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我若为王
聂绀弩
作家简介
聂绀弩(1903-1986),现代作家,著名诗人,杂文大家,夏衍认为“鲁迅以后杂文写得最好的,聂绀弩为第一人”。不过他最为人称道的文学成就,还是他在逆境中创作的旧体诗词,以其独特的情感和艺术感染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以至在诗坛上有了“聂体”之誉。
释题:
1、若:假如、假想
2、我若为王,将怎样?
朗读全文,思考问题:
我一旦为王,将会出现哪些情形?
我妻
王后
是个娼妓
尊贵,
被捧
我子
王子
是个白痴
尊贵,
被捧
我女儿
皇亲国戚
我亲眷
公主
丑陋
顽劣
贵人,
被捧
这个世界就变成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呢?
1、无德与有德不分
2、无能与有能不分
3、丑陋与美丽不分
4、顽劣与高贵不分
有趣 黑白颠倒
我为这样的世界的王,我将发生什么变化呢?
没有任何过失
没有任何罪行
没有人敢呵斥
没有人敢抬头
看不见真正的表情
听不见真正的声音
单调、寂寞、孤独
姓名改作“万岁”
我的话都是“圣旨”
从本质上说,这是什么样的王?
我不过是个奴才的首领
这样的王权应不应该批判、消除?
批判、消除
如何消除王权?
杀死奴才
铲除奴性
可见是明君
是暴君还是明君?
本文批判的矛头指向什么?
王权意识和奴性思想
“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这句话前后有矛盾吗?怎样理解两个“王”?
不矛盾
我若为王,将铲除一切奴种,那样“我将没有一个臣民”,当然也就“将终不能为王”。但我捍卫了人的尊严与独立思想,维持了自己鲜明的个性,我将是一个更加鲜明而独立的完人。这才是真正的“王”,也就是说是“古今中外最大的王”。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的尊严和独立思想的崇尚和追求。没有奴才与君主,人人平等,大家都可用最真的面目示人,没有虚伪,没有欺骗,人们充分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
作者最后呼唤的是什么?
真的人性,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民主、平等,呼唤的是一群没有奴性的人。
现实意义
本文写于民国,今天我们又重提此文,那么是不是现在人们还存在着这种奴性意识呢?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表现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事情呢?
现实意义
1981年十月,湖南桃源出了一个李皇帝;十一月,四川达县出了个朱皇帝。李皇帝自称名字上了天书,注定有九五之尊。朱皇帝的来头更大,自称是“玉皇大帝”下凡。这种公元前就已流行一千多年的君权神授论,到了20世纪80年代依然保持蛊惑人心的魔力。据说,朱皇帝登基七天,纳了十多个“娘娘”。李皇帝尚未登上大宝,已有人贡上亲生女,跪奏收为“皇妃”。后来,两位“皇帝”落入法网,严明正身,原来是两个诈骗惯犯。
延伸拓展:
河南渑池县法院开庭审理卢氏县原县委书记杜保乾时,当听到杜保乾不顾法庭制止,大声发表与案件无关的言论时,多次向杜保乾行贿的卢氏县公安局副局长邹某不顾法庭纪律鼓起掌来。被当庭拘留的邹某向执行法警解释说,他听领导讲话就鼓掌已经习惯了。
——《宁波日报》
作业:
回忆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或看过的影视作品等,联系当今现实社会,放眼世界,谈谈给你印象最深的“奴才”形象,并加以评价。
谢 谢《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全文内容,认识本文思想的深刻性。
2、体会本文隽永幽默、机敏便捷、辛辣深刻的语言。
重点难点
1、大开大合(亦称“欲擒故纵”)的结构与思路。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揣摩体会“幻想虚拟式”的写法。
学法导引
1、从本文“大开大合”的结构入手,理清全文思路,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
2、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
聂绀弩杂文语言隽永幽默、机敏便捷、辛辣深刻。这种艺术效果的产生当然不只是作者对遣词造句的考究,关键还在于其语言是饱含着思想与激情的有生命力的活语言。所以,注重语言的形式、思想和感情是优秀文章的前提,是我们写作文章的借鉴。
教学过程
一、 作者是怎样构思全文的?
明确:文章构思新颖,由一部电影片的名字作引子,作者首先假设“我若为王”以后的种种情景,指出“我”将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没有任何过错,听不到任何反对的声音。然而接着“我”却突然悟到:“我生活在这些奴才的中间”所以“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而已。这里作者隐藏着这样一个观点——皇权和奴才是一对双胞胎,后者是前者生存的基础。因而,作者以满腔悲愤的心情写到:“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这里,作品由对皇权意识的形象化批判转入对奴才思想的抨击,文章正是从一般人思考止步的地方起步的,因而其思想性显得更尖锐、深刻、不同凡响。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指出世界上没有了奴才,“我”终于不能为奴才们的首领,那么“我”和所有的人都变成了“真的人们”了。对这种景物,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字里行间,充沛着一种不可辩驳的力量。
卡片:聂绀弩(1903-1986),现代作家。湖北金山人,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曾以耳耶、萧今度、迈斯、悍膂、淡台、灭暗等为笔名,创作大量的战斗杂文。
二、 文章先描写“我若为王”的假定事实,后引申议论,这里作者用了一种怎样的行文战略?
明确:课文先揭示了“我若为王”后的 “假定事实”——我的妻子,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个娼妓,那时侯,她也依然是王后;——我的儿子,纵然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白痴,也仍然是太子或王子;——我的女儿,我的亲眷,无论他们怎样丑陋,怎样顽劣,怎样……三者的的结果都一样——“会被人们像捧上天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我呢——更不用说,没有任何过失,没有任何罪行,看不到真正的面孔,听不到真正的声音……这种种情景,正是为下文正面展开议论和提出批判作铺垫。这里作者设想“我若为王”后出现的情景,从妻子到儿子到女儿,再到自身,把“势”蓄得很足。但这仅仅是手段。作者真正的目的却是——先把“我”推向虚幻的顶峰,然后一把拉下来,示其本相,加以批评,所谓“抬得越高,摔得越重。”这就叫“欲擒故纵法”。
卡片:聂绀弩作品:《历史的奥秘》、《蛇与塔》、《早醒记》、《血书》、《二鸦杂文》、《寸磔纸老虎》、《海外奇谈》。
三、 文中涉及的“王权”与“奴才”有何关系?
明确:“王权”与“奴才”的关系,说白了就是“主人”和“狗”的关系。“主人”就是“主人”,“狗”就是“狗”,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所以说“王权”与“奴才”是相对对立的。掌握王权的人是统治、管理“奴才”的一方,而“奴才”要愿意接受统治、管理的一方。王权要求“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奴才”只能是,也永远是被要求的另一方。
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王权”是建立在“奴才”的地基之上的,而“奴才”正是王权思想赖以生长存在的温床,因而说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
卡片:奴才:指甘心供人驱使,帮助作恶的人。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明确:在上文中,作者对于王权和奴才这一对“孪生子”表示了深深的憎恶和愤慨。“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作者在这里又翻出一层意思,认为奴才比王权更可怕,它是王权思想赖以生存的温床,因而要“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斩钉截铁地表示铲除一切奴种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语言的犀利和思想的深刻。
课外作业 :
阅读《读本》中的杂文两篇,并写一篇读后感。
巩固练习
1、注音或写字。
呵( )斥 谄( )媚 顽劣( ) 畏xǐ( ) 悲qī( ) 亲juàn( )
2、请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在下列括号中填上相应的词语。
没有人敢呵斥我,( )我,除非把我从王位上赶下来。但是赶下来,就是我不为王了。.......我将看不见一个人的脸,所看见的只是他们的头顶或帽盔;或者所能够看见的脸都是谄媚的,( )的,快乐的时候不敢笑,不快乐的时候不敢不笑的脸。我将听不见人们的真正的声音,所能听见的都是低微的,( )的,畏葸和( )的,......
3、本文以“我若为王”这种幻想虚拟的写法,大开大合,畅快淋漓。文中“大开”的部分是哪几段?起什么作用?“大合”的部分是哪几段?揭示了几方面的深刻含义?
答:
4、本文在文体上属于杂文。杂文具有哪些特点?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最为犀利、幽默?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呢?为什么要捧我的妻,捧我的儿女和亲眷呢?因为我是王,是他们的主子,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
我是民国国民,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使我深深地憎恶一切奴才或奴才相,连同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们,请科学们不要见笑,我以为世界之所以还大有待于改进者,全因为有这些奴才的缘故。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我将没有一个臣民, 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
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 ,却也真地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万岁,万岁,万万岁!”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
5、下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
答:
6、文中所说的“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是否和“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一样?请作简要说明。
答: (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
7、“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 ,却也真地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 这句话前后矛盾吗?请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答:
8、“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一句中“真的人们”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答:
拓展创新
别 人
金蚕子
他是个很普通的人,他的家庭也是个很普通的家庭。可他却是很多人的偶像,他的家庭也是很多家庭的榜样。
人们都羡慕他。
人们一聚在一起就说他命好,一出生就有个有钱的爸爸,细心的妈妈,祥和的家庭。人们感叹他幸运,生的好看,声音也好听。人们还说他穿什么都好看,甚至说他哭也哭的像回事。
人们总抱怨不如他。
人们一聊家常就聊到他。说他找了个好工作,娶了个好老婆,生个女儿比自己的漂亮,生个儿子也比自己的聪明。人们说这些时眼睛直发光,然后就摇头叹道:“我怎么就样样不如他 ”
人们甚至开始嫉妒他。
每当夜深人静时,人们心里就默想:怎么好事全发生在他身上?要是我是他就好了。于是次日便问他:为什么好事全被你撞上了。而当他说:好事?我也有苦闷,也有伤心事,有时一点点成功也是努力换来的。人们就不肖一顾,以为他在说俏皮话,以为他不肯吐露快乐的秘诀。
于是,人们开始恨他、攻击他。
人们嗑着瓜子,说他老婆跟人偷情,说他儿子偷尝禁果,甚至说他得了不治之症。人们不顾他的感受,一直说到唾沫纷飞。不过,大多是假的。
其实,人们的嫉妒是可以理解的,人们看不到他的哀怒,只看到他的喜乐,看不到他的勤奋与努力,只看到他的幸福。人们从来没有问过自己:我为什么没他那么努力。于是,人们的嫉妒也是可以原谅的。
于是更多的人开始羡慕他、嫉妒他、恨他、攻击他。
他的名字叫——别人。
03.04.27
9、文中的“别人”可以理解为生活中的哪类人?
答:
10、嫉妒明明是有害的,可文中为什么说“人们的嫉妒也是可以原谅的”?
答:
11、“于是更多的人开始羡慕他、嫉妒他、恨他、攻击他”中的“羡慕”与后面的几种态度不矛盾么?请说明理由。
答:
12、出现嫉妒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答:
13、试想,如果我们的国人都抱着这样的心态来对待“别人”,社会将会怎样发展?
答:
14、说说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答:
课外研究:
以四人小组或自主组合为单位,从15—17中任选一题,合作完成。
15、考察中国的皇帝史,分析封建皇权制对中国的危害。
16、阅读聂绀弩的其他作品,体会其特点。
17、写一篇“我若 ”的文章,在班内交流。
[参考答案]
1、hé… chǎn liè 葸 戚 眷
2、指摘 乞求 柔婉 娇痴
3、第2-5 段,作者用铺排的手法,层层推进,把势蓄得很足,但这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第6-8段,一层意思表示了作者对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深深的憎恶和愤慨:“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 这一层是文章的核心。 另一层充分展示作者铲除封建专制制度的强烈愿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4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针砭时弊,鞭挞黑暗,求索真理,感悟人生。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第二问只要学生能扣住内容,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5、作者在这里笔锋一合,巧妙批判了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表达了作者对王者的蔑视嘲讽和对奴才的憎恨与无情。
6、不一样。“我”虽是民国国民,但我有着独立的思想和鲜明的个性,憎恨与人为奴。而“民国的国民”思想和生活习惯充斥着奴颜与婢膝相,正是这个世界还大有待改进的方面。
7、不矛盾。我若为王,我将铲除一切奴种,“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所以我“将终不能为王”。但我捍卫了人类的尊严与独立的思想,我将是一个更加鲜明和独立的完人。这句话实际上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的尊严与独立思想的崇尚与追求。
8 、从全文看,“真的人们”应是那种有着独立的思想和鲜明的个性,体现着人类的尊严的人,是与那些奴颜婢膝者形成鲜明对照的人。
9、指那些通过个人努力取得一些成绩的普通人。
10、这是作者的愤慨之词。有的人只看到别人的幸福,看不到别人的勤奋与努力,不想通过努力来获得幸福,产生嫉妒心理是必然的。作者也就只好原谅他们了。
11、不矛盾。因为有的人见了别人的成绩不是退而结网,而是临渊羡鱼。那就只好用痛恨和攻击来解决问题了。
12、人们认识水平太低,只想索取不想付出,形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
13、如此发展只能是积极者不再积极,先进者不再先进,人人只抢利益不作贡献,导致社会停滞不前。
14、这种现象处处可见,人们必须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抛开狭隘的个人主义,多为他人着想,多为国家着想,多为人类着想。否则便人将不人、国将不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