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地理教案1.1 地球和地球仪(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上地理教案1.1 地球和地球仪(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7-22 20:1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2、能力目标
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观察地球仪,识别经纬线、经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熟练的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3、德育目标
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教学重点
地球形状的证据;
经纬线、经纬度和划分和特点;
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东西半球划分与东西经度划分的区别;
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手段
PPT、相关地图、视频、地球仪等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叙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上节课,我给大家说过“地理是描述地球表面的科学”。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那么学习地理应该从哪里开始呢?当然是地球。
【提问】有一句古诗说得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地球表面,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那么我们是怎样逐步认识地球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限时阅读】在5分钟内阅读完教材P2-5,并快速完成下列练习。
1、地球的形状:球体。
(学生也有可能回答圆形,教师需要及时纠正,可以让学生列举圆形的物品和球形的物品,然后教师再进行比较)
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地球的最大周长约为4万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的模型叫地球仪,它是地球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形状。
4、在地球仪上,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北极,另一端是地球的南极。
【小结】刚刚我们对今天的知识点进行了快速阅读,对地球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现在我们开始进一步来学习相关的知识。
【合作探究】运用课本和图册,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生讨论时,教师巡回参与讨论,指导启发学生分析比较的方法等)
1、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4个过程。
【参考】天圆地方——太阳和月亮的推测——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里有一首北朝民歌——《敕勒歌》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地关系的认识。(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诗里的天地关系我们可以概括成“天圆地方”。举例:北京的天坛和地坛。
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的呢?
麦哲伦船队的航行自1519年9月在西班牙启程历尽千辛万苦,跨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最后绕过非洲最南端好望角返回西班牙,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二十几艘船最后只幸存了几艘船,而且就连麦哲伦也命丧菲律宾,幸存的船员最后只能靠吃老鼠和木屑为生,为的就是要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证明不论从地球的哪一个地点出发只要一直沿着一定的方向都可以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人类在二十世纪进入了太空,照下了这幅照片给了我们最完美而且最简单的地球形状证据。
2、说说你所知道的能证明地球是球形或球体的证据。
【参考】地理图册P6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月食(PPT)、海边看行船、地球卫星影像、站得高看得远等。
【小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过了很长的历史时期,从几千年前开始人们就已经开始思考之一问题,直到十四世纪人们才真正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并在五百年后才找到最为科学的证据。这一过程是艰辛而又漫长的。
【转承】每个物体都是既有形状又有大小的,所有物体必有大小,包括地球也不例外,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时也测量出地球的大小。
3、请大家在第一副图上标注出地球的大小,在第二幅图中标注出北极、南极、地轴、赤道。
【提问】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太困难了,那么我们利用什么工具就能让我们看到地球的全貌呢?(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小时的航程,相当于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而中国国土面积960万km2也只是地球的五十分之一还不到,因此地球是相当大的。)
【引导】非常好,同学们都知道地球仪是研究地球的重要工具,其实地球仪就是人们将地球缩小后的模型。请同学们看课本P4-5,回答以下问题。
4、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地球仪有什么作用?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北极、南极、赤道。
【参考】不同点:①地球仪是圆球体,地球是椭球体(赤道半径要稍大于极半径);②地球仪上有经纬线,实际地球上没有;③地球仪有地轴,实际地球没有;④地球仪表面光滑平整,实际地球表面凹凸不平。
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地球仪用不同的图案、颜色、文字、符号等来表示不同的地理事物。
【板书】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球体
2、大小:平均半径
6371km
赤道周长
约4万km
表面积
5.1亿平方km2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课堂小测
1、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B

A、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B、麦哲伦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步
2、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不同。下列四种说法最接近地球实际形状的是(
D

A、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B、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C、地球是一个正圆球体
D、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3、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大地是球形的自然现象是(
B

A、太阳东升西落
B、站得高,看得远
C、水往低处流
D、日全食
4、读图,麦哲伦环球航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麦哲伦环球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没有经过的大洋是北冰洋。
5、思维拓展: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但我们的地球仪却是个规则的球体,你能解释吗?
因为真实的地球两极和赤道的长度比很小,做成地球仪也看不出来;而且地球仪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例如大洲和其他国家的地理位置),而不是为了让人更好的认识地球的形状。
【小结】这是我们认识地球的第一次课,也是第一次我们认识自己的家园,我们对地球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而且我们认识了一位朋友——地球仪,在以后的课程中他会给予我们很多的帮助。
教学小结&反思
这节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并教育学生科学是不断进步的、人类的科学探索是艰辛的过程;其次,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大小的描述方法,让学生知道人们研究地球的常用工具——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构成、用途及其作用。为后面的课程做好铺垫和准备工作。
第二课时
【导入】同学们,上次可我们共同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发现地球仪与地球有很多区别,同学们还能说出来它们的区别吗?
【提问】很好,真实的地球上并没有画出经纬线,那么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是如何确定上去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吧。
【限时阅读】在3分钟内阅读完教材P6,并快速完成下列练习。
1、纬线的定义是什么?
在地球仪表面,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纬线是圆还是半圆?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最长的是哪条纬线,最短的又是哪条纬线?
圆;不相等;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长的是赤道,最短的是两极。
3、纬线向什么方向延伸?指示东西方向。
4、在地球仪上能画出多少条纬线?无数条。
【提问】我们知道了,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那么,我们是如何区分这些纬线的呢?
【讲授新课】地球仪的每条纬线上都标有一个度数,这就是纬度。那我们首先来看看纬度是如何排列的。
1、最低纬度和最高纬度;纬度的数值范围。(0°,90°,0°~
90°)
2、在赤道两侧,北纬向什么方向数值增大,南纬向什么方向数值增大?
(北纬向北增大,南纬向南增大。)
3、从地球仪上读出纬线的纬度数值,并找出30°和60°纬线。
(这四条纬线是地球仪上特殊的纬线,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南北纬30°至60°之间为中纬度,南北纬60°至90°为高纬度。)
【讲授新课】南北纬30°和60°纬线都是很特殊的纬线,那么地球仪上还有一条重要的纬线——赤道。PPT展示。
【过渡】通过我们刚刚的观察研究,大家了解了纬线和纬度的知识,地球仪上除了横向的纬线还有竖向的经线。
【限时阅读】在3分钟内阅读完教材P7,并快速完成下列练习。
1、经线的定义是什么?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的线。
2、经线是圆还是半圆?经线的长度是否相等?半圆;相等。
3、纬线向什么方向延伸?指示南北方向。
4、在地球仪上能画出多少条经线?无数条。
【讲授新课】与纬度相似,地球仪上也有无数条经线,为了区别不同的经线,人们也给它们标定了度数,这就是经度。
1、最低经度和最高经度;经度的数值范围。(0°,180°,0°~
180°)
2、在本初子午线两侧,东经向什么方向数值增大,西经向什么方向数值增大?
(东经向东增大,西经向西增大。)
3、从地球仪上找出西经20°、西经90°、东经160°、东经90°,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两条东西经相反、经度和为180度的经线共同组成一个经线圈。)
【合作探究】对比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纬线
经线
形状特征

半圆
指示方向
东西
南北
长度是否相等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
相等
标度的范围
0°~
90°
0°~
180°
度数的变化规律
北纬向北增大,南纬向南增大
东经向东增大,西经向西增大
0°线的确定
赤道
本初子午线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过渡】我们去电影院看电影时,电影票上会显示出你的座位号,X排X号。相信大家都可以迅速准确的找到自己的座位。如果给地球仪上也绘制一个一个座位表,那么我们就可以像在电影院中找座位一样,轻松找到地球仪上任何一点的位置。
【讲授新课】经线与纬线两两相交,共同组成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经纬网。经纬网的作用是确定某一地理事物的位置,简单的说就是定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通过活动学习怎么利用经纬网来给地球表面的任一地点进行定位。
【活动】经纬网定位游戏
游戏准备:将全班同学按座位分为六排六列,其中第四排为0°纬线(即赤道),第四列为0°经线(即本初子午线)。如图所示。
游戏环节:将班级绘制成经纬网图。
指导学生将本班的座次绘制成经纬网图,并用圆点在自己绘制的经纬网图中标出自己的位置,写出自己的地理座标,低、中、高纬,以及所在半球。
【比一比】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
1、A:160°W、20°N
B:80°W、40°N
C:120°W、60°N
D:160°E、40°N
2、A:60°W、30°N
B:0°、30°S
C:0°、0°
D:60°E、60°N
E:120°E、60°N
3、
A地
B地
纬度
40°N
70°S
经度
155°W
30°E
属于低、中、高纬
中纬
高纬
属于南、北半球
北半球
南半球
属于东、西半球
西半球
东半球
课堂小测
1、表示南纬、北纬、东经、西经的英文字母,顺序正确的是(
A

A、S、N、E、W
B、N、S、W、E
C、E、W、N、S
D、W、E、S、N
2、关于纬线叙述错误的是(
B

A、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
B、纬线是半圆形的
C、纬线长度不相同
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下列纬线圈中,长度最长的是(
A

A、20°S
B、40°N
C、40°S
D、80°N
4、下列哪两条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
B

A、0°和90°W
B、20°W和160°E
C、90°W和180°
D、20°E和160°E
5、下列属于中纬度范围的是(
B

A、0°纬线至30°N
B、30°N至60°N
C、60°N至90°N
D、30°N至30°S
6、习惯上用以表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的是(
A

A、20°W,160°E
B、20°E,160°W
C、0°经线和0°纬线
D、0°经线和180°经线
教学小结&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经纬线以及经度纬度的相关知识,还利用特殊的经纬线将地球划分为了两个半球,认识了地球仪上经纬线的基本特点,还可以利用经纬网准确的确定地球表面的位置了。描述经纬网上的点的方法是说出该点的经度和纬度。今后,在日常生活中,老师也鼓励大家去多关注地理事物的经纬网位置。
教学反思
这节课利用游戏让学生们快乐地学会了知识,在游戏中重复体验经纬网定位的方法和描述,虽然不能把每个学生都叫起来参与经纬网定位,但是通过学生自我评价机制,即让没有参与的学生进行评价,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经纬网定位游戏当中,体验经纬网的定位。但是,学生太过活跃容易在教学时间把握上出现了失误。
板书设计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球体
2、大小:平均半径
6371km
赤道周长
约4万km
表面积
5.1亿平方km2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纬线和纬度
1、纬线:定义:垂地轴,环地球
形状:圆
长度及变化: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
指示方向:东西
2、纬度:最小值:0°
最大值:90°
区分南北纬:N、S
3、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
四、经线和经度
1、经线:定义:垂纬线,连两极
形状:半圆
长度及变化:等长
指示方向:南北
2、经度:最小值:0°
最大值:180°
区分东西经:E、W
3、东西半球的划分:20°W、160
°E组成的经线圈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