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1 18:0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916 960 1005 1038 1069 1115 1125 1127 1141 1206 1260 1271 1279
契丹建国
北宋建立
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王安石变法
金朝建立
金灭辽
金灭北宋
绍兴和议
蒙古统一
忽必烈即位
蒙古改国号元
元朝统一
兵强马壮者为天子
北宋形势图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 以防弊之政为立国之法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思考:宋朝面临的“弊”是什么?统治者怎样改变弊政局面的?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收其精兵
稍夺其权
制其钱粮
天下自安
1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方镇太重?
节度使权力大
收兵、夺权、制钱粮
军事
杯酒释兵权,收回将帅的兵权
募兵制,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强干弱枝,守内需外
军事
更戍法,定期更换驻地,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军事
行政
文官出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频繁调动。
——节度使渐为虚衔
行政
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财政
设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各州赋税上交中央。
——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第3981页
2
分散事权,强化皇权
君弱臣强?
分散机构权力
中央
地方
(1)设置“通判”监督制约知州。
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2)设立“四监司”监控各州。
包括转运司在内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监控各州。
(2)军事:枢密院与三衙分权牵制
枢密院有权调兵但不统兵,三衙统兵但无权调兵。
(1)行政:二府三司制
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管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地方行政管理:
(1)
州郡属中央
(2)
文臣→知州
(3)
通判→监视
中央

府州军监

安抚使司(帅司)
转运使司(漕司)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知州(或知府等)
通 判
知县(或县令)
特点:分权原则
集权:加强皇权
分权:
(1)三分相权,分散限制相权;
(2)官、职、差遣的分离
御前会议
皇帝
三司
台谏
枢密院
中书门下
(政事堂)
三司使
同平
章事
(宰相)
参知
政事
(执政)
财政
枢密
使
(执政)
枢密
副使
(执政)
知谏院
御史
中丞
行政
军政
监察
中央行政制度:“二府三司制”
3
崇文抑武,完善科举
(1)
罢免宿将兵权,文官统兵,担任枢密院长官。
(2)
提倡文治,完善科举制度,抬高文官地位。
武将专横?
兴文立教倡文治
(严密考试制度、放宽录取名额、优礼进士)
宋人殿试图
据统计,唐代二百九十年中共得6442人,平均每年不过二三十名进士。
宋代进士人数自太宗即位(976)起便开始激增,至真宗天禧三年(1019),四十四年间已有9323人;……而在宋太宗执政的22年间,仅进士一科即取士近万名,平均每年450余人。……两宋300多年间,贡举进士科、诸科118榜,取士总数接近11万人,平均每年取士达130多人。
取士名额增多
文官队伍庞大
3
崇文抑武,完善科举
《劝学诗》
宋真宗 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神童诗》
北宋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范仲淹
包拯
欧阳修
宋朝名臣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时。
——陈寅恪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民间俗语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宋 汪洙
二、边防压力 —— 弱,外难御辽夏虎狼之师
10世纪初,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辽,都城上京。占领燕云十六州。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给辽“岁币”绢10万匹,银10万两
11世纪前期,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西夏向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岁赐”: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思考宋初加强专制集权有何利弊?
太宗、真宗之初,用度自给,而犹不闻以财为患。及祥符、天禧以后,内之蓄藏稍已空尽。而仁宗景祐、明道,天灾流行,继而西事暴兴,五六年不能定。夫当仁宗四十二年,号为本朝至平极盛之世也,而财用始大乏,天下之论扰扰,皆以财为虑矣。
——叶适《应诏条奏财总论》
天下之弱势,历数古人之为国,无甚于本朝者。虽有百万之兵,而不免自贬为至弱之国。养兵以自困,多兵以自祸,不用兵以自败,未有甚于本朝者也。
——叶适《水心集》卷五《纪纲》、《厢禁军弓手土兵》
二、财政危机 —— 贫,内不支朝廷财政之需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思考宋初加强专制集权有何利弊?
评 价
增设官僚
机构臃肿
因循守旧
守内需外
强干弱枝
荒年募兵
冗官
冗兵
军队战斗力弱
集政权
收军权
夺财权
养兵养官
军费开支


国家财政负担重
行政效率低
政府开支大
冗费
弊:
利:
(1) 结束分裂,巩固统治
(2)减少内乱,有利安定
过度集权 → 政治危机、军事危机、财政危机
【史学争鸣】关于宋代“积贫”“积弱”的争论
关于宋朝GDP的统计:
  一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据他的统计与推算,宋朝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7.5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2.88两,要到19世纪的晚清,才追得上宋代的水平。
二是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他认为:“在960—1280年间,尽管中国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着此水平。欧洲在960—1280年间,人口增加了70%,人均国内总值则从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也就是说,宋代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不但在纵向上优于其他时代,而且在横向上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
积贫:冗官、冗兵造成国穷;为解决财政困难扩大赋敛造成民贫。
积弱:对内不能控制农民暴动;对外无力抵抗辽夏侵扰。
统治危机之下:军事和财政
范仲淹
庆历新政
宗旨:整顿官僚机构
结果:因触犯官僚集团利益而失败
熙宁变法
目的:富国强兵
(1)富国: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
(2)强兵:保甲法、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
(3)取士: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三舍法
内部分裂
新旧党争
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1、富国之法
{5DA37D80-6434-44D0-A028-1B22A696006F}措施
内容
作用
青苗法
增加政府收入;限制高利贷剥削,缓和阶级矛盾。但强制农民借贷,农民负担沉重。
农田水利法
兴修水利
保障农业生产
募役法
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民户按贫富以钱代役
增加政府收入、保障农时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清查土地,按土地多少收税
增加政府收入
均输法
三、王安石变法
青黄不接时,政府低息贷款,本息随夏秋两税归还。
设立市易务,政府调控物价
打击奸商,稳定物价,增加收入
按照政府需要,统一收运物资
减少政府支出,限制富商操纵市场的操纵,便利了市民生活。
2、强兵之法
{5DA37D80-6434-44D0-A028-1B22A696006F}措施
内容
作用
保甲法
将兵法
废除更戍法,以将为基层单位,设正将专管训练,提高军队素质。
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军器监
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
提高了武器质量和产量
三、王安石变法
编制乡民,十家一保,农忙生产,农闲训练,兵农合一。
加强统治,维护治安; 建立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军费
【合作探究】结合50页史料阅读,思考: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
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8A107856-5554-42FB-B03E-39F5DBC370BA}性质
积极作用
局限性
是一场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变法改革运动
①一定程度改善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促进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积弱局面有所改观:北宋国力有所增强。
① 与民争利,加重人民负担 ②“强兵”方面,成果甚微。
触犯地主官僚利益,遭到反对
用人不当,反动派攻击
操之过急;王安石个人问题
三、南宋的偏安
1127年,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灭北宋,宋徽宗、宋钦宗被掳,史称“靖康之变”。康王赵构在应天府(河南商丘)即位,后定都临安(浙江杭州) 史称南宋。
宋高宗赵构
《射雕英雄传》中
郭靖、杨康
靖康耻,犹未雪!
三、南宋的偏安
臣子恨,何时灭?
绍兴和议: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此后,宋金约为“世侄之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局面。
小结
五代十国教训
北宋
崇文抑武
加强中央集权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
富国
强兵 ×
靖康之变与南宋偏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