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故都的秋》课件(90张PPT)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2.《故都的秋》课件(90张PPT)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1 13:5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0张PPT)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导入新课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郁达夫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体会本文选择不同景物渲染刻画主题的方法。
3、学习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品味鉴赏散文的能力。
2、训练学生散文写作中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诗一般的意境。
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特点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的融合(移情作用)。?
3、以情选景;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
学习重难点
从语法角度看,中心词是“秋”,点明了描写的内容是秋景;“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一种文化底蕴。
“故都的秋”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的含义明确而又深沉。
题目介绍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成立了创造社。7月,发表第一部小说集《沉沦》。作品风格清新,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抗战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后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达腊。年50岁。作品集有《寒灰集》《断残集》。代表作品有小说
《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作者简介
郁达夫
郁达夫的主要作品
郁达夫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是创造社成员中小说散文方面创作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惊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善于用浓郁的抒情笔调,进行大胆的自我暴露和率直的自我表现。
小资料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过的是一种闲散隐逸的生活,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寂寞。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写作背景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2)
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和向往。
写江南之秋不能让人玩赏到十足。
第二部分
(3—12)
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记叙描写)
总起
分写
整体感知
议论: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瑟的感触。
第三部分(13—14)
总结
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
“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
课文讲解
“清”
“静”
悲凉
2、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北国的秋
北国的秋
南国的秋
3、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秋晨院落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枣胜果图。
秋晨院落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声图
秋雨话凉图
秋枣胜果图
4、五幅故都秋景图是分别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
(1)写秋花侧重颜色这一角度,写秋槐侧重于落蕊的形状的角度。
??
(2)写秋蝉是侧重写声,写秋雨是侧重写其味,写秋果重点写它的果实。
??
小结:作者分别从色、形、声、味、实五个角度,为我们绘就了五幅“故都秋景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5、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6、找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有哪些?品味其蕴涵的情感色彩。
芦花(白)
柳影(灰)
夜月(白)
碧空(碧)牵牛花(蓝)
落蕊(白里透黄)
天底(灰沉)
青布(青)
秋果(淡绿微黄)
秋天的颜色描写采用的是冷色调。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秋色清冷,表现作者内心寂寞。
7、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作者为什么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
因为蓝色和白色都是冷色,最能体现秋的“清”。又能使人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表现作者主观的感彩。而红色是热烈、欢快的颜色,与作者当时的心境不符。
蓝色牵牛花
白色牵牛花
紫黑色牵牛花
淡红色牵牛花
8、赏析“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一点点”、“极”、“丝纹”这些词语,描写出了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触觉,
不仅仅是环境的寂静,更是传达了作者心境的宁静。
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9、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写了秋声,为什么我们还说它静呢?
钟声、扫帚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
反衬。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小虫、扫帚这样的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反衬出故都的寂静。
清扫落叶
举例:“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荷塘月色》用蛙鸣来衬托月下荷塘的幽静。
10、“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这些”指代什么?
细腻、清闲、落寞
——环境静
、心境静。
秋天的梧桐树
11、为什么写“都市闲人”?
这里写的不是上流社会人士或文化人士,而是平民,即“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让他们作为故都人的代表,可能是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而且作者觉得与他们更亲近,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似乎也能读出作者很希望能像“都市闲人”那样过无忧无虑的生活。
请欣赏12-结尾处课文视频朗读
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暗合。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
12、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在第十二自然段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13、第十二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14、读第十三自然段回答,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为了说明这个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作者用了四组对比来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比喻
喻体——黄酒

白干
稀饭

馍馍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黄酒

白干
稀饭

馍馍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四个比喻都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国之秋秋味浓烈;“稀饭之于馍馍”比喻南国之秋秋味稀薄,北国之秋秋味厚实;“鲈鱼之于大蟹”比喻南国之秋秋味柔软,北国之秋秋味刚强;“黄犬之于骆驼”比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北国之秋范围广大。这样就把北国之秋的浓烈、厚实、刚强、博大等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15、读完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
颂秋。但是,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16、作者既是描写故都之秋,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是否闲笔??
全文既直接描写故都的秋景,又通过写南国之秋来间接写故都之秋。?直接写从故都的秋景的声和色着手,抓住特点,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间接写通过二者的对比,也反衬出故都秋景的特点。?
17、故都的秋景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红叶似火的香山,有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有明澈如镜的昆明湖等等,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这些色彩绚烂的景色,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
(1)作者处在一个黑暗的社会里,思想苦闷,逃避现实,因此,笔下的景物就自然是清、静、悲凉的了。
(2)作者当时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字”,这样看来,作者选择“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也就不起怪了。
(3)郁达夫个性忧郁善感,是个抑郁质的人。
18、作者爱故都却为何又满眼凄清的景物?
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竭。
写作特色
1.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
使用了烘托、对照的手法。
作者除了直接描写故都的“秋”外,着意以南方的“秋”为写照,映衬出故都秋的浓度与特色。
3.
语言清新典雅,明白晓畅。
画面?
清晨小院?
槐树落蕊?
秋蝉嘶叫?闲话秋凉?
秋果?
秋色?
碧空?白中带黄?蓝朵?青布?淡绿微黄?清?
秋味?
悲凉?
秋声?
鸽声?帚声?
蝉声衰弱?
风雨声
人声静?
以?景?显?情?
课堂小结
高考链接
1、(2009,全国卷Ⅰ)下列词语中红色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菁华(qīng)
宁可(nìng)
冠心病(guān)
翘首回望(qiāo)
B.
吐蕃(fān)
庇护(bǐ)
歼击机(jiān)
呱呱坠地(gū)
C.
请帖(tiě)
梵文(f?n)
发横财(hèng)
按捺不住(n?)
D.
链接(li?n)
创口(chuāng)
倒春寒(d?o)
拈花惹草(niān)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的能力。
A项菁华(
qīng

,应读jīng;
B项吐蕃(fān),应读
bō;
C项梵文(f?n)
,应读
(f?n)
【答案】D
2、(2009,全国Ⅰ)下列各项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B.
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体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C.
这位代表说的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因此我们更加重视。
D.
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成明日黄花。
【答案】B
【解析】
A.
寻根究底:寻找根源,追究底细,弄清来龙去脉。
B.
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比喻正当壮年。(用错对象,不符合语境)
C.
崇论宏议:高;宏:大。指高明宏大的议论或见解。
D.
明日黄花: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3、(2009,山东卷)请仿照下面诗歌前两节的格式,续写第三、第四节。
我是雪
我被太阳翻译成水
我是水
我把种子翻译成植物
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是植物
我把花朵翻译成果实
我是果实
我被父母翻译成生命
【解析】本考题需注意三点:一诗歌的语言美;二诗歌的内容;三诗歌的句式特点。
1、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有时往往一字着色,一字着情。如我们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请根据情景相生的原理选词填空。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
?)叶树,灯下白头人。(《喜外弟卢纶见寄?》司空曙)?
A.绿?   B.红?    
C.黄?   D.残?
C
课堂练习
2、仿句练习。
故都的秋是
一首诗

深沉

含蓄

范例: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首歌,忧伤而苍凉;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秋天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
秋风如同发亮的汗珠,
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
秋天的团泊洼啊,
好像在香甜的梦中睡傻;
团泊洼的秋天啊,
犹如少女般羞羞答答。
拓展阅读
相思树上的碎花,
落满了一地;
白了头的芦苇,
在水池边摇曳。
在群雁南归的时节,
老农忙着在秋日下
暴晒刚收割的谷粒,
一张张淳朴的脸上,
浮现着满足的笑容。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
?
(王勃《滕王阁序》)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
?
?
?
?
(白居易《琵琶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词》刘禹锡)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
?
?
?
(杜牧《山行》)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
?
?
(柳永《雨霖铃》)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九辩》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秋瑾也在诗中言道:“秋风秋雨愁煞人”。
研讨与练习答案
一、
作者选取了故都之秋富有特征的景物,如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落蕊”,被称作“北国的特产”的衰弱的“秋蝉”,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北国的“枣子树”和其他鲜果,等等。写出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清”与“静”相近,都以描述景物的客观特点为主,而“悲凉”则以描述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主观感受。
体现作者“悲凉”情怀的句段大致有: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隐隐地透出悲凉的感觉和心境。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作者听到的仿佛是悲凉之声,显然含有悲凉之情。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这一整段都带有悲凉之情,可以集中体会这些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