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单元复习课件(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单元复习课件(2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7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7-21 17:5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三、化学促成科学技术的发展
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
二、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探究;
三、学习化学需要使用化学符号。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定义: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区别:
3)联系: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但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发生。
基本概念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定义: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变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气味和导电性等。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2)区别:
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基本概念
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
纯净物:
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基本概念
基本实验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1、白色粉末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2、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3、试管壁有水珠生成
4、产生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现象:
结论:
NH4HCO3 NH3↑+H2O+CO2↑

基本实验
铁丝生锈
实验现象:
结论:
1.铁生锈是铁与空气和水的反应
2.盐可以加快铁生锈的速度
1、铁丝表面出现红褐色铁锈
2、烧杯中导管内液面上升
基本实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
1、红磷燃烧,产生黄色火焰,产生浓厚白烟,放出大量热
2、集气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
实验现象:
结论:
4P+5O2 2P2O5
点燃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基本实验
加热葡萄糖、砂糖、面粉实验
烧焦后均留下黑色残渣
实验现象:
结论:
葡萄糖、砂糖、面粉中均含有相同的元素碳元素
基本实验
铜绿与稀盐酸的作用
1、绿色粉末逐渐消失
2、有大量气泡产生
3、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实验现象:
结论:
Cu2(OH)2CO3+4HCl=2CuCl2+3H2O+CO2↑
基本实验
铜绿受热的变化
1、绿色粉末变为黑色
2、试管口有水雾生成
3、产生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现象:
结论:
Cu2(OH)2CO3 2CuO+H2O+CO2↑
Δ
基本实验
镁条燃烧
1、镁带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
2、放出大量热
3、产生一缕白烟
4、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实验现象:
结论:
镁带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出大量热,产生一缕白烟,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2Mg+O2 2MgO
点燃
基本实验
镁条与稀盐酸反应
1、镁带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2、有大量气泡产生
3、放出大量热
实验现象:
结论:
Mg+2HCl=MgCl2+H2↑
空气的成分:
1)现代科学发现,空气中各成分占空气体积的体积分数为:氧气占_____,氮气占____,稀有气体占______,二氧化碳占______,其它气体和杂质占______。其中稀有气体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气体的总称。
2)空气成分的发现:
18世纪70年代_____科学家_____和_____化学家__________分别制得了氧气。1774年____化学家_______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之后,_____物理学家_____和_____化学家________合作发现了氩气。
0.03%
21%
0.94%
78%
0.03%





瑞典
舍勒
英国
普里斯特利
法国
拉瓦锡
英国
英国
瑞利
拉姆塞
化学常识
化学常识
1、______________分析了许多物质的性质,于1869年发表了元素周期表。
2、著名化学家、发明家___________多年研究炸药,改进引爆装置。
3、1898年,___________从沥青铀矿中发现了有放射性的钋和镭。
4、在古代,我国的化学工艺就已有相当的成就。我国在______代就会制造精美的青铜器,在_________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钢,______的发明、___的制造和____的烧制都是举世闻名的。
门捷列夫
诺贝尔
居里夫妇

春秋战国
火药

瓷器
1.下列变化中,与其他变化有根本区别的一种是( )。
A.水结成冰 B.木材加工成课桌
C.食物腐败 D.石蜡熔化
2.下列各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 ):
A.空气 B.氧气 C.氮气 D.二氧化碳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能与其他任何物质反应
B.因为氮气不支持呼吸,所以可用作粮食的保护气
C.空气中合有约占总体积五分之一的氧气
D.工业生产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会
污染空气
4.下列产品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无关的是 ( )。
A.加碘食盐 B.无磷洗衣粉
C.无铅汽油 D.无氟冰箱
C
A
A
A
5.下列情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
A.机动车辆排放尾气
B.建筑工地产生大量沙尘
C.工厂排放废气
D.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6.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加热“铜绿”时,绿色固体会变成黑色固体,管壁出现小水珠
B.镁条燃烧时,产生耀眼的白光,同时生成一种黑色粉末状物质
C.加热碳酸氢铵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同时管壁出现小水珠
D.铁丝生锈后产生一种红棕色固体
D
B
7.某固态物质受热后变为气态物质,这种变化一定属于物理变化吗?请举例说明。
8.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酒精易燃烧,常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根据上述文字叙述可规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酒精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一定,如碳酸氢铵受热时,会生成氨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生成物全部是气体,但这一变化是化学变化。
无色透明,具有特殊的气味,易挥发
易燃烧
9.写出你知道的一些物质的名称,并指出它们分别含有那些元素。
10.家庭小实验:把鸡蛋放入一个装有白醋的玻璃杯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碳酸氢铵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二氧化碳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
鸡蛋表面有气泡冒出,鸡蛋在白醋中上下浮沉。
(2)根据此实验的现象,并结合“热胀冷缩”原理,可知在密封体系内,气压变小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气压变大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填序号)。
①密封体系内气体总量增多 ②密封体系内气体总量减少 ③密封体系内的温度升高 ④密封体系内的温度降低
11.取一块废旧的铁丝网,将铁丝网剪成几小片,用稀盐酸除去铁锈后,放入锥形瓶中。向锥形瓶中加入3~4 mL浓食盐水,塞紧带导管的单孔塞,导管的另一端伸入滴有红墨水的水中。
(1)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除去铁锈后的银白色铁丝______(填“生锈”或“不生锈”),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锈
导管中液面上升,形成稳定的水柱
②④
①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