中央的离心倾
分);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2分

46.(1)背景:吞并奥地利,德国实力增强(2分);捷克斯洛伐克对其形成战略威胁(2分);英法等国推行不干预政
策(2分);捷克斯洛伐克国内部分人向德国发出请求(1分)
(2)原因:德国拥有强大的实力(2分);英法意的支持(2分);东欧诸小国的观望(2分);捷克斯洛伐克软
服(2分
想:反对道学和
分);肯定人类知识的来源是客观世界(1分
物的运动变
分);批评
理学的道统(1分)
代唯物主义思想(2分);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
会经济发展需要(2分);反映
利益和要求(2分
分,言之成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