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隋朝兴亡
隋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
建 立 者
都 城
隋朝的统一
意义
时间
标志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589年
581年
长安
杨坚
隋文帝灭掉陈朝
广设仓库
兴建两都
开通运河
含嘉仓粮窖
东都洛阳
隋末农民起义和李唐代隋
李密
李渊
618年,隋炀帝被杀,隋亡;同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
晋阳起兵(617)
定鼎关中(618)
统一全国(624)
(618—626)
唐朝建立:618年;
李渊—唐高祖;国号唐;定都长安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开国
2.贞观之治
(1)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即位(626)
(2)贞观之治
①什么是“贞观之治”?(课本)
(626—649)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a.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b.唐太宗的政治素质。
c.隋的建设和繁荣,为唐朝发展创造了条件。
d.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繁荣的主要动力。
3.武则天的统治
(1)武则天登基
(2)政绩:
A 、重视农业生产;B 、破格用人,发展 科举制度(“自荐”)
C、经济发展,国力上升
国号周
这种做法为庶族地主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方便;同时这些人才更了解社会实际,能提出有效的政治主张,从而巩固统治。
为什么能称帝
(3)评(积极、消极、定论)
积极——承前启后,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
消极—— 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大修寺庙,晚年奢侈腐化等;
七节碑
无字碑
定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位期间,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上升,功>过
4.开元之治——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开元( 713—741 )
天宝( 742—755 )
(1)唐玄宗统治前期的政绩
A.选贤任能,改革吏治;
B.大力发展生产;
C.限制佛教;
D.实行募兵制;
E.大兴文治;
请思考:开元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4
唐朝前期,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空前辽阔。南海诸岛及相关领域纳入中国的版图。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公元647年(贞观二十一年),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开明友善的民族政策
5.民族交融
【思考】为何在盛唐统一多民族国家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巩固?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
①北方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开发了祖国边疆地区。
②交通发达推动中原与边疆往来密切,促进边疆发展。
③唐前期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羁縻府州),加强管理。
贞观初年
贞观年间
大败东突厥,被尊为“天可汗”
打压西突厥,设立安西都护府
唐高宗时期
武则天时期
灭西突厥
设立北庭都护府
(1)唐与突厥的关系
(2)唐与吐蕃(和亲、会盟)的关系
①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友好
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②9世纪中期唐与吐蕃会盟(会盟碑)。
(3)唐与靺鞨(册封)的关系
玄宗靺鞨族部首领强大,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少数民族政权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作
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安史之乱
2.公元755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国号“大燕”,历时八年,史称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1.公元710年,唐睿宗景云元年,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
直接原因:节度使专权;节度使权力不断增大,尾大不掉、内重外轻。
根本原因:政治腐败。
根据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 土地兼并,均田制破坏,赋役苛重,致使封建国家的基础——广大的自耕农大量破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而封建国家的支柱——上自皇帝、王公、贵族,下至一般的官僚地主,早已抛弃了贞观、开元时期励精图治的精神,肆意盘剥,终日尽情享乐……其根本原因在于政治腐败,而安禄山的叛乱正是腐败政治的必然结果。 ——沙宪如:《唐代节度使的再探讨》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削弱唐朝统治力量。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在内地增设藩镇。
朋党之争
2.产生: 唐穆宗时朝廷大臣分化组合,形成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两党交替执政,相互攻伐,史称“牛李党争”。唐武宗时,李德裕高居相位,将李宗闵贬斥流放封州;宣宗时,牛党得势,李党皆被罢斥,李德裕被贬死崖州;宣宗时牛僧孺病死,牛李党争才告结束。
唐文宗为此感慨:“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1. 概念: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不同派别的争权斗争,史称“朋党之争”。
3. 影响:朝廷官员拉帮结伙、使腐败的朝廷更加混乱。
①爆发原因:A.唐朝后明,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B.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再加上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社会矛盾激化。②经过: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一度攻入长安,建立政权。原为起义军将领的朱温降唐,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③影响:黄巢起义尽管没有使唐朝灭亡,却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加速了唐朝的覆亡(1)黄巢起义(2)907年,朱温灭唐(二)黄巢起义(878--884)(三)五代十国
材料一 因之,五代时期,在短短的五十三年中,战争频仍,动乱迭起,政权如走马灯似地更换。用北宋史学家欧阳修的话说,就是:“于此之时,天下大乱,中国之祸,篡弑相寻” “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至三、四岁而亡” “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
——易图强:《五代藩镇动乱特征分析》
材料二 三国时期,三国鼎立,魏地处中原,认为自己是正统,要统一全国。蜀以自己刘姓,认为是汉室宗亲,要恢复汉家旧业;东晋是中原王朝南迁,自己认为是正位,但北方十六国并不尊奉其正统地位;南北朝时期,北朝说南朝是“岛夷”,南朝说北朝是“索虏”,他们都自居为中国,要消灭对方,统一全国。所以说,中原王朝的正朔地位是五代十国割据形态的一大特征。
——戴显群、高学钦:《五代十国割据形态的特征及其对统一进程的影响》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五代十国割据的特点及其意义。
特点:①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②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③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 经济上有一定的发展。
意义:分裂中孕育统一因素。
对后世的影响:①促进人口,尤其是汉族人口的扩大化分布。五代十国时期之前,汉族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江南北部和西域。②重农轻工的思想被冲淡,这为后来宋代的包括科技工艺、金融、外贸等在内的劳动力腾飞,提供了社会基础。③促进民族融合。五代后,“沙陀”融入了汉族,一起走进了后来的宋朝。
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课堂检测
1.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
①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 ②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 ③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 ④都是因暴政而亡的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2.唐太宗告诫巡视州县的官员:“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还规定:“诸非(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超过一定的数量,“坐赃论”。这说明唐太宗( )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推行均田,鼓励垦荒
C.保证农时,减轻负担
D.不兴土木,休养生息
C
3.“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对“安史之乱”的描绘。造成这一动乱的原因有( )
①唐玄宗朝政腐败 ②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 ③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④农民起义的打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