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说出与“狼”有关的成语
狼贪虎视 狼心狗肺 狼烟四起 狼贪鼠窃
狼子野心 如狼似虎
如狼牧羊 声名狼藉 鼠窜狼奔 引狼入室
狼狈为奸 狼吞虎咽 鬼哭狼嚎
蒲松龄(1640-1715):
清朝著名小说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山东人。著有《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房,“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全书491篇,多以鬼狐故事,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表露作者的思想。
听朗读
注意听清字音和朗读停顿,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 号,并思考: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朗读指导:
读准字音 读出重音
读出节奏 读出情感
合作朗读 疏通文意
品读课文 读出韵味
朗读课文 学生表演
请同学们思考
1、文中是怎样写狼的“黠”的?
2、屠夫是如何与两狼展开搏斗的?从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在生活中若遇到象狼一样的坏人时应该怎么办?
根据下面画面
背诵课文
一屠~~~~~~~止有~~~~~途中~~~~~缀行~~~~~
屠惧~~~~~一狼~~~~~复投之~~~~~骨已~~~~~~而两狼~~~~
屠大窘~~~~~~顾野~~~~~~苫蔽~~~~~~屠乃~~~~~~持担~~~~~~眈眈~~~~~
少时~~~~~~其一~~~~~~目~~~~~~意~~~~~~屠暴起~~~~~~
方欲行~~~~~~~一狼~~~~~~身已~~~~~~屠自~~~~~~乃悟~~~~~~
请大家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
作业《狼》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介于精读课文与课外阅读之间,成了桥梁性的教学材料,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半独立阅读。因此,教学《狼》这篇课文,我准备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安排“合作”的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得的学习经验来学习这篇文章。我是在初一刚入学的学生中上这一堂课,在小学,他们已经学习了几篇文言文,本学期的《童趣》也已学完,有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准备分三个阶段落实:一是预习。二是课堂学习。三是课后作业。
预习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并记忆这些信息;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把课文读通顺,把文意弄明白。这为课堂学习奠定了基础。
课堂学习阶段,一是让学生积累词语,包括含“狼”的词语和文言实词虚词及活用词语;二是让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翻译;三是让学生领悟课文的主旨,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多元认识事物,培养学习辩证的思维能力。课堂学习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引领,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课后作业阶段,是对课堂的有效延伸。背诵和默写全文,是对知识的巩固;拓展阅读《狼》三则的另两则,是对课堂知识的发展。
这一教学思想,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理解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有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受到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熏陶,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能力的提高,使语文学习开放而充满活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生词,积累文言词汇。
2.朗诵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1.熟读成诵。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
2.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3. 推荐阅读,让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辩证地认识狼,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及立体思维的习惯与能力。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和熟读成诵能力。
教学难点: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和记忆。
课前预习:
1. 查找作者蒲松龄的相关资料。
2. 利用工具书,帮助自己解决字词问题,力争把课文读通顺。
3. 结合课文注解,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课堂学习:
一、 狼图导入,积累词语
出示狼的图片(插入狼嗥),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狼的看法或者,所听到的周围的人对狼的评价。
请同学们说说带“狼”字的词语,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及“立体教学法”提倡的“信息互动”、“资源共享”、“立体交叉”、“综合利用”等教学手段,把图片和音乐作为本文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开课伊始就全情投入,取得“成功一半”的良好效果。
说带“狼”的词,一是先入为主,暗示本文的主旨,二是潜移默化,强调积累的重要。
二、记忆作者,略知作品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
【设计意图】
必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性的东西,要求学生一定要熟记,没有别的窍门,只是记和背。
三、 个性阅读,读通文本
1.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3遍,把课文读通顺。
2. 检查同学朗读课文的情况,对比较难读顺的地方,老师范读。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缀zhuì 窘jiǒng 苫shàn 蔽bì 弛chí 眈dān
瞑míng 隧suì 尻kāo 黠xiá
【设计意图】
这是学习古文最基本的要求,不把文章读通读顺,就不可能进入理解和感悟的环节。
四、 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1. 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对照注释,能把课文的大致意思弄明白即可。
2. 请几位同学把这个故事复述一遍,如果有复述不清楚的地方,教师相机提醒。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能力——学会利用现在资源去辅助自己的学习,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五、 细读课文,理解文章
1. 请同学们各自读课文,边读边在不能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下面注上自己喜欢的标志。
2. 同学之间疑问互解。
3. 向老师提出不明白的词句。
4.教师结合同学们自学互学及提出疑问的情况,迅速归纳整理,对重要的内容,学生容易出错容易忽略的内容再以提问的形式加以强调和强化。
【设计意图】
以上4个小环节是自成一体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我校主张的教学方法,这与新课程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谋而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器官,全面自学之后,再同学间合作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后,许多知识都稔记于心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方法比老师“填鸭式”地“我讲你记”更有效。然而,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第3和第4点弥补了这一缺陷,通过师生互问作进一步的探究,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以保证学生把课文弄懂弄通。
(1)词语方面:
①重点词语要结合课文句意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如以下词语:
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 驱;追赶。 窘:困窘。
恐:害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突然。 毙:杀死。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止:有两讲—— 一为“只”;另一为“停止”
②有些词语用的是其引申的意思,要提醒学生注意,如:
缀:原意是连结,文中意是紧跟。
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③一词多义:
止: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 “一狼得骨止”
意: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 “盖以诱敌”
前: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 向前 “狼不敢前”
④词类活用:
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
(2)句子方面
重要语句翻译:
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恐前后受其敌——(屠户)恐怕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
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犬坐一一像狗似的坐。洞其中——在其中打洞。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也是很狡猾的了,可一会儿功夫两只狼先后毙命,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应该说是本课的重点部分。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有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对古文而言,对词语的理解,对句子的翻译,向来是学习古文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最基础的一环,对学生今后古代汉语的学习起作奠基的作用,不可轻视。虽然本文篇幅较短,内容也并不难懂,甚至可以说是同学们喜欢的、感觉趣味无穷的短文。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篇文章字词、句式难点很多,语言障碍相对比较大。所以,我设计了这些字词句的理解环节,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并掌握古代汉语的一些语言习惯,为学生今后学习古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 理顺思路,体会中心
1. 填下表:
狼
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经过
故事的结果
课文的文眼
文章的主旨
2. 指名说一说文章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迪?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弄懂本文记叙的顺利,并梳理故事情节,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感知和记忆,由此概括本文的主旨,并让学生就事论事,有感而发。这样,既训练了学生分析与概括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 拓展延伸,辩证思维
1.提问:除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2.出示文章《母狼的智慧》让同学们阅读,谈谈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对狼有什么不同的认识?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到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基于这一理念和立体教学法提出的“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多方面、相交叉的师生互动”教学思路,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强调的是老师与学生,社会与师生之间相互教与学。这一环节,老师提出新的学习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由课本知识迁引到课外知识,抛开本文作者的写作主旨——对狼的抨击、耻笑等思想意识,让学生通过阅读从另一个方面认识狼,评价狼,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辩证思维的能力。
八、推荐阅读,开启智慧
《狼图腾》 《狼道》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上一环节的延伸,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方法和能力。
九、课后作业,巩固落实
1.背诵并默写这篇古文。
2.找出《狼三则》另两则阅读并能初步理解。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能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
附录1:《狼》教学反思
尊重个体,品味“生本”
——《狼》教学反思
《狼》这篇小说似乎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宠儿”——二十多年前(或许更早)我读中学时,这篇文章就被选入了中学课本,我教书以来,也发现这篇文章受到了许多语文老师的青睐——不少老师都选这篇文章作为上公开课的教材。
的确,从文言知识着眼,蒲松龄的《狼》,是集词类活用、句读、一词多义等许多标志性文言知识于一体的典范之作;就文章内容而言,既有故事性,又有趣味性,正切合学生的阅读口味,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热情。学习这篇文章,学生会感觉到轻松愉快。虽然如此,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仍然在备课、教学设计、课堂表现等方面作了极大的努力,以求课堂形式的完美,内容的丰富及效果的显著。窃以为,我执教的这堂课,是一堂有创意,有实效的课,其成功的秘诀在于这堂课渗透了我“尊重个体”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充分尊重学生,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立体的思维方法,多元解读文本的习惯。
概括来说,这堂课有以下几点可取之处:
一、 教材解读多元
一堂课要上得精彩,老师的备课是关键,而备课的好坏,是由老师对教材的解读决定的。老师如果不理解教材,或者对教材理解得不够透彻,那就无法给学生一个精彩的课堂。
为了上好《狼》这篇课文,我在解读教材方面化了很大的气力。
1. 宏观读《狼》,丰富教材内容
在备课之前,我找到了《聊斋志异》这本书,重新阅读了其中的许多文章。这本书取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谈狐说鬼”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法,其实,是一种“借物抒情”的方式,来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有力批判。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情节曲折离奇,结构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可读性非常强。
蒲松龄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的明末清初。他出身小地主小商人家庭,可以说,他一生是怀才不遇的,满腹实学,屡不中举,到了71岁,才考得了贡生。于是,他的满腹牢骚,只好在“聊斋”中用他“志异”的方式去排解。
在教学中,我通过布置预习、课堂分析及课堂作业等形式,巧妙安排学生了解以上知识,这样,《狼》就不只是单纯的一篇二百来字的小说了,它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学生进入了这个系统,就扩大了阅读面,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辩证思维的能力。
2. 微观读《狼》,把握教材主旨
对于《狼》这篇小说本身,我在教学中重点引领学生对字词的意思及活用的方法进行点拨,只所以说“点拨”,是因为,学习这篇文章,我采用的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方法,注重学习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习惯的培养。这也正是这堂课的精妙之处。
一篇课文离不开主旨,文章主旨是什么,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有着重要的意义。初读《狼》,学生很容易在课文中找到最后作者感慨的那句话,那作者所要表达的文章的主旨。可是,读了《聊斋志异》,读了蒲松龄,再读《狼三则》,继而细读课文《狼》,对《狼》的理解和感悟便不只是停留在作者表面所表达的主旨——“狼亦黠矣……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我们更会全面宏观地去深究文章的主旨,并培养学生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学生今后阅读,就能够多维度思考和感悟了。
从《狼》这篇课文本身,有的学生读出狼跟屠夫斗智斗勇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聪明和机灵,特别赞赏和肯定。我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与感悟,这也正是我所期望的。
二、 教学过程精彩
古文相对于现代文来说,是枯燥而晦涩的,学生学起来非常困难,很多学生一听到上文言文就害怕。为了解决这个头疼的问题,我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就特别注意让课堂充满趣味性。例如《狼》这篇课文我采取的导入方法就特别生动有趣:
我首先播放了一组狼的图片,这些图片都是狼的特写,或眦牙咧嘴,或眼露凶光,或仰天长嗥,或疾驰如风……图片最后,我还配了狼的一声长嗥,幽远而恐怖。同学们很快就被这组图片吸引了,发出了不同的嘘声,纷纷议论狼给自己什么样的感觉。这时,我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谁能说出含有“狼”字的四字词语?在同学们充分发言后,我把这些词语归纳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同学们自己去分析比较词语的特点。同学们很快就得出了结论:含有“狼”字的词语,一般都是贬义词。狼的反面形象特征已经不言而喻了。这正是课文所要表达的主旨。
这一良好的开端,使接下来的课进行得非常有序而活跃:读通文章环节,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摇头晃脑,读到有趣的情节时,有些同学还忍俊不禁,样子非常好可爱。理解字词环节,同学们三五一群互问互答,又是查看注解,又是翻阅参考书,不少同学也举手提问老师。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自学的成就感,也有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更培养了学生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在此基础上,我把一些学生可能通过自学和合作学生也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学生的学习效果就理明显了。
当我觉得这篇课文学生基本掌握了之后,我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本文的主旨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希望你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有自己独特的领悟力,你能读出跟别人不一样的感悟吗?为了启发学生思维,我发给学生一篇散文《母狼的智慧》,让学生阅读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我还推荐同学们去阅读两本书,一本是《狼图腾》,一本是《狼道》。这两本书能让读者从不同方面去认识狼,了解狼。这一环节是课堂的升华。
狼是聪明的动物,它们有许多优点,诸如团队精神,诸如耐心与信心,诸如勇敢无畏……这些都是人类应该学习的品质。当然,这一环节的安排,不仅是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事物,一切的事物,都有其对立统一的两面,欣赏其可取的一面,包容其不足的地方,做人,心胸才会更博大。
三、 教学效果显著
《狼》这篇课文讲完之后,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检测,从文学常识到文言知识,我发现学生掌握得比其它课文更扎实,连一些比较难懂的活用词语学生也普遍记得非常牢固,足见学生学习这一课是用了心思的。更为可贵是,学生在阅读了我推荐的《狼图腾》和《狼道》这两本书后,都纷纷跟我谈阅读的感受:《狼图腾》让他们重新认识狼,重新审视狼;而《狼道》让他们悟出了一些生活的道理和人生的意义。
教学这篇课文,我没有简单的说教,无论从备课、上课还是课外作业的布置,都是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希望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领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多元分析,多维感受,既要就事论事,也能从文本中跳出来,超出文本,感悟文本之外的东西。
不足之处:
当然,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教学过程中,因为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的水平能力基础不同,学习的自觉性也不一样,所以,其实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我发现好的同学其实在自学环节已经掌握了的东西,而基础不太好的同学还不知所措。因此,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最后结果是两极分化,跟得上的同学很愉快,跟不上的同学很茫然,最后,老师还得在课后花很大精力帮他们补上。
有喜也有忧,但不管怎么说,教学这篇课文,整个教学过程都是趣味性、自主性、扎实性、探索性的统一,既有趣味又有实效,不失为一堂好课。
附录2:《狼》作品解读
以文为本,多元解读
——蒲松龄作品《狼》的解读
(原创)
《狼》是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故事。这篇短文,可以说是把古代汉语的精炼发挥到了极致。本文篇幅很短,二百多字,却让人读后余味无穷。
本文主要采用叙述的手法,把“一屠”与“二狼”的斗智斗勇描述得一波三折,精彩纷呈。在课文最后发表了作者的感慨“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这种写法非常干练、清爽,节奏明快,有诗的隽永也有音乐的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
《狼》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狼三则》都是写屠户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写了狼的贪婪,第二则写了狼的狡诈,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在阅读了三则故事之后,再阅读本文时,我就特别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一、 宏观阅读,回归主旨
在备课之前,我特意找来《聊斋志异》,对其中一些重要的篇目再次阅读。《聊斋志异》不愧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精萃,令人百读不厌,趣味无穷。书中收集的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情感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由此可见,《狼三则》作者也是当作“奇异的故事”来写的。
《狼》这篇文章被选入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是以“动物”为主题,学习重点是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
不难看出,作者的意图是通过屠夫与狼的斗智斗勇这一故事的描述,表达他对屠夫勇敢无畏精神的赞赏,而对狼“貌似”聪明的“变诈”不屑与耻笑。
而编者的意图却是,通过这篇文章及其它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在读文中认识狼,认识大自然,并希望通过认识动物、认识自然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编者的思维当然不只停留在作者的“止增笑耳”这一狭隘的认识上面。
阅读了蒲松龄的生平简介之后,我对《狼》的解读便多了一些主观性,我更觉得,蒲松龄结尾所说的“止增笑耳”笑得并不轻松。
蒲松龄一生科场失意,落魄于社会底层。他从二十来岁开始创作《聊斋志异》,到40岁初步完成,他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融进了这本书中。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序言中说:“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可见,他在书中寄托了自己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之情。作者在奇异趣事中寄寓了爱恨悲喜,就《狼三则》而言,作者把自己视作如屠夫一样的弱势群体,而把狼视作强势的权贵。无法改变现状的他,只好把“不示弱”寄托在他的作品中,让屠夫来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这篇文章时,我觉得应该强调“理解文中狼的本性和屠夫心理、行为变化的过程”,即就事论事——让学生回归到文本本身去理解去感悟。
当然,阅读是个性化的思维过程,学生阅读时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比如说,学生可以从狼对付屠夫的方法中,读出狼的聪明。这是一种灵性,是狼所独有的。这样的感悟是告诉我们,即便是如狼这样可恶的动物,也有它们值得大家学习的一面。
二、 剖析情节,拓展思维
《狼》是文言短篇小说,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非常明显。“遇狼”是故事的开端——“一屠晚归……途中两狼,缀行甚远”;“惧狼”是故事的发展,因为“惧”才两次投骨,想打发狼,但狼吃完骨头后仍紧追不舍,屠夫的迁就、狼的贪婪表现得入木三分;“御狼”是故事的发展,屠夫情急之下选择斗争,由被动转入主动,而狼也不想善罢甘休,于是,双方形成对峙局面;“杀狼”是高潮和结局,屠夫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跃然纸上。
文章最后是作者的议论,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环环相扣,简洁明了。
然则正因为“简洁明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才会出现一些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我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作了一些更为细致的工作,不光是讲解课文上已经有的东西,还要教会学生养成一种阅读的敏感性,就是善于发挥想像,拓展思维。
如“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这句话,可以在“晚”字上点拨,让学生去联想,究竟多“晚”?“晚”给屠夫带来什么心理压力?“晚”的自然环境可能是怎么样?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学生丰富环境描写,增强对文本的感悟。
“缀行甚远”到底是多远?“甚”写出了什么?……
这种思维的拓展,既训练了学生对文言文“以简驭繁”特点的领悟,又丰富了学生的想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这篇简短的小说,内涵极为丰厚,文本解读无极限,正所谓“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思想有多远,解读就有多深,课堂的深度和宽度也是由我们解读文本的尺度来决定的。
精彩的课堂,需要这种多元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