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
本试卷共8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事件”意味着变化。如果你窗外的街道是干的,但是你小睡片刻之后却发现它湿了,你便可以假设一个事件发生了,这个事件叫下雨。世界从干的变成了湿的。然而,仅仅从天气的变化中,你不可能构建出一部影片——尽管有人曾经尝试过。故事事件是有意味的变化,而要使变化具有意味,从一开始它就必须从发生在一个人物身上开始。如果你看见某人在倾盆大雨中淋成了落汤鸡,这多少比一条湿漉漉的街道更富有意味。
故事事件创造的人物生活情境中富有意味的变化是通过某种价值的改变来表达的,要让变化具有意味,剧作家必须表达它,而且要让观众对此作出反应。
故事价值是人类经验的普遍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从此一时到彼一时,由正面转为负面,或由负面转为正面。例如,生与死便是一个故事价值,就像爱与恨、自由与奴役、真理与谎言、勇敢与懦弱、忠诚与背叛、智慧与愚昧、力量与软弱、兴奋与厌倦等等。人类经验中的价值都随时可能走向反面,这些人类经验中的二元特征便是故事价值。观众能够确切地知道,在这种经验的两极中,自己究竟处于哪一端。比如你的窗外是80年代的东非,一片干旱肆虐的原野,你就得面临一个重要的价值:生与死。故事可从负面开始;这场旱灾正在夺去成千上万条生命,如果有朝一日天降甘霖,雨季来临,大地重返绿色,动物获得食物,人得以生存,这场雨便会被赋予深刻的意义,因为它将故事的价值从负面转化为正面,从死亡转化为生命。但是,这一事件尽管力度不凡,但它还是没有资格成为一个故事事件,因为它的发生纯属巧合。故事讲述手法中有“巧合”的一席之地,但一个故事不可能构建于纯粹的偶然事件,无论它负荷着何等深刻的价值。
就一部典型的电影而言,剧作家将要选择四十到六十个故事事件,或者换个常用的说法,叫作场景。场景是指在某一相对连续的时空中通过冲突表现出来的一段动作。这段动作至少要有一个人物生活情境负荷着的价值发生转折。理想的一个场景即是一个故事事件。
剧作家必须认真审视所描写的每一个场景,如果某一场景从开始到结束毫无变化,那么尽管这一场景中有一些活动,比如说说这个,做做那个,但只要没有发生任何足以改变其价值的事情,这一事件则只能称为非事件。如果这些场景只是为了“解说”,为了向观众传达有关人物、世界或历史的信息,那么老练的剧作家会毫不犹豫地将其舍弃,并将它所传达的信息编织在影片的其他地方中。
所有的场景都应该有转折,这是剧作家的理想。剧作家致力于使每一个场景从头到尾都完美无瑕,将人物生活的价值从正面转为负面或从负面转为正面。要想不折不扣地坚守这一原则也许是困难的,但也并不是不可能,因为无论其类型如何,有一原则是普遍的:如果一个场景不是一个真正的事件,就删掉它。
(摘选自《材质结构风格和荧幕剧作的原理》,有删改)
1.下列对“故事事件”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有变化,才可能被称为“事件”,而“故事事件”需要有意味的变化。
B.“故事事件”必须表达某种价值的改变,纯粹的偶然事件不能成为“故事事件”。
C.一部典型的电影“场景”通常由四十到六十个“故事事件”组成。
D.剧作家的理想是创作出有转折的场景,即真正的“故事事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用街道变湿和人被淋湿来论证富有变化是“事件”和“故事事件”的共同特征。
B.作者从“事件”一词入手,写到“故事事件”,再到电影创作中的“场景”,层次清晰。
C.文章在深入阐释“故事价值”时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阐释形象易懂。
D.文章从剧作家创作的角度提出了电影“场景”应该具备的一个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对宝玉的印象从先前别人口中的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到自己眼前的亲切含笑、俊美多情,这个故事事件蕴含厌嫌与喜欢之间的转折,有故事价值。
B.《祝福》中的祥林嫂总是给鲁镇人讲述自己儿子被野兽吃掉的故事,这个故事事件蕴含听众兴奋与厌倦之间的转折,有故事价值。
C.《窦娥冤》中的窦娥许下让楚州大旱三年的愿望,和她性格中的善良相矛盾,这个故事事件蕴含勇敢与儒弱之间的转折,有故事价值。
D.《雷雨》中的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前,对她是多情的怀念,认出鲁侍萍后,则是严厉的质问,这个故事事件蕴含爱恨之间的转折,有故事价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神舟十二号,简称“神十二”,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二艘飞船,它执行的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2021年4月,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船箭分批安全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6月,根据规划,神舟十二号的3名航天员将成为“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并在轨驻留,开展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一系列操作。6月15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正式发布。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6月17日15时5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
(摘自《百科》)
材料二:
面对记者提问,航天员们表示要完成空间站任务,最苦最累的是水槽中的训练。大家都知道,要走出密封舱到太空进行出舱活动,就必须穿舱外航天服,所以穿着相当于舱外航天服的水下训练服在水槽中进行训练可以模拟在太空失重环境下的出舱活动。“神十二”任务的舱外作业时间长,航天员刘伯明说:“我们在水下训练基本都是6个小时,在水下高强度训练,往往得靠信念和毅力支撑。”
航天员汤洪波称:“我们的训练重点之一,毫无疑问就是出舱。整个出舱程序非常复杂,专业知识、操作技能都很繁杂,信息量巨大。大家都关注出舱那一刻,其实航天员在出舱前要准备很多天,出舱当天也要准备好几个小时才能打开舱门执行出舱任务。”
航天员聂海胜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时说:“和神舟七号任务出舱不同,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出舱活动时间长、任务重,一次出舱长达6个小时左右。还要第一次进行人和舱外机械臂的配合,复杂性和艰巨性会超出想象。”
航天员刘伯明也对记者说:“第一次出舱,我们要提前准备,两次出舱任务的间隔时间又很短。出舱后还要进行首次人和机械臂的协同配合。机械臂只是大范围地摆动,把航天员载到舱外作业点附近。在舱外作业点进行精细操作,一个人携带的工具有限,操作难度大,有可能需要另外一名航天员配合,两个人共同到作业点把任务完成。因此,既考验机械臂操作的可靠性、安全性、灵活性,是否会和舱壁发生碰撞等,也考验航天员在舱外的配合能力。”
(节选自《北京日报》2021—06—21)
材料三:
近日,贵州遵义山里的木匠毛凤翔为了致敬祖国的航天事业,特寻来木头着手打造木制神舟十二号飞船和火箭。制作过程中,毛凤翔全程采用手工制造,且把一些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制木工具和技艺运用其中。经过两天的时间,木制神舟十二号终于完工。毛凤翔表示,因为看到神舟十二号发射的一瞬间,心里非常激动,所以有了这个想法,用自己的传统手艺向祖国的航天事业点赞、致敬。
(中国新闻网2021—06—21)
4.下列对神舟七号和神舟十二号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神舟七号和神州十二号的航天员都有出舱任务。
B.神州七号的载人飞行不属于中国航天工程的空间站阶段。
C.神州七号的航天员执行出舱任务时不需要和机械臂的协同配合。
D.与神州七号的出舱任务相比,神州十二号舱外作业时间长、任务重、两次出舱任务间隔时间短。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与天和核心舱的前向端口、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构成三舱组合体。
B.材料二侧重于写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出舱活动的难度和为出舱活动要做的准备。
C.材料三的新闻标题可以拟作:贵州木匠制作木质神舟十二号致敬中国航天。
D.三则材料语言客观平实,突显了实用类文本的特征。
6.把材料一、二、三加工成一篇关于神舟十二号的通讯报道,你会给报道定一个什么标题?如果围绕这个标题把三个材料分成三个部分,请为每个部分拟写一句话提纲。(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红岩》节选
罗广斌
杨益言
火辣辣的阳光,逼射在签子门边。窄小的牢房,像蒸笼一样,汗气熏蒸得人们换不过气来。连一丝丝风也没有,热烘烘的囚窗里,偶尔透出几声抑制着的呻吟和喘息。
“吱——”近处,一声干涩的蝉鸣,在燥热的枯树丛中响起来。刘思扬忍住干渴,顺着单调的蝉鸣声觅去,迟钝的目光,扫过一座座紧围住牢房的岗亭;高墙外,几丛竹林已变得光秃秃只剩竹枝了,连一点绿色的影子也找不到。
远处久旱不雨的山岗,像火烧过一样,露出土红色的岩层,荒山上枯黄的茅草,不住地在眼前晃动。迟钝、呆涩的目光又回到近处,茫然地移向院坝四周。
架着电网的高墙上,写着端正的楷体大字:
青春一去不复返,细细想想。
又一处高墙上,一笔不苟地用隶书休写着黑森森的字:
迷津无边,回头是岸。
墙顶上的机枪和刺刀,在太阳下闪动着白光……一个多月以前,被捕时的经过,清楚地在他的脑际闪现出来:那天晚上,他的未婚妻孙明霞从重庆大学来找他。深夜里,他俩轻轻拔动收音机的螺旋,屏住声息,收听来自解放区的广播。透过嘈杂的干扰声,他俩同时抄录着收音机里播出的一字一句激动心弦的胜利消息。然后,他校正两份记录稿,用毛笔细心地缮写了一遍。到明天,这份笔迹清晰的稿件,便可以送交李敬原同志,变成印在《挺进报》上的重要新闻。在寒星闪烁的窗前,两人激动而兴奋地吃着简单的夜餐,心里充满着温暖。手表的指针,已接近五点,再过两小时,又该是另一个战斗的白天……就在那时,楼梯口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刘思扬心头一惊,立刻把刚写好的《挺进报》的稿件塞进书桌暗装的夹缝里藏好……
就是这样突如其来,事前连一点预感也没有,他和未婚妻孙明霞同时被捕了。刘思扬还清楚地记得,那个戴着金色梅花领章的特务头子徐鹏飞和他进行的一场辩论。
“资产阶级出身的三少爷,也成了共产党?家里有吃有穿有享受,你搞什么政治?”自己当时是怎样回答他的?对了,是冷冷地昂头扫了他一眼。
“共产党的策略,利用有地位人家的子弟来做宣传,扩大影响,年轻人不满现实,幼稚无知,被人利用也是人之常情……”
“我受谁利用?谁都利用不了我!信仰共产主义是我的自由!”
“信仰?主义?都是空话!共产党讲阶级,你算什么阶级?你大哥弃官为商,在重庆、上海开川药行,偌大的财产,算不算资产阶级?古往今来各种主义多得很,识时务者为俊杰。”
“阶级出身不能决定一切,是我自己确认马克思列宁主义才是真理。”
“……你到底想不想出去?你又不是无知无识的工人,你们的地下组织已经破坏了!你在沙磁区搞过学运吧?你的身份,还有你未婚妻的身份,我全知道。”思扬此时明白,敌人还不知道自己负责着《挺进报》的收听工作,他决定永远保守这个党的秘密。
“嗯……,路只有两条:一条登报自新,恢复自由;一条长期监禁,玉石俱焚。”
刘思扬记得,他当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对方的威胁,并且逼出了敌人一句颇为失望的问话:
“你想坐一辈子牢?”
“不,到你们灭亡那天为止!”
“好嘛!我倒要看看你这位嫩骨细肉的少爷硬得了多久?出不了三个月,你敢不乖乖地向我请求悔过自新!”
“向你请求?休想!”
就这样,他被关进了这间漆黑而闷湿的牢房。今早天还没亮,他又被敌人提了出去,是去执行一次假枪毙。下午,囚车又把他押回了这秘密的集中营。
刘思扬从牢房的风门口微微探出头去,火辣辣的太阳,刺得他的眼睛发酸。他忍受着酷热和喉头的干燥,左顾右盼,两边是一排排完全相同的牢房。一把把将军锁,紧锁着铁门,把集中营分割成无数间小小的牢房,使他看不见更多的人,也看不到楼下,只能从铁门外楼栏杆的缝隙里,望见不远处的一块地坝,这便是每天“放风”时所有牢房的人可以轮流去走动一下的狭窄天地。
地坝里空荡荡的,在炭火似的的烈日下,没有一个人影。太阳渐渐偏了,可是斜射的烈焰给闷热的牢房带来了更燥辣的、焦灼皮肉的感觉。
高墙电网外面,一个又一个岗亭里,站着持枪的警卫。佩着手枪正巡逻的特务,牵着狼犬,不时在附近的山间出没。
目光被光秃的山峦挡住,回到近处,喉头似火烧,连唾液也没有了,这使他更感到一阵阵难忍的痛苦。“出不了三个月,你敢不乖乖地向我请求悔过自新!”徐鹏飞的冷笑,又在耳边回响……向敌人请求悔过自新?刘思扬咬着嘴唇,像要反驳,又像要鼓励自己,他在心里庄重地说道:“一定要经受得住任何考验,永不叛党!”
回头望望,全室的饮水,储存在一只小的生锈的铁皮罐子里,水已不多了,然而牢房里的人谁也不肯动它,总想留给更需要它的人。刘思扬又一次制止了急于喝水的念头,决心不再去看那小小的水罐。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节选部分正面着力刻画了主要人物刘思扬,也侧面涉及了牢房里的人物群像。
B.徐鹏飞和刘思扬的阵营较量、刘思扬的痛苦和坚持,前者是小说节选部分着力表现的主要矛盾。
C.刘思扬“把刚写好的《挺进报》的稿件塞进书桌暗装的夹缝里藏好”是小说节选部分的一处重要伏笔。
D.在徐、刘两人的对话描写中,作者以简洁有力的人物语言来表现刘思扬坚定的信念。
8.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中间又插叙了哪些事件?请分别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透过刘思扬的眼睛看到的集中营的情景描写属于小说的叙述语言,请予以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臧熹字义和,武敬皇后弟也。与兄焘并好经籍。隆安初,兵革屡起,熹乃习骑射,志在立功。尝至溧阳,溧阳令阮崇与熹共猎,值虎突围,猎徒并奔散,熹直前射之,应弦而倒。高祖[注]入京城,熹族子穆斩桓修。进至京邑,桓玄奔走,高祖使熹入宫收图书器物,封闭府库。有金饰乐器,高祖问熹:“卿得无欲此乎?”熹正色曰:“皇上幽逼,播越非所。将军首建大义,劬劳王家。虽复不肖,无情于乐。”高祖笑曰:“聊以戏卿尔。”行参高祖镇军事,员外散骑侍郎,重参镇军军事,领东海太守。以建义功封始兴县五等侯。又参高祖车骑、中军军事。高祖将征广固,议者多不同。熹从容言曰:“公若凌威北境,拯其涂炭,宁一六合,未为无期。”高祖曰:“卿言是也。”及行,熹求从,不许,以为建威将军、临海太守。郡经兵寇,百不存一,熹绥缉纲纪,招聚流散,归之者千余家。孙季高海道袭广州,路由临海,熹资给发遣,得以无乏。征拜散骑常侍,母忧去职。顷之讨刘毅起为宁朔将军从征事平高祖遣朱龄石统大众伐蜀命熹奇兵出中水以本号领建平巴东二郡太空。蜀主谯纵遣大将谯抚之万余人屯牛脾,又遗谯小苟重兵塞打算。熹至牛脾,抚之战败退走,追斩之,小苟闻抚之死,即使奔散。成都既平,熹遇疾。义熙九年,卒于蜀郡牛牌县,时年三十九。追赠光禄勋。
[注]高祖:指刘裕,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庙号高租。
(节选自《宋书臧熹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顷之讨刘毅/起为宁朔将军/从征事平/高祖遣朱龄石统大众伐蜀/命熹奇兵出中水/以本号领建平/巴东二郡太守
B.顷之讨刘毅起/为宁朔将军/从征事平/高祖遣朱龄石统大众伐蜀/命熹奇兵出中水/以本号领建平/巴东二郡太守
C.顷之讨刘毅/起为宁朔将军/从征/事平/高祖遣朱龄石统大众伐蜀/命熹奇兵出中水/以本号领建平/巴东二郡太守
D.顷之讨刘毅/起为宁朔将军/从征/事平/高祖遣朱龄石统大众伐蜀/命熹奇兵出中水/以本号领建平/巴东二郡太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经籍:指经书,如六艺经传;也泛指古代图书,如“博览经籍”。
B.京邑:京城、京都的意思。邑,有都邑、城市的意思,也可作为县的别称。
C.公: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泛指显贵爵位,也可用于对男子的尊称。
D.征拜:古代特指在出征之时予以任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臧熹有志立功,颇善骑射。当溧阳命令阮崇与臧熹一起围猎时,遇上猛兽突围,围猎的人都四下逃散,臧熹上前一箭射去,猛兽应弦而倒。
B.臧熹不贪财物,言辞正直。高祖派臧熹进入宫中查封府库,面对金饰乐器,臧嘉表示自己不该取不义之财,也无心于歌舞。
C.臧熹卓有远见,深得皇帝信任。在高祖将要出征广固之时,议事者多不赞同。臧熹却认为这是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统一天下之事,并认为不会遥遥无期,得到了高祖的夸赞。
D.臧熹善于治理,能聚民心。臧熹做临海郡太守时,该郡被兵贼所劫,百姓死亡众多,臧熹整顿纲纪,招募逃散人员,归者众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行,熹求从,不许,以为建威将军、临海太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熹至牛脾,抚之战败退走,追斩之,小苟闻抚之死,即便奔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夜泊水村
陆
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①,诸君何至泣新亭②。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①绝大漠: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②出自《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久凋零”写出诗人被弃置已久的失落,“未勒铭”点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想。
B.颔联抒发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志愿,表达了对那些面临外寇侵凌却无所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
C.尾联点题,回笔写自己闲泊水村的寂寥景象,意象传情,直抒胸臆。
D.本诗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感情充沛,虽有失意悲愁之情却又不失沉雄浑厚的气象。
15.选择合适的角度赏析“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从“今之众人”的角度指出“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面对赤壁惊险壮阔的自然景象,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将自然风景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3)“落叶”是秋的典型特征,在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句描绘了落叶纷纷的壮阔秋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当麦穗泛黄的时候,布谷鸟的鸣叫,几乎流荡于每一个北方村庄的上空。
乡民们平时是极少见到布谷鸟的。甚至,相当多的人听了半辈子它的叫声,却无法辨识它的______。至于布谷鸟隐身于哪根枝条,其蓬松的羽翅究竞被哪片浓荫遮蔽,乡民们更是懒得追究与核实。听着一声接续一声幽咽的鸣叫,对于乡民们来说,渐成习惯,且已足够。侧耳聆听,布谷鸟的叫声总是那么的__________,忽左忽右,忽东忽西,忽远忽近,人的耳朵很难捕捉到它真正的方位。只闻其声,不见其鸟——布谷鸟就是以这种颇为特别的方式,向乡民们传情递爱,并彼此厮守。
布谷鸟的栖息地在山林,山林才是它繁衍生息的家园。布谷鸟体态孱弱,羞涩腼腆,怯懦忧郁,这样的性格特质,决定了它沾染人间烟火,并不时常“走基层”。然而,当一畦畦的麦浪闪着金光,当一树树的绿杏染色变黄,布谷鸟便神出鬼没一般,突兀地闪现于某棵老树的顶端,扯开嗓子,用高亢的声音宣告自己的________。(
)它的叫声,含有淡淡的悲伤,宛若不甘撒手却又不得不离散的寡妇,望着负心人远去的背影,哀哀地呼唤着他的回心转意。在露水濡湿草叶的静默拂晓,它如泣如诉的悲腔,显得格外地固执,似乎执意要抖落满天的繁星,并把那些迟迟不肯起床者的睡梦,_________________地划破撕碎。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形状
缥缈不定
如约而至
硬生生
B.容颜
捉摸不定
如期而至
活生生
C.形状
捉摸不定
如约而至
活生生
D.容颜
缥缈不定
如期而至
硬生生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布谷鸟一旦开腔,就没完没了,无休无止,绵延不绝。
B.一旦布谷鸟开腔,就没完没了,无休无止,绵延不绝。
C.没完没了,无休无止,绵延不绝,布谷鸟一旦开腔。
D.没完没了,无休无止,绵延不绝,一旦布谷鸟开腔。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布谷鸟体态孱弱,羞涩腼腆,怯儒忧郁,这样的性格特质,决定了它并不时常“走基层”,沾染人间烟火。
B.体态孱弱的布谷鸟,羞涩腼腆,怯懦忧郁,这样的性格特质,决定了它并不时常“走基层”,沾染人间烟火。
C.布谷鸟羞涩腼腆,怯懦忧郁,体态孱弱,这样的性格特质,决定了它沾染人间烟火,并不时常“走基层”。
D.体态孱弱的布谷鸟,羞涩腼腆,怯懦忧郁,这样的性格特质,决定了它沾染人间烟火,并不时常“走基层”。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0世纪80年代,可可西里藏羚羊盗猎现象严重,藏羚羊数量从20万只锐减到不足2万只。经有关部门批准,索南达杰成立了武装环保组织,率队员先后12次进入可可西里腹地,
①
。索南达杰及队员在可可西里巡查时,发现大量被盗猎分子剥了皮的藏羚羊尸体。
②
,深深刺痛了他的心,更加坚定了他保护可可西里的决心。1994年1月18日夜,时任治多县委副书记、治多县西部工作委员会书记的索南达杰和4名队员在可可西里抓获了20名盗猎分子,缴获了7辆汽车和1800多张藏羚羊皮,在押送歹徒行至太阳湖附近时,遭歹徒袭击。索南达杰在无人区与持枪偷猎者对峙,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被可可西里零下40摄氏度的风雪塑成一座冰雕。他的生命定格在40岁,
③
。索南达杰牺牲后,骨灰撒在了可可西里太阳湖畔和昆仑山口,永伴他挚爱的土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通感”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官的体验挪移转换,以丰富人的体验,增加审美情趣。请分析下面两个句子的通感转换。(5分)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
(2)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今年春节期间,一张照片在网上流传。照片中,很多绵羊和旅客挤在火车车厢里,场面甚是混乱滑稽,引来网友的纷纷议论。后来照片拍摄者在微博上澄清,这组图片摄于四川大凉山深处。过年了,乡亲们须把绵羊赶到县城去卖个好价钱,但当地道路崎岖,交通非常不便,这趟列车是当地百姓出行唯一的一趟慢车。虽然按规定列车上不准携带活物,但列车员心疼山里百娃家里孩子上学和生活物品全指望羊换钱,也就默许了。真相披露后,引发了更大范围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贵州省铜仁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
本试卷共8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事件”意味着变化。如果你窗外的街道是干的,但是你小睡片刻之后却发现它湿了,你便可以假设一个事件发生了,这个事件叫下雨。世界从干的变成了湿的。然而,仅仅从天气的变化中,你不可能构建出一部影片——尽管有人曾经尝试过。故事事件是有意味的变化,而要使变化具有意味,从一开始它就必须从发生在一个人物身上开始。如果你看见某人在倾盆大雨中淋成了落汤鸡,这多少比一条湿漉漉的街道更富有意味。
故事事件创造的人物生活情境中富有意味的变化是通过某种价值的改变来表达的,要让变化具有意味,剧作家必须表达它,而且要让观众对此作出反应。
故事价值是人类经验的普遍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从此一时到彼一时,由正面转为负面,或由负面转为正面。例如,生与死便是一个故事价值,就像爱与恨、自由与奴役、真理与谎言、勇敢与懦弱、忠诚与背叛、智慧与愚昧、力量与软弱、兴奋与厌倦等等。人类经验中的价值都随时可能走向反面,这些人类经验中的二元特征便是故事价值。观众能够确切地知道,在这种经验的两极中,自己究竟处于哪一端。比如你的窗外是80年代的东非,一片干旱肆虐的原野,你就得面临一个重要的价值:生与死。故事可从负面开始;这场旱灾正在夺去成千上万条生命,如果有朝一日天降甘霖,雨季来临,大地重返绿色,动物获得食物,人得以生存,这场雨便会被赋予深刻的意义,因为它将故事的价值从负面转化为正面,从死亡转化为生命。但是,这一事件尽管力度不凡,但它还是没有资格成为一个故事事件,因为它的发生纯属巧合。故事讲述手法中有“巧合”的一席之地,但一个故事不可能构建于纯粹的偶然事件,无论它负荷着何等深刻的价值。
就一部典型的电影而言,剧作家将要选择四十到六十个故事事件,或者换个常用的说法,叫作场景。场景是指在某一相对连续的时空中通过冲突表现出来的一段动作。这段动作至少要有一个人物生活情境负荷着的价值发生转折。理想的一个场景即是一个故事事件。
剧作家必须认真审视所描写的每一个场景,如果某一场景从开始到结束毫无变化,那么尽管这一场景中有一些活动,比如说说这个,做做那个,但只要没有发生任何足以改变其价值的事情,这一事件则只能称为非事件。如果这些场景只是为了“解说”,为了向观众传达有关人物、世界或历史的信息,那么老练的剧作家会毫不犹豫地将其舍弃,并将它所传达的信息编织在影片的其他地方中。
所有的场景都应该有转折,这是剧作家的理想。剧作家致力于使每一个场景从头到尾都完美无瑕,将人物生活的价值从正面转为负面或从负面转为正面。要想不折不扣地坚守这一原则也许是困难的,但也并不是不可能,因为无论其类型如何,有一原则是普遍的:如果一个场景不是一个真正的事件,就删掉它。
(摘选自《材质结构风格和荧幕剧作的原理》,有删改)
1.下列对“故事事件”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有变化,才可能被称为“事件”,而“故事事件”需要有意味的变化。
B.“故事事件”必须表达某种价值的改变,纯粹的偶然事件不能成为“故事事件”。
C.一部典型的电影“场景”通常由四十到六十个“故事事件”组成。
D.剧作家的理想是创作出有转折的场景,即真正的“故事事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用街道变湿和人被淋湿来论证富有变化是“事件”和“故事事件”的共同特征。
B.作者从“事件”一词入手,写到“故事事件”,再到电影创作中的“场景”,层次清晰。
C.文章在深入阐释“故事价值”时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阐释形象易懂。
D.文章从剧作家创作的角度提出了电影“场景”应该具备的一个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对宝玉的印象从先前别人口中的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到自己眼前的亲切含笑、俊美多情,这个故事事件蕴含厌嫌与喜欢之间的转折,有故事价值。
B.《祝福》中的祥林嫂总是给鲁镇人讲述自己儿子被野兽吃掉的故事,这个故事事件蕴含听众兴奋与厌倦之间的转折,有故事价值。
C.《窦娥冤》中的窦娥许下让楚州大旱三年的愿望,和她性格中的善良相矛盾,这个故事事件蕴含勇敢与儒弱之间的转折,有故事价值。
D.《雷雨》中的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前,对她是多情的怀念,认出鲁侍萍后,则是严厉的质问,这个故事事件蕴含爱恨之间的转折,有故事价值。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1)C.选项“一部典型的电影‘场景’通常由四十到六十个‘故事事件’组成”有误。从原文第四段“理想的一个场景即是一个故事事件”中可以看出,原文的意思是:一个故事事件在电影里被称为一个场景。
(2)A.从原文第一段“故事事件是有意味的变化,而要使变化具有意味,从一开始它就必须从发生在一个人物身上开始。如果你看见某人在倾盆大雨中淋成了落汤鸡,这多少比一条湿漉漉的街道更富有意味”中看出,街道变湿、人被淋湿两例对比突出了“事件”和“故事事件”的不同——有无“意味”。选项“论证富有变化是‘事件’和‘故事事件’的共同特征”错误。
(3)C.让楚州大旱三年的愿望与窦娥的性格并不冲突,其性格从始至终都有善良与刚烈这两面,选项“相矛盾”错误。另外善良也不等于懦弱,这个故事事件中的价值转折是顺从与反抗,选项“这个故事事件蕴含勇敢与儒弱之间的转折,有故事价值”错误。
答案:
(1)C
(2)A
(3)C
【点评】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神舟十二号,简称“神十二”,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二艘飞船,它执行的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2021年4月,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船箭分批安全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6月,根据规划,神舟十二号的3名航天员将成为“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并在轨驻留,开展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一系列操作。6月15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正式发布。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6月17日15时5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
(摘自《百科》)
材料二:
面对记者提问,航天员们表示要完成空间站任务,最苦最累的是水槽中的训练。大家都知道,要走出密封舱到太空进行出舱活动,就必须穿舱外航天服,所以穿着相当于舱外航天服的水下训练服在水槽中进行训练可以模拟在太空失重环境下的出舱活动。“神十二”任务的舱外作业时间长,航天员刘伯明说:“我们在水下训练基本都是6个小时,在水下高强度训练,往往得靠信念和毅力支撑。”
航天员汤洪波称:“我们的训练重点之一,毫无疑问就是出舱。整个出舱程序非常复杂,专业知识、操作技能都很繁杂,信息量巨大。大家都关注出舱那一刻,其实航天员在出舱前要准备很多天,出舱当天也要准备好几个小时才能打开舱门执行出舱任务。”
航天员聂海胜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时说:“和神舟七号任务出舱不同,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出舱活动时间长、任务重,一次出舱长达6个小时左右。还要第一次进行人和舱外机械臂的配合,复杂性和艰巨性会超出想象。”
航天员刘伯明也对记者说:“第一次出舱,我们要提前准备,两次出舱任务的间隔时间又很短。出舱后还要进行首次人和机械臂的协同配合。机械臂只是大范围地摆动,把航天员载到舱外作业点附近。在舱外作业点进行精细操作,一个人携带的工具有限,操作难度大,有可能需要另外一名航天员配合,两个人共同到作业点把任务完成。因此,既考验机械臂操作的可靠性、安全性、灵活性,是否会和舱壁发生碰撞等,也考验航天员在舱外的配合能力。”
(节选自《北京日报》2021—06—21)
材料三:
近日,贵州遵义山里的木匠毛凤翔为了致敬祖国的航天事业,特寻来木头着手打造木制神舟十二号飞船和火箭。制作过程中,毛凤翔全程采用手工制造,且把一些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制木工具和技艺运用其中。经过两天的时间,木制神舟十二号终于完工。毛凤翔表示,因为看到神舟十二号发射的一瞬间,心里非常激动,所以有了这个想法,用自己的传统手艺向祖国的航天事业点赞、致敬。
(中国新闻网2021—06—21)
4.下列对神舟七号和神舟十二号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神舟七号和神州十二号的航天员都有出舱任务。
B.神州七号的载人飞行不属于中国航天工程的空间站阶段。
C.神州七号的航天员执行出舱任务时不需要和机械臂的协同配合。
D.与神州七号的出舱任务相比,神州十二号舱外作业时间长、任务重、两次出舱任务间隔时间短。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与天和核心舱的前向端口、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构成三舱组合体。
B.材料二侧重于写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出舱活动的难度和为出舱活动要做的准备。
C.材料三的新闻标题可以拟作:贵州木匠制作木质神舟十二号致敬中国航天。
D.三则材料语言客观平实,突显了实用类文本的特征。
6.把材料一、二、三加工成一篇关于神舟十二号的通讯报道,你会给报道定一个什么标题?如果围绕这个标题把三个材料分成三个部分,请为每个部分拟写一句话提纲。(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1)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2)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
【解答】(1)D.“两次出舱任务间隔时间短”错误,材料二原文是“和神舟七号任务出舱不同,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出舱活动时间长、任务重,一次出舱长达6个小时左右”,“两次出舱任务间隔时间短”不是与神舟七号的出舱任务相比的结果,所选材料甚至都未明确神舟七号有无两次出舱任务。
(2)A.“与天和核心舱的前向端口、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构成三舱组合体“错误,材料一原文“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前向端口”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的对接处,三舱组合体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
(3)材料一“神舟十二号……执行的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发射任务圆满成功,可见,神州十二号见证中国航天的发展。
材料二“大家都关注出舱那一刻,其实航天员在出舱前要准备很多天,出舱当天也要准备好几个小时才能打开舱门执行出舱任务”,重点介绍航天员的出舱准备,可见,中国航天员见证中国飞天梦。
材料三“毛凤翔表示,因为看到神舟十二号发射的一瞬间,心里非常激动,所以有了这个想法,用自己的传统手艺向祖国的航天事业点赞、致敬”,可见,普通中国人见证中国航天奇迹。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讲述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神州十二号、航天员、普通中国人都是这一成就的见证者。
答案:
(1)D
(2)A
(3)标题:见证。
第一部分:神州十二号见证中国航天的发展。第二部分:中国航天员见证中国飞天梦。第三部分:普通中国人见证中国航天奇迹。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红岩》节选
罗广斌
杨益言
火辣辣的阳光,逼射在签子门边。窄小的牢房,像蒸笼一样,汗气熏蒸得人们换不过气来。连一丝丝风也没有,热烘烘的囚窗里,偶尔透出几声抑制着的呻吟和喘息。
“吱——”近处,一声干涩的蝉鸣,在燥热的枯树丛中响起来。刘思扬忍住干渴,顺着单调的蝉鸣声觅去,迟钝的目光,扫过一座座紧围住牢房的岗亭;高墙外,几丛竹林已变得光秃秃只剩竹枝了,连一点绿色的影子也找不到。
远处久旱不雨的山岗,像火烧过一样,露出土红色的岩层,荒山上枯黄的茅草,不住地在眼前晃动。迟钝、呆涩的目光又回到近处,茫然地移向院坝四周。
架着电网的高墙上,写着端正的楷体大字:
青春一去不复返,细细想想。
又一处高墙上,一笔不苟地用隶书休写着黑森森的字:
迷津无边,回头是岸。
墙顶上的机枪和刺刀,在太阳下闪动着白光……一个多月以前,被捕时的经过,清楚地在他的脑际闪现出来:那天晚上,他的未婚妻孙明霞从重庆大学来找他。深夜里,他俩轻轻拔动收音机的螺旋,屏住声息,收听来自解放区的广播。透过嘈杂的干扰声,他俩同时抄录着收音机里播出的一字一句激动心弦的胜利消息。然后,他校正两份记录稿,用毛笔细心地缮写了一遍。到明天,这份笔迹清晰的稿件,便可以送交李敬原同志,变成印在《挺进报》上的重要新闻。在寒星闪烁的窗前,两人激动而兴奋地吃着简单的夜餐,心里充满着温暖。手表的指针,已接近五点,再过两小时,又该是另一个战斗的白天……就在那时,楼梯口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刘思扬心头一惊,立刻把刚写好的《挺进报》的稿件塞进书桌暗装的夹缝里藏好……
就是这样突如其来,事前连一点预感也没有,他和未婚妻孙明霞同时被捕了。刘思扬还清楚地记得,那个戴着金色梅花领章的特务头子徐鹏飞和他进行的一场辩论。
“资产阶级出身的三少爷,也成了共产党?家里有吃有穿有享受,你搞什么政治?”自己当时是怎样回答他的?对了,是冷冷地昂头扫了他一眼。
“共产党的策略,利用有地位人家的子弟来做宣传,扩大影响,年轻人不满现实,幼稚无知,被人利用也是人之常情……”
“我受谁利用?谁都利用不了我!信仰共产主义是我的自由!”
“信仰?主义?都是空话!共产党讲阶级,你算什么阶级?你大哥弃官为商,在重庆、上海开川药行,偌大的财产,算不算资产阶级?古往今来各种主义多得很,识时务者为俊杰。”
“阶级出身不能决定一切,是我自己确认马克思列宁主义才是真理。”
“……你到底想不想出去?你又不是无知无识的工人,你们的地下组织已经破坏了!你在沙磁区搞过学运吧?你的身份,还有你未婚妻的身份,我全知道。”思扬此时明白,敌人还不知道自己负责着《挺进报》的收听工作,他决定永远保守这个党的秘密。
“嗯……,路只有两条:一条登报自新,恢复自由;一条长期监禁,玉石俱焚。”
刘思扬记得,他当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对方的威胁,并且逼出了敌人一句颇为失望的问话:
“你想坐一辈子牢?”
“不,到你们灭亡那天为止!”
“好嘛!我倒要看看你这位嫩骨细肉的少爷硬得了多久?出不了三个月,你敢不乖乖地向我请求悔过自新!”
“向你请求?休想!”
就这样,他被关进了这间漆黑而闷湿的牢房。今早天还没亮,他又被敌人提了出去,是去执行一次假枪毙。下午,囚车又把他押回了这秘密的集中营。
刘思扬从牢房的风门口微微探出头去,火辣辣的太阳,刺得他的眼睛发酸。他忍受着酷热和喉头的干燥,左顾右盼,两边是一排排完全相同的牢房。一把把将军锁,紧锁着铁门,把集中营分割成无数间小小的牢房,使他看不见更多的人,也看不到楼下,只能从铁门外楼栏杆的缝隙里,望见不远处的一块地坝,这便是每天“放风”时所有牢房的人可以轮流去走动一下的狭窄天地。
地坝里空荡荡的,在炭火似的的烈日下,没有一个人影。太阳渐渐偏了,可是斜射的烈焰给闷热的牢房带来了更燥辣的、焦灼皮肉的感觉。
高墙电网外面,一个又一个岗亭里,站着持枪的警卫。佩着手枪正巡逻的特务,牵着狼犬,不时在附近的山间出没。
目光被光秃的山峦挡住,回到近处,喉头似火烧,连唾液也没有了,这使他更感到一阵阵难忍的痛苦。“出不了三个月,你敢不乖乖地向我请求悔过自新!”徐鹏飞的冷笑,又在耳边回响……向敌人请求悔过自新?刘思扬咬着嘴唇,像要反驳,又像要鼓励自己,他在心里庄重地说道:“一定要经受得住任何考验,永不叛党!”
回头望望,全室的饮水,储存在一只小的生锈的铁皮罐子里,水已不多了,然而牢房里的人谁也不肯动它,总想留给更需要它的人。刘思扬又一次制止了急于喝水的念头,决心不再去看那小小的水罐。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节选部分正面着力刻画了主要人物刘思扬,也侧面涉及了牢房里的人物群像。
B.徐鹏飞和刘思扬的阵营较量、刘思扬的痛苦和坚持,前者是小说节选部分着力表现的主要矛盾。
C.刘思扬“把刚写好的《挺进报》的稿件塞进书桌暗装的夹缝里藏好”是小说节选部分的一处重要伏笔。
D.在徐、刘两人的对话描写中,作者以简洁有力的人物语言来表现刘思扬坚定的信念。
8.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中间又插叙了哪些事件?请分别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透过刘思扬的眼睛看到的集中营的情景描写属于小说的叙述语言,请予以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小说内容的能力。解答的时候要结合文本理解,准确把握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重点理解,准确把握即可。
【解答】(1)B.“前者是小说节选部分着力表现的主要矛盾”错误,刘思扬的痛苦和坚持是小说节选部分着力表现的主要矛盾。故选B。
(2)小说开头“刘思扬忍住干渴,顺着单调的蝉鸣声觅去,迟钝的目光,扫过一座座紧围住牢房的岗亭;高墙外,几丛竹林已变得光秃秃只剩竹枝了,连一点绿色的影子也找不到。远处久旱不雨的山岗,像火烧过一样,露出土红色的岩层,荒山上枯黄的茅草,不住地在眼前晃动”,重点描写了牢房周围燥热的环境和刘思扬的干渴,结尾“目光被光秃的山峦挡住,回到近处,喉头似火烧,连唾液也没有了,这使他更感到一阵阵难忍的痛苦”,可见,中心事件是刘思扬忍受干渴的痛苦。
根据“一个多月以前,被捕时的经过,清楚地在他的脑际闪现出来……”“刘思扬还清楚地记得,那个戴着金色梅花领章的特务头子徐鹏飞和他进行的一场辩论”“今早天还没亮,他又被敌人提了出去,是去执行一次假枪毙。下午,囚车又把他押回了这秘密的集中营”,可知,中间插叙了三件事:被捕的经过、徐鹏飞对他的审问、被带出去执行假枪毙。
(3)“火辣辣的阳光”“汗气熏蒸得人们换不过气来”“热烘烘的囚窗里”“一声干涩的蝉鸣,在燥热的枯树丛中响起来”“偶尔透出几声抑制着的呻吟和喘息”“扫过一座座紧围住牢房的岗亭”,有视觉、听觉、触觉,多角度具体细致地写出了牢房的闷热。
“像蒸笼一样”“远处久旱不雨的山岗,像火烧过一样”“地坝里空荡荡的,在炭火似的的烈日下,没有一个人影”“火辣辣的阳光,逼射在签子门边”“干涩的蝉鸣”,运用比喻和比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气的酷热。
“窄小的牢房……热烘烘的囚窗里……”“高墙外,几丛竹林已变得光秃秃只剩竹枝了,连一点绿色的影子也找不到。远处久旱不雨的山岗……”“回头望望,全室的饮水,储存在一只小的生锈的铁皮罐子里,水已不多了,然而牢房里的人谁也不肯动它,总想留给更需要它的人”,场景描写远近结合,突出了刘思扬忍受干渴时无助的痛苦。
答案:
(1)B
(2)本文的中心事件是刘思扬忍受干渴的痛苦。中间插叙了三件事:被捕的经过、徐鹏飞对他的审问、被带出去执行假枪毙。
(3)小说的叙述语言形象细致,具体可感:①调动了人物的各种感官体验,如:汗气蒸腾、热烘烘、火辣辣、干涩的蝉鸣等多角度具体细致地写出了牢房的闷热。②运用比喻和比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气的酷热:逼射的阳光、干涩的蝉鸣、蒸笼一样的牢房、火烧过一样的山岗、炭火似的烈日。③场景描写远近结合:由牢房内的窄小、呻吟声到牢房外久旱不雨的山岗,再回到牢房内生锈的铁皮罐子,共同突出了刘思扬忍受干渴时无助的痛苦。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臧熹字义和,武敬皇后弟也。与兄焘并好经籍。隆安初,兵革屡起,熹乃习骑射,志在立功。尝至溧阳,溧阳令阮崇与熹共猎,值虎突围,猎徒并奔散,熹直前射之,应弦而倒。高祖[注]入京城,熹族子穆斩桓修。进至京邑,桓玄奔走,高祖使熹入宫收图书器物,封闭府库。有金饰乐器,高祖问熹:“卿得无欲此乎?”熹正色曰:“皇上幽逼,播越非所。将军首建大义,劬劳王家。虽复不肖,无情于乐。”高祖笑曰:“聊以戏卿尔。”行参高祖镇军事,员外散骑侍郎,重参镇军军事,领东海太守。以建义功封始兴县五等侯。又参高祖车骑、中军军事。高祖将征广固,议者多不同。熹从容言曰:“公若凌威北境,拯其涂炭,宁一六合,未为无期。”高祖曰:“卿言是也。”及行,熹求从,不许,以为建威将军、临海太守。郡经兵寇,百不存一,熹绥缉纲纪,招聚流散,归之者千余家。孙季高海道袭广州,路由临海,熹资给发遣,得以无乏。征拜散骑常侍,母忧去职。顷之讨刘毅起为宁朔将军从征事平高祖遣朱龄石统大众伐蜀命熹奇兵出中水以本号领建平巴东二郡太空。蜀主谯纵遣大将谯抚之万余人屯牛脾,又遗谯小苟重兵塞打算。熹至牛脾,抚之战败退走,追斩之,小苟闻抚之死,即使奔散。成都既平,熹遇疾。义熙九年,卒于蜀郡牛牌县,时年三十九。追赠光禄勋。
[注]高祖:指刘裕,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庙号高租。
(节选自《宋书臧熹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顷之讨刘毅/起为宁朔将军/从征事平/高祖遣朱龄石统大众伐蜀/命熹奇兵出中水/以本号领建平/巴东二郡太守
B.顷之讨刘毅起/为宁朔将军/从征事平/高祖遣朱龄石统大众伐蜀/命熹奇兵出中水/以本号领建平/巴东二郡太守
C.顷之讨刘毅/起为宁朔将军/从征/事平/高祖遣朱龄石统大众伐蜀/命熹奇兵出中水/以本号领建平/巴东二郡太守
D.顷之讨刘毅/起为宁朔将军/从征/事平/高祖遣朱龄石统大众伐蜀/命熹奇兵出中水/以本号领建平/巴东二郡太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经籍:指经书,如六艺经传;也泛指古代图书,如“博览经籍”。
B.京邑:京城、京都的意思。邑,有都邑、城市的意思,也可作为县的别称。
C.公: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泛指显贵爵位,也可用于对男子的尊称。
D.征拜:古代特指在出征之时予以任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臧熹有志立功,颇善骑射。当溧阳命令阮崇与臧熹一起围猎时,遇上猛兽突围,围猎的人都四下逃散,臧熹上前一箭射去,猛兽应弦而倒。
B.臧熹不贪财物,言辞正直。高祖派臧熹进入宫中查封府库,面对金饰乐器,臧嘉表示自己不该取不义之财,也无心于歌舞。
C.臧熹卓有远见,深得皇帝信任。在高祖将要出征广固之时,议事者多不赞同。臧熹却认为这是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统一天下之事,并认为不会遥遥无期,得到了高祖的夸赞。
D.臧熹善于治理,能聚民心。臧熹做临海郡太守时,该郡被兵贼所劫,百姓死亡众多,臧熹整顿纲纪,招募逃散人员,归者众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行,熹求从,不许,以为建威将军、临海太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熹至牛脾,抚之战败退走,追斩之,小苟闻抚之死,即便奔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刘毅”为人名,作“讨”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B、D;“事平”的意思是“刘毅被平定之后”,为时间状语,单独成句,排除A。故选:C。句子翻译为:时间不长,要讨伐刘毅,臧熹被起复授予宁朔将军,跟随高祖征讨刘毅。刘毅被平定之后,高祖派遣朱龄石统帅大军讨伐蜀地,命令臧熹率领一支奇兵从水路进发,凭借所担任的将军旗号兼任建平、巴东两个郡的太守。
(2)D.“古代特指在出征之时予以任命”错,征,征召,在征辟制里指皇帝征聘人才,与出征无关。
(3)A.“当溧阳命令”错,“溧阳令”是溧阳县令的意思。
(4)①及:等到;为:以为:以(之)为,让……担任。句子翻译为:等到出征时,臧熹请求跟随出征,高祖没有答应,让他担任建威将军并兼任临海郡的太守。
②至:到,攻到;即便:当即。句子翻译为:臧熹攻到牛脾这个地方,谯抚之战败退逃,臧熹追上他并斩杀了他,谯小苟听说谯抚之的死讯后,当即四处逃窜。
答案:
(1)C
(2)D
(3)A
(4)①等到出征时,臧熹请求跟随出征,高祖没有答应,让他担任建威将军并兼任临海郡的太守。
②臧熹攻到牛脾这个地方,谯抚之战败退逃,臧熹追上他并斩杀了他,谯小苟听说谯抚之的死讯后,当即四处逃窜。
参考译文:
???????
臧熹字义和,是武敬皇后的弟弟,他和哥哥臧焘都爱好儒家经典学问。隆安初年,战事纷起,臧熹于是练习骑马射箭,志在取得功名。曾到溧阳,与溧阳县令阮崇一起围猎,遇上猛兽突围,来围猎的人一起散开,臧熹上前一箭射去,猛兽应弦而倒。跟随高祖入京城,臧熹本家的侄子臧穆斩杀了桓修。到了京城建业,桓玄逃走,高祖便派臧熹进入宫中收取图书和各种器物,查封府库。看到有用黄金装饰的乐器,高祖问臧熹说:“你不想要这个吗?”臧熹脸色严肃地说:“皇上受到胁迫,流亡到不该是皇上所居住的地方。将军您首立大义,勤劳于朝廷,我虽然不肖,实在无心于歌舞。”高祖笑着说:“况且和你开个玩笑罢了”。后来担任了高祖的参镇军事,员外散骑侍郎,又担任镇军军事,担任东海太守。因为有建议的功劳,被封为始兴县五等侯。又做了高祖的车骑将军,参与军中大事。高祖将要出征广固,议论这件事的人大多数都不赞同。臧熹从容地说:“主公您如果出征北方边境,拯救老百姓于水火之中,统一天下,并不是遥遥无期的事。”高祖说:“你说的很对。”等到出征时,臧熹请求跟随出征,高祖没有答应,让他担任建威将军并兼任临海郡的太守。临海郡被兵贼所劫掠,老百姓死亡众多,臧熹于是整顿纲纪,招募逃走的人员,回来的有一千多家。孙季高从海路进攻广州,途中经过临海,臧熹供给他物资,使他没有后顾之忧。臧熹被授予散骑常侍,因母亲去世而没有到任。时间不长,要讨伐刘毅,臧熹被起复授予宁朔将军,跟随高祖征讨刘毅。刘毅被平定之后,高祖派遣朱龄石统帅大军讨伐蜀地,命令臧熹率领一支奇兵从水路进发,凭借所担任的将军旗号兼任建平、巴东两个郡的太守。蜀国国王谯纵派遣大将谯抚之带领一万多人驻守在牛脾,又派遣谯小苟率领重兵驻扎打鼻要塞。臧熹攻到牛脾这个地方,谯抚之战败退走了,臧熹追上他并斩杀了他。小苟听说谯抚之的死讯后,当即四处逃窜。成都已经平定,臧熹患上了疾病。义熙九年,死在蜀郡的牛脾县,年龄三十九岁。被追授为光禄勋。
【点评】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夜泊水村
陆
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①,诸君何至泣新亭②。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①绝大漠: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②出自《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久凋零”写出诗人被弃置已久的失落,“未勒铭”点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想。
B.颔联抒发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志愿,表达了对那些面临外寇侵凌却无所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
C.尾联点题,回笔写自己闲泊水村的寂寥景象,意象传情,直抒胸臆。
D.本诗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感情充沛,虽有失意悲愁之情却又不失沉雄浑厚的气象。
15.选择合适的角度赏析“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先要理解诗意,再从炼字、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要分析传达的感情。
【解答】(1)C.“直抒胸臆”错了,结尾两句的以景结情、意象传情,是间接抒情。
(2)这两句大意是“我一身热血用以报国,虽万死而不辞,我的双鬓已经斑白,再也无法使它变回黑色”
。很明这两句对仗工整,暗含矛盾,“一身”对“双鬓”,自己空有一腔报国热血。可惜不受重用,无人理解,现在也老了,自己的夙愿怕是不能实现了。“报国”与“向人”对举,“有万死”与“无再青”对举,让人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爱国热情,以及为国效命的愿望难以实现而年华空逝的感伤。这两句抒情直接,属于直抒胸臆,抒发的情感较为强烈,更暗含无人理解,世无知音的苦闷感伤。
答案:
(1)C
(2)①颈联以工整的对仗(颈联以强烈的对比),揭示了岁月蹉跎与夙愿难偿的矛盾。②“一身”与“双鬓”对举强调个人力量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报国”与“向人”对举突出空有拳拳爱国心与无人理解志向的矛盾:“有万死”与“无再青”的对举强化了夙愿难偿和岁月蹉跎的矛盾。③这两句以肯定的语气(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情感:即便我抱定了“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志向,可是谁能了解我的苦心我的喟叹呢?
译文:
??????
已经很久没有使用过腰间悬挂的羽箭,羽毛都已经凋落了,燕然山还没有刻下赫赫战功,让人叹息。我还可以横渡大漠,战斗于沙场,诸位士大夫们又何至于在新亭相对涕泣。我一身热血用以报国,虽万死而不辞,我的双鬓已经斑白,再也无法使它变回黑色。而我现在只能记住江湖上自己小船的停泊位置,卧在榻上听着新雁落在水中的小洲之上。
赏析:
??????
此诗写出了诗人虽怀报国壮志但壮志难酬的悲愤。首联写诗人久离疆场、无缘抗敌、壮志未酬的落寞怅惘,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颔联借用典故抒发了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抱负,表达了对那些只知道醉生梦死、无所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颈联以工稳的对仗,写出了诗入的雄心壮志与岁月蹉跎之间的矛盾,直抒胸臆,是全诗之眼。尾联点破诗歌题面,回笔写眼前诗人闲泊水村的寂寥景象,诗人听到的是荒寒的汀州上新雁飞落的声音,营造了一种寂寥萧条的氛围。这两句以景结情,借象表意,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从“今之众人”的角度指出“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面对赤壁惊险壮阔的自然景象,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将自然风景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3)“落叶”是秋的典型特征,在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句描绘了落叶纷纷的壮阔秋景。
【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
【解答】故答案为: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重点字:耻)
(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重点字:豪)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重点字:萧、滚)
【点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当麦穗泛黄的时候,布谷鸟的鸣叫,几乎流荡于每一个北方村庄的上空。
乡民们平时是极少见到布谷鸟的。甚至,相当多的人听了半辈子它的叫声,却无法辨识它的______。至于布谷鸟隐身于哪根枝条,其蓬松的羽翅究竞被哪片浓荫遮蔽,乡民们更是懒得追究与核实。听着一声接续一声幽咽的鸣叫,对于乡民们来说,渐成习惯,且已足够。侧耳聆听,布谷鸟的叫声总是那么的__________,忽左忽右,忽东忽西,忽远忽近,人的耳朵很难捕捉到它真正的方位。只闻其声,不见其鸟——布谷鸟就是以这种颇为特别的方式,向乡民们传情递爱,并彼此厮守。
布谷鸟的栖息地在山林,山林才是它繁衍生息的家园。布谷鸟体态孱弱,羞涩腼腆,怯懦忧郁,这样的性格特质,决定了它沾染人间烟火,并不时常“走基层”。然而,当一畦畦的麦浪闪着金光,当一树树的绿杏染色变黄,布谷鸟便神出鬼没一般,突兀地闪现于某棵老树的顶端,扯开嗓子,用高亢的声音宣告自己的________。(
)它的叫声,含有淡淡的悲伤,宛若不甘撒手却又不得不离散的寡妇,望着负心人远去的背影,哀哀地呼唤着他的回心转意。在露水濡湿草叶的静默拂晓,它如泣如诉的悲腔,显得格外地固执,似乎执意要抖落满天的繁星,并把那些迟迟不肯起床者的睡梦,_________________地划破撕碎。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形状
缥缈不定
如约而至
硬生生
B.容颜
捉摸不定
如期而至
活生生
C.形状
捉摸不定
如约而至
活生生
D.容颜
缥缈不定
如期而至
硬生生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布谷鸟一旦开腔,就没完没了,无休无止,绵延不绝。
B.一旦布谷鸟开腔,就没完没了,无休无止,绵延不绝。
C.没完没了,无休无止,绵延不绝,布谷鸟一旦开腔。
D.没完没了,无休无止,绵延不绝,一旦布谷鸟开腔。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布谷鸟体态孱弱,羞涩腼腆,怯儒忧郁,这样的性格特质,决定了它并不时常“走基层”,沾染人间烟火。
B.体态孱弱的布谷鸟,羞涩腼腆,怯懦忧郁,这样的性格特质,决定了它并不时常“走基层”,沾染人间烟火。
C.布谷鸟羞涩腼腆,怯懦忧郁,体态孱弱,这样的性格特质,决定了它沾染人间烟火,并不时常“走基层”。
D.体态孱弱的布谷鸟,羞涩腼腆,怯懦忧郁,这样的性格特质,决定了它沾染人间烟火,并不时常“走基层”。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近义成语(词语)的能力。要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看是否使用合适。
(2)本题考查句子归位,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注意结合语境进行探究,注意表述的先后对应与叙述对象的一致性。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解答】(1)第一处,形状:表示特定事物或物质的一种存在或表现形式,如长方形、正方形,也指形相、外貌。容颜:指形容人的外表容貌(外貌)面孔。鸟类一般不用“形状”,这里是将其拟人化了,选择“容颜”。
第二处,捉摸不定:意思是估量不透。缥渺不定:指隐隐约约,渺茫而不可捉摸。根据后面内容“忽左忽右,忽东忽西,忽远忽近,人的耳朵很难捕捉到它真正的方位”,应是指布谷鸟的声音听起来隐隐约约,比较渺茫,应用“缥缈不定”。
第三处,如约而至:按着约定准时到达。如期而至:按照计划或者规律,按时到来。这里强调的是按照“规律”,布谷鸟在一定的时候就会出现,应用“如期而至”。
第四处,硬生生:形容态度生硬。活生生:有生动、逼真之意。这里强调布谷鸟的叫声将不肯起床之人的睡梦撕碎,不强调“生动、逼真”,应用“硬生生”。
故选D。
(2)前后分句主语一致时,第一个分句关联词放在主语后面。“一旦”放到“布谷鸟”前面,下句的主语不能是“布谷鸟”。比如:布谷鸟一旦开腔,就停不下来;一旦布谷鸟开腔,其它鸟类就开腔了。排除B。“布谷鸟一旦开腔”后是句号,与后面“它的叫声”衔接不当,排除CD两项。
故选A。
(3)“体态孱弱”不属于“性格特质”,排除AC。“沾染人间烟火”就相当于“走基层”,所以“沾染人间烟火,并不时常走基层”不合逻辑;而“并不时常走基层(去)沾染,人间烟火”才符合逻辑。排除D项。
故选B。
答案:
(1)D
(2)A
(3)B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0世纪80年代,可可西里藏羚羊盗猎现象严重,藏羚羊数量从20万只锐减到不足2万只。经有关部门批准,索南达杰成立了武装环保组织,率队员先后12次进入可可西里腹地,
①
。索南达杰及队员在可可西里巡查时,发现大量被盗猎分子剥了皮的藏羚羊尸体。
②
,深深刺痛了他的心,更加坚定了他保护可可西里的决心。1994年1月18日夜,时任治多县委副书记、治多县西部工作委员会书记的索南达杰和4名队员在可可西里抓获了20名盗猎分子,缴获了7辆汽车和1800多张藏羚羊皮,在押送歹徒行至太阳湖附近时,遭歹徒袭击。索南达杰在无人区与持枪偷猎者对峙,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被可可西里零下40摄氏度的风雪塑成一座冰雕。他的生命定格在40岁,
③
。索南达杰牺牲后,骨灰撒在了可可西里太阳湖畔和昆仑山口,永伴他挚爱的土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
【解答】语段介绍了索南达杰打击可可西里藏羚羊盗猎分子的相关情况。第一空处,由上文“可可西里藏羚羊盗猎现象严重,藏羚羊数量从20万只锐减到不足2万只。经有关部门批准,索南达杰成立了武装环保组织,率队员先后12次进入可可西里腹地”可知,因为可可西里藏羚羊盗猎现象严重,索南达杰成立武装环保组织进入可可西里腹地打击盗猎分子,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打击盗猎分子”。第二空处,由上句“索南达杰及队员在可可西里巡查时,发现大量被盗猎分子剥了皮的藏羚羊尸体”可知,深深刺痛他的心的是一幕幕被盗猎分子剥皮藏羚羊的场景,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一幕幕血淋淋的场景”。第三空处,由上句“被可可西里零下40摄氏度的风雪塑成一座冰雕”可知,他的生命定格在40岁,定格在可可西里,所有此处应该填写“定格在可可西里”。
答案:
①打击盗猎分子。
②一幕幕血淋淋的场景。
③定格在可可西里。
【点评】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1.“通感”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官的体验挪移转换,以丰富人的体验,增加审美情趣。请分析下面两个句子的通感转换。(5分)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
(2)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通感的修辞手法。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
【解答】(1)首先应明确是怎样转换感官体验的,“缕缕清香”是嗅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缕缕清香”和“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有相似之处,歌声是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香气也是如此,写出了荷香的清淡飘渺。
(2)首先应明确是怎样转换感官体验的,“嘈嘈切切错杂弹”是听觉,“大珠小珠落玉盘”是视觉,“嘈嘈切切错杂弹”和“大珠小珠落玉盘”有相似之处,琵琶声粗粗细细,大珍珠小珍珠滚落玉盘子的形象都是参差错落的,再加上珍珠的外形是圆润的,可见琵琶声是圆润动听。
故答案为:
(1)此句写荷香由嗅觉向听觉的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都是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沁人心脾的,以一种感觉写另一种感觉,两种感觉叠加,荷香更为清淡飘渺。
(2)此句写琵琶声由听觉向视觉的转移。粗粗细细的琵琶声与大珠小珠滚落玉盘的形象都是参差错落的,以一种感觉写另一种感觉,两种感觉叠加,琵琶声更为圆润动听。
【点评】通感可分为两种:①比喻的通感。②形容的通感。比喻的特点主要在于本体与喻体之间要有相似点,其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而通感主要是在感觉器官的转移上,凭借已有的审美经验,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有意地将接纳感官错综地挪移转换,从而创造出具有多感性的新奇意象。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今年春节期间,一张照片在网上流传。照片中,很多绵羊和旅客挤在火车车厢里,场面甚是混乱滑稽,引来网友的纷纷议论。后来照片拍摄者在微博上澄清,这组图片摄于四川大凉山深处。过年了,乡亲们须把绵羊赶到县城去卖个好价钱,但当地道路崎岖,交通非常不便,这趟列车是当地百姓出行唯一的一趟慢车。虽然按规定列车上不准携带活物,但列车员心疼山里百娃家里孩子上学和生活物品全指望羊换钱,也就默许了。真相披露后,引发了更大范围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材料表述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一组调侃春运的旅客和猪挤在一个车厢的照片中,车厢的混乱场面引来网友的指责和嘲笑;二是对这幅照片的解释,这趟列车是大凉山深处的百姓出行的唯一一趟慢车,列车员心疼百姓就默许百姓把猪带到车厢中。从网友的角度分析,要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再发表议论;从列车员的角度分析,不让猪上火车是规定,默许猪上火车是情怀;从当地百姓的角度分析,带猪上火车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由此可以得出的立意有规定与人情;要弄清楚事实真相再发表议论;国家应努力缩短贫富差距等。
参考立意:
1.寻求真相,发现美好。
2.看看真相如何,再作评论不迟。
3.规则需要弹性,弹性必须有度。
【解答】小小善举,浓浓爱意??????
当你发现很多头猪和旅客一同挤在火车车厢里时,你是否也会指责和嘲笑?但当你知道这些猪是四川大凉山深处老百姓用来换钱以供孩子上学的时候,你是否会为列车员的通融点赞?我想我会点赞。虽然按照规定列车上不准携带活的动物,但列车员心庝山里的百姓也就默认了。虽然这是一个小小的善举,你可知道里面蕴藏着怎样的浓浓爱意么?在当下道德滑坡,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太需要这种善举的正能量。
??列车员明明知道火车是不允许载像猪一样的活的动物的,但他默许了百姓把猪赶上来,在我们身边,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小小善举实在太少啦。相反,只求规定而不通情的却屡屡出现。2000年8月,一辆拉着临产孕妇的面包车,在紧急赶往医院途中,因遭遇交警检查延误了时间,孕妇没能活下来。前不久,据报道一位内急的马大娘欲借临街单位的厕所被拒,以致她当街尿裤。执行规定不能讲情,这没有错。但在某种特殊情况出现时,规定首先要体现一般意义上的人性和对生命的关怀。就像列车员默许百姓,他用小小善举温暖了百姓的心。
??规定是为人更好的生活而制定的,并非让人成为规定的奴隶。在救人性命与交手术费面前,医生理应毫不犹豫地选择先救人,而不是按规定先交了手术费再进手术室;当一个小孩掉进河里时,是先急于想办法把小孩救起来,还是按规定先追究其监护人的责任呢?现实生活中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但在人们的心理,应该有一个爱的准则。偶尔为了爱意而没有讲究规定,并不是大罪,所以,我们要为列车员的小小善举而拍手,更不应该指责其不守规定。
??人生如路,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路上,每个人都多一点小小善举,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会更加美好而温暖。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徐锦泉,便是一个像列车员一样的爱的传播者。他把自己磨剪刀得来的钱捐给山区贫困的孩子们。那走街串巷的吆喝,是他善举的表现,那一摞摞的硬币,是他浓浓的爱意,就如那个默许百姓携带猪上火车的列车员,这里面既有同情,更多的是对山区贫困孩子的爱意。所以,我们为列车员的小小善举叫好有何不可?
??世界会因你的小小善举而充满浓浓爱意,社会也会因你的小小善举而正能量满满,善举不难,举手之劳,愿我们都能伸出浓浓爱意的双手吧。
【点评】学生在审题立意方面总体上能够符合材料含意,观点较为鲜明的有“规定与变通”“要让规定散发人情味”“在规定面前显人性”“变通规定,只为温暖人心”“小小善举,浓浓爱意”“网络调侃需谨慎”“应寻找事件背后的真相”等。有的同学的立意缺少文采,如“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有的同学的立意是有毛病的,如“节约浪费,人人有责”“眼见未必为实”。还有的同学没有看懂材料,所立观点与材料不符,如“人猪同车的闹剧背后”“滑稽照片背后的辛酸”“穿越大山的火车”等。有的同学的立意更是不知所云,如“中国乡村”“少年中国说”“角度很重要”“大山里的人儿”“贫富差距悬殊”“生活亦是如此”“墙头摇摆的你我他”“好的目标仍需正确的方法”“拒绝浮躁,用心生活”。当然还有的同学的标题也是不妥的,如“真相”“理解”“一组图片”“透过现象看本质”等。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