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作者是杨绛先生。本文通过写老王这个小人物的几件事情来歌颂赞美其身上的善良优秀品质,突出在文革时期的人性光辉。单元目标中要求要抓住关键语句来感受文章意蕴,要注重熟读深思,注重详略安排等。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大都有抓关键语句和关键词的意识,但在理解文章意蕴上还有不足;学生能够在引导下概括相关事件并抓住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但是对人物的深入把握还有所欠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重要字词如“愧怍”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等方式分析掌握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人物真善美,感受人道关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文章意蕴;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意蕴
教学方法:
教法:多媒体辅助法、问答法;
学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本文题目是什么呢?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预设:老王是谁;杨绛和老王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写老王;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抓住关键句子有利于我们对文章进行分析,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表达作者感受的关键句子?
(引导学生学习抓文中的关键句子进行分析。“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4、“幸运的人”和“不幸者”分别指谁呢?作者经历文化大革命为何还说是“幸运的人”?为什么说老王是“不幸者”?读课文并小组合作归纳概括
(“不幸者”指老王;“幸运的人”指杨绛
(老王:a/职业:靠一辆破旧三轮车维持生活、受排斥
B、生活:光棍,家里亲人少,孤苦无依
c/身体:眼睛瞎了一只,身体残疾,生活受影响
d、居住:荒僻的小胡同,房屋塌败。
老王深受身体之苦、生活之苦、精神之苦、孤独无亲、备受轻视
杨绛虽然在文革中被冲击,自己下放到干校;丈夫腿走不得路,还得自己烦请老王帮助送医院,但是自己虽然不幸还是碰到好人,相对于老王来说已经算是幸运了。)
即使老王不幸,但他还是做了很多事,归纳概括老王做的事情有哪些,从中看出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a/老王送冰块、车费减半——老实厚道;
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善良仁义;
c/受人好处,念念不忘,死前送香油鸡蛋等。)
a/神态、肖像描写:“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形如槁木、形容憔悴、身形消瘦。
B、动作描写:“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早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病入膏肓
C、语言描写:“我不吃”“我不是要钱”——质朴善良
6、在与老王交往中二者对钱的态度是怎样的?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小组合作讨论。
(a、“老王给我们楼下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B、“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我一定要给他钱”
C、“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可以从这些对话看出老王的心地善良,在文革当中,老王将“我们”视作友人,甚至亲人,即使是行将就木还给“我们”送来珍贵之物——鸡蛋、香油;表现出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与感恩。
“我们”则只是出于对老王的同情,有着读书人自有的清高,不想欠人情,从这个层面来看,老王和杨绛一家在精神上、情感上就是不平等的。)
7、别人和杨绛对老王是怎样的态度?
a/别人:“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B、杨绛一家:经常照顾生意,关心老王;“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
孤苦无依、贫穷可怜的老王对于杨绛来说是一个可怜善良的好人,但是杨绛对于老王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常照顾生意的顾客,一位友人,更是在这个世界上的“亲人”。)
7、老王送去珍贵的鸡蛋和香油,作者为什么说“我害怕得糊涂了”?
(因为老王的神态、动作等的憔悴使得“我”害怕,反衬老王的病入膏肓,但也正是纯粹对老王的同情,这种同情中带着疏离让这种恐惧占了上风,没让“我”多想去让老王喝茶或者询问他个人情况等问题,再一次看出了二者精神上、情感上的不平等。
因而,“幸运者”和“不幸者”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是身体上、职业上、生活上,更在精神上、情感上就有着巨大差距,正是这种差距,在不幸时代遇见老王这样的淳朴善良的人却没有给予更多关怀而经过时间的积淀、对自身反省之后所产生愧疚,同时也对人生等有了更深的思考。)
8、结合思考探究第一题,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设计:
老王
杨绛
(
不平等
)
(
愧怍
)
(
“我”
)
(
老王
)
(
淳朴善良
热心本真
老实凄苦
)
(
“不幸者”
)
(
身体
职业
生活
精神
情感
)
(
“
幸运者
”
)“”(共15张PPT)
老王
——杨绛
作者介绍:
【杨绛】:
(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代表作】
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
散文《干校六记》《我们仨》等;
译作《堂吉诃德》等。
写作背景:
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字词:
蹬
绷
捎
伛
翳
惶恐
荒僻
取缔
降格
镶嵌
门框
滞笨
侮辱
愧怍
d
ēng
b
ēng
sh
āo
y
ǔ
y
ì
hu
áng
p
ì
d
ì
xi
āng
qi
àn
ku
àng
zh
ì
w
ǔ
r
ǔ
ku
ì
zu
ò
根据老王和“我”的交往可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4):多角度展现老王孤苦的生活状态;
第三部分(8-22):详写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
第二部分(5-7):作者回忆与老王交往的三个片段;
抓住关键句子有利于我们对文章进行分析,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表达作者感受的关键句子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幸运的人”和“不幸者”分别指谁呢?
为什么说老王是“不幸者”?作者经历文化大革命为何还说是“幸运的人”?读课文并小组合作归纳概括
“不幸者”指老王;“幸运的人”指杨绛
老王:
杨绛:
A、职业:靠一辆破旧三轮车维持生活、受排斥
C、身体:眼睛瞎了一只,身体残疾,生活受影响
D、居住:荒僻的小胡同,房屋塌败。
B、生活:光棍,家里亲人少,孤苦无依
相对而言是幸运的
“幸”与“不幸”
即使老王不幸,但他还是做了很多事,归纳概括老王做的事情有哪些,从中看出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a/老王送冰块、车费减半——老实厚道;
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善良仁义;
C、为顾客加高护栏——善良孤老
d/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知恩图报
“不幸者”
e、动作描写:“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早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质朴善良
f、语言描写:“我不吃”“我不是要钱”
——病入膏肓
d/神态、肖像描写:“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形如槁木、形容憔悴、身形消瘦
“不幸者”
“我”和老王在交往中对钱的态度是怎样的?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小组合作讨论。
a、“老王给我们楼下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B、“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我一定要给他钱”
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理所应当,诚心诚意
推测
担忧杨绛一家情况,顾及其面子
“愧怍”
一点也没有,坚信老王的诚实善良
C、“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我”尊重老王诚实劳动,用物质手段对老王表示谢意,同情与关怀。
语气委婉,怕老王不好意思收钱,让他体面收钱。
“愧怍”
别人和杨绛对老王是怎样的态度?
a/别人:“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B、杨绛一家:经常照顾生意;关心老王;“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
孤苦无依、贫穷可怜的老王对于杨绛来说是一个可怜善良的好人,但是杨绛对于老王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常照顾生意的顾客,一位友人,更是在这个世界上的“亲人”。
“愧怍”
老王送去珍贵的鸡蛋和香油,作者为什么说“我害怕得糊涂了”?
作者害怕原因有二:一是本能地被老王骇人额病容吓到了;二是担心老王马上就会倒下。但也正是纯粹对老王的同情,这种同情中带着疏离让这种恐惧占了上风,条件反射式拿钱给老王,让“我”没多想去让老王喝茶或者询问他个人情况等问题。
“愧怍”
结合思考探究第一题,说说你有什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