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生活中的透镜同步测试
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
1.
外出旅游,照相机是我们常用的工具,它能记录我们沿途所见的美丽风景,在照相机构造中有一个关键的成像光学元件,它相当于一个()
A.
反光镜
B.
凹面镜
C.
平面镜
D.
凸透镜
2.
小明用照相机为同学拍照,在底片上得到的是()
A.
正立、缩小的虚像
B.
正立、缩小的实像
C.
倒立、缩小的虚像
D.
倒立、缩小的实像
3.
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把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调整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清晰的像。关于投影仪,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
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可以改变光路
C.
载物台上的投影片应该倒着放置
D.
天花板上呈现的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4.
疫情防控期间,学校配备了新型全自动摄像测温告警系统。如图,晨晨同学正在测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镜头离晨晨同学的距离在一倍焦距以内
B.
显示屏上晨晨的头像说明,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正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工作的
C.
显示屏上晨晨的体温值主要是利用红外线测出的
D.
当晨晨的体温为36.5℃时,告警系统会报警
5.
某同学用焦距为l0cm的凸透镜作放大镜用,想观察一张邮票上花纹的细微结构,则邮票与透镜之间的距离( )
A.
一定要小于5cm
B.
一定要小于l0cm
C.
要在l0cm和20cm之间
D.
一定要大于20cm以外
6.
利用航空摄影拍摄,如果拍摄时所用照相机的镜头焦距是60
mm,则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应为()
A.
大于60
mm小于120
mm
B.
小于60
mm
C.
大于120
mm
D.
等于60
mm
7.
如图所示是对同一个物体拍摄的两张清晰程度相同的照片底片,拍摄这两张照片时照相机的镜头焦距相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拍摄甲时,相机与物体的距离较大
B.
拍摄乙时,相机与物体的距离较大
C.
拍摄甲和乙时,相机与物体的距离一样大
D.
无法判断
8.
小明用一架焦距不变的照相机,先后拍摄了某体育中心,所拍摄的照片分别如图甲和乙所示.从拍摄甲照片到拍摄出乙照片,小明进行的操作应是()
A.
远离体育中心,并使镜头往里缩
B.
远离体育中心,并使镜头往外伸
C.
靠近体育中心,并使镜头往里缩
D.
靠近体育中心,并使镜头往外伸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
9.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是常用的三种光学仪器,放大镜是一块凸透镜,照相机和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透镜,它们之中能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的是??????????,能成放大、倒立的实像的是??????????。
10.
如图所示,在自制“照相机模型”时:
(1)应该选用??????????(填“凸”或“凹”)透镜作镜头,选用??????????(填“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膜来承接像。
(2)观察时,小明应将??????????端(填“A”或“B”)对着要观察的物体,并选择??????????(填“亮”或“暗”)的物体作观察对象。
11.
为了加强管理,某单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行刷脸考勤制度。如图所示为人脸识别考勤机,当人靠近摄像头时,光源自动打开,照亮??????????(选填“人脸”或“显示屏”)。人脸对光线产生??????????(选填“漫反射”或“镜面反射”),使人脸通过摄像头成一个倒立、??????????的实像,并与录入的信息进行比对,从而记录考勤。???????
12.
东营市开展了“红色电影进社区”活动,受到居民好评。电影放映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选填“凸透镜”、“凹透镜”),电影放映时在银幕上形成的是______立、放大的实像。
13.
二维码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见二维码是由于光在二维码图案上发生了________(选填“反”或“折”)射;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时,手机的镜头相当于________镜,二维码图案通过手机镜头成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14.
如图所示的照片是人民公园虹桥及它在平静的水面上所形成的“倒影”,此“倒影”是桥所成的______(选填“实”或“虚”)像。若河水上涨,则像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拍摄照片用的照相机镜头是_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15.
一次,小明在家写作业时,在书桌的玻璃台板上面滴了一滴水,透过水滴看下去,他发现压在台板下面的动画图片上的文字变大了。这是由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______,图片上的文字经过水滴折射后形成一个放大的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16.
在天安门广场某处,小丽想拍摄天安门城楼的全景,但发现在该位置只能从景框中看到城楼的一部分,小丽应调整照相机到城楼的距离变_____(选填"近"或"远")一些,同时调整暗箱到镜头的距离变_____(选填“长”或“短”)。
17.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选D。
2.【答案】D
用照相机照相时,应用了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
3.【答案】D
投影仪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利用的是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故A正确;
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可以反射光线,能改变光路,故B正确;
由于投影仪成的是倒立的像,所以载物台上的投影片应该倒着放置,故C正确;
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工作的,故D错误。
???????故选D。
4.【答案】C
解: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制成的,因此镜头离晨晨同学的距离在二倍焦距以外,故A、B错误;由红外线的特点可知,由于红外线热效应强,显示屏上晨晨的体温值是利用红外线的热效应测出的,故C正确;人的正常体温在37℃左右,当晨晨的体温为36.5℃时,告警系统不会报警,故D错误。故选C。
5.【答案】B
解:观察一张邮票上花纹的细微结构,则应将其当放大镜使用,此时物距应小于焦距,所以放大镜与邮票间的距离应是小于10cm.
故选B.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物距小于焦距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据此判断出放大镜与邮票间的距离,选出正确的选项.
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关键是记熟成像规律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6.【答案】A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镜头的焦距是60
mm,胶片和镜头之间的距离是像距,2f>v>f,所以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大于60
mm小于120
mm。
7.【答案】B
8.【答案】A
解:?
???????照相机远离或靠近体育中心,改变的是物距;镜头往外伸或往里缩,改变的是像距.由题图知,甲照片中体育中心的像比乙照片中的大.根据照相机成像的特点,物体在胶片上的像越小,物距越大,像距越小.所以拍摄乙照片时,小明远离了体育中心(增大物距),并使镜头往里缩(减小像距).
9.【答案】凸?
照相机?
投影仪
10.【答案】凸
半透明
B?
亮
(1)照相机使用凸透镜作镜头,为了既能承接像,又能观察到像,应用半透明膜作光屏。(2)因为要使远处或者近处的物体通过凸透镜将像成在半透明膜上,所以应使凸透镜朝外,即B端对着要观察的物体;为了能在半透明膜上成清晰的像,应选择亮的物体作为观察对象。
11.【答案】人脸
漫反射
缩小
解:光源照亮人脸,使人脸反射的光线增加,才能成清晰的像;人脸表面是粗糙不平的,对光线产生漫反射;人脸显然大于显示屏,但在显示屏上可以呈现完整的人脸的像,所以像是缩小的。
12.【答案】凸透镜?
倒
解:放映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投影片放置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在银幕上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答案为:凸透镜;倒。
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电影放映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本题通过电影院放映电影考查相关的物理知识,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13.【答案】反;凸透;实
【分析】
本题考查光的反射现象,及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漫反射是平行入射的光线经反射面以后不能平行反射,而是射向四面八方,漫反射的反射面是凹凸不平的,二维码会反射光线,凸透镜成像时,物距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
【解答】
看见二维码是因为光在二维码图案上发生了反射,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手机的镜头为凸透镜,二维码反射的光经过摄像头后,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反;凸透;实。??
14.【答案】虚;不变;凸透镜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紧扣平面镜成像原理和成像特点去分析即可比较容易地进行解答。
(1)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上下(或左右)相反,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解答】
虹桥及它在平静的水面上所形成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由于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所以不管是否河水上涨,像始终和物体等大,因此像的大小将不变。
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利用了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
故答案为:虚;不变;凸透镜。??
15.【答案】凸透镜(或放大镜)
;?
虚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放大镜的应用,较为简单。
放大镜成像的原理是:物体在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
放大镜成像的原理是:物体在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小明在家写作业时,在书桌的玻璃台板上面滴了一滴水,透过水滴看下去,他发现压在台板下面的动画图片上的文字变大了。这是由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或放大镜),图片上的文字经过水滴折射后形成一个放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
?凸透镜(或放大镜)
;?
虚。??
16.【答案】远?短
【分析】
凸透镜在成实像时,物距变化,像距也变化,像的大小也跟着变化,具体规律为:“物近像远像变大”。
凸透镜成实像时,满足“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满足“物近像近像变小”。?
【解答】
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在天安门广场某处小丽想拍摄天安门城楼的全景,但发现在该位置只能从观景框中看到城楼的一部分,在拍摄全景时,必须使像变小,必须减小像距,增大物距,即将照相机远离城楼,同时将底片像靠近镜头的方向移动,即调整暗箱到镜头的距离变短。
故答案为:远;短。
??
第6页,共7页
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