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测试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单选题
1.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是汉代文学的代表。下表是汉代不同时期的部分汉赋介绍。表中信息反映了(??? )
时期
作者
作品
主要内容
西汉初年
枚乘
《七发》
批判了统治阶级腐化享乐生活,倡导省俭
西汉中期
司马相如
《天子游猎赋》
描述了诸侯、天子的游猎盛况和宫苑的豪华壮丽,在赋的末尾,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惩奢劝俭的用意
西汉末年
扬雄
《逐贫赋》
表达自己甘于贫困,鄙视“贫富苟得”的志趣
东汉末年
张衡
《二京赋》
强烈真切地指责统治阶级荒淫享乐生活
A.?批奢折射出汉代的繁盛 B.?倡俭是汉代主流治国思想
C.?汉赋受到佛道思想影响 D.?时代风貌影响了汉赋创作
2.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将亲族、功臣等分封到全国各地建立诸侯国。据此可知(??? )
A.?分封制旨在以藩屏周 B.?儒学文化被广泛传播
C.?多民族统一国家建立 D.?中原是周文化发源地
3.《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出的时代特征是(??? )
A.?民族交融???????????????????????????B.?王室衰微???????????????????????????C.?学术下移???????????????????????????D.?诸侯争霸
4.战国时期,华夏族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政策,由春秋时的“尊王攘夷”逐渐变为“用夏变夷”。这一变化(??? )
A.?加速了社会转型?????????????B.?冲击了贵族政治?????????????C.?促进了民族认同?????????????D.?推动了战国变法
5.《史记·商君列传》中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
A.?承认土地私有??????????????????B.?打击了旧贵族??????????????????C.?革除陈规陋习??????????????????D.?强化社会控制
6.《史记?秦本纪》载:“商鞅第二次变法,在秦国普遍推行县制,把乡、邑、聚等合并为县。县令为一县之长,下设县丞、县尉、啬夫和令史等官吏;县令等长吏可以随时由国君任免。”这一举措(??? )
A.?表明秦国确立君主专制? B.?有利于国君对地方的控制
C.?得到诸侯国的普遍借鉴 D.?说明分封制开始崩溃
7.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天下,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规制。这反映出秦朝政治哪一制度的特点(??? )
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度?????????????????????????D.?统一度量衡
8.殷商时期,盘庚提出“罔不惟民之承保”“式敷民德”;西周时期,文王提倡“怀保小民,惠鲜鳏寡”“用咸和万民”。这说明,商周时期( ??)
A.?统治者推行“仁政” B.?儒家民本思想受到重视
C.?宗法观念日益强化 D.?养济保民思想既已出现
9.图1是四川出土的东汉“酒肆”画像砖。据此图推断,东汉时期( ??)
图1
A.?城市生活丰富多彩?????????B.?商人社会地位提升?????????C.?粮食产量显著提高?????????D.?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10.先秦时期,有思想家提出:“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这些主张( ??)
A.?强调了君主集权的重要意义 B.?代表了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
C.?蕴含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 D.?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
11.汉代政府很重视农神祭拜,祭拜的对象包括神农、后稷、土地神、蚕神、谷神、雨师等。朝廷也在各地广立社稷,对民间神灵信仰内容和祭祀形式也予以规范和指导。汉代政府高度重视祭拜农神,意在(?? )
A.?宣扬天人感应的儒家思想 B.?强化民间以农为本意识
C.?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借助农神恢复农业生产
12.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器形、纹饰、制法。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制造能力提高 B.?王室衰微,分封制遭破坏
C.?战争频繁,技术交流加强 D.?百家争鸣,文化观念差异
13.《春秋》一书多次记载了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战国时期,齐宣王曾向孟子请教齐桓公、晋文公富国强兵争霸之术,但孟子回复:孔子的弟子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争霸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据此推断,孟子意在(?? )
A.?融合诸子百家思想?????????B.?倡导仁政治国理念?????????C.?重构春秋争霸历史?????????D.?维护分封宗法制度
14.《国语》载: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年),“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清查户口)于太原”。对此,仲山父以“示少而恶事……无故料民,天之所恶”表示反对。但“王辛料之”。宣王料民之举(?? )
A.?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B.?违背了天人感应理念
C.?激化贵族内部的矛盾???????????????????????????????????????????D.?反映出王室力量衰微
15.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经营相对独立。但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壮大。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间资本的经营方式较为落后 B.?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加重
C.?国家垄断经营和实施专卖制度 D.?私营工商业承担高额赋税
二、非选择题
16.材料:县是中央政府直接任命长官的基层政区,因此划定县的幅员是确定其他层级政区幅员的基础。秦汉时定下了一个基本原则:“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汉书·百官公卿表》)这个原则自然合乎道理,因此为以后历代所遵奉,百里之县成为习惯的称呼,县令有时也就戏称为百里侯。
县以上政区的幅员则没有面积大小的明确规定,大致是以所辖县的数量作为大小的衡量标准。汉代的人俗称郡为“千里之郡”,指的是一个郡大约领有十县之地。三国时代的人称州为“万里之州”,也是表示一个州大概包含百县之地的意思,并不是郡非千里见方,州非万里见方不可。说到底,千里之郡与万里之州也是间接以地域面积和人口数量两项指标来确定幅员大小的。因此在秦汉时代,南方的州郡幅员都比北方大得多。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汉时期划定县的幅员原则以及南方州郡幅员大的原因。
(2)若探究秦汉时期“百里之县”“千里之郡”“万里之州”的幅员面积大小,请举例说明可以查阅哪些类型的史料?
17.
材料:据《后汉书·宣秉传》云:“光武帝(刘秀)特诏御史中丞(原隶属御史大夫)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会同,并专席而坐,故京师号曰“三独坐”。”御史中丞下有治书侍御史两人,掌法律条解释;侍御史十五人,掌察举官吏违法,接受公卿群吏奏事。司隶校尉不仅内察京师百官犯
法者,并领一州,封侯、外戚、三公以下,不论尊卑,无所不纠。其时,“(鲍永)为司隶校尉,帝叔父赵王良尊戚贵重,(鲍)永以事劾良大不敬。由是朝廷肃然,莫不戒慎”。刘秀复将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其职权在西汉的基础上,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也转归刺史。这样,东汉就构建起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强有力的监察系统。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武帝(刘秀)监察举措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光武帝(刘秀)的监察举措。
18.中国青铜时代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随着贵族地位而来的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青铜礼器与兵器是被国王送到他自己的地盘去建立他自己的城邑与政治领域的皇亲国戚所受赐的象征性礼物的一部分,然后它们又成为沿着贵族线路传递下去的礼物的一部分。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为它们与在仪式上认可了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贵族政治的祖先崇拜祭礼之间的联系关系。同时也因为它们是只有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的与政治的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说到底的话,青铜器是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的。
——据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等
材料二? 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例如展示了酒礼器中至尊气象的四羊方尊,湖北随县出土的大型编钟等,看到当时青铜冶铸技术所达到的高超境界。除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这就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金有六齐”。
——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
材料三?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卜辞的内容,绝大部分与殷商王室有关。小至殷王的耳鸣、牙疼,大至年成、祭祀、征伐,无不以殷王或王室为中心,其他非卜辞的刻辞也是如此。因此,认定它是殷代王室的档案,是可信的。甲骨文卜辞的文句都很短,而西周出现了上百字、数百字的铭文。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甲骨文能比拟的。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据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青铜器成为“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商代和西周的代表性文字,并说明它们的历史价值。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D
【解析】【分析】汉赋在两汉以及汉代初期和汉武帝时期描述的内容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内容是对时代的反映,因此汉赋创作受到时代的影响,D符合题意;
A与题干中汉初和东汉末年的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B与汉武帝时期的内容不符,B不符合题意;
C西汉初年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考生需要注意汉赋在不同时期的内容差别。本题主要通过汉赋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
2.【答案】 A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将亲族功臣等分封到全国各地建立诸侯国,其目的是通过分封拱卫周王室,A项符合题意;
B项此时儒学还未创立,B项不符合题意;
C项秦朝时期,多民族统一国家建立,C项不符合题意;
D项周文化发源地是在关中地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的目的。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3.【答案】 B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的事件是“周”“郑”交恶,诸侯的臣下射伤周王,体现了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被破坏,B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交融,A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与学术下移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没有反映诸侯争霸,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解体。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分析分封制的解体。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4.【答案】 C
【解析】【分析】由“尊王攘夷”逐渐变为“用夏变夷”,意味着夷、夏之间的民族意识趋向模糊,民族情感趋向和谐,民族壁垒趋向消解。而在“用夏变夷”的同时,华夏文化也不断吸收融汇周边文化精华于自己的体系之中。所以,这一变化说明民族交流加强,体现了民族交融,促进了民族和文化认同,C项符合题意;
AB项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和贵族政治的,A、B两项不符合题意;
D项与材料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5.【答案】 B
【解析】【分析】材料的大意是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这就严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鼓舞将士勇敢战斗,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B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与土地制度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不属于习俗范畴,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与强化社会控制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解答本题,关键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6.【答案】 B
【解析】【分析】商鞅变法推行县制,并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不符合题意;
A项“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A项不符合题意;
C项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早于秦国设置县制,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已经瓦解了分封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在秦国普遍推行县制,把乡、邑、聚等合并为县。县令为一县之长,下设县丞、县尉、啬夫和令史等官吏,县令等长吏可以随时由国君任免”,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 A
【解析】【分析】材料“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体现的是皇权至上,属于皇帝制度的特点,A项符合题意;
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官制,郡县制度是其地方管理制度,均与题意不符,故B、C两项不符合题意;
D项统一度量衡是经济措施,与皇帝独裁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皇帝制度。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主旨,并正确掌握皇帝制的特点。本题主要考查皇帝制及其特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8.【答案】 D
【解析】【分析】材料中“圈不惟民之承保”表明盘庚主张顺承和安定人民“怀保小民”表明周文王重视和善待百姓,二者均体现了保民思想,说明商周时期养济保民思想既已出现,故选D;
仁政”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故排除A;
儒家学派在殷商、周文王时期尚未形成,故排除B
材料反映的商周统治者重视百姓,提出保民主张,未涉及到宗法观念情况,故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夏商和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9.【答案】 C
【解析】【分析】? 从“酒肆”的图像可以看出,东汉时期的粮食已经有所盈余,可以用来酿酒,说明粮食产量显著提高,C符合题意;
A项材料不能体现丰富多彩,A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没有涉及商人的地位,B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政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经济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汉朝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汉朝时期农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0.【答案】 D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尚贤使能”可知,体现了墨子的尚贤的主张;依据材料“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可知,体现了墨子针对当时社会动荡的现状而提出的治理方案,故D符合题意;
A项是法家的思想主张,A不符合题意;
B项墨子代表中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故B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信息与民本思想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尚贤使能”、“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的主旨,结合墨子的治国思想分析。
11.【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汉代政府通过在各地广立社稷和灵星祠,以官方规制的祭祀形式体现对祭拜农神的重视,进而提高民间对农业的重视,强化民间以农为本的意识,故选B项;
根据所学,天人感应是关于天人相互关系的学说,认为“上天”能够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够感应“上天”,如自然现象可以显示人世灾祥,与祭拜农神关系不大,排除A项;
根据所学,重农抑商的重要表现是重视农业发展而抑制商业的发展,材料中并未涉及对商业的态度,排除C项;
根据所学,“恢复农业生产”主要发生在汉初,不符合材料中“汉代”的表述,且农神本身并不能起到恢复农业生产的作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农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汉代政府通过在各地广立社稷和灵星祠,以官方规制的祭祀形式体现对祭拜农神的重视,进而提高民间对农业的重视,强化民间以农为本的意识。
12.【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器形、纹饰、制法”和“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可知,各诸侯国的青铜器由周王赏赐到各诸侯国筑炉自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器是贵重的物品,是王权的象征。诸侯自铸青铜器说明周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分封制遭到破坏,所以B符合题意;
A项材料强调的是周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而不是各诸侯国制造能力提高,所以A不符合题意;
C项“战争频繁,技术交流加强”不属于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所以C不符合题意;
D项“百家争鸣”与材料内容无关,所以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需要掌握分封制瓦解的表现。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本题考查对分封制瓦解的表现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 B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孟子否认孔子的弟子中有讲述齐桓公晋文争霸之事,是因为争霸战争与儒家的治国理念不符,目的在于倡导孟子的仁政,故B符合题意;
A项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而非诸子百家,A不符合题意;
C项据材料可知,孟子不是重构春秋争霸历史,而是从未讲解,故C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未体现分封宗法制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孟子的治国思想分析。本题考查孟子的仁政思想,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4.【答案】 D
【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宣王料民主要是因为“丧南国之师”,意图通过清查户口加强对地方的管辖,所以宣王的举动实际上是反映了王室力量的衰微,对地方控制的衰落,故选D;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王室没有能够直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排除A;
天人感应思想是西汉时期提出的,排除B;
宣王的这一举动并没有能够激化贵族内部矛盾,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周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主旨进行分析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5.【答案】 C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材料“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壮大”,结合所学可知,汉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和实施专卖制度,使得民间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故C项符合题意;
A项是表现,不是原因,A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无法体现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加重,故B项不符合题意;
D项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需要掌握汉代国家垄断经营和实施专卖制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壮大”,结合汉代国家垄断经营和实施专卖制度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1)原则:以百里见方的面积作为县的幅员基数;以居民的数量作调节。原因:州郡幅员没有面积大小规定;县的数量少;人口数量少。
(2)史料:秦汉历史文献,如《汉书》等;历史地图及地方志等。
【解析】【分析】(1)原则:根据“县大率方百里”得出以百里见方的面积作为县的幅员基数;根据“其民稠则减,稀则旷”得出以居民的数量作调节。原因:根据“千里之郡与万里之州也是间接以地域面积和人口数量两项指标来确定幅员大小的”得出州郡幅员没有面积大小规定;根据“南方的州郡幅员都比北方大得多”,根据材料中秦汉时期划定州郡幅员的原则,得出南方县的数量少;人口数量少。
(2)史料:结合所学,可列举秦汉历史文献,如《汉书》等;历史地图及地方志等。
故答案为:(1) 原则:以百里见方的面积作为县的幅员基数;以居民的数量作调节。原因:州郡幅员没有面积大小规定;县的数量少;人口数量少。
(2) 史料:秦汉历史文献,如《汉书》等;历史地图及地方志等。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制度。第一问,原则依据材料“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分析概括;原因依据材料“千里之郡与万里之州也是间接以地域面积和人口数量两项指标来确定幅员大小的”,结合秦汉时期划定州郡幅员的原则分析;第二问的史料,结合所学从历史文献、历史地图及地方志等角度解答。
17.【答案】(1)特点:继承发展前朝制度;监察机构职权增大;监察体制完备。
(2)评价:积极方面:加强了对官僚贵戚的监督,规范了各级机构的执政;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国力的增强。历史局限:以服务专制君权为根本目的,易导致监察官员的腐败;刺史权势膨胀,逐渐威胁到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1) 特点:根据材料“光武帝(刘秀)特史中(原隶属史大夫)与司时、尚书令会同,并专席而坐”、“不论尊卑, 无所不纠”、“ 东汉就构建起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强有力的监察系统”即可提炼出特点是继承发展前朝制度;监察机构职权增大;监察体制完备。
(2)评价:结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评价及光武帝监察举措的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18.【答案】 (1)原因:青铜礼器是祭祀的神圣用具,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青铜礼器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物质载体;是个人对社会资源支配的权力的象征,是社会等级地位的标志。
(2)特点:历史悠久;冶铸技术不断进步;铸造工艺水平高(依照不同用途配制不同配方)。
(3)文字:商——甲骨文;西周——金文。
历史价值:一方面,对汉字、书法和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而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解析】【分析】 (1)依据材料一“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为它们与在仪式上认可了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贵族政治的祖先崇拜祭仪之间的联系关系。同时也因为它们是只有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的与政治的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说到底的话,青铜器是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的。”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因有:青铜礼器是祭祀的神圣用具,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青铜礼器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物质载体;是个人对社会资源支配的能力的象征,是社会等级地位的标志。
(2)依据材料二“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除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等可知特点有:历史悠久;冶铸技术不断进步;铸造工艺水平高(依照不同用途配制不同配方)。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等可知文字有:商:甲骨文西周:金文。历史价值。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甲骨文能比拟的。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等考查文字的演变、文学价值、史料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对汉字、书法和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而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故答案为:
(1)青铜礼器是祭祀的神圣用具,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青铜礼器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物质载体;是个人对社会资源支配的能力的象征,是社会等级地位的标志。
(2)历史悠久;冶铸技术不断进步;铸造工艺水平高(依照不同用途配制不同配方)。
(3) 文字:商——甲骨文;西周——金文。历史价值:一方面,对汉字、书法和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而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点评】 (1)本题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一“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等可以得出结论。
(2)本题考查青铜器的特点。依据材料二“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等可以得出结论。
(3)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字演变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三“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