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2.4之《望海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品味语言。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3、培养诗词鉴赏能力,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词语言,学习诗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与感悟、讨论与交流、探究与点拨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语“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一首《望海潮》更是流传千古,曲尽杭州之美,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望海潮》,来领略杭州之美,感受语言魅力。二、诵读诗词,整体感知
1、一名学生朗读,老师订正字音。
2、老师范读。
3、学生齐读。
4、自由朗读,根据词下的注释理解词义,把不理解的字词找出来。试概述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写杭州的自然美景和都市的繁华;
下阕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5、教师答疑:如果学生没有提到,教师可以补充:
1)《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词牌名当取其意。这首词没有题目,如果给它加一个题目,加什么题目为好?杭州,当时叫“钱塘”。
2)押韵:语言发展,语音起了变化,古音是谐和的。例如:浩荡离愁白日斜(xiá),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远山寒山石径斜(xiá),白云深处有人家。
3)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最后两句是说,希望长官把杭州美好的景色画出来,等日后升迁,去朝廷做官时,可以把它拿出来,献给朝廷,并夸示于同僚。这里其实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不断高升的美好祝愿,有人认为这纯粹是柳永的奉承之辞。它是完全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它跟本文无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们的看法。
补充背景:这是一首投赠之作。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想要拜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介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不久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因为是写给镇守一方的官员,所以在词中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的秀美,城市经济的繁荣,百姓生活的太平,安定,祥和。“归去凤池夸”这一句预祝孙何能早日被召唤回京城,回京之后,可在同僚中夸示。写作此词是为了求的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
三、品读诗词,赏析语言柳永把杭州的繁华和美丽,通过他的词作,展露在金主完颜亮的面前,让金主完颜亮对中原文明是垂涎三尺,虎视眈眈。公元
1158年,金主完颜亮读了《望海潮》的几句词后,
“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你认为是哪几句词让完颜亮起了入主江南的野心?
(小组交流)
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点染”提示: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运用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厚,意味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枯瘦。
一般说,点出的是内在情感和诗歌主题,而渲染用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在刻意渲染旅途黄昏萧条、寂寞、悲凉的气氛下。结句为“断肠人在天涯。”这是点睛之笔。凸现了客居异乡的游子日暮途穷、离愁肠断的心境。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一段: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2、烟柳画桥,......对杭州城的全景描绘,表现了杭州城街巷河道的富丽。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都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堪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能铺陈其繁华。温庭筠: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3.
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云树”写出树色如烟,绿树如云,钱塘江岸树木的郁郁葱葱。“绕”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
(用霜雪写浪花的诗句还有什么,请同学回忆。)
“卷”写出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气势,写出江涛的力度和气势,大有大浪滔天,排山倒海之势。“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中“绕”“卷”两字用得好,“绕”表现出古树成行,长堤绵延曲折的形态。“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古人写诗词讲究炼字,“怒涛卷霜雪”中的“卷”就是个例子,我们读到此句诗时会联想到谁也有过类似的写江水的诗句?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李白《横江词》
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李廊《忆钱塘》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王在晋《望江台》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毛泽东《观潮》
4、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杭州的繁华富庶:具体写杭州的繁华和富庶,它体现在市场上的珠宝之多,人民穿着之批罗着锦,社会风气之奢靡享受。)“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写出杭州的市场上摆满了大小不同的各种珠宝,杭州的市民家家户户穿的是绫罗绸缎,比豪华,摆阔气。
5.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采用白描手法,将西湖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了,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西湖山青水碧,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中荷花。红花绿叶,莲子飘香,体现出西湖的特点。“三秋”、“十里”,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着眼,桂花在秋季开,莲花在夏季开,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6、“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成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也就是说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光下荡漾。“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中的“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鸣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西湖上游人如织、笙歌沸天、昼夜不息的欢乐场面,又有垂钓的老者,采菱的姑娘无忧的生活情景,让我们联想到只有太平盛世才有的景象。
互文手法:
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主人下马客在船。
7、“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写了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煊赫气势。诗人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8、“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祝福之语。诗言志,言为心声。柳永对孙何的美好祝福,何尝不是文人柳永自己对仕途的向往呢?
四、美读诗词,读出韵味柳永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但这首词以大开大合,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的铺叙展现杭州的美丽和繁华。
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下,再次感受。
1、齐读。
2、个别读。(配乐)
五、小结柳永用生动的笔墨,描绘了杭州城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繁华,钱塘江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秀色就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令我们心驰神往,那就快......
六、作业:选择你最喜欢的几句词,用散文化语言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