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2019)第九课《说“木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把握关键概念,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内容结构。
2、探究“木叶”内涵,解读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3、提高诗歌阅读欣赏能力,初步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学习重点:
1、把握文章关键概念
2、培养探究精神学习
难点:理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寒风阵阵,黄叶飘零,不经意间,我们迎来了深秋时节。或许因为青春的多彩,你不曾留意那些飞舞飘零的落叶;或许因为繁忙的学业,你不曾系情那些凋零凄美的生命。都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实,那飘转沉寂之间,也有一种别样的诗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一起来探究它的奥妙和给我们的启示吧。
快问快答:
1.《说“木叶”》的林庚被誉为“(
B
)中文四老”之一?
A.
清华
B.
北大
2.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正确的一组是(B
)
A.征戍(shù)
橘(jú)颂
漂泊(
pó)
B.寒砧(zhēn)窸(xī)窣
迢远(tiáo)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B)
A.缄默
唾手可得
火烧眉睫
B.干燥
突如奇来
同仇敌忾
4.“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出自(
B
)?
A.
《离骚》
B.《九歌》
5.“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描写的是(
B
)的形象?
A.
湘君
B.
湘夫人
6.“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写的是(
A
)的情景。
A.
春夏之交
B.
秋冬之交
7.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中“萧萧”一词的含义是(
B
)?
A.
落叶形态
B.
落叶声音
8.“落木千山天远大”的下一句是(
A
)?
A.
澄江一道月分明
B.
澄江一道月更明
9.周邦彦《满庭芳》中用“午阴嘉(
A
)清圆”来描写繁茂的枝叶?
A.
树
B.
木
10.有“落叶”的形象的诗句是(
B
)。
A.
高树多悲风
B.
寒风扫高木
二、提纲挈领,整体理解速读文章,画出文中关键句。
本文共有七个段落,速读,勾画出能够体现文章脉络的句子?
解析:......“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
“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
“树叶”呢?......
......
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
“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
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
“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三、纲举目张,局部探究阅读文章第三段,分析以下语句,理解其内涵。
1.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探究“树叶”“木叶”“落木”之间的不同:可以从颜色,质感等物理性特征角度解答。
2.“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落叶”真的如“树叶”是一般的形象么?解析:相较于“木叶”,落叶的确比较容易理解,但其内涵也与“树叶”不同;同时,如此表述,也是行文的需要。
3.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文中说“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概念”,在你学过的诗歌中,你能举出相似的事例么?
(1)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2)“人”的角度: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答案解析:三者在主人公形象上有不同: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是湘夫人,木叶的特质符合她迢远有情深的性格特征;“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落叶”是年轻少女,以饱含水分而又繁密的叶子写出青春少女的活泼可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是老年男子,写尽了他饱经沧桑后穷困潦倒的形象特征。
4.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谈一谈你对这段话内涵的理解:解析:(1)诗人杜甫大胆地发挥创造性,创造出“无边落木萧萧下”这一千古流传的名句,这是一种创新。这种现象,值得我们研究。
(2)这句话是对杜甫创新精神的肯定,也是对读者创新精神的启迪。四、能力迁移,学以致用
关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在诗歌意象中并不少见。试从“花、草、梅、水、雁、酒、月”等物象中选取一词进行讨论,并给出分析。意象:诗句:说明:解析: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指导和评价,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语言的暗示性的特点。
五、课堂总结与学习反思
说“木叶”
袅袅寒意秋风起,相思的人不语。
洞庭波兮木叶下,只为他人牵挂。
落木千山天远大,流浪在外天涯。
无边落木萧萧下,穷困潦倒不怕。
云间月,叶中华,诗中之景相连。木叶下,江波连,题外之意暗含。
九月砧,催木叶,凉风阵阵心碎。木叶下,秋云飞,情思绵绵落泪。
小结:本语段从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进行了总结,凸显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论文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