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步测试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
1.
在“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实验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尽量选择较暗的环境进行实验
B.
组装器材时,将蜡烛放在凸透镜与光屏之间
C.
实验前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
D.
实验中,物距要始终大于二倍焦距
2.
一个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于光屏上,若将透镜的下半部分遮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像只剩上半部分
B.
像变得模糊不清了
C.
像下半部分变暗,上半部分亮度不变
D.
像依然完整,只是整个像的亮度变暗了
3.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当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24
cm时,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得到一个清晰的实像(未画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此时光屏上得到的是一个缩小的像
B.
将蜡烛左移,为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右移
C.
将凸透镜右移,移动光屏,直至得到清晰的像,像会变大
D.
将蜡烛移至距离凸透镜18
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仍可能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4.
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沿着光具座,从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的某位置向焦点移动,在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及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
A.
像和像距都逐渐变大
B.
像和像距都逐渐变小
C.
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小
D.
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大
5.
小力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当他把蜡烛移到距离透镜34cm的地方时,在光屏上观察到如图所示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
12cm
B.
20cm
C.
30cm
D.
40cm
6.
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4
cm
B.
当u=3.5
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
当u=5
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
cm处移动到8
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7.
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刚好成清晰的像。透镜不动,将蜡烛移至40cm刻度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观察到
A.
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虚像
D.
光屏上不能呈现像
8.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的是( )
A.
蜡烛和光屏不动,透镜向右移动到60cm处,可以在光屏上呈现缩小的像
B.
此时成正立、放大的实像,与投影仪原理相同
C.
透镜适当向右移动,眼睛在光屏和透镜间,可以通过透镜看到正立的像
D.
若在透镜和蜡烛之间放远视镜片,应将光屏适当右移,可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9.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如图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50cm刻线处,通过移动蜡烛和调节光屏的位置来进行探究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将蜡烛移到10cm刻线处,光屏上呈现倒立放大的实像
B.
将蜡烛移到45cm刻线处,光屏上呈现正立放大的虚像
C.
将蜡烛移到35cm刻线处,成像特点与照相机成像特点相同
D.
将蜡烛从10cm刻线处移向40cm刻线处的过程中,光屏上呈现的像会变大
10.
小明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0cm时,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16cm,此时在光屏上恰能成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为( )
A.
一定在8cm到10cm之间
B.
一定在10cm到16cm之间
C.
一定小于8cm
D.
一定大于20cm
11.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及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该凸透镜的焦距范围为7.5cm<f<15cm
B.
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
透镜不动,蜡烛向右移动,光屏向左移动,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D.
蜡烛和光屏不动,移动凸透镜到适当位置,光屏上可再次得到清晰的缩小的像
12.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这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 )
①图中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14cm
②图中成像特点与投影仪成像特点相同
③把蜡烛适当左移,透镜保持不动,向左适当移动光屏,会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④把蜡烛移至45cm处,透镜保持不动,向右适当移动光屏,会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A.
只有①②正确
B.
只有①③正确
C.
只有②④正确
D.
只有③④正确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
13.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当物距为20cm时,在光屏上呈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该透镜的焦距是______
cm,当物距为15cm时,可在光屏上呈现一个倒立______
的实像。
14.
小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移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中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跟这一成像原理相同的光学仪器是______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若要使光屏上的像变大,小美应将蜡烛和光屏都向______
(选填“左”或“右”)移动。
15.
某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按如图位置得到了清晰的像。若将蜡烛靠近凸透镜一些,光屏上的像会模糊,此时应该将光屏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光屏上的像才又会清晰。如果不移动光屏,要得到清晰的像,可以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个______(选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
16.
一个圆柱形的玻璃瓶内装满水,把一支铅笔放在玻璃瓶的后方,透过玻璃瓶,可以看到这支笔。当铅笔由靠近玻璃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的过程中,透过玻璃瓶会看到铅笔尖逐渐______(选填“变细”“变粗”“变?长”或“变短”);?到某一位置时,铅笔尖?会突然改变方向,而“改变方向”后的像为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
17.
学习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
(1)安装好器材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三者中心在______
。
(2)实验时,将凸透镜放置在光具座50cm刻度处,蜡烛和光屏移动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将凸透镜移动到光具座______
cm刻度处,光屏上再次出现烛焰______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清晰的像,生活中______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3)将一个凹透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向______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像又变得清晰了。
(4)实验中蜡烛燃烧变短,烛焰的像离开了光屏的中央,将凸透镜向______
移动,烛焰的像就可以重新回到光屏的中央。
18.
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到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节它们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小明发现光屏上的像位于光屏的______
(填“上方”或“下方”),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心,应将蜡烛向______
调节。
(2)小明正确调节后,在光屏中心承接到了一个倒立、______
的实像,这样小明得出了u>2f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经过思考,小明觉得自己得出结论的过程不够完善,为了使结论具有普遍性,他应该将蜡烛移到______
(填“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或“二倍焦距以外”)的其它位置进行多次实验。
(3)通过多次实验,小明发现当f<u<2f时,v
______
(填“<”、“>”或“=”)u。
(4)当u=5cm时,可以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如果让蜡烛靠近透镜,观察到的像将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某同学在做光学实验时,如图所示,他先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A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A两侧,蜡烛放置在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65cm刻度线处,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1)上述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______
(选填“放大”、“等大”、“缩小”)的______
像(选填“虚”、“实”),是______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若将蜡烛沿光具座移至35cm刻度线处,需将光屏移至______
cm刻度线处(不需估读),光屏上可再次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3)若在原有图示中,蜡烛与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处,放置一近视镜片,为了使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沿着光具座向______
移动(选填“左”或“右”);
(4)实验过程中随着蜡烛燃烧变短,蜡烛的像将会向______
移动(选填“上”、“下”),为使像回到光屏中央,在保持蜡烛和光屏不动的条件下,应将凸透镜向______
移动(选填“上”或“下”)。
19.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因为蜡烛的光比较微弱,所以适合在较黑暗的环境下观察蜡烛的像,故A正确;组装器材时,将凸透镜放在蜡烛与光屏之间,故B错误;实验前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故C错误;在“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实验中,要多次调整、测量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因此物距不能始终大于二倍焦距,故D错误。
2.【答案】D
解: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通过透镜的光都将会聚到光屏上成像,将透镜的下半部分遮住后,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虽有一部分被挡住,但另一部分光通过上半部分的凸透镜会聚成像,此时像与原来相同,但由于透镜的一半被遮住,折射出的光线与原来相比减少了一半,故像的亮度会减弱。
3.【答案】D
解: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小于像距,且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实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而小于二倍焦距,则光屏上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错误。
将蜡烛左移,物距变大,则像距应减小,像变小,所以,为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左移,故B错误。
将凸透镜右移,此时物距变大,像距会变小,像会变小,故C错误。
已知物距为24
cm,由上述可知,此时f<u=24
cm<2f,解得12
cm<f<24
cm;将蜡烛移至距离凸透镜18
cm处,若此时的物距小于焦距,则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若此时的物距等于焦距,则不成像;若物距大于焦距,向右调节光屏至适当位置,在光屏上可能得到清晰放大的像,故D正确。
4.【答案】A
【试题解析】
解: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f时,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且物距越小,像距越大,成的像也越大;所以将蜡烛从二倍焦距外的地方逐渐向凸透镜的焦点靠近的过程中,像距逐渐变大,像逐渐变大.
故选A.
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遵循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进行分析.
此题考查了成像特点与物距大小变化的关系,要掌握物近像远像变大的含义.
5.【答案】A
【分析】
本题利用了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的物距条件求得凸透镜的焦距范围。
从图中知,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物距应满足u>2f,建立不等式后求解。
【解答】
由题意知,成倒立缩小的像,满足u>2f,即有34cm>2f,解得:f<17cm,选项中只有A满足,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答案】D
当物距为4
cm时,像距也为4
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所以2f=4
cm,则f=2
cm,故A错误;
当u=3.5
cm时,物距处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当物距u=5
cm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故C错误;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
cm处移到8
cm处的过程中,物距逐渐增大,所以成的像逐渐减小,故D正确。
7.【答案】D
【试题解析】
解:如图,,,此时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
,说明此时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即,,
所以,
将蜡烛移至40cm刻度处,,
物距小于焦距,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所以光屏上不能呈现像。
故选D。
(1)凸透镜成像时,当光屏上呈现倒立、放大的实像,知道物距求出凸透镜的焦距范围。
(2)当蜡烛移至40cm刻度处,求出物距,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判断凸透镜成像情况。
(3)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
本题首先要明确凸透镜的几种成像情况求出凸透镜的焦距,然后再根据变化后的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判断成像情况。
8.【答案】A
解:AB.物距u=50.0cm-30.0cm=20.0cm,像距v=80.0cm-50.0cm=30.0cm,物距小于像距,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与投影仪原理相同,因为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蜡烛和光屏不动,将凸透镜移至60cm刻度线处,物距等于30cm,像距等于20cm时,可以在光屏上呈现缩小的像,故A正确,B错误;
C.透镜右移,物距大于焦距,不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眼睛在光屏和透镜间,通过透镜不能看到正立的像,故C错误;
D.若在透镜和蜡烛之间放一远视镜片,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折射光线提前会聚,光屏要适当左移可再次出现清晰的像,故D错误。
故选:A。
(1)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
(2)凸透镜成实像时,u>v,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u<v,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3)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及特点的应用,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关键。
9.【答案】D
解:已知凸透镜焦距为10cm,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50cm刻线处,
A、将蜡烛移到10cm刻线处,此时的物距是:50cm-10cm=40cm,凸透镜焦距为10cm,则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
B、将蜡烛移到45cm刻线处,此时的物距是:50cm-45cm=5cm,则物距小于焦距,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故B错误;
C、将蜡烛移到35cm刻线处,此时的物距是:50cm-35cm=15cm,物体在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与投影仪成像特点相同,故C错误;
D、将蜡烛从10cm刻线处移向40cm刻线处的过程中,物距减小,则光屏上呈现的像和像距都变大,故D正确。
故选:D。
(1)若物体处于2倍焦距以外,像成在另一侧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物距小于焦距,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3)物体在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要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根据实验中物距与像距的变化,判断成像的特点与规律是解答的关键。
10.【答案】A
解:由题目可知:u=20cm,v=16cm。且u>v;
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则u=20cm>2f,2f>16cm>f,
解得:10cm>f>8cm。
故选:A。
凸透镜成实像时,u>v,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u<v,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解不等式即可。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两种判断方法,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列出不等式。而且要会解不等式,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学科综合能力。
11.【答案】A
解:AB、蜡烛距离凸透镜30cm时,在透镜的另一侧15cm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的位置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物距在二倍焦距以外,即2f>15cm>f,30cm>2f;所以15cm>f>7.5cm,故A正确,故B错误;
C、凸透镜成实像时的动态变化规律是:物远像近像变小,透镜不动,蜡烛向右移动,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故C错误;
D、蜡烛和光屏不动,移动凸透镜到适当位置,将物距和像距互换,此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A。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摄像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当u=f时,无像。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平行的,没有会聚点;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成实像时的动态变化规律是: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此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关键是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搞清像距、像的大小与物距之间的关系,能够从图中获取信息,然后利用所学规律分析解答问题,这是考试中常见的题型。
12.【答案】B
解:①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为u=30.0cm,像距为v=20.0cm,则30.0cm>2f、f<20.0cm<2f,解得:10.0cm<f<15.0cm,焦距可能为14cm,故①正确;
②物距大于像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故②错误;
③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在蜡烛与光屏之间向左移动,根据凸透镜光的可逆性当物距等于像距,像距等于物距时,能再次在光屏成清晰的像,故③正确;
④将蜡烛移动到45cm的刻度线处,物距u=5cm,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故④错误。
所以①③正确。
故选:B。
(1)(2)当u>2f、f<v<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
(3)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4)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及特点的应用,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关键。
13.【答案】10?
放大
解:u=v=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该透镜的焦距f==10cm;
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当物距为15cm时,可在光屏上呈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答案为:10;放大。
u=v=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据此得出该透镜的焦距;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据此分析光屏上像的特点。
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关键是准确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4.【答案】照相机?
右
解:(1)由图知,物距大于像距。凸透镜成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2)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屏上的像变大些,应减小物距,增大像距,即应将蜡烛靠近透镜,光屏远离透镜,也就是蜡烛和光屏都向右移动。
故答案为:照相机;右。
(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及应用进行判断。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成的像也越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成的像也越大。
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在平时实验中要注意观察、归纳和增加。
15.【答案】远离?
远视眼镜
解:①某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按如图位置得到了清晰的像。若将蜡烛靠近凸透镜一些,光屏上的像会模糊,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物距变小)像远(像距变大)像变大,若采用移动光屏的方法,则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②若不移动光屏,根据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则可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再放上一个焦距合适的凸透镜(远视眼镜),提前了对光线会聚,可以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远离;远视眼镜。
①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物距变大)像近(像距变小)像变小;
②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常见题目。
16.【答案】变长;实
解:玻璃瓶相当于一个柱面透镜。当铅笔由靠近瓶子的位置较近时,瓶子起到放大镜的作用,成正立放大的虚像,逐渐远离时,透过透镜会看到铅笔尖逐渐变长,到达某一位置时,铅笔尖忽然改变方向;此时的铅笔成倒立、的实像。
故答案为:变长;实。
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当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时,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此题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属于一道光学综合题。此实验最好亲自做一下比较好。
17.【答案】同一高度?
65?
缩小?
照相机?
右?
近视?
下
解:(1)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是为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2)将凸透镜放置在光具座50cm刻度处,蜡烛和光屏移动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此时的物距为u=50.0cm-35.0cm=15.0cm,像距为v=80.0cm-50.0cm=30.0cm;物距小于像距,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将凸透镜移动到光具座65cm刻度处,此时的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根据光路可逆可知,光屏上再次出现烛焰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
(3)将一个凹透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由于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会推迟光线会聚,所以应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
(4)实验中,燃烧的蜡烛逐渐变短,向下运动,所以光屏上的像逐渐向上移动;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应向上移动蜡烛或向下移动凸透镜。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2)65;缩小;照相机;(3)右;近视;(4)下。
(1)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当物距大于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照相机;
(3)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会聚的光线推迟会聚;
(4)经过光心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
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主要考查了实验的探究过程及成像规律的应用,以及凹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此题看似复杂,其实只要用心,仔细审题,并不难。
18.【答案】上方?
上?
缩小?
二倍焦距以外?
>?
变小
解:(1)图中蜡烛的高度过低,根据凸透镜成倒立的像知,像将成在光屏的上方,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就要使蜡烛向上;
(2)由图可知,u=30cm>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为了得到普遍规律应该在u>2f其他位置进行多次实验;
(3)通过多次实验,小明发现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在二倍焦距以外,所以物距小于像距,即v>u;
(4)当u=5cm时,u<f可以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如果让蜡烛靠近透镜,物距减小,像距也减小,像也变小。
故答案为:(1)上方;上;(2)缩小;二倍焦距以外;(3)>;(4)变小。
(1)根据图中蜡烛的高度判断出像为的位置,然后判断蜡烛的移动方向;
(2)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为了得到普遍规律应该u>2f其他位置进行多次实验;
(3)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u>2f时,2f>v>f据此分析解答;
(4)凸透镜成虚像时蜡烛靠近凸透镜,物距减小,像距减小,像变小。
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判断凸透镜成像的性质,根据性质判断凸透镜的应用。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和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距变化,像距变化,像的变化是很重要的内容,一定要掌握。
19.【答案】缩小?
实?
照相机?
80?
右?
上?
下
解:
(1)由图可知,此时u=50cm-20cm=30cm>2f,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将蜡烛沿光具座移至35cm刻度线处,根据光路可逆可知,将光屏移到右侧80cm处,此时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3)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原来会聚成像的光线推迟会聚,像远离凸透镜,要用光屏接到清晰的像,光屏要远离凸透镜,即向右移动;
(4)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随着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将向上移动;
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需将像向下移动,所以可将蜡烛向上移动,或蜡烛不动,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故答案为:(1)缩小;实;照相机;(2)80;(3)右;(4)上;下。
(1)根据像的位置判定光屏的移动方向;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
(2)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3)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原来会聚成像的光线错后会聚,像远离凸透镜,要用光屏接到清晰的像,判断光屏的移动方向;
(4)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像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要使像向下移动,将使蜡烛相对于凸透镜向上移动。
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考查了成像特点及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及应用,同时自己做一些总结,更有利于对成像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第14页,共14页
第13页,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