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铁一中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21题,共150分,共7页(不含答题卡)。考试时间14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规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留存。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与比较具体的劳动教育措施。中国传统劳动教育渗透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礼仪制度、学校教育、家训家风等途径实现,使人民在“日用而不知”的状态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传统劳动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为当今的劳动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传统社会保留着耕读结合的优良传统,普通人家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之余也读书学习。在历代私学教育中,一直有不间断的耕读结合的教育传统。清代张履祥认为,把农耕与读书结合起来,专心勤于农桑劳作,不仅能供给国家的赋税徭役,满足家庭日常所需,还能杜绝不法行为。人们在农闲时间读书,可以明白事理、修身立世。耕读结合不仅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加强了对人民的劳动教育,稳定了社会秩序。
如今,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耕读结合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太可能,但其理念值得发扬。如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可以增强学生体质,树立尊重劳动、尊重他人的思想观念,在劳动过程中实现德育的目的。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专门机构推行劳动教育,但中华民族却能够形成勤劳的优良传统,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一套劳动教育的规范和制度。《礼记》等记载了一些劳动教育的规范。例如,《内则》有言:“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制度,养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我们可以借鉴中国古代关于劳动教育的制度设计,教育部门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制定关于劳动教育的具体方案,让学生劳动教育有法可依、有例可循。通过明确劳动教育规范,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使劳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在全社会普及。
在劳动教育推广方面,身体力行的劳动示范远比理论说教更有效。我国古代有许多劳动教育的典范人物,如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非常重视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颜氏家训?治家》有云:“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要想推行教化,就需要典范人物自上而下率先垂范。想让子女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积极参加劳动。清代曾国藩也是劳动教育的典范。他虽然军务繁忙,但仍然利用空闲时间带领子女参加劳动。
如今,我们也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评选劳动模范人物并大力宣传这些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示范效应,带动群众积极参加劳动。
中国古代劳动教育能够深入人心,与各种不同类型的教材分不开。中国古代的家训、诗歌中有很多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这些著名的蒙学读物,也有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内容。例如,《三字经》有“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弟子规》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千字文》有“治本于农,务兹稼穑。俶载南亩,我艺黍稷”。这些内容简洁明了,便于记忆,普及性强,易被学生接受并长期诵读。
如今,我们可以借鉴中国古代的做法,选取古代文献中一些富有劳动教育意义的内容,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和劳动教育的目的,编写成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图文并茂的劳动教育读本,进行宣传推广,实现劳动教育大众化的目的。
(摘编自崔海亮《我国传统劳动教育的现代启示》)
1.下列关于我国传统劳动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自古就有耕读结合的传统,它能满足家庭日常所需,并彻底消灭社会上的不法行为。
B.中华民族能够形成勤劳的优良传统,是因为《礼记》所载的劳动教育规范推行了劳动教育。
C.颜之推等人认为家长的劳动示范作用很大,所以特别重视家长在劳动方面给子女做榜样。
D.著名蒙学读物《三字经》《弟子规》《颜氏家训》等的广泛传播,使劳动观念能够深入人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是总分结构,分的部分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劳动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B.文章引用张履祥的说法,论证了劳动教育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的观点。
C.文章为强化家长应在劳动方面以身作则的观点,举了曾国藩带领子女劳动的事例。
D.文章主体部分的各个层次,均是先论述古代再着眼于当今,彰显了关注现实的立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古代劳动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对今天的劳动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应该全面继承。
B.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使之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有增强其体质、改变其观念之功。
C.制定明确的劳动教育规范,动员全社会力量,对于普及劳动教育理念而言必不可少。
D.《弟子规》等能使劳动教育理念普及开来,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内容简明,便于记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案件被曝光。施暴者手段之恶劣、残忍常常令人瞠目。校园欺凌对未成年受害者造成的心理阴影甚至会影响其一生。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有不少欺凌事件是发生在课间、校外,不在老师的视线内。受欺负的学生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北京市初二学生蒋琴(化名)认为,欺凌事件如果没得到及时严肃的处理,就容易发展得越来越恶劣。她向记者讲述,初一时,她班上有个女同学长得黑,被男生取了各种各样的外号。到了课间,几个男生经常围着这个女生坐一圈,一起取笑她。后来该女生就不爱讲话了。
“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凯波认为,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对于老师、家长讲的大道理,实施欺凌的学生往往已经‘免疫’了。处理力度不够,会导致他们将来越来越放纵,变本加厉。”
(摘自《中国青年报·防治校园欺凌68.3%受访者希望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家长沟通》)
材料二
说到底,频发的校园霸凌事件显示了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某一环节的缺失。对此,父母难辞其咎。他们一方面热衷于孩子的撒娇、装嫩,拒绝让孩子成长、断奶,另一方面又笃信圆滑市侩、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他们从小就对孩子诱之以利,而不是晓之以理,道破利害而不是申明原则。他们追求华而不实的表象,早早地把孩子训练出流利的成人腔,却丝毫不懂得尊重他人。这种看似离谱的错乱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家庭教育失败导致的校园霸凌事件,很多最终只能以“力争达到多方认可的结果”为结局。
一个大学生,其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差不多已完成。大学的思想工作做得再好,也替代不了中小学在未成年人品德培育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是从源头的疏浚与治理,也涉及更多教育主体的协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的学生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校园霸凌:被娇纵的“邪恶宝宝”》)
材料三
勇敢地直视对方的眼睛,并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知道了会批评你的”。(Tell them to stop)
逃离现场,不要让他们得逞。(Walk away)
跑不了的时候,保护自己,不提倡正面反击。(Protect yourself)
告诉老师或者你信任的长者,寻求帮助不是软弱的变现。(Tell an adult you trust)
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不要跟欺负你的人去一些私隐的地方。(Find a safe place)
和信任的伙伴在一起,结伴同行。(Stick together)
寻找新的朋友。(Find opportunities to make new friends)
美国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如何应对“school bullying”。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校园霸凌中校方责任刍议》)
材料四
被掴耳光,身心俱伤,“情绪稳定”从何说起?相伴童年应是温煦和友爱,而不是暴力与欺侮,校园霸凌屡禁不止,病灶究竟在哪里?“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依法惩处施害者,更应呵护受害者,对他们进行心理援助,别流于轻飘飘的形式。
《少年的你》把校园霸凌话题带入公众视野。相比剧情,现实更残酷。校园角落里的暴力,可谓不少人的童年噩梦,甚至是一生难走出的牢笼。小孩子无知无畏,社会不能听之任之。“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的少年意气固然可贵,面对校园霸凌,更要有零容忍的态度、切实有力的行动。社会学家李银河也发微博推荐说,《少年的你》没有板起脸来“上课”,有个好故事,有可信的人物关系,演员有上佳的表演,特别赞扬易烊千玺是一个演技派好演员。李银河还表示这部电影很好地诠释了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孩子。
(摘编自《人民日报:<少年的你>把校园霸凌带入公众视野》)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近年来,众多校园欺凌案频频曝光,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危害,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B. 欺凌事件发生在课间、校外,未能引起老师重视,未能及时处理,这是欺凌现象越演越烈的原因之一。
C. 起侮辱性绰号是欺凌的一种表现形式,危害不容小觑。受害者在遭受语言欺凌后,可能产生自卑心理。
D. 口头批评教育的方法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完全无用,有效法律手段的缺失,使霸凌者变本加厉。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分析了校园霸凌案发生的原因,但材料一主要从学校的角度加以分析;材料二则主要从家庭的角度进行探究。
B. 材料二认为,校园霸凌是成人社会权势地位问题的“投射”。“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这种处世态度,会使孩子将暴力奉为真理。
C. 材料三的美国学校老师教育学生应对校园霸凌可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结伴而行;二是不跟霸凌者去偏僻的地方;三是勇敢机智应对霸凌者;四是事后要寻求帮助。
D. 材料四中人民日报认为《少年的你》这部电影很好地诠释了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孩子。
6.如何才能预防校园暴力?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豆飘香
于博
夜色如一块巨大的黑布,把大青山遮盖得严严实实。于放带领抗联小分队一行八个人,悄悄地摸进了卧在山脚下的张油坊屯。
于放率领的这支小分队计划在后天袭击庆城日军军火库。他们在去庆城的路上先赶到堡垒户张海家临时歇脚。
张海家前面两间房是住人的,后面有三间房是油坊,用来加工豆油。眼瞅着要过年了,该加工豆油的都已经加工完了,满屋子弥漫着生豆油的味道。战士们躺在被石磙子碾压得软绵绵的豆秸上,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
第二天早上,张海馇了一锅玉米面粥,小分队的战士们喝得碗底光。他们多少天都没吃上一顿热乎儿的饱饭了。于放撂下碗筷,让大家吃完赶紧睡觉,养足精神,好摸黑出发,趁天亮前赶到庆城。
下晌,杨大刚睡醒了,揉着眼睛走出了油坊。一开门,见院子里有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在抽冰尜儿。杨大刚猜想,这准是张海大哥的儿子。他走上前,和男孩子打了声招呼:“小家伙儿,叫啥?”
“我叫老毛。”
老毛抽冰尜( gá 一种中国民间传统的儿童玩具,两头尖,中间大。)儿时,瞪着眼珠子,咬着嘴唇,透着一股狠劲儿。
“悠着点儿,往回带。”杨大刚不由自主地指挥上了。
老毛是个犟小子,马上不乐意了,停住抽冰尜儿的鞭子:“咋的,你尿性呗?咱俩比啊?”
杨大刚扑哧一下乐了,心想:小嘎牙子,这玩意儿我从小玩到大,整个二佐屯都没有对手,你黄嘴丫子还没褪净,敢跟我叫号?
杨大刚从兜里掏出个子弹壳,金黄铮亮,往老毛眼前一晃:“看见没,这是子弹壳。你要赢了归你。可是我要赢了,你咋整?”
老毛涨红着脸,憋了半天,吭哧出一句话,却让杨大刚眼里放出了亮光。
“你赢了,我给你炒黄豆。”
杨大刚咽了口唾沫,指着老毛问道:“算数?”
老毛瞅了杨大刚一眼,转身跑了。等他回来时,手里端着一个黑瓷碗,里面有少半碗炒黄豆,金黄黄,油汪汪,飘着诱人的香气。
“一局十粒,谁抽的时间长谁赢。”老毛看着豆碗,使劲儿地说道。
“好咧!”杨大刚乐呵呵地答道。话音刚落,挥鞭就抽,那冰尜儿就在冰上跳起舞来。
老毛在一旁数着数。结果,杨大刚赢了。老毛从碗里满不在乎地数出十粒炒黄豆给杨大刚。杨大刚一把塞在嘴里,咯嘣咯嘣地嚼了两下,一下子吞了下去。
“真香!给我鞭子。”杨大刚得意地抽了起来。那冰尜儿在冰上使劲儿地旋转,自然,又是杨大刚赢了。
不长时间,老毛这小半碗炒黄豆都进了杨大刚的肚子里。看着空碗,老毛哇的一声哭了。他哭得非常伤心。
“呜呜,这是我爹好不容易在油榨下面一粒一粒捡的,我就吃了几粒。你都赢去了,我吃啥?呜呜!”
哭声把于放他们惊动了。一帮大人站在院子里,看着抽抽搭搭的老毛,愣是一句话也没说出来。
张海闻声赶来:“你哭啥?愿赌服输,活该!”
老毛一听这话,哭得更来劲儿了。
张海上前拉住老毛:“别哭了,明个儿爸再给你炒一碗不就得了?”
“呜呜,你唬谁呀?咱家一粒黄豆都没有了,呜呜!”
于放瞅着杨大刚,来回走了几趟。最后他站在杨大刚面前,用手指点着杨大刚的脑门儿说:“你小子挺有能耐呀?真是出息了,你看我们抗联战士多有名!”
杨大刚知道自己闯了祸,支支吾吾地说道:“怨我,怨我嘴馋。队长,你处分我吧!”
“杨大刚,你以为这是处分就能过去的事儿?往小了说,你这是欺负小孩儿,往大了说,你这是违反革命纪律。咱们抗联为啥能活着?因为有无数像张大哥这样的群众支持我们。来人,把他给我绑喽。”
两个战士闻声上前,下了杨大刚腰间的匣子枪。张海急了:“队长,多大个事儿,多大个事儿?明天你们还要打庆城,不能临阵斩将啊!”
杨大刚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队长,你让我打完庆城,我这一百多斤随你便,我若皱一下眉头,我就不是抗联的人!”
“好,这笔账我给你记着,完事儿咱们再算账!”
1945年8月15日,东北光复。
在抗联烈士陵园里,于放端着一碗炒黄豆,慢慢地走到一座烈士墓前。他蹲下身去,把炒黄豆放在了墓碑前,两行热泪滚落下来:“大刚,我们胜利了,可你在夜袭庆城的时候就走了。你别怨我,因为半碗炒黄豆,我要收拾你。这回你放心,等全国解放了,我一定脱下军装,去种好多好多的黄豆,到时候,兄弟,你可劲儿造!”
多少年过去了,每到清明节,杨大刚烈士的墓碑前,都放着一碗炒黄豆,金黄黄,油汪汪,飘着诱人的香气。
(选自《海燕》2020年第6期,有改动)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故事,这从“第二天早上”“下晌”“1945年8月15日”“多少年过去了”等词语可以看出,顺叙手法使全文脉络清晰。
B. 杨大刚因为贪图吃到老毛的炒黄豆,提出和他比赛抽冰尜儿,结果吃光了老毛的炒黄豆,但他忘了组织纪律,这正是于放要处置他的原因所在。
C. 虽然老毛是个次要人物,但是小说对他进行了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把一个十二三岁小孩争强好胜、犟劲十足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D. 小说两处写到炒黄豆“金黄黄,油汪汪,飘着诱人的香气”,第一处意在表现炒黄豆对杨大刚的诱惑,第二处则表现了战友对杨大刚的怀念。
8.小说在叙事过程中是怎样处理详略的?为什么要这样处理?(6分)
9.小说是虚构的,又是生活的真实反映,请从“虚构”与“真实”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7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魏征,巨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内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 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
???? 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 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
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
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
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B.薨:古代称帝王死为薨,诸侯死为崩,士死为不禄。
C.擢:有选拔、提升官职、耸出、登、及等意思。类似的词语还有“入”“迁”等。D.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唐太宗一开始并不是对魏征礼遇有加,反而是责备魏征。
B.太宗认为贞观以前玄龄之功无人可比,贞观之后以魏征的功劳最大。
C.贞观七年,魏征假托生病请求辞去侍中一职,而遭到了唐太宗的反对。
D.太宗替魏征建造正堂,并且五天就建成,体现了对魏征的重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
②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③,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
②貔虎,貔和虎。亦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字相照应。
B.“鱼龙怒”运用比喻、拟人手法表现出周瑜火攻曹军时的排山倒海之势。
C.“今如许”三字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D.词人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向道旁杨柳的发问之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15.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荀子以“假舆马”“假舟楫”为例,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2)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一个对偶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有些“士大夫之族”不愿意相互学习的借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寄奴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小题
中国人对于梅花普遍怀有一种特殊的爱恋之情。应该说,没有哪一种花像梅花这样享受着___________的好评。其实,就梅的形象看,若是在花中“选美”,她是无论如何难当花魁的。那薄如蝉翼的花瓣,稀疏的花蕊,淡淡的清香,在众香国里,绝对难以招人眼目。历览前贤崇尚梅的缘由,加之几次充当梅客的感悟,我想,千百年来,梅之所以让人欣赏、赞誉、咏叹,多半是源于她的品格。因此,“品逸如梅”常常被用作对一个人品行的赞誉抑或是自励的标准。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生性奇俊,___________,终生不愿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直在杭州孤山过着隐居生活,平生植梅放鹤,人称“梅妻鹤子”,也历来被传为佳话。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中国的文人往往自诩以天下为己任,而文人们的际遇又____________,各不相同,特别是那些刚正耿直的正人君子和贤达官宦,往往怀才不遇,或是屡遭贬谪,尽尝阶下之苦。而(????),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如陆游的诗:“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王冕也有诗云:“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由于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泛传播。
梅花生在苦寒之时,尽管生不逢时,命运不济,却依然我行我素,不屈不挠,在苦寒之中“寂寞开无主”,显现着既勇敢叛逆又悲壮凄楚的色彩。正是梅的这种____________,才使她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大千世界中非但未被挤出局,反而被文人们升华到“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位置。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众口一词?? 超逸绝尘?? 泾渭分明?? 禀性
B. 众口一词?? 超凡脱俗?? 千差万别?? 禀性
C. 有口皆碑?? 超凡脱俗?? 泾渭分明?? 秉性
D. 有口皆碑?? 超逸绝尘?? 千差万別?? 秉性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他们远大的志向便往往寄寓在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
B. 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让他们往往寄寓了远大的志向
C. 他们往往将远大的志向寄寓在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
D. 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便往往被他们寄寓远大的志向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泛传播。
B. 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梅被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泛传播。
C. 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使之广为传播。
D. 由于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使之广为传播。
20.假如你是一位导游,组团杭州一日游,请你将下表内容以群发短信的形式告知游客。(6分)
发车时间
集合地点
旅游景点
午餐地点
返回时间
车型
5月1日
8:00
武林广场
杭州剧院前
西溪湿地
灵隐寺
天外天
餐厅
5月1日16:00
蓝色宇通客车
车牌浙A7788
四、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一百年来,党以坚定的信念立党为公,建立了新兴的共和国;用坚韧的意志执政为民,创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未来更需风雨兼程,面临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新青年》杂志开辟了“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专栏,邀请各界代表畅谈如何“庚续精神,勇担使命”,请你作为青年学生代表写一篇文章,给专栏投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学校名称与个人姓名等信息;不少于 800字。
包铁一中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C
(1)A.“并彻底消灭社会上的不法行为”错,原文第二段说的是“还能杜绝不法行为”,是指能够杜绝耕读传家的家庭中人的不法行为。B.“是因为《礼记》所载的劳动教育规范推行了劳动教育”以偏概全,原文第四段说的是“《礼记》等”,不是只有《礼记》。此外,“……所载的劳动教育规范推行了劳动教育”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原文为“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一套劳动教育的规范和制度”。D.“《颜氏家训》”错,根据原文第六段可知,这部书是南北朝时期的家训类书籍,讲的是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规范,未涉及对儿童进行启蒙的内容,自然就不是著名的蒙学读物。另外原文第八段说的是“与各种不同类型的教材分不开”,蒙学读物只是教材的一种类型。
【2】B
(2)B.“劳动教育”错,应该是“耕读结合”,见原文第二段“清代张履祥认为,把农耕与读书结合起来,专心勤于农桑劳作,不仅能供给国家的赋税徭役,满足家庭日常所需,还能杜绝不法行为”。
【3】A
A.“应该全面继承”错,文中第三段提到“如今……耕读结合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太可能,但其理念值得发扬”。
【4】D
“口头批评教育的方法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完全无用”表述错误。原文“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凯波认为,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并不是“完全无用”。故选D。
【5】D
“中人民日报认为《少年的你》……”表述错误,张冠李戴,原文中是“李银河还表示这部电影很好地诠释了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孩子”。
【6】
①老师要高度重视校园欺凌事件,要教育学生正确应对校园欺凌。②学校要加强对校园欺凌的监督和管束。③政府要出台制裁校园欺凌的有效法律法规。④相关部门和学校之间职责分工要明确。⑤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⑥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广泛参与,通力合作,做好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⑦借鉴别国较好的应对校园欺凌的办法。
【7】B
B“杨大刚因为贪图吃到老毛的炒黄豆提出和他比赛抽冰尜儿”错,比赛抽冰尜儿是老毛提出来的,杨大刚是先接受“挑战”,然后才知道老毛下的“赌注”是少半碗炒黄豆。故选B。
【8】
第一问:详写杨大刚赢吃老毛的少半碗炒黄豆的过程及其引起的纷争,略写小分队来到张海家、夜袭战斗和光复后于放在墓前告慰杨大刚。
第二问:①杨大刚赢吃老毛的半碗炒黄豆及其引起的纷争,是小说的发展和高潮,侧面表现了抗联战士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对军纪的重视,这既照应了前文的战士们经常吃不饱饭,又是后文光复后杨大刚告慰烈士的原因,再现抗战的不易,详写可以使人物形象饱满。②小分队来到张海家,是故事的开端,塑造的是群像;夜袭的战斗场面也非此短篇小说要着重表现的,与本文主题无直接关系;光复后于放在墓前告慰杨大刚,是故事的结局,所以略写。
【9】
①小说中,于放等人物以及于放带领抗联小分队攻打庆城前后发生的故事是虚构的。
②东北抗联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日,军纪严明,并得到群众的支持,抗联战士手足情深,是真实的。
③小说通过真实和虚构的结合,更好地反映生活和历史的真实,赋予生活和历史审美价值,更能感染读者,使读者在领略生活和历史的同时感受到艺术真实的魅力。
【10】D
过了几天以后,魏征去世,太宗亲临痛哭,追赠司空,封谥文贞。太宗亲自为他制作碑文 ,又亲自写在石碑上。特意赏赐魏征加九百食封户 。
【11】B
天子死曰崩,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为薨。
【12】C
C“假托生病”错误,根据原文“寻以疾乞辞所职”可知,是真的生病了。
【13】
(1)你所谏诤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这样?
(2)你难道不知道金子在矿石中,有什么珍贵吗?经过良匠的反复锤炼就成为宝器,就为人珍视。
本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有:①所谏:谏诤的事情;称:称合;非:如果不是;若是:像这样。②独:难道;为……所:表被动;宝:名词作动词,看做宝贝。
武德末年,魏征担任太子洗马,见太宗和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常常劝太子建成早做打算。太宗杀了太子以后,召见魏征责备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为他担心恐惧,魏征慷慨自如,从容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祸。”太宗听了很受震动,对他厚加礼遇,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让他进入卧室请教为政之道。
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又很刚强正直,不屈不挠。太宗每次与他谈论,都很高兴。魏征也很高兴遇到知已之主,用尽全力为太宗谋划。太宗又慰劳他说:“你所谏诤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这样?”贞观三年,升为秘书监,参与朝政。他深谋远虑,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
贞观七年,魏征代替王珪做侍中,加封为郑国公,不久因为生病请求辞职,太宗说:“我把你从囚虏之中选拔出来,委任你要职。你见我的过错,没有不谏诤的。你难道不知道金子在矿石中,有什么珍贵吗?经过良匠的反复锤炼就成为宝器,就为人珍视。我自比为金,把你当做好的工匠。你虽然有病,还不衰老,怎能让你就这样辞职呢?”魏征于是不辞职了。
贞观十二年太宗因皇太孙的出生下诏宴请公卿。太宗十分高兴对近臣说:“贞观以前,应付艰难险阻,玄龄的功劳别人无法相比。贞观以后,对我尽心尽力,献纳忠言安定国家,福利百姓成就我今日的功业 被天下称道,只有魏征。古代名臣怎么比得上它们呢?”于是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他们两人。
不久魏征得了重病。?先前他住宅里没有正堂,太宗当时想营建一座小宫殿,于是停用材料为他建造正堂,五天就建成功了。派遣太监赏赐给他粗布被子素色的褥子,以满足他崇尚节俭的习惯。过了几天以后魏征去世,太宗亲临痛哭,追赠司空,封谥文贞。太宗亲自为他制作碑文 ,又亲自写在石碑上。特意赏赐魏征加九百食封户 。他常常对近臣说:“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替,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我常保有这三面镜子,来防备自己的过失。如今魏征去世,我就丢失一面镜子啊!”因而哭泣很久。于是下诏说“ 过去魏征常常指出我的过失。自从他去世,即使有过错没有谁来彰显。我难道只有过去有过错,现在都是对的吗?从此以后,各自奉上你们的诚心。我如果有什么过失,直言不讳,不要隐瞒。”
【14】C
C“对功名事业的淡漠”错,主要表现词人对时事的伤感。故C错误。
【15】
②苏词意在表现青年周瑜才能卓越、年少立功,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是为伤己;戴词意在表现战争场面宏大激烈,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怀古是为讽今。
【16】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7】B
众口一词:形容许多人说同样的话。有口皆碑:形容人人称赞。“有口皆碑”后不能再接“的好评”,故第一空应选“众口一词”,据此可排除C、D两项。超逸绝尘:不拘滞于世俗,超然物外。超凡脱俗:超出常人,脱离凡俗。文中强调林和靖老先生生超出一般人,脱离了红尘俗世,故选“超凡脱俗”。千差万别:形容差别很大或多种多样。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文中强调的是文人们的际遇各不相同,用“千差万别”恰当,据此可排除 A项。禀性:人的本性,是指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生的资质。秉性:本性。“梅花生在苦寒之时,尽管生不逢时,命运不济,却依然我行我素,不屈不挠”是梅花与生俱来的天生的资质。故选“禀性”。
故选B。
【18】D
从后文“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来看,括号内语句的主体应是“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据此可排除A、C两项。B项中“往往”一词的位置不当,且D项的被动句式更恰当。故选D。
【19】C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因为误用“由于”而造成句子主语残缺;二是结构混乱,“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泛传播”句式杂糅,应将“广泛传播”改为“使之广为传播”。据此可以排除ABD。
故选C。
【20】
各位游客:你们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小张。我们将于5月1日8点在武林广场杭州剧院前集合前往西溪湿地,中午在灵隐寺旁边的天外天餐厅就餐,然后游览灵隐寺,下午16:00返回武林广场。我们乘坐的是宇通牌蓝色客车,车牌为浙A7788。届时请带好随身物品,准时集合。祝旅途愉快!(礼貌用语、时间、集合地点、旅游点、午餐地点、车型情况等要点,语言简洁连贯。)
【21】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写作。材料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为背景,提及在一百年奋斗历程中党带领人民无惧挑战,努力建设国家,创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伟绩。未来还会有许多的“风雨”,巨大的挑战,如今的世界格局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更需要我们青年学子学好科学本领,投身祖国建设。材料明确了主题是“庚续精神,勇担使命”,我们青年要继承先辈们的遗志,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奋勇向前,无惧挑战,自觉地将个人命运、荣辱与国家、民族的需要联系在一起。
参考立意:
(1)赓续中国精神,青年砥砺前行;
(2)青年当努力奋斗,不负青春韶华,做好时代的接班人;
(3)中国梦,也是我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