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万以内数的认识——认识计数单位千和万
学科 数学 学段 第一学段 年级 二年级
相关领域 数与代数
教材 书名: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
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 北京教育出版社 2015年1月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的产生,恰恰给予它充分地证明:它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实际需要,而又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中。 因而,学生与数的熟悉程度、接触频率远高于其他的数学现象和问题。这也正是学生学习数的认识的最原始的经验积累。
2.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万以内数的认识》是北京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建立在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之上,是100以内数的延伸和扩展,为学习万以内的数做好铺垫。数的概念有着很丰富的内涵,是学习计算知识及发展数感的重要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不可能的。因此,要重视数的概念教学。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千、万,理解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之间的进率关系,经历数数的过程,会数万以内的数,初步感受数的组成。
在教学时,要结合这个时期的学生认知特点,他们的思维形式已经开始慢慢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但他们还需要借助大量的形象感受,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还需要借助大量的形象感受,这节课上,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建立“千”和“万”的概念,并通过一颗小珠子渗透位值制思想。并把教材上呈现的第纳斯方块的静态图变成了动态图,让学生感受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的转化过程,并关注了轻结果重过程的转变,让学生通过图形的变化,感受到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具体化、结构化、系统化。伴随着揭示一颗小珠子可以表示1、10、100、1000的理由,使学生感受到数位的重要性,渗透位值制思想。
在动态演示的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建立“十进制”关系和“位值思想,”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演示与直观观察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感。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培养得起来的,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看1000个物体,感受1000到底有多大。还让学生给认识的数在数线上找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把数感的培养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2、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前测:
a、完成填空:10个一是( );10个十是( )。
b、计数器数数:计数器上显示的数是99,如果再加上一颗珠子,你怎样操作?
通过这组习题,唤醒学生在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数的认识”过程中,积累的在日常生活中数数的经验,以及个、十、百三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两个班63人,其中正确的有55 人,正确率是87%。通过这组数据表明,学生在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数的认识”过程中,对于个、十、百三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掌握较好,为探究百、千、万三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
(2)完成调查表,并标出每一个数的数位名称。
物 品
电 视
冰 箱
洗 衣 机
汽 车
价 钱
两个班63人,正确填写表格的人数有60,正确率是95%,说明学生能够观察到生活中的大数,而且在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过程中,对数位顺序的掌握比较扎实。
3、教学手段和技术准备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学生亲身参与操作学具,结合课件演示的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增强教学实效性。
技术准备:教学课件和小棒、计数器、磁力扣。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感知生活中有许多比一百大的数,体会学习大数的意义。
2、在数第纳斯方块和用小珠子在计数器上摆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千、万,感受两个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会用计数单位数数,并对一千、一万的大小有感性认识。
3、经历数数、操作计数器、课件演示等知识形成的过程,建立大数的直观模型,发展数感,感受大数的意义,初步感受用计数单位进行计数的方法。
4、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千、万,建立计数单位“千”的概念,能运用计数单位数数,渗透位置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突破拐弯数,发展学生的数感。
4.教学过程
一、数据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过渡语: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数”。说到数,我相信同学们并不陌生,生活中最不缺少的就是数。可以说,我们无时无刻不被数包围着,下面我们就看 一看,同学们家中出现的数吧!(课件出学生调查的数据)。这些数据描述的是物品的价格。)
(一)出示学生的调查表格,揭示描述价格的大数(实物投影)
物品
电视
冰箱
洗衣机
汽车
价钱
(过渡语:除此之外,自然界中也存在着这些数,我们一起来看课件。(课件出示关于描述长江、黄河数据)。)
(二)展示教师提供的资料,揭示描述长度的大数(幻灯片:出示中国第一、第二长河的图片)(师: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大数背后隐藏的知识。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学生调查的表示物品价格的大数和教师提供的表示长度和重量的大数,感受大数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而且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体会大数产生的意义和价值。]
(三)利用资料中的数据,揭示学习内容:万以内数的认识——数数
( 师:听到数数,同学们一定不陌生,我们在一年级就已经会数100以内的数了,那今天,老师想看看同学们还能不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找准新旧衔接,搭建探究平台
(一)、复习计数单位一、十、百
1、小组合作,复习用一、十计数单位数数
(师:幼儿园的老师们,给小朋友们发了新玩具,小家伙们太兴奋了,把本来摆放得非常整齐的玩具,给弄乱了,看不出每组发了多少个玩具。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们,整理下手中的玩具,让老师一看,就知道每组同学得到了多少个玩具吗?)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能力之一。同时,现实的生活情境,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有,学科教学,不仅担负着学科知识的教学任务,它还要结合学科内容,教学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磁力扣,解决问题(每组准备20个磁力扣)
3、小组代表汇报数数的方法:(预设可能会出现三种方法)
方法一:学生将磁力扣摆放成两堆,每堆10个;
方法二:学生将磁力扣摆放成两行,每行10个;
方法三:学生将20个磁力扣堆放在一起;
4、比较评价:(师:同学们用这么多的方法帮幼儿园的老师们解决问题,可真了不起!你最喜欢哪种方法?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在这个复习的过程中,对用计数单位数数的掌握程度和对十进制的理解,为后面探究计数单位千、万铺路。同时,学生在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解决方法的过程中,体验多种方法,感受到“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态度。]
5、用计数单位“十”计数,复习计数单位百:
(师:每组对磁力扣进行整理后,我清楚地看到每组有20个磁力扣,我们把这些磁力扣展示在黑板上,请你们认真观察,谁能很快地知道,幼儿园的老师们一共准备了多少个玩具?你是怎样数的?)
6、操作计数器,理解十进制:
(师:同学们刚刚动手帮幼儿园的小朋友整理玩具,并很快数出了老师们一共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多少个玩具,你们能用计数器,演示一遍你们先是怎样数的,再怎样数的呢。)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这个十进制的记忆,为探究百与千、千与万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7、认识一、十、百是整数的计数单位,完成数位顺序表
(师:我们在数数的过程中用到的一、十、百,叫做整数的计数单位,观察他们在你的计数器上的排列顺序。)(板书:从左到右,写出个、十、百三个计数单位,与之对应的数位是各个位、十位、百位)
8、理解“个”“十”“百”位的位值:(师:这三个数位上分别拨上一个珠子,表示什么?)
(二)、探究计数单位百、千、万
1、探究百与千的十进制关系,认识计数单位“千”
(师:同学们用自己数数的本领,帮助幼儿园的老师们和小朋友们解决了问题,老师们想考一考同学们,数数的本领是不是真的了不起,课件出示第纳斯方块:999个)
(1)课件出示数:(师:说出这是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你能在你自己的计数器上,表示出这个数吗?)
(2)小组合作,用计数器自主探究、验证。(师:如果再添上一个小方块,一共是多少个小方块呢?你能用计数器解决这个问题吗?)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数的认识的过程中,已经积累“满十进一”的数数经验,并且前面的铺垫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知识、方法的支撑。]
(3)小组汇报探究过程
(4)课件演示:添上1个一,就是1个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感知1000的大小]
(师: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计数器和观察课件的演示,我们发现什么了?)
(5)小结结论:10个一百是一千。
(6)借助实物感知1000的大小(师:课件演示,我们能够感知1000个小方块拼在一起多大,下面我们在一起来看一看,1000张纸有多高)(大约10厘米)
[设计意图:实物感知,培养学生的数感]
(7)、结合计数器,理解“千位”的位值:(师:“千位”的一颗珠子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3、探究千与万的十进制关系
(1)计数器出示数:(师:你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九千九百九十九吗?)
(2)小组合作,操作计数器,探究千与万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师:如果再添上一个是多少?)
(3)小组汇报探究过程
(4)小结结论:10个一千是一万。
(5)课件演示:10个一千是一万。
[设计意图:学生在这个阶段虽然在逐步地有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但是形成数的多少的概念,学生还是要借助形象思维,所以用课件演示10个一千是一万,给学生直观形象的冲击,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一万这个数的概念。]
(6)根据1000张纸的高度,推测10000张纸的高度。
(师:通过观看课件,我们知道10000个小正方体合在一起的大小,那么10000张纸又有多高呢?刚刚我们通过估测,1000张纸的高度大约是10厘米,你能推算一下一万张纸的高度吗?)
[设计意图:直观感知,是学生感受大数的基础。]
(7)结合计数器,理解“万位”的位值:(师:万位上的这一颗珠子表示什么含义?)
三、巩固提高,拓展思维
(一)、利用计数器,巩固计数单位数数:(见课件)
1、一十一十地数,从九百七十数到一千零四十,再从一千零四十数到一千一百。
2、一百一百地数,从九千五百数到一万。
3、一个一个地数,从二百九十八数到三百零一。
(二)考察十进制:
完成数学书30页1题。
(三)给下面的数,在数线上找到合适的位置:(见黑板上的数线)
500、800、200、850。
(四)考察位值制:
1、看图填空:(见课件)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重点、难点的掌握,为学生今后能够灵活地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2、用3颗珠子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最大的四位数、最小的四位数和最小的三位数。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位值制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基础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孩子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是从低年级起,培养学生的总结和梳理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习题,在教学过程的第三部分巩固练习中已经涉及,可以从中得出评价结果。
6.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一、引用学生调查的数据,进入新的学习内容 这堂课,开始的引入,没有使用以往的设计情境的方式进入,而是将学生调查好的数据作为情境,展现给学生,明确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这堂课研究学习的内容,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这些寻常数,学习他们背后的数学知识。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到,课堂中学习的数学知识真实地存在我们的生活中,真实到我们已经司空见惯,忽视它的地步,可他就在那里默默地“数”说我们的生活。
二、找准衔接,合理推理,课件演示与操作学具辅助
这节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百、千、万三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学生在学习个、十、百三个计数单位时,已经积累了用实物得到十进制关系,并结合操作计数器进行巩固。因而在学习千和万两个计数单位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操作的经验,先进行猜测10个百是多少,10个千是多少,然后分别通过课件演示和操作计数器,进行验证,帮助学生确立百、千、万三者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板书设计
…… 万
位 千
位 百
位 十
位 个
位
1
1 0
1 0 0
1 0 0 0
1 0 0 0 0
10个一是(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10个一千是(一万)
0 100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