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默写诗歌。
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默写诗歌。
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四课时《天净沙?秋思》
一、新课导入
在中国古代,美人迟暮,文士悲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刘禹锡的诗“自古逢秋悲寂寥”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成语中也有“老气横秋”之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马致远眼里的秋是怎样的,通过本文我们也一起探究探究古代文人悲秋的社会心理。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并写有小令、套数200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其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2、写作背景
这首散曲选自《全元散曲》。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执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困窘潦倒的羁旅生活。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充满悲恨的元曲
——《天净沙·秋思》。他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3、文体知识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是元代的新诗体,分为散曲和杂剧。《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4、方法指导
诗歌赏析三部曲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5、读准字音
枯藤(téng) 瘦(shòu
)马 断肠(cháng)
天涯(yá)
6、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昏鸦:__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__
②断肠:____形容悲伤到极点。__
③天涯:_____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__
④思:_____思绪。____
7、读准节奏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三
、整体感知
1、视频朗读,注意情感
2、全班齐读,读出气势
3、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合作探究
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
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几种景物?
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明确: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
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这些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烘托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之人的惆怅之情和内心的悲戚之感。
2.
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对全曲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极其出色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已不难想象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
寓情于景,为最后的抒情作铺垫。
3.
小令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明确:“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句。
4.
品味“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5.
明确:这是全诗的主旨句,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断肠人”的意思是说:因悲伤、思念等让人纠结的情感而断肠,这种情感是会让人产生无尽的痛苦之情的。本来已是“断肠人”的诗人,又流落天涯,漂泊不定,生活无着,真是苦上加苦呀!“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用这样一个句子结尾,加深了诗歌的情感内涵,使人读来愁肠百结,不禁唏嘘!
6.
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明确:这首小令表现了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以表达的,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6.《天净沙·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五、拓展延伸
1、
对比阅读《次北固山下》:
问题一:两首诗歌中各写了哪些景物?作者赋予这些景物什么特点?
明确:《次北固山下》青山、行舟、潮水、海日、归雁
《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思念家乡的情感”
问题二: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明确:相同点:都抒发了游子的乡愁。
不同点:《次北固山下》表达了他在异地他乡的热切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的表现出沦落人的孤寂之情。
2、展开想象,用散文化、诗画般的语言,把《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夕阳已渐西下,只在山顶留下半张无精打采的脸,无奈地看着这无精打采的人间。
一抹余晖暗淡地斜洒在枝桠斑驳的老树的枝头。枯藤缠绕着老树,树上的乌鸦,发出几声凄凉的哀鸣,划破黄昏的寂寥,斜阳为乌鸦黑亮的羽翼镀上一层金黄。
潺潺的流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还映出几处人家。一座小石桥静静地站在流水上,像一个老态龙钟的百岁老人,再也经不起岁月的践踏了。
古道漫漫,西风凛冽。路,看不到尽头。在这荒凉古道上,我骑着马,缓缓地行进。几年来,与我朝夕相处的那匹马,经过岁月无情的洗礼,早已骨瘦如柴。经过多年的流浪,它和我都已疲惫不堪。
此时,夕阳正西沉,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我,却仍在外漂泊未归,独自一人浪迹天涯海角,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悲凉。
六、课堂小结
秋思之美,美在意境,美在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孩子们,也许现在的大家对故乡还没有特别的感悟,但有一天,你们背上了行囊,走向了远方,寻找属于大家自己的世界。你会发现,无论这世间多么繁华,都比不上家人欢聚时刻的热闹;无论走过的旅途有多么美丽,你,最喜爱的还是那条归家的小路。所以,孩子们,请珍视我们现在的点点滴滴。因为,若干年后,在那个秋风拂过瞬间或是月亮升起的夜晚,这些往事都将成为我们心中最柔软的伤痛与甜蜜。
七、课堂检测
1、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名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解析】“小桥流水人家”呈现清雅、安适的景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作者羁旅之苦、思乡之情,也是“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A、“天净沙”是词牌,“秋思”是题目。
B、“小桥流水人家”呈现明净,温馨的画面,与游子心境相合。
C、“古道西风瘦马”写出了游子天涯漂泊的辛劳悲苦。
D、这首小令的主旨是表现秋天的悲凉景象。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枯藤老树昏鸦”中三个景物,给人以萧索,寂寞,悲凉的感受。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写沿途所见温馨人家,一扫游子内心的悲凉。
C、“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抒游子的心理感受。
D、整首小令表达了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的感情。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
B.首句有萧瑟之气,第二句又明净纤细,前后不够协调。
C.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最后一句直抒胸臆。
D.全篇无一“思”字,而景物中处处有“思”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8张PPT)
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天净沙?秋思》
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第四课时
(马致远)
新课导入
在中国古代,美人迟暮,文士悲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刘禹锡的诗“自古逢秋悲寂寥”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成语中也有“老气横秋”之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马致远眼里的秋是怎样的,通过本文我们也一起探究探究古代文人悲秋的社会心理。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默写诗歌。(重点)
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难点)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素养)
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并写有小令、套数200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其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背景资料
这首散曲选自《全元散曲》。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执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困窘潦倒的羁旅生活。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充满悲恨的元曲
——《天净沙·秋思》。他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文体知识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是元代的新诗体,分为散曲和杂剧。《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曲”分类
杂剧(戏剧)
散曲
散套:由若干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
小令:只有一支曲子
预习检查
1、点击图片视频朗读
预习检查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读准字音
3、读准节奏,注意押韵
4、全班齐读,读出情感
整体感知
枯
藤
老
树
昏
鸦,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集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农家。
天
净
沙
·秋
思
游子思乡的愁绪
枯藤:干枯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1、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整体感知
古
道
西
风
瘦
马,
(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
夕
阳
西
下,
夕阳(已经朝着)西方落下,
断
肠
人
在
天
涯。
(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在天涯。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西风:秋风。
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1、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整体感知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2、朗读诗歌,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几种景物?
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对全曲有什么作用?
3.小令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4.品味“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5.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6.《天净沙·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几种景物?
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
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这些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烘托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之人的惆怅之情和内心的悲戚之感。
合作探究
2.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对全曲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极其出色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已不难想象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
寓情于景,为最后的抒情作铺垫。
合作探究
3.小令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句。
合作探究
这是全诗的主旨句,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断肠人”的意思是说:因悲伤、思念等让人纠结的情感而断肠,这种情感是会让人产生无尽的痛苦之情的。本来已是“断肠人”的诗人,又流落天涯,漂泊不定,生活无着,真是苦上加苦呀!“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用这样一个句子结尾,加深了诗歌的情感内涵,使人读来愁肠百结,不禁唏嘘!
4.品味“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合作探究
5.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这首小令表现了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以表达的,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合作探究
6.《天净沙·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对比阅读《次北固山下》:
问题一:两首诗歌中各写了哪些景物?作者赋予这些景物什么特点?
《次北固山下》青山、行舟、潮水、海日、归雁
“思念家乡的情感”
《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拓展延伸
相同点:
不同点:
《次北固山下》表达了他在异地他乡的热切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的表现出沦落人的孤寂之情。
都抒发了游子的乡愁。
对比阅读《次北固山下》:
问题二: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结束语:
秋思之美,美在意境,美在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孩子们,也许现在的大家对故乡还没有特别的感悟,但有一天,你们背上了行囊,走向了远方,寻找属于大家自己的世界。你会发现,无论这世间多么繁华,都比不上家人欢聚时刻的热闹;无论走过的旅途有多么美丽,你,最喜爱的还是那条归家的小路。所以,孩子们,请珍视我们现在的点点滴滴。因为,若干年后,在那个秋风拂过瞬间或是月亮升起的夜晚,这些往事都将成为我们心中最柔软的伤痛与甜蜜。
课堂检测
1、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名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C
【解析】“小桥流水人家”呈现清雅、安适的景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作者羁旅之苦、思乡之情,也是“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课堂检测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净沙”是词牌,“秋思”是题目。
B、“小桥流水人家”呈现明净,温馨的画面,与游子心境相合。
C、“古道西风瘦马”写出了游子天涯漂泊的辛劳悲苦。
D、这首小令的主旨是表现秋天的悲凉景象。
A
课堂检测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中三个景物,给人以萧索,寂寞,悲凉的感受。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写沿途所见温馨人家,一扫游子内心的悲凉。
C、“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抒游子的心理感受。
D、整首小令表达了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的感情。
B
课堂检测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
B.首句有萧瑟之气,第二句又明净纤细,前后不够协调。
C.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最后一句直抒胸臆。
D.全篇无一“思”字,而景物中处处有“思”情。
B
精神的三间小屋
板书设计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铺垫烘托
乡
思
萧瑟
荒凉
凄凉
冷清
孤寂
愁苦
温馨
安适
恬静
游子思乡图
深秋暮景图
写景
抒情
断肠
对比反衬
正面
侧面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之
《天净沙?秋思》导学案(含答案)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
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二、自主预习
《天净沙?秋思》
查阅工具书和“预习素材”,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
《天净沙·秋思》,作者
,是
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
、
、
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
”。
2.背景资料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3.文体知识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
。天净沙是
,秋思是散曲的
。
4.文体知识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是元代的新诗体,分为散曲和杂剧。《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5.
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此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
三、合作探究
《天净沙?秋思》
1.《天净沙
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哪句可以作为点睛之笔,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4.“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四、质疑问难
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参考答案:
二、1.马致远
关汉卿、王实甫、白朴
“秋思之祖”。
3.小令
曲牌名
题目
三、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
点拨:“小桥流水人家”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小桥流水人家”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有家归不得,更加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断肠人在天涯。
提示: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3.通过凄清、悲凉、感伤的秋景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之
《天净沙·秋思》达标训练(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枯
téng
(
) shòu
(
)马 断cháng(
)
天yá(
)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昏鸦:________________
②断肠:________________
③天涯:________________
④思: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性默写
1、《天净沙·秋思》中三个名词性短语连排,抓住毫无生气的景物,表现深秋傍晚典型特点句子是:
,
。
2、《天净沙·秋思》中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的句子是:
,
。
3、写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的句子是:
。
三、课内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曲,完成下列各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名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2.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萧条暗淡的气氛。
B.“古道西风瘦马”,描绘出一幅冬风萧瑟、苍凉凄苦的画面。
C.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
D.这首诗句法
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义丰。
3.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2分)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5.这首小令的作者是__________,号___________,元代戏曲作家、散文家。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描写自然景物的不朽之作,被誉为“_____________”,为历代所传诵。(3分)
6.曲中点明季节的词是_____________,点明具体时间的词是______________。(2分)
7.小令中共写了十种事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____________之情。(2分)
8.下列各句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三)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下列对两首古代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渔家傲·秋思》围绕“异”字写出了塞外的萧瑟荒凉,体现了将土们生活的艰苦。
B.“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使沦落异乡的游子更添悲然。
C.《天净沙·秋思》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
D.两首诗歌,一首是宋词,一首是元曲,都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0.这两首古代诗歌皆以“秋思”为题,请指出它们所表达的“秋思”有何不同。(2分)
(四)诗歌对比鉴赏题,完成下列各题。(4分)
【甲】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1.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4分)
1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4分)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答案】藤;瘦;肠;涯
【解析】考查学生汉字的正确书写能力。平时注意汉字的正确书写,注意不要写错
2、【答案】①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②形容悲伤到极点。
③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④思绪。
【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实词的理解。平时学习时注意背记课下注释。
二、理解性默写
【答案】1、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2、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3、小桥流水人家
【解析】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注意“藤”“涯”等汉字的正确书写。
三、课内诗歌鉴赏
1、【答案】C
【解析】“小桥流水人家”呈现清雅、安适的景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作者羁旅之苦、思乡之情,也是“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2、【答案】B
【解析】“古道西风瘦马”,描绘出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画面,不是“冬风”。
3、【答案】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
【解析】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4、【答案】孤寂愁苦,思念家乡。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歌思想情感的感悟能力。《天净沙·秋思》通过抒写秋野萧瑟凄凉的景色,深刻地表现了一个飘零他乡的游子在旅途中思念故乡的寂寞情怀。答到要点即可。
5、【答案】马致远
东篱
秋思之祖
【解析】考查学生的基本文学常识。马致远,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最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音”。
6、【答案】西风
夕阳
【解析】春季一般吹东风,秋季一般吹西风,冬季一般吹北风。所以古代诗歌中的“西风”一般是指秋季。“夕阳”一词点明具体时间的词比较好理解。
7、【答案】羁旅思乡
【解析】《天净沙·秋思》通过抒写秋野萧瑟凄凉的景色,深刻地表现了一个飘零他乡的游子在旅途中思念故乡的寂寞情怀。意思接近即可。
8、【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对古代诗词基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这部分理解错误。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这是伏笔,与下面的三句相映照,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小桥流水人家这种温馨美好的家的感觉,同断肠人在天涯的现实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越发显得断肠人的孤单寂寞。
9、【答案】C
【解析】C项对诗歌的主题理解有误。古代诗人以诗言志,《天净沙·秋思》主要是通过抒写秋野萧瑟凄凉的景色,深刻地表现了一个飘零他乡的游子在旅途中思念故乡的寂寞情怀。
10、【答案】《渔家傲·秋思》表达的“秋思”是身处边寒的征人之情:既有建功立业的情怀,又有功业难成、有家难归的愁绪。《天净沙·秋思》表达的“秋思”是天涯论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羁旅之愁)。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歌思想情感的感悟能力。需要结合诗文内容具体分析。
11、【答案】《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天净沙·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歌思想情感的感悟能力。意思相近即可。
12、【答案】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解析】诗人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这是伏笔,与下面的三句相映照,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原卷)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得分:
________
一、基础知识(3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碣石(jié)
咏志(yǒng)
子规啼(dì)
幸甚至哉(zāi)
B.竦峙(sǒng)
枯藤(kū)
断肠人(cáng)
悬挂(xuán)
C.萧瑟(sè)
天涯(yá)
夜郎西(láng)
瘦(shòu
)马
D.澹澹(dàn)
残夜(cán)
潮平(zhāo)
左迁(qiān)
2.下列对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3分)
A.歌以咏志(用)
风正一帆悬(挂)
B.乡书何处达(送到)
老树昏鸦(傍晚)
C.星汉灿烂(星星)
海日生残夜(升起来)
D.次北固山下(停宿)
古道西风(秋风)
4.对《观沧海》全诗简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借景抒情,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B.全诗呈总分结构,分写的层次为:岛上的树木和百草,海上的秋风和洪波,天上的日月和星汉。
C.诗人勾勒了大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D.诗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表达了诗人观沧海之后的深切感受。
5.下列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听到好朋友王昌龄被贬谪(左迁)到荒远的龙标的消息,遥对着朋友所在的方向,写下了这首诗。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人心,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特别是运用奇特的想象直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
6.对《天净沙·秋思》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名了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观沧海》是曹操写的一首乐府诗。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观海望天,气势恢宏,表达了自己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宽广胸怀和统一中原的伟大抱负。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开头便选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的气氛。
C.《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虽然通篇写景,但是怀乡之情却贯串始终。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六种景物都是秋天所特有的,美丽的秋景衬托着“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的描写,更加突出了秋天风和日丽的景色和作者急欲归家的欢快的心情。
8.课上,语文老师让同学们简介《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朝代等信息以及元曲的相关知识,同学们踊跃回答。下列回答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晓丽回答说:“《观沧海》的作者曹操,西汉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短歌行》等。”
B.培杰回答道:“《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李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C.亦柯抢答说:“《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D.小艺答曰:“一般来说,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体式上又可分为两类,即小令和套数。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的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9.综合性学习(8分)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于2017年初推出的一档经典诵读节目,它以朗读的方式表达情感,在观众心里掀起了阵阵涟漪。《朗读者》期待更多人的参与,让大众特别是青年人,能够与朗读结缘,与经典为伍。
(1)在“母亲节”这一天,你想通过《朗读者》为母亲朗读孟郊的《游子吟》,请给节目组主编写一封邮件,请他同意你的请求。(4分)
(2)如何让《朗读者》办得更好,更贴近生活,贴近观众,请你提两条建议。(4分)
二、课内精读(32分)
(一)阅读《观沧海》,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观沧海
作者:曹操
(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0.全诗紧紧围绕一个__
_字来写,文中又从虚实两个角度写了不同的景物,突出了意境美。实写的句子有哪些?虚写的句子有哪些?(4分)
11.请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4分)
(二)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2.诗人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的?(4分)
13.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诗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4分)
(三)阅读《次北固山下》,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
(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4.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4分)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4分)
(四)阅读《天净沙·秋思》,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6.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4分)
17.这首元曲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三、课外精练(12分)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8.说说下列词语指代的内容。(4分)
龙城飞将:___________
胡马:________________
19.怎么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4分)
20.说说三、四句诗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四、习作(24分)
21.展开想象,用散文化、诗画般的语言,把《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4、《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解析卷)
一、基础知识(2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碣石(jié)
咏志(yǒng)
子规啼(dì)
幸甚至哉(zāi)
B.竦峙(sǒng)
枯藤(kū)
断肠人(cáng)
悬挂(xuán)
C.萧瑟(sè)
天涯(yá)
夜郎西(láng)
瘦(shòu
)马
D.澹澹(dàn)
残夜(cán)
潮平(zhāo)
左迁(qiān)
【答案】C
【解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A项,“啼”应读“tí”;B项,“肠”应读“cháng”;D项,“潮”应读“cháo”。
2.下列对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答案】C
【解析】考查对诗句朗读节奏划分。C项有误,正确停顿: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3分)
A.歌以咏志(用)
风正一帆悬(挂)
B.乡书何处达(送到)
老树昏鸦(傍晚)
C.星汉灿烂(星星)
海日生残夜(升起来)
D.次北固山下(停宿)
古道西风(秋风)
【答案】C
【解析】“星汉灿烂”的“星汉”的意思是“银河”。
4.对《观沧海》全诗简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借景抒情,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B.全诗呈总分结构,分写的层次为:岛上的树木和百草,海上的秋风和洪波,天上的日月和星汉。
C.诗人勾勒了大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D.诗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表达了诗人观沧海之后的深切感受。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诗的结尾“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所以D项说法有误。
5.下列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听到好朋友王昌龄被贬谪(左迁)到荒远的龙标的消息,遥对着朋友所在的方向,写下了这首诗。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人心,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特别是运用奇特的想象直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
【答案】B
【解析】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B项有误,“杨花”,含飘零之感,“子规”,有离别之恨,都能触发宦游异乡人们的凄凉。
6.对《天净沙·秋思》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名了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答案】C
【解析】考查对曲的赏析。C项有误,“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清雅、安适的景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作者的羁旅之苦、思乡之情,也是“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观沧海》是曹操写的一首乐府诗。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观海望天,气势恢宏,表达了自己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宽广胸怀和统一中原的伟大抱负。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开头便选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的气氛。
C.《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虽然通篇写景,但是怀乡之情却贯串始终。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六种景物都是秋天所特有的,美丽的秋景衬托着“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的描写,更加突出了秋天风和日丽的景色和作者急欲归家的欢快的心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D项有误,“突出了秋天风和日丽的景色”“欢快的心情”的表述错误,这首曲抒发了天涯漂泊游子的惆怅凄苦及思乡之情。
8.课上,语文老师让同学们简介《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朝代等信息以及元曲的相关知识,同学们踊跃回答。下列回答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晓丽回答说:“《观沧海》的作者曹操,西汉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短歌行》等。”
B.培杰回答道:“《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李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C.亦柯抢答说:“《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D.小艺答曰:“一般来说,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体式上又可分为两类,即小令和套数。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的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答案】A
【解析】A.错误,曹操是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故选A。
9.综合性学习(8分)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于2017年初推出的一档经典诵读节目,它以朗读的方式表达情感,在观众心里掀起了阵阵涟漪。《朗读者》期待更多人的参与,让大众特别是青年人,能够与朗读结缘,与经典为伍。
(1)在“母亲节”这一天,你想通过《朗读者》为母亲朗读孟郊的《游子吟》,请给节目组主编写一封邮件,请他同意你的请求。(4分)
【答案】(1)示例:我是一名七年级学生,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我想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朗读者》是一个很好的表达情感的电视公众平台,我想借助平台朗读《游子吟》,让母亲能听到我的声音,能在节日那天收到这份特殊的礼物,希望您能满足我的愿望,谢谢。
【解析】(1)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此题实际就是如何让节目组同意你的的请求。首先要介绍自己,然后把你的请求,想借这个平台,让你为母亲朗读孟郊的《游子吟》,表达对母亲的爱,理由写清楚,语言要诚恳
、委婉,句子简洁明了,最后写上感谢的语句即可。
(2)如何让《朗读者》办得更好,更贴近生活,贴近观众,请你提两条建议。(4分)
【答案】(2)示例:多朗读老百姓喜爱的经典作品;节目进行时多与观众互动。
【解析】(2)针对某种情况提出建议,所提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要有针对性。可从如何让节目更贴近百姓方面作答。
二、课内精读(32分)
(一)阅读《观沧海》,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观沧海
作者:曹操
(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0.全诗紧紧围绕一个__
_字来写,文中又从虚实两个角度写了不同的景物,突出了意境美。实写的句子有哪些?虚写的句子有哪些?(4分)
【答案】观
实写的句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虚写的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解析】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这首诗是曹操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前六句写的是实景,而后四句则是曹操的想象,最后两句跟本诗原文没有直接关系。
11.请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4分)
【答案】示例:我喜欢的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喜欢的原因:这句诗采用了互文见义的手法,表面写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实际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他的博大胸怀和豪迈的气概。它的博大胸怀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开放性试题,这首诗有实写和虚写,有动景和静景,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写出合适的理由即可。一般选择“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居多,作者的运用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二)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2.诗人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的?(4分)
13.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诗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12.杨花、子规、明月。
13.示例:①运用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②运用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让明月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③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解析】
1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诗人常借一些具体的意象来表情达意。本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13.体会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最后两句诗中,诗人把明月人格化,说是要明月把自己的思念与牵挂带给朋友,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意。
(三)阅读《次北固山下》,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
(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4.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4分)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4分)
【答案】14.初春。青山、绿水、江春、归雁
15.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这首诗描绘的是初春,从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可以看出。
15.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稍到远方的太阳。两句诗是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
(四)阅读《天净沙·秋思》,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6.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4分)
17.这首元曲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16.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
17.抒发了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解析】
16.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抓住“古道西风瘦马”中每一个字的含义,发挥想象,运用修辞,描述诗句的画面,突出其景物特点。
17.此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三、课外精练(12分)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8.说说下列词语指代的内容。(4分)
龙城飞将:___________
胡马:________________
19.怎么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4分)
20.说说三、四句诗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答案】18.英勇善战的守边将军
外族入侵的军队
19.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20.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将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解析】
18.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结合对诗句意思是理解,把握词语的意思。对于重要诗歌老师一般要求学生多看注释。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19.考查对互文修辞手法的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20.考查对诗歌写作特色的理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四、习作(24分)
21.展开想象,用散文化、诗画般的语言,把《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示例:夕阳已渐西下,只在山顶留下半张无精打采的脸,无奈地看着这无精打采的人间。
一抹余晖暗淡地斜洒在枝桠斑驳的老树的枝头。枯藤缠绕着老树,树上的乌鸦,发出几声凄凉的哀鸣,划破黄昏的寂寥,斜阳为乌鸦黑亮的羽翼镀上一层金黄。
潺潺的流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还映出几处人家。一座小石桥静静地站在流水上,像一个老态龙钟的百岁老人,再也经不起岁月的践踏了。
古道漫漫,西风凛冽。路,看不到尽头。在这荒凉古道上,我骑着马,缓缓地行进。几年来,与我朝夕相处的那匹马,经过岁月无情的洗礼,早已骨瘦如柴。经过多年的流浪,它和我都已疲惫不堪。
此时,夕阳正西沉,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我,却仍在外漂泊未归,独自一人浪迹天涯海角,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悲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