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2017秋)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 1.1 认识水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科版(2017秋)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 1.1 认识水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7-21 19:3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邹容小学
科学
曾靖瑜
认识水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观察水的形状”、“哪个容器盛的水多”两个实验活动,得到水“有一定体积但无固定的形状”的基本物理性质,并在过程中训练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掌握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在认识水之后,之后进一步了解水的流动有力量、溶解性、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以及懂得保护水资源。
本单元“奇妙的水”与之前“身边的动植物”与“土壤”有紧密的联系,自然界的生命包括动植物都离不开水和土壤,土壤中也含有一定量的水。第五单元的“空气”同样是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从生命到物质,各个单元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本单元重点渗透的科学探究思维和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信息的能力将在后续的学习中得到提高和应用。
学情分析
我们生活在江边上,每天也要与水打交道,学生对它很熟悉。水有形状吗?我判断回答有、没有、不清楚的学生都有。而实验就是最好的方法,不但可以求解未知的事情,也可以证实或否定学生的想法。本次课的特点就是逻辑性和趣味性并存,重直观感知,动手动脑进行科学探究是线索。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学会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
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能用绘图、文字等方式对观察水的形状实验进行描述
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方案并实施,比较得出较优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科学要大胆猜测、小心求证
积极思考实验方案
体会到借助工具比感官更准确有效
科学知识
明白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教学重点
1.了解科学探究的步骤
2.明白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教学难点
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方案并实施,比较得出较优方案
课型
实验课
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水、水槽2、塑料袋1、烧杯2、不同形状的容器若干、漏斗1、不同体积的量筒若干、量杯若干、胶头滴管若干、最小量程的量筒若干
教学流程
(
提问:对水的认识有哪些?
了解学生原有知识
)
(
用谜语引出新课:认识水
)
(
提问:关于水,有哪些问题?
活动一:研究水的形状
)
(
介绍科学探究的步骤和思路
猜想水有无形状
)
(
请学生设计实验方法并口头表述
)
(
实验:
1.
用手挤压装水的塑料袋
2.
将水倒进不同形状的容器
)
(
活动二:比较水的多少
)
(
结论:水无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
)
(
请学生设计实验方法,全班交流
)
(
先请学生猜想结果
)
(
讲解并演示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
介绍体积单位:毫升
)
(
引入量筒和体积测量的概念
)
(
认识滴管,强化毫升的概念
请学生用量筒比较不同体积的水
)
板书设计
教学进程
教学程序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猜一道谜语:风吹皱面皮,火烧就生气,利刀切不断,斧砍无痕迹。
(打一自然物)
谜底:水
我们就住在江边上,每个人的生活也离不开水,要洗衣、做饭、洗漱等等。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四单元:奇妙的水。第一节,认识水。对于水,同学们有哪些认识?
(提示:一看、二闻、三尝、四触摸)
思考并回答水的性质
了解学生原有知识
过渡
关于水,同学们又有哪些问题?
活动一:选择水的形状进行探究
举手回答
引入探究题目
介绍
科学探究
介绍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思路,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实验探究:观察、实验、制作等
得出结论
(渗透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态度)
水有无形状呢?鼓励学生举手交流自己的猜想,可说出自己的根据,
在本子上
记录
将自己的猜想填在“作出假设”的后面
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方法和主线,重点介绍,以后还要不断渗透这种思维。
探究水有无形状
如何来证明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法(简便、安全),可以举手跟同学们分享。(可以选择学生提出的正确的方法进行实验)
(如果实在没有,可直接进行实验1,再让学生思考其他的方法,发散思维)
思考、交流
鼓励学生思考
实验1
实验1:用手挤压装水的塑料袋
(可先拿出塑料袋或气球,请学生猜测实验方法和现象)
教师演示,并走到座位,让每位学生动手感受,再请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思考、观察、动手、回答
材料易得、实验简便、现象明显
实验2
还有其他的方法可证明吗?
实验2:将水倒进不同形状的容器
(可先摆出不同形状的容器,请学生猜测实验方法和现象)
请学生作为小助手,将水倒进容器中,注意尽量不要把水洒到外面,保持桌面的整洁。
让学生用彩笔画出水的形状。
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不一定答得全,引导补充)
1.水的形状与容器的内部形状有关,自身没有固定形状
2.水面总是平的,不倾斜
3.水要占据容器一定空间

引出体积这个概念
体积:物质或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思考、观察、动手、回答
锻炼学生观察、思考、表述的能力
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经过分析,得出结论: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得出结论
锻炼学生归纳、解释的能力
活动二
活动二:比较水的多少
拿出两个分别装有水的不同容器。
让学生猜测哪个容器盛的水多?
猜测还需要做实验来证明,这才科学。
请学生设计实验进行证明。
猜想、思考、分享
调动学习兴趣
比较水的
多少
将两个容器中的水分别或先后倒在同一直径或同一个容器中,比较水柱的高度。进行演示操作,请学生当小助手。观察后得出结论。也可以操作其他方法。经过这样一番比较之后,我们知道目测并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借助工具更有效。
观察、动手
思维过渡
过渡
容器1里的水比容器2里的多多少呢?怎样科学地描述呢?水的体积该怎样测量呢?可以使用量筒或量杯作为工具。
学习量筒的使用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量筒。量筒的单位是毫升,它是测量水(液体)体积多少的国际单位名称,就跟测量数量的单位是个、条,测量重量的单位是克是一样的道理,它用符号“mL”表示。同学们的饮料瓶上往往会标注饮料的体积是多少毫升,比如600毫升(拿起同学的饮料瓶)。
量筒上有很多刻度线,同学们手里拿的是200毫升的量筒,之所以这么称它,是因为它最大能够量200毫升的水(手指向最高的刻度线),所以称这个量筒的量程是200毫升,即最大值。
量筒上有很多的刻度线,那么一格代表多少毫升呢?(提问)
那么如何正确地使用量筒呢?
1.水该怎么倒?一手扶烧杯,一手扶量筒,将量筒稍微倾斜,烧杯的嘴靠在量筒的筒口。
2.在读数的时候,应该怎么看呢?
视线要与水面齐平,以减小误差。(演示)
3.同学们会注意到它的材质是?玻璃。所以使用时要轻拿轻放,我们要爱护实验室的公共器材,如果不小心弄碎了,要示意老师,以免划破手指。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受“毫升”的概念,我们用胶头滴管向量筒中滴水,看1mL水大约有多少滴?注意滴的时候,滴管口不要碰到量筒。
通过实验知道1毫升水约是20滴。
如果还有时间,可请同学上台分别量10、50、100、150毫升的水,倒入烧杯,感受水的多少。(注意视线与水面齐平)
观察、思考、联想、操作
让学生认识量筒,学会使用量筒,进一步明白借助工具比目测有效,并对毫升的概念有感受
教学反思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