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程标准】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标志: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论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内容:
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3)意义: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实质
继续“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
2.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2)内容:
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组织路线
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政治路线
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思想路线
(3)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转折一:“左”倾——实事求是
转折二: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转折三: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会议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
遵义会议
七届二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27年
汉口
1949年
河北
西柏坡
1935年
遵义
1978年
北京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秋收时节发动起义。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重大问题。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
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
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转移
2.拨乱反正
时间
成就
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平反冤假错案
迎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
审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为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使命,打下重要的思想基础
1982年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二、改革开放进程
1.改革开放的起步
(1)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环节,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放生产力
调动积极性
使用权
经营权
所有权
集体
农民
(2)对外开放
①1980年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理论成果
①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②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v
2.逐步深化
(1)目标提出: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召开做了重要思想理论准备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深化改革:
国企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财政、税收、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3)继续开放:
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
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提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2001年加入世贸
3.稳步推进: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理论)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2)含义:
(3)意义:为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供了政策保证;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有利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一国
两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陆
港澳台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前提和核心
主体
(4)实践:
中国政府同葡萄牙政府签署了中葡联合声明
1987
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7
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
中国政府同英国政府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
1984
台湾与大陆处于隔绝敌对状态
《告台湾同胞书》
“九二共识”
《反分裂国家法》
2.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005年
1979年
1992年
1993年
1949年
2015年
汪辜会谈
习马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进程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背景、召开、内容、意义
平反冤假错案:原则、表现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内容、意义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1982年宪法
开始实施
逐步深化
稳步推进
对内改革:农村突破、城市推进
对外开放:4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城市
提出
内涵
实践:港澳回归
“一国两制”构想
台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