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身边的化学》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身边的化学》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7-21 15:5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科奥版第1章1.1身边的化学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首先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

A、阿伏伽德罗 B、道尔顿 C、门捷列夫 D、拉瓦锡
2、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下列领域中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B.物质的运动规律
C.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D.物质的制取和用途
3、下列行为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A.分类回收,利用垃圾,减少资源浪费
B.推广使用一次性木筷,减少疾病传染
C.开发太阳能等新能源,减少使用化学原料
D.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4、下列对历史上几项重要化学研究成果的介绍错误的是(  )
A.中国科学家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B.拉瓦锡发现了电子
C.门捷列夫发表了元素周期表
D.居里夫妇发现了钋和镭
5、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来袭,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化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对化学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A.合成药物的研发和使用,保障了人体健康
B.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C.化学对生产有百利而无一害
D.化肥的合理使用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缓解了人类粮食危机
6、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的是(  )
A.指南针的发明 B.制造青铜器
C.火药的发明 D.烧制陶器
7、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化学的贡献。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得出结论: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B.我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煤、石油的国家
C.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发现了青蒿素,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
D.拉瓦锡用红磷燃烧的实验发现了空气的组成
8、以下是全球知名科技评论期刊《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发布的2019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榜单中的部分,其中与化学学科关联不大的是(  )

A、二氧化碳捕集器 B、人造肉汉堡 C、肠道显微胶囊 D、人工智能助理
9、下列图示不是体现化学造福人类的是(  )

A、合成药物 B、研发单晶硅 C、用基因技术研制杂交水稻 D、生产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10、下列行为中,不符合“绿色化学”原则的是(  )
A.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B.焚烧秸秆,使草木灰返田提高土壤肥力
C.生活废水经下水道流入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后再排放
D.一水多用,洗过菜的水可以用来冲厕所
11、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B.化学是实用的、富有创造性的中心学科
C.化学是自然科学中创造新物质最多的重要学科
D.化学物质不能存在于任何食品中,以确保食品的质量
12、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下列与化学有关的是(  )
①塑料打包盒与白色污染
②无氟冰箱与臭氧层空洞
③温室效应的产生与危害
④抑制病毒的药物的研究与合成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二、填空题:
13、将左边科学家与他们相应的研究成果用直线连接。
a.门捷列夫???? (1)放射性的钋和镭
b.居里夫人 ??? (2)元素周期表
c.诺贝尔??????? (3)研究炸药,改进引爆装置
d.拉瓦锡???????? (4)研究空气成分
14、当前从全球范围来看,所面临的挑战有健康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等。化学家们希望从化学角度,通过化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为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化学界所研究的课题很多,其中有:①合成高效化肥;?②新型高效药品的开发;?③研制快速降解的塑料;④寻找高效催化剂在低耗下分解水得到氢气;⑤合成人造皮肤;⑥研制植物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⑦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⑧开发新型制冷剂代替氟利昂;⑨消除汽车有害尾气。请将以上问题归类,并把其课题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健康问题:
(2)能源问题:
(3)粮食问题:
(4)环境问题: 。
15、化学是以自然界的物质为研究对象,它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等.指出下列研究涉及食盐的哪个方面.
(1)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及它的味道: ;
(2)食盐中含有哪些元素: ;
(3)食盐的外形为什么是立方体: ;
(4)向食盐水中通电得到的物质是什么: .
16、人类认识化学并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面是各个阶段的重大成果或发现:①火药;②铜器;③纸④火的使用⑤纳米技术;⑥陶瓷⑦创立原子论和分子学说;⑧发现元素周期律;⑨“绿色化学”。请你将序号填入相应的阶段中。
古代化学: ;
近代化学 ;
现代化学 。
17、18世纪前后,人们把元素等同于一种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物质,即单质。“燃素说”和“燃烧的氧化学说”一度成为科学家争论的焦点。
材料一:172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说”:燃素也是一种元素,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如金属含有燃素,金属燃烧时金属释放燃素后成为金属灰(实际是金属氧化物);金属灰与燃素结合又会重新变回金属。
材料二:1766年,卡文迪许制得氢气并认为它是燃素;1773年,舍勒研究发现,可燃物燃烧需要一种他称为“火空气”的单质参与;1784年前,人们认为水是一种元素;1796年,普里斯特利制得可在“脱燃素气”中燃烧的“可燃空气”,也把它当作燃素。
材料三:1777年,拉瓦锡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认为可燃物中不存在燃素;1801年,克鲁克香克证明了普里斯特利所谓的“可燃空气”是一氧化碳,从而结束了“燃素说”与“燃烧的氧化学说”之争。
(1)用你所学的燃烧条件分析,材料二中的“火空气”是 。
(2)材料三中的“可燃空气”一氧化碳属于纯净物中的 ,所以不可能是燃素。
(3)“燃素说”自提出后就引起争议。下列是当时科学家分析的事实或现象,用“燃素说”解释不合理的是 。(可多选)
选项
事实或现象
用“燃素说”解释
A
金属成分比金属灰简单
因为金属燃烧时燃素从金属中逸出
B
加热金属灰通入氢气,金属灰变回金属
因为氢气是燃素
C
木炭与金属灰一起加热变回金属
因为木炭富含燃素
D
铜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增加
因为金属铜中含有燃素,加热后有燃素逸出
E
燃素(氢气)与脱燃素气(氧气)结合成为水
因为水是一种元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D
B
B
B
C
A
D
D
C
B
11
12
D
C
二、填空题:
13、答案:a(2); b(1);? c(3); d(4)。
14、答案为:(1)②⑤;
(2)④;
(3)①⑥;
(4)③⑦⑧⑨。
15、答案:
(1)性质;
(2)组成;
(3)结构;
(4)变化规律
16、答案为:①②③④⑥;⑦⑧;⑤⑨。
17、答案:(1)氧气;
(2)化合物;
(3)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