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同步练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同步练习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1 21:2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粗犷(kuàng)??? 踌躇(chú)??? 量体裁衣(liàng)?? 卷帙浩繁(zhì)
B.?埋怨(mán)????? 载体(zài)???? 暴殄天物(tiǎn)?? 戛然而止(jiá)
C.?锈蚀(shí)????? 应届(yìng)? 恪守不渝(kè)??? 擢发难数(zhuó)
D.?熨帖(yùn)????? 赐予(yǔ)????? 相形见绌(chù)??? 徇私枉法(xùn)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B.?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C.?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D.?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3.石砾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这与攀登真的“我”的动势正好相反,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在攀登的同时,不时有石砾下滑,说明我有与困难作斗争的豪迈气概。
B.?“我”在攀爬过程中,会遇到重重阻力,“我”的攀爬之路非常困难。
C.?我在与石砾与落日抗衡中,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甚至会牺牲生命的。
D.?在荒谬的年代,导致人人信仰缺失,自然会出现“千军万马般的厮杀”的荒谬局面。
4.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熔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
B.?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
C.?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
D.?摊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沧生。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闪现/湿漉漉黑色枝条上的朵朵花瓣(庞德《地铁口》)
B.?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的社会问题(辛笛《风景》)
C.?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郑愁予《错误》)
D.?它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曾卓《悬崖边的树》)
6.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我的姐姐和刘董事长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一起学习、一起郊游,两个人在一起永远有说不完的话。
B.?在鄙人经验基础上的《现代商业论》已经出版,现奉上大作一本,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斧正。
C.?在得知自己获得大赛一等奖的消息后,王教授激动地说:“老朽退休多年还能获此殊荣,感谢诸位的厚爱。”
D.?李老师坐了一会儿就离开了,王杰同学把李老师送到家门口激动地说:“李老师您辛苦,请留步,慢慢走!”
二、现代文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
生命中有许多不能承受的痛,那是人生不想直接面对的现实。当那一刻来临的时候,我们会哭泣,我们会伤心,我们会逃避。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去面对。父母在,我们就永远是小孩。在外面遇到了种种的困难和挫折,我们会下意识地到父母那里去寻求安慰,寻找关爱,然后再带着从父母那里吸取到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外面的一切,父母那里好像有我们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直到有一天爸爸突发心肌梗塞病倒了,我们这才发觉白发和皱纹已经爬上了父母的额头,岁月斑驳的阴影已经剥蚀了他们红润的面颊。那一刻,心头漾起的,就是那不能承受的痛。
爸爸是文革前最后一批完成学业的大学生,爱好运动的他在学校就通过了运动健将的标准,毕业至今一直从事体育工作。他的身体特别棒,好多人至今还记得他年轻时在寒冬腊月脱光了衣服用冰雪摩擦身体的情景,不要说这种独特的“洗澡”方式很少有人见过,单是那身在冰雪下闪着光亮的一块块隆起的肌肉,就足以使人惊异得瞪大眼睛,小青年们对他则更是顶礼膜拜。“力大为王”一向是民间不成文的法则,更何况他还是一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有文化有知识的“大王”。然而,那天这位“大王”就那样躺倒在医院的急救室里,任医生护士在他身上插着各种各样的管子和针头。他的脸越来越黄,他的乎脚也越来越凉,生命的热力似乎正从他的身上慢慢扩散和消遁。那一刻,我痛,我的心近乎绝望般的痛。
我用自己的双手,一遍又一遍地摩擦着爸爸冰冷的双脚,我要把我的信念,把我的激情,把我原本就是从他那里得来的生命活力通过我的手心贯穿到他的脚心,再通过他的脚心传递到他整个的身心。我要他坚强,我要他勇敢,我要他回——像以前一样回到我的身边来。
爸爸他真的回来了!生命之花重新在他身上绽放。心脏中一下手装上了四个支架的他,也被医生视为医学界的奇迹。
不错,他的起死回生,缘于当今高超的医学技术和先进的仪器设备,缘于他自己一向良好的体质和坚韧不拔的男子汉气质。然而在潜意识里,我认为这一奇迹的。出现,还缘于爸爸在身处临界的那一刻,读懂了女儿通过手掌传递给他的语言。
那是用血缘凝结而成的语言,那是用亲情浇灌而成的语言。从手心向他传递过去的那生生不息的气息里,爸爸读懂了我向他表达的情感,感受到我们对他的需要和依恋,感受到我们对他深深的爱。他用顽强的毅力挣脱了病魔,回到了我们身边。
慢慢从惊恐中恢复过来的我们,逐渐变得又只记得从父母那里去吸取我们所需要的东西了。而父母,则更慷慨地给我们提供着源源不尽的食物、关怀和照顾。
只是,我们也多少发觉了一些变化,每次到家,总见爸爸在忙着,忙着种花,忙着写稿,忙着练字,忙着裱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作品,说是要给自己的同学每人一张以作纪念,还指给我看哪些是给哥哥的,哪些是给弟弟的,哪些又是给我的……
爸爸永远也不会知道,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已经多么强烈地刺痛了我的心,我一点也不喜欢他的这种像交待后事一般的话语,我拒绝承认某种现实,我甚至自私地认为我们还是一群没有长大的小孩,他应该一如既往地保持年轻和健康,一如既往地宠爱我们……
从上次发病到现在,才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近来感到身体明显不适的爸爸只得重新到南京医院复查,医生得出的结果是模棱两可的“不容乐观”,说是要作进一步的检查,而最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再次进行心脏搭桥手术。
当这些现象突然出现在自己最为至爱的亲人身上时,我们就会下意识地作出自欺欺人的反应。拒绝承认这样的现实,要想逃避这样的现实,不敢碰,不能揭,不愿看……
这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苦痛,它真的是我们不想面对的现实啊。
可是,我们又实在无法回避这样的现实;不得不去面对和承受这样的现实。面对了,承受了,我们才会心安,才会有勇-气面对人生之路上或许会有的更大的伤痛,也才会真正成为我们自己。
(1)本文所说的“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具体指什么事?概括全文内容回答。
(2)第二段写爸爸强壮的身体,对下文的描写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方面的作用是________;第二方面的作用是________
(3)爸爸“读懂了女儿通过手掌传递给他的语言”,女儿“语言”的具体含义是
(4)爸爸给自己的同学和家人准备纪念品,为什么“多么强烈地刺痛了我的心”?
8.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钱。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窃贼瞄见金子一般,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呆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后不久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信,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和欺辱。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它才勉强挣扎一下。
是的,偶尔她也会喋喋不休地怨恨:“你个傻瓜蛋子,哪怕当个逃兵也好啊,不知道家里有等你的娃儿吗?”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病。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的样子。尽管在她年轻时,扣个扣子都要避开人的眼睛,更不会像许多女人那样,在人前奶孩子。日子再穷,祖母都不会让她的衣服有一点脏和一丝褶皱。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每天会洗好几遍手和脸,爱用香皂。可是她老了,病了,臭气在体内生发。她的所有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大便经常要由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来。每当这时候,祖母只能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有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劈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粒粒地嗑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仁儿。只有早晨,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有改动)
(1)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运用了第一人称的手法,从祖母逝世前示意我们点上蜡烛写起,既扣住了“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这一标题,又增添了文章的悲剧色彩。
B.文章通过祖母往事的回忆,突出了祖母一生虽都处于黑暗之中,但带给我们的却是温暖和光明,从而表现出祖母笑对磨难时乐观开朗的性格。
C.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祖母的大便时祖母像疯子一样发火、像小孩一样哭的描写,意在表现父亲和叔叔的孝心,更表现出祖母生活能力丧失后的悲惨。
D.“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句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苦难”拟人化,形象地说明苦难一旦被战胜,就可以带给你幸福的道理。
E.本文从祖母逝世起笔,正文运用了大量的插叙,回忆祖母一生的艰辛,结尾回扣祖母逝世。全文既有整体勾勒,又有细节刻画,做到了首尾呼应,韵味丰富。
(2)祖母具有怎样的品德?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3)文章以“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哪些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文章以“这是祖母的哲学”作为结尾,那么“祖母的哲学”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9.选篇理由:①本课四首诗都运用意象抒发情感:郭沫若的“白云”,闻一多的“红烛”,昌耀的“蜘蛛”,雪菜的“云雀”。把握意象特点是解读诗歌主旨的关键。本诗中,诗人运用多个意象抒发感慨,通过此诗考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方法。②题目设置中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与高考相吻合。
神女峰
舒婷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注)神女峰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城以东,是巫山十二峰之一,传说神女是一个忠贞于爱情的贫家渔女,盼夫未成化成石人。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女峰引得人们驻足瞻望,诗人选取了向神女峰挥舞花手帕的游客,将镜头对准他们。
B.“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说明诗人被神女峰的神奇秀美震撼而非常激动。
C.“江涛/高一声/低一声”指江水的澎湃,其实指的也是诗人内心的澎湃,引出了下文的反思。
D.诗歌反映了诗人对自由和解放的追求,对女性生命价值的思考,批判了约束女性的旧道德。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写景与抒情完美融合,基本不着标点,形式自由,“江涛/高一声/低一声”展现了十足的韵律感。
B.“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中,对衣裙这个意象的描写凸显了诗人独处时环境的安静、冷清。
C.“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这一疑问发人深省,正表达了诗人对神女峰传说中蕴含的价值的批判。
D.“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中的“金光菊”和“女贞子”既指长江两岸的植物,又象征着新时代女性新思想的觉醒。
(3)请简要分析“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表达的情感。
(4)善于把具有鲜明反差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举出两例并分析这种组合的作用。
三、综合题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然界的植物?????????? , 可中国人特别喜爱松、竹、梅,把它们推崇为某种人格精神的象征,称它们为“岁寒三友”,这都是?????????? 的常识。
有人认为,松、竹、梅之所以受人喜爱,是因为它们具有值得观赏的外在形象,(??? ),但同时也因为赋予其意义的古人自身存在与之对应的文化和人格诉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都是中国人所推崇、提倡的一种风骨。
中国文化传统崇尚这种风骨,主要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要求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 , 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但是,当这种人生态度遭受挫折而又无力抗争、不愿屈服时,也会有以一种超然物外或纵情山水、?????????? 的态度对待现实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在原有基础上赋予松、竹、梅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今人对松、竹、梅的风骨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传统文化的经典意象,需要给予新的阐释,才能对今天的社会人群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也才能使这种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形形色色??? 耳熟能详??? 艰难险阻??? 放荡不羁
B.形形色色??? 尽人皆知??? 艰难险阻?? ?放浪形骸
C.五花八门??? 耳熟能详??? 艰难困苦??? 放荡不羁
D.五花八门??? 尽人皆知??? 艰难困苦??? 放浪形骸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项是(?? )
A.然而,它们受人喜爱与其外在形象固然不无关系
B.然而,它们受人喜爱与其自然属性自然不无关系
C.笔者则认为,它们受人喜爱与其自然属性当然不无关系
D.笔者则认为,它们受人喜爱与其外在形象固然不无关系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社会的发展,赋予人们心中松、竹、梅的含义在原有基础上发生了变化。
B.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在原有基础上赋予松、竹、梅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C.随着社会的发展,使人们赋予松、竹、梅的含义也在原有基础上发生了变化。
D.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赋予松、竹、梅的含义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了变化。
答案部分
一、单选题
1. B
2. D
3. D
4. C
5. D
6. C
二、现代文阅读
7. (1)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现父母年纪衰老,尤其是曾经身体健康的父亲,忽然间病倒,采用心脏搭桥的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一事,是自己不愿面对又不得不面对的痛。
(2)第二段写爸爸强壮的身体,对下文的描写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方面的作用是引起下文,同时照应文章结尾处,突出作者痛失父亲的悲伤心情。;第二方面的作用是说明只有经历这样的事件,人们才能够了解,什么才是真正应该面对而又无法逃避的,诈骗应文题,虽然不能够承受,但是也无法逃避,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懂得珍惜生命。
(3)爸爸“读懂了女儿通过手掌传递给他的语言”,女儿“语言”的具体含义是通过给爸爸擦摩身体,让他坚强、勇敢,回到自己的身边。
(4)因为这在作者的心中像交待后事一般,带给作者不安和不详的感觉。
8. (1)A,E
(2)①坚韧顽强:认为祖父活着,终生不嫁以等待;通宵给我们嗑瓜子以对抗疼痛。②充满母爱:苦难岁月,为了孩子,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嶙峋的瘦骨。③自尊自重:生活不能自理,父亲和叔叔为她抠大便,祖母拉被子遮脸、发火哭啼。④勤劳能干:虽然生活在黑暗里,照样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
(3)从修辞手法而言,标题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蜡烛”象征着“祖母”,把“磨难”比喻为“黑暗”,这样使标题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标题感染力;“倾听黑暗”属于通感,视觉与听觉沟通,巧妙地表现出祖母对待磨难的方式和乐观的态度;从全文内容而言,标题统帅全文,暗含文章的主题,表现了对祖母的赞美。
(4)“祖母的哲学”是“祖母”饱受磨难而不消沉的人生态度、敢于与苦难搏斗的坚毅顽强,敢于驾驭苦难的乐观精神。作为新时代中学生的我们要学习“祖母”对待磨难的坚强不屈和乐观坚韧精神。
9. (1)B
(2)B
(3)①表达了对封建道德的强烈批判;②表达了对真正的爱情和自由生命的追求。
(4)①组合:众人对神女峰的狂热和诗人一个人的痛心反思,对远天的杳鹤的眺望和对春江月明的错过,悬崖上可笑的千年展览和在爱人肩头的一晚痛哭。②作用:这种组合,使形象更加鲜明,情感更加强烈,更能反映诗人的态度。
三、综合题
10. (1)B
(2)D
(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