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震落 丁丁 镰刀 肥硕
栖息 青鳊鱼 乌桕 芦篷
满载 归泊 寥阔 枯涸
清洌 梦寐
zhèn zhēng zhēng lián shuò
qī biān jiù péng
zài bó liáo hé
liè mèi
乡村秋景图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 出幽谷。
放下 过 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 的瓜果。
秋天 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 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廖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 在牧羊女的眼里。
震落了______,伐木声______。放下___的镰刀,用背篓来装____。秋天_____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______,收起______,芦蓬上______,轻轻摇着_____。秋天_____在渔船上。
草野在______,溪水_____。
牛背上的笛声___,那___的笛孔?秋天_____在牧羊女的眼里。
何其芳,现代诗人、文艺评论家,四川万县人。19岁就读北京大学,24岁与卞之琳、李广田合作发表《汉园集》,奠定他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25岁凭借其散文集《画梦录》蜚声文坛。
何其芳(1912-1977)
抖落了身上沾染的晨露,
桂花香悠悠地飘满了校园。
捡起已经泛黄的枯叶,
用它来做美丽的书签。
秋天漫步在校园里。
闭上眼睛享受秋天带来的惬意,
昂首遥望被雨洗净后天空的湛蓝。
心被群雁带向温暖的南方。
聆听果树林与田野里传出银铃般欢快的笑声。
秋天酝酿在微凉的空气中。
田野在瓜果香中更迷人了,
歌声因丰收景象更嘹亮了。
树枝上可爱的百灵哪里去了,
那满载着秋天的声与彩的笑脸?
秋天洋溢在人们幸福的脸上。
作业超市
1、背诵并抄写《秋天》,把这首诗歌
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2、为你最喜欢的季节写一首小诗。
http:///juanzi00a
再 见《秋天》教学设计
青县孝子墓中学 王长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多形式诵读,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流利有感情,进而感知诗歌的音乐美。
2、变式比读了解诗歌的结构美,概括想象感知诗歌的绘画美。
3、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示范导学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说秋入题(3分钟)
有一首歌叫《春天在哪里》,同学们一定都听过吧!歌中唱道: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春天在小朋友眼睛里。你知道秋天在哪里吗?欣赏老师提供的图片并说一说。(鼓励学生说得具体些)
有人喜欢用相机拍摄秋天,有人喜欢用画笔描绘秋天,也有人喜欢用诗歌来吟咏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诗人何其芳笔下的秋天,他会给我们的问题提供一个诗意的答案!
二、诵秋入情(15分钟)
读准字音
(1)现在老师先来播放这首诗的朗读录音。请同学们认真听读,注意字词。(播放录音)
(2)听的效果怎样呢?我们来检测一下!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词语。(屏显)读一读。
(3)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1)好,要想把诗读得抑扬顿挫、有音乐美感,还要注意停顿,也就是诗的节奏。现在听教师读第一节,同学们边听边找停顿的规律。
(2)总结停顿规律:一个词语或者是意思联系紧密的在一起。
(3)跟老师读二三节。
指名朗读:读给大家听,鼓励评价。教师指导后体会再读。
4、轻声齐读: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音乐美。(配乐)
5、变式比读:
(1)何其芳笔下的秋天在哪里呢?(屏显图片)
(2)你能说说这首诗在结构上的规律吗?
(3)你能挪动中心句的位置,使诗歌形成新的结构吗?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听,读一读,交换意见后比较哪种结构更精巧。体会结构美、绘画美。
三、品秋入境(20分钟)
1、诗中三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了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你能给这三节诗概括出整齐漂亮的名字吗?(学生概括,教师板书)
2、正是这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构成了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美的秋景、美的图画,必然要诉诸于美的文字,尤其是诗中一些关键而传神的词语必能将大家带入一种美的意境中去,需要我们细细地品味。(板书:传神的词语)。
(1)示范赏析学方法
下面就请大家看大屏幕,您能将第一诗节补充完整吗?(课件展示不完整的第一诗节)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 出幽谷。(板书:感官的运用)
放下 过 的镰刀,(板书:贴切的修辞)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 的瓜果。
秋天 在农家里。
学生补充品析批注后,小结学习第一节诗歌的方法:品词、朗读、想像
(2)自主合作用方法
下面请大家通过刚才学到的诗歌学习方法,结合这首诗的写作特点,自主学习诗的第二、三节,把自己对关键词句的理解批注在书上,并提出自己认为最难理解的词句。
(自主学习诗的第二、三节,边读边作批注,小组交流)
(3)合作交流破疑难
学生提出难理解的问题,师生讨论解决。
3、何其芳的《秋天》以传神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了丰收的喜悦、归渔的悠闲、牧羊女的思恋之中,请大家再读一遍全文,注意把自己理解到的感情融入其中。(你能试着背一背吗?)
四、写秋入文(7分钟)
不同的人对秋天有着不同的感受:秋瑾说“秋风秋雨愁煞人”,张继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每个人写出的秋景、秋情以及秋天中的人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何其芳能写出这样一个令人充满喜悦、惬意、难忘的秋天来呢?
这可能跟何其芳曾经的农村生活体验有关系。何其芳是四川万县割草坝人,这首诗出自于他早期的作品集《预言》,丰富的农家生活体验才让他有了一份对于秋天的独特理解。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选择秋天某处景物仿写。秋天( )在( )。
最好根据中心句续写一节诗。
抖落了身上沾染的晨露,
桂花香悠悠地飘满了校园。
捡起已经泛黄的枯叶,
用它来做美丽的书签。
秋天漫步在校园里。
闭上眼睛享受秋天带来的惬意,
昂首遥望被雨洗净后天空的湛蓝。
心被群雁带向温暖的南方,
聆听果树林与田野里传出银铃般欢快的笑声。
秋天酝酿在微凉的空气中。
田野在瓜果香中更迷人了,
歌声因丰收景象更嘹亮了。
树枝上可爱的百灵哪里去了,
那满载着秋天的声与彩的笑脸?
秋天洋溢在人们幸福的脸上。
五、作业超市
1、背诵并抄写《秋天》,把这首诗歌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2、自选四季中的意象,勾画一幅图,学写一节诗。
六、板书设计
(正板书)
秋天
何其芳
丰收图 喜悦
归渔图 悠闲
思恋图 朦胧
(副板书)
传神的词语
贴切的修辞
感官的运用
品词、朗读、想像《秋天》教学设计
【课题】秋天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理解、积累课后要求掌握的基本词语的读音及意思;
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
情感目标
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陶冶他们爱美的心灵。
3.动作技能目标
(1)能够准确找出听觉、嗅觉等描写手法,学会正确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
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结合全诗意境,品味揣摩诗歌的优美词句,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秋天》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联想、想象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诗中每一句话都是一幅画,学生通过对意象及组合的想像联想,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秋天是怎样的呢?(同学起来说出自己的看法)是的,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落叶的季节,也是色彩缤纷的季节。古人爱秋,写秋,悲秋,写出了很多关于秋的诗句,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而我们也学习过很多关于四季的文章,体验过了春的生机,夏的盎然,冬的壮观。那么,秋呢?它是何种景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何其芳的课题《秋天》,去感受作者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板书:秋天)
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他有散文集《画梦录》,结集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诗集《预言》、《夜歌》(后改名《夜歌和白天的歌》),作品集《刻意集》,散文集《还乡杂记》、《星火集》及其续编等。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他又以写抒情散文著称,《画梦录》中的篇章常用象征手法,构思精巧,文字秾丽,富于艺术的独创性。以后在《还乡杂记》中的篇什则趋于朴素自然,感情犷放,格调明朗。而《秋天》选自《预言》。
解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
利用工具书,查找课后练习中要求掌握的词语的读音及意思。
丁丁(zhēng zhēng) 肥硕(shuò) 栖(qī)息 青鳊(biān )鱼 乌桕(jiù)叶
归泊(bó) 寥(liáo)阔 枯涸(hé) 梦mèi(寐) 清liè(冽)
肥硕 : 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 : 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寥阔 : 高远空旷。也做“寥廓”。
枯涸 : 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 : 水清。
梦寐: 睡梦。
请全体同学朗读诗歌。(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评价,并正音;请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速、节奏、停顿等。)
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意境)
听完录音后,让全体同学再模仿录音的语速、节奏、停顿,有感情地朗读。
(二)课文研读
师: 经过多次对诗歌的朗读,我想同学们对这首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作者笔下的秋天是美不胜收,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作者是通过描写什么景物来写秋天的呢?这首诗歌共有三节,每一节都是一副画。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分组,来探讨这首诗歌所描绘的秋天的美景。我们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即甲、乙、丙三组。甲组讨论第一节,乙组讨论第二节,丙组讨论第三节。同学们要带着老师所给的三个问题去读诗,讨论,合作完成老师所给的任务。问题:1.该节诗歌描写了哪些景象,为什么诗人要选取这些景物?2.其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3.给该节诗拟一个标题,并利用联想和想象,描绘图画。给10分钟时间完成。
(十分钟后)
师:好了,十分钟很快就到了,同学们讨论的结果怎样呢?下面就把时间交给同学们,把你们讨论的结果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吧。先从甲组开始吧。
甲组同学派代表分享他们讨论的结果,老师进行点评,补充。
(关键点:1.第一节诗描写的景物有露珠、伐木声、稻香和瓜果。诗人选取这些景物,因为他们都是秋天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体现出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的特点,也照应了最后一句“秋天栖息在农家里”准确传达出作者对秋天的感受和心情,表达诗人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2.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还从视觉、听觉来描写。“露珠被震落”、“伐木声飘出幽谷”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描绘清晨农人伐木的场景,“满披”写出清晨露珠的凝重,“飘”字衬托出山谷的幽静,而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画。而“稻香”“肥硕的瓜果”写出了秋天丰收之景。“栖息”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虚无的“秋天”视像化为农家里的丰收之景,从而是秋天更形象的展示在我们面前,创造出了松弛、闲静的氛围。3.农家丰收图)
(板书:露珠、伐木声、稻香、瓜果——农家丰收图)
乙组同学分享他们讨论的结果,老师进行点评、补充。
(关键点:1.第二节描写的景物有冷雾、白霜、渔人撒网、收网、归泊。“冷雾、白霜”也是秋天特有的景物,点明季节,而秋天不仅农人上山劳动丰收的场景,也有渔人下河撒网之景,增加了这个场景,更丰富了秋天的内容。2.这节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青鳊鱼比成乌桕叶,更生动形象。还用了拟人的手法,“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3.霜晨归渔图)
(板书:冷雾、白霜、渔人撒网、归泊——霜晨归渔图)
丙组同学分享他们讨论的结果,老师进行点评、补充。
(关键点:1.第三节描写了蟋蟀、草野辽阔、溪水清冽、笛声、牧羊女。“草野辽阔、溪水清冽”是秋天之景,但是笛声和牧羊女看似与秋天无关,这里作者用了“感兴”的手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得清静了,人在寂静时大都反观其身,倾听心灵之声,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涌动起来。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其芳所擅长的,这一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写出了初恋少女似恋非恋的特殊眼神。他写人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使诗入情、入神。2.拟人,“梦寐” 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3.少女思恋图)
(板书:蟋蟀、草野、溪水清冽、笛声、牧羊女——少女思恋图)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也很投入去解读这首诗歌。在三个小组的同学分享了他们的成果后,我们对这首诗歌的把握也更深一层了。这是一首很美的描写秋天的诗,作者抓住秋天典型的景物,用轻快、活泼的语言将秋天描绘得栩栩如生,也让我们从中感受到美。这首诗有三节,其实就是三幅画,刚才同学们也给它们取名了,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和少女思恋图,而句句又都可以组成一幅图,而这三幅图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描绘出着美丽的图画,给我们以美的感受,美的陶冶。秋天,如此可爱、如此动人,我们怎能不热爱它呢?正如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让我们在一起来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吧,同学们要带着感情、想象在意境中畅游,来朗读一遍诗歌。(同学朗读)
(三)问题探究
整体的感知,我们已经做到了,还有一些小细节还需要我们去探究,把握了这些小细节后,我们就能更好地感受作者笔下秋天的美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以下的这些问题:
在第一幅画中,“满披”“饱食”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满披”写出了清晨露珠的凝重,形象生动;“饱食”写出了秋天丰收的景象,用了拟人的手法。)
第二幅画中,“归泊”一词从时间上是与上文的哪些词相呼应?“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表现了渔民怎样的心情?
(参考:与上文中“清晨”“冷雾”相呼应,它既是写景,写渔人归泊,又暗示了时间;表现了轻松愉快的心情。)
3.作者说“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这之中的“枯涸”与“清洌”矛盾吗?为什么?
(参考:不矛盾,“枯涸见石”并非整条小溪全部干涸,而且说水位下降,有的地方干涸,露出了石头,有的地方水浅了,于是看起来更清澈。)
4.诗中那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了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从这美丽的图画中,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对丰收的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师: 秋天是那么的美丽,那么诱人。作者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不同的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即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净、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体现哪个特点?(同学答:清净);它写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又体现哪个特点?(同学答:清远);它写少男少女的朦胧而纯真的爱情呢?(同学答:清甜);那“清柔”的特点有体现在哪呢?(提示:作者用清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所以,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中的各个意象,一起构成了作者笔下的这幅和谐统一、静谧悠远的秋景图。
板书:
露珠、伐木声、稻香、瓜果——农家丰收图
冷雾、白霜、渔人撒网、归泊——霜晨归渔图
蟋蟀、草野、溪水清冽、笛声、牧羊女——少女思恋图
学完了这首关于秋天的诗,同学们对秋天是否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呢?而作者笔下的秋天与你印象中的秋天是否一样?细细地看,静静地听,轻轻地闻……今天早上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用最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把你的秋天一起和大家分享吧!
(同学自由起来发言)
师: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那么快,这节课就要结束了。同学们在这一节课中都很积极的参与学习,与同学分享秋天的美,感受秋天的美。其实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就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美的存在。希望同学们在课外多留心你身边的事物,细心观察,把眼光投向大自然,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好,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课后希望同学们能把这首诗多读几遍,背诵下来。下课!
特点:清净、清远、清甜、清柔
情感:喜爱、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