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
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这则寓言故事有着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它描述了一个爱葫芦的人种葫芦时,只知道要葫芦果实,不知道要杀死叶子上的蚜虫,结果什么都没有得到。其中不仅蕴涵了“果实与叶子密切联系”的自然常识,而且更渗透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光看点,要看面”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目标:
认识
9
个生字。学会
8
个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并有收集成语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是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使之乐于并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图片、做成小葫芦的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学习生字“葫芦”。
(
1
)
出示实物“葫芦”,提问:这是什么?(板书:葫
芦)指导分析字形和书写。课件出示:
一(
)葫芦,请学生填空。引导出:今天我们学习第
14
课《我要的是葫芦》板书:我要的是葫芦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1.自己轻声读课文。
读第一遍,要注意读准生字的音,不丢字,不添字。
读第二遍,要注意把句子读通读顺,不好读的句子可多读几遍。边读边画出自然段的序号。(教给学生预习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2.听范读,理解课题。
听范读时要注意,“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是谁说的?什么意思?听后回答。教师指导学生读课题,“我要的是葫芦”带圆点的词要重读,强调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
(三)按自然段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看看有几句话,想想每句话是什么意思,读后说一说。
自己读读第二、三句话,找一找句子中写了葫芦的什么?(板书:藤、叶、花、葫芦)
用了哪些词语写藤、叶、花、葫芦的?(板书:细长的、满了、绿、几朵、雪白的、小、几个),用上这些词语后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用上了“绿、雪白的”你知道叶子和花的什么?(颜色)用上“细长的”、“小”,你知道藤、花和葫芦的什么?样子用上“满了”、“几朵”、“几个”,你知道什么?
叶子茂盛,开几朵花,就挂几个果,这棵葫芦长得很好。)
教学生字:藤
字
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字的?
4..指名看第一幅图说说葫芦长得什么样?
指名读前三句,要把葫芦长得很好的意思读出来。
这棵葫芦的藤又细又长,叶子又多又绿,藤和叶长得好,才能开花结果。可是种葫芦的人只喜欢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请读第四、五句话,然后回答。
要引导学生从句子中的词语“多么可爱”、“每天”、“几次”和第一幅图中种葫芦人的神态两个方面去说。
读全段。把葫芦长得好,种葫芦的人只喜欢小葫芦的意思读出来。
(四)指导书写。
比较”挂”和“哇”这俩个字,教师要从字形、字义、字音这几方面去教学。教师范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让学生结合生字表自己读读生字
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葫芦
一些
挂着
雪白
邻居
奇怪
治一治
自言自语人的表情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葫芦叶子不一样:一是绿绿的,一是枯黄的,还有小孔;
葫芦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那个人不是很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而得不到葫芦呢?
(二)讨论、讲解、指导朗读。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种葫芦的人看见了什么?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他是怎么表现的?(表现包括动作和语言)读后回答。随着学生回答,(板书:一些蚜虫)
指导读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要读出不在乎的语气,声音要轻一点。结合课文引导学生理解“盯”和“自言自语”的意思。(利用插图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盯”字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字的,出示
叮
钉
酊
看字形猜一猜这些字都与什么有关呢?
想象那个人“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是什么样子的?按想象去读那个人是怎么表现的句子。
自己读全段,边读边想:你从种葫芦的人看见叶子上爬了些蚜虫是怎么想、怎么表现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种葫芦的人是不知道叶子长虫和葫芦长得好坏有关系。)
过渡:还从哪里看出他不知道呢?请看下一段。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注意邻居是怎么说的?那个人是怎么回答的?
“邻”字组词
左邻右舍
邻里
指导看第二幅插图,观察他的面部表情之后,指名用对话方式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种葫芦的人说的话。
“什么”是接哪句话说的?他对邻居的话感到怎样?(奇怪)
3.出示两幅图,指导学生观察、比较:
人的表情;
葫芦叶子;
葫芦
学生观察,发现;他奇怪什么?“我要的是葫芦,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就要葫芦,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再读种葫芦的人说的话,读出奇怪的语气。
4.即兴表演。假如你是种葫芦的人或者是他的邻居,你能把课文二、三段的内容表演出来吗?同桌两个人先练习一下,然后指名表演。
过渡:种葫芦的人说得对吗?结果怎样?
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注意看有几句话?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读后回答。第一句意思是:蚜虫更多了。第二句意思是:小葫芦变黄了,落了。(板书:变黄了,落了。)
提问:叶子上的蚜虫更多,葫芦为什么落了?
(三)总结全文。
1.指名读全课,思考:种葫芦的人一心希望小葫芦快快长大,为什么小葫芦一个个都落了呢?他错在哪里?
读后回答思考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初步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2.指名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书写生字。
1.指导认清难字的字形,并指导书写。
重点书写
怪和慢字
他们偏旁相同
正确理解竖心旁的书写顺序2.“言、治、慢,棵”可让学生独立分析字形,看字帖练习写。
(五)拓展性学习。
这个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不管叶子上有没有虫,他不懂虫—叶子—葫芦之间的联系,也不听邻居的劝告,结果小葫芦一个一个地都落了。这时,他会怎样想呢?
指导学生续编故事:大家想一想,一棵葫芦从发芽到成熟,还会遇到哪些危害,还需要为它做些什么呢?
“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
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编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营造轻松的氛围,训练学生的语感,让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创造性也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