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二学期期初摸底试卷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
文言文阅读(27分)
一、默写。(5分)
1.江流天地外,
。
2.今春看又过,
。
3.
,天寒白屋贫。
4.
,满川风雨看潮生。
5.更喜岷山千里雪,
。
二、阅读诗歌,完成题目。(4分)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6.本诗描述的时节是
。(2分)
7.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彩的深秋山景图。
B.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表现了诗人爱好山野景色的情趣,歌颂了祖国山河的秀美。
C.山峦众多,随着诗人行踪的变化而忽高忽低,“千山高复低”既暗示了鲁山之高,又间接表现了诗人山行的愉悦之情。
D.诗人在山中行走,所见的山峰也不断变换美好的形态,“好峰随处改”与“横看山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阅读下文,完成题目。(7分)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
(2)汤汤乎若流水(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0.读文章,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伯牙“断琴绝弦”这种行为的?(3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1分)
仕数不遇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用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注:(1)遇:获得机会
(2)武节:指武艺、兵法。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吾更为武(
)
(2)武主又亡(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
13.几位君主分别喜欢任用的是
、
、
。(用自己的话按序回答)(3分)
14.周人仕数不遇表面上看上去是生不逢时,但其根本原因是
。(3分)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0分)
人究竟比机器强在哪儿
张贺
2016年3月15日下午,李世石与人工智能计算机程序AlphaGo(阿尔法狗)对战第五局,最终李世石投子认输。这场举世瞩目的围棋对战以人工智能对人类4:1的结局落下帷幕。
以往人们认为“机器只会计算不会学习”“计算机只能听从人类的指令而不会创造”,如今在AlphaGo的胜利面前,这些说法不攻自破。学习、思考、创造不再是人类的专利,计算机完全可以具备这些被视为人类专属特征的能力。在可预见的未来,只要是机器能完成的工作将全部由机器担任,哪怕是传统意义上被人类视为独占领域的创造性工作,如音乐、小说、诗歌等也不可能幸免。这样说并非耸人听闻,实际上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已经使计算机学会了自主创作乐曲,模仿巴赫、莫扎特、肖邦风格的“古典音乐”,就连资深乐迷都难辨真伪。IBM的工程师教会了一台名为WATSON的电脑自创菜谱,其食材和组合方式、烹制方法均是人类从未想过的,据品尝过的人说“味道不错”。
如果90%的工作都能由智能机器代替人做,那么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人究竟比机器强在哪儿呢?
尽管人工智能未来会极其强大,但有一个环节取代不了,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互动。这个世界的所有问题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一类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工智能擅长解决前者,而后者只能靠人自己去解决。举个例子,在今年2月武汉的一场人才招聘会上,有位老父亲替大学生儿子去应聘。很显然,不管这个大学生如何优秀,用人单位都不太可能考虑聘用他。因为除了
工作能力,用人单位还看中其他素质——理解力、沟通力,认真、坚韧、献身精神这些对团队成功至关重要的素质必须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才能感知与评价。
计算机写出的乐曲再美妙、人工智能烹制出的美食再可口,也很难给人情感上的触动,因为其背后缺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人。能激发人的欲望、情感、想象和创造的最终是人而不是机器。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人工智能可以解决“从一到无穷”的问题,而人所要解决的是“从零到一”的问题。没有“从零到一”这个环节,就不会有“从一到无穷”的发展。人工智能能“解决问题”,但“提出问题”仍旧是人类的特权。
人究竟比机器强在哪儿?答案也许就是:人有人性。人性是推动人类超越自己的内在动力。因此,未来最具创造力的人和民族一定是在人性的丰富与深刻程度上领先的人和民族。
在李世石与AlphaGo的世纪对战中最让人感动的一个段子是,电脑:“你明知一定会输给我,为什么还不投降?”人类:“
笨蛋,因为我是人啊。”
15.通读全文,概括出作者认为人比机器强的三点表现。(6分)
16.结合文章内容,推断用人单位不太可能考虑聘用大学生的原因是(
)(2分)
A.用人单位认为这位大学生还不够优秀,工作能力不强。
B.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由老父亲代替应聘,显得不够重视。
C.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不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用人单位不了解大学生理解力、沟通力和认真、坚韧、献身精神等重要素质。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可预见的未来,学习、思考、创造等人类专属特征等能力,机器也可以具备。
B.人工智能不
仅能提出“从零到一”的问题,也能解决“从一到无穷”的问题。
C.在未来,越能推动超越自己内在动力的人和民族是越具创造力的。
D.人类不服输的原因是,人类认为失败是暂时的,最终能战胜智能机器。
(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8分)
含泪奔跑的少年
在他的记忆里,从未离开过生养他的大山,他今年初中毕业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城的重点中学。在城里,他这个年纪还是个孩子,还要在父母面前撒娇。然而,他俨然是个大人了,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冷暖过后,他仿佛一夜成人。
父亲在他初中毕业后第一个星期,突遭车祸,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肇事司机也在车祸中死亡,父亲的死没有得到任何赔偿。母亲天生患有小儿麻痹症,走路一瘸一跛的,生活勉强能够自理。
起初,他和母亲商议着辍学,但母亲坚决不同意。为了下学期的学费,为了以后的生活有个着落,母亲决定带他到县城谋生。
进了城,他才知道,城市人山人海,高楼林立,但这些繁华不属于他们。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习来,也闻不到稻花的香甜。母亲在城市边缘,租了间铁皮房,用木板搭了张床,然后找两块红砖架个小铁锅,算是在城里落下了脚。母亲从工厂找到店铺,从店铺找到垃圾收购站,可没有人愿意收留一个瘸子。无奈之下,母亲做了个烧烤车,还给他钉了个刷皮鞋的木箱。
每天,他们从铁皮屋里出来,一个推着车,一个挎着刷鞋箱。趁着昏黄的路灯还没有熄灭,他们匆匆地赶到市里繁华的公园门口,占个地,摆个摊。等到公园里的最后一拨人散去后,他们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家。他心里其实有一万个不愿意,可是为了读书的梦想,他又能够说些什么呢。
大多数的日子,他就蹲在母亲的烧烤车边给人刷皮鞋。一天,他看到很多人在公园里,边看着孩子玩,边招呼人刷鞋,他心动了。他知会了母亲一声,便走进了公园深处。偏偏是这一天,城管突然来巡查,公园门口所有的小摊小贩一窝蜂地溜走了。走路一瘸一跛的母亲因为跑得慢了些,被城管逮了个正着。在和城管的纠缠中,烧烤摊被推倒了,烧得红彤彤的木炭倒在了母亲腿上,一股焦肉的味道让好心的路人愤怒了,城管见势不妙,很快怏怏离去。这天夜里,一对苦难的母子推着车,走着回家的路上,闪烁的街灯照在清冷的马路上,留下一对孤独的含泪的影子,一长一短地走着,成了一道痛苦抽搐的风景。
劳碌了一天的母亲,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而他却怎么也睡不着。
他看着母亲翻了个身,腿上被烧焦的皮肤通红一片,有些地方还留下了水泡。他用手触碰了一下,感觉连心的痛。所有的委屈化成了泪水,从他的眼里流到了嘴里,涩涩
的。
时钟已经指向了夜里11点多,他还是睡不着。为了赚够学费,他和母亲除了一日三餐外,其它的开支减了又减,实在要买点什么,也是选一些地摊货。而,刚刚,母亲连一盒烫伤膏也舍不得买,硬说擦点酱油就好了。这样一想,他的心更痛了,他失去了父亲,他不能再失去母亲了。他穿好衣服,走上街,向附近的药店跑去。
他跑进药店的时候,药店准备关门了。他很快选定了一盒26元的烫伤膏,他把烫伤膏攥紧在手里,就在掏钱的时候,他才发觉自己只是带来了今天全部的劳务费15元。他站在柜台前犹豫了很久。
“你到底要不要买啊,我们要关门了。”店主催促他。
“要的,要的,只是……只是,我没有这么多钱。”他吞吞吐吐。
“那就明天来吧。”
“哦不……我欠你11元钱可以吗?我明天下午一定还。”他快急哭了。
“那……”
“求求你吧……我妈妈她……”他心底的那点坚强终于崩溃了,泪雨滂沱,他把自己和母亲的遭遇说给了店主。
“那你,把药拿走吧,不够的钱,算是我资助给你的吧。”店主说,“快些回家吧,不要让妈妈等急了。”
母亲的腿上的伤很快就愈合了。他也如愿在县城读完高中,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大学。
当他和母亲要离开县城,打算到省城继续谋生的时候,他整理好铁皮屋里所有的行李,突然一张药费单抖落了出来,他露出了笑容,他知道,上面写着——这个世界很冷也很暖,冷暖之间,我不能只是流泪,我要做一个含泪奔跑的人。
18.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4分)
A.小说开篇写到“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这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袭来,也闻不到稻花的香甜。”意在表明刚刚来到城市里的他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同时也表明城市空气不如乡村空气清新。
C.小说善用对比来凸显人物形象。例如“他”开始不情愿在城市打工而后来却主动去找擦鞋人体现了“他”在来到城市之后心智不断成熟。
D.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影子一长一短地走着,成了一道痛苦抽搐的风景,,’’所有的委屈化成了泪水,从他的眼里流到了嘴里,涩涩的”,通过这些描写揭示出主人公内心的痛苦。
E.小说中的“他”和母亲是城市中农村务工人员的缩影,小说通过他们在城市的“冷暖”遭遇,反映了农村务工人员普遍的生存状况。
19.请简要分析“城管巡查”这一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20.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塑造的主人公“他”的形象。(4分)
21.小说的结尾说:“这个世界很冷也很暖,冷暖之间,我不能只是流泪,我要做一个含泪奔跑的人。”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第三部分
综合运用(5分)
班上召开了对古诗文看法的讨论会,有的人认为:“古诗文那么难学现在又不写古诗文,有什么必要要学呢?”有的人认为:“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文可以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同时,还有助于提高语文整体水平。”
22.你是怎么看待上述两种观点?请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你的观点,说明你的根据。(3分)
23.全班同学通过讨论,都认识到了学习古诗文是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丰富语言表达,提高审美修养。自己说服自己,取消了“没必要学习古诗文”的错误观念。但张乐同学还是有点畏难情绪,请你鼓励他。(2分)
第四部分
写作(40分)
24.要求:(1)请以“和你在一起”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3)严禁抄袭;
(4)不透漏个人信息。
六年级第二学期期初摸底卷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一、1.山色有无中
2.何日是归年
3.日暮苍山远
4.晚泊孤舟古祠下
5.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6.深秋
7.B
三、8.(1)心志,情志
(2)像
9.认为这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10.略
四、11.(1)更改
(2)去世
12.我为自己年老了失去机会而伤心,所以哭了啊。
13.老年人
学武之人
年轻人
14.随时逢迎,丢失自我
第二部分
(一)
15.
(1)人能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互动)。
(2)人能激发人的欲望、情感、想象和创造(能给人情感上的触动)。
(3)人能“提出问题”(
能解决“从零到一”的问题)。
16.D
17.B
(二)
18.CD
19.①这一情节是城市冷暖的结合点,母亲被烫伤是“冷”,好心人帮助是“暖”。
②这一情节是小说的转折点,将小说的情节推向高潮,因为这次事件,小说的主人公看到了城市的“暖”获得了前行的动力。
③这一事件,体现出了母亲的坚强,也体现出了主人公和母亲之间的亲情。
20.①成熟懂事,内心坚韧。父亲去世后,他和母亲商议辍学;来到城市后,尽管不愿意为人擦鞋,但为了读书的梦想一直坚持;②孝顺母亲。在母亲被烫伤后,尽管母亲拒绝,但他感到不能失去母亲,连夜去买药;③顽强不屈,积极乐观。和母亲一起努力读完了高中,考上了大学,“含泪奔跑”。
21.①这个世界有冷的一面,也有温暖人心的一面。小说中的主人公和母亲经历了这种冷暖。母亲从工厂找到店铺,从店铺找到垃圾收购站,可没有人愿意收留一个瘸子;母亲摆摊被城管清理,腿被烫伤,城管怏怏离去:这是城市的“冷”;为母亲买药膏时,“他”的钱不够,店主了解情况后的好心资助:这是城市的“暖”。
②主人公的泪既是因城市的“冷”而伤心的泪,也是因城市的“暖”而感恩的泪。
③主人公并未止于流泪,而是“含泪奔跑”。他读完了高中,考上了大学,所以“含泪奔跑”也就是一种在伤心与感恩中不断的奋斗前行,永不放弃的精神
第三部分
22.(1)持“学习古诗文无用论”的小组选派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及依据,他们的观点依据多为:A.如今科技高速发展,知识膨胀,远离生活的古诗文派不上用场;B.语言已发生变化文言文不再使用,即使要用,把它翻译成现代文更方便理解;C.古诗文讲述的人生道理,现代文章也能反映,还能通俗易懂,让人容易接受;D.虽说学习古诗文可学到古人的表现技巧等,但现代文学作品里有更多可学习借鉴的;E.古诗文大多隐晦难懂,不容易掌握。不理解地死记硬背既浪费精力又无实用价值。如朱自清的《春》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同是写春,朱自清用现代语言写的,一看就懂,而白居易的读了好几遍还没完全弄懂。反正古诗文讲的,现代文也能表现,那令人费解的古诗文读不读都无关紧要了。
(2)持“学习古诗文有用”观点的小组选派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及依据,观点:A.从古诗文里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开阔我们的眼界,增长知识B.学习古人优秀的品质,陶冶道德情操,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C.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学习能力,掌握好的思维方式,多背还能增强记忆力D.有助于纠正急功近利、重技术、轻情操培养的观念E.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F.学古诗文里的表现技巧,丰富语言,给自己的文章增添文采,提高审美水平G.知识文化一代传一代,如不学古诗文,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华H.引用古诗文可直接和间接表达人的情感。如与友人分别,
可劝勉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I.诵读古诗文对理解中国文化的特性,理解中国文化的异同,大有好处,会欣赏古诗词,才会欣赏中国书画、古典民族音乐、戏曲等
论据:A.苏步青每天读唐诗B.科学家杨振宁认为小时学的《孟子》,教会了他思考,在他日后的科学研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C.培根说:“读书可以学很多知识,但更多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情感的熏陶。”
23.要学好古文,关键在“多读、多背、多感悟、多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