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7-22 09:2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021~2022学年同步练习(二)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自来水厂净化处理生活用水的过程如下:取水→沉淀→过滤→吸附→消毒→配水,其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取水
B.过滤
C.吸附
D.消毒
2.化学变化一定伴随有(  )
A.颜色变化
B.能量变化
C.状态变化
D.气味变化
3.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A.有新物质生成
B.发光发热
C.有气体生成
D.有沉淀生成
4.最能说明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本质是(  )
A.发出白光
B.产生白烟
C.放出热量
D.生成白色固体P2O5
5.将盛有少量水的试管夹在铁架台上,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能说明这一过程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试管中的水越来越少
B.试管口出现白雾
C.玻璃片有水滴滴下
D.没有新物质生成
6.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词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下列成语或典故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春风得意
B.掬水月在手
C.火上浇油
D.草木皆兵
8.下列工艺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酿造米酒
B.雕刻石像
C.烧制陶瓷
D.冶炼钢铁
9.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的物理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纺纱织布
C.烧制瓷器
D.冶炼生铁
10.欣赏中华诗词,陶冶高雅情操。下列诗词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1.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发明史,下列发明创造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A.火药的使用
B.用铁矿石冶铁
C.烧结黏土制陶瓷
D.打磨磁石制指南针
12.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融化
B.湿衣服晾干
C.水果腐烂
D.瓷碗破碎
13.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体现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
A.氮气用于食品防腐
B.铜丝用做导线
C.稀盐酸用于除铁锈
D.氢氧化钠用于除油污
1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干冰用作制冷剂
B.氯化钠用来制纯碱
C.铁粉在月饼盒内作除氧剂
D.生石灰在某些食品袋内作干燥剂
15.下列铁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银白色
B.导热性
C.延展性
D.易锈蚀
16.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  )
A.挥发性
B.不稳定性
C.可燃性
D.腐蚀性
17.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酒精作燃料
B.氮气作保护气
C.二氧化碳灭火
D.铁锅作炊具
18.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石灰石用作建筑材料
B.锰钢用作钢轨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19.“水是生命之源,氧气是生命之气”。氧气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能支持燃烧
B.不易溶于水
C.密度比空气略大
D.无色气体
二.填空题(共3小题)
20.化学世界绚丽多彩,请选择适当的序号填空.
A.红色
B.绿色
C.黑色
D.白色
E.无色
F.紫黑色
①高锰酸钾固体 
 
②氧化镁 
 
③碱式碳酸铜 
 
④五氧化二磷 
 
⑤稀盐酸 
 
⑥木炭 
 .
21.阅读下列内容后填空.
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
②木炭能燃烧;
③将木炭粉碎;
④木炭可制黑火药;
⑤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
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用途的是 
 .
22.酒精:①无色透明;②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③易挥发;④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⑤能溶解碘、酚酞等物质⑥易燃烧;⑦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⑧是一种绿色能源⑨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⑩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根据上述文字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有 
  (填序号,下同)化学性质有 
 用途有 
 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是 
 发生的化学变化是 
 .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021~2022学年同步练习(二)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自来水厂净化处理生活用水的过程如下:取水→沉淀→过滤→吸附→消毒→配水,其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取水
B.过滤
C.吸附
D.消毒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取水、过滤、吸附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一般用氯气消毒,氯气能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盐酸,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一定伴随有(  )
A.颜色变化
B.能量变化
C.状态变化
D.气味变化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有:发光、发热、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化学变化一定有能量的释放和吸收.
【解答】解:A、化学变化中颜色变化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如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与无色的盐酸反应生成无色的氯化钠溶液;故选项错误;
B、化学变化一定有能量的释放和吸收,故选项正确;
C、化学变化中状态变化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如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状态发生变化;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状态没有发生变化;故选项错误;
D、化学变化中气味变化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如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无味的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无味的水;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A.有新物质生成
B.发光发热
C.有气体生成
D.有沉淀生成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故选项正确;
B、白炽灯在通电时,会发光发热,但是该过程是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有气体生成是变化的现象,不是特征。给水加热,水中的氧气逸出,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有沉淀生成,是变化的现象,不是特征。给澄清的石灰水加热,有沉淀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4.最能说明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本质是(  )
A.发出白光
B.产生白烟
C.放出热量
D.生成白色固体P2O5
【分析】利用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的知识,分析过程要注意不要被变化过程中的现象所迷惑,要找到本质(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判断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需抓住其本质特征产生新物质,只有生成白色物质说明变化后产生了新物质。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是对化学变化特征的考查,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5.将盛有少量水的试管夹在铁架台上,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能说明这一过程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试管中的水越来越少
B.试管口出现白雾
C.玻璃片有水滴滴下
D.没有新物质生成
【分析】根据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考虑.
【解答】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所以能说明这一过程发生物理变化的是没有新物质生成。
故选:D。
【点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在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6.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词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蜡炬成灰泪始干过程中,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
B、爆竹声中一岁除过程中,烟花爆竹燃放时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C、烈火焚烧若等闲过程中,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D。
【点评】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不是化学变化.
7.下列成语或典故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春风得意
B.掬水月在手
C.火上浇油
D.草木皆兵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春风得意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掬水月在手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火上浇油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草木皆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8.下列工艺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酿造米酒
B.雕刻石像
C.烧制陶瓷
D.冶炼钢铁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酿造米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雕刻石像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烧制陶瓷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冶炼钢铁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9.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的物理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纺纱织布
C.烧制瓷器
D.冶炼生铁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纺纱织布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烧制瓷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冶炼生铁过程中有新物质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10.欣赏中华诗词,陶冶高雅情操。下列诗词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1.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发明史,下列发明创造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A.火药的使用
B.用铁矿石冶铁
C.烧结黏土制陶瓷
D.打磨磁石制指南针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火药爆炸过程中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用铁矿石冶铁过程中,生成新物质铁,属于化学变化;
C、烧结黏土制陶瓷过程中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D、打磨磁石制指南针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D。
【点评】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不是化学变化。
12.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融化
B.湿衣服晾干
C.水果腐烂
D.瓷碗破碎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冰雪融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湿衣晾干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水果腐烂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瓷碗破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13.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体现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
A.氮气用于食品防腐
B.铜丝用做导线
C.稀盐酸用于除铁锈
D.氢氧化钠用于除油污
【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解答】解:A、氮气用于食品防腐是利用氮气化学性质稳定,故A错;
B、铜丝用做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B正确;
C、稀盐酸用于除铁锈是利用盐酸与铁锈反应,属于化学性质,故C错;
D、氢氧化钠用于除油污是利用氢氧化钠与油污发生反应,属于化学性质,故D错。
故选:B。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1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干冰用作制冷剂
B.氯化钠用来制纯碱
C.铁粉在月饼盒内作除氧剂
D.生石灰在某些食品袋内作干燥剂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解:A、干冰用作制冷剂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利用了其物理性质;
B、氯化钠用来制纯碱,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
C、铁粉在月饼盒内作除氧剂,是利用铁生锈结合氧气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利用了其化学性质;
D、生石灰用作干燥剂是利用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利用了其化学性质。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15.下列铁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银白色
B.导热性
C.延展性
D.易锈蚀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等。
【解答】解:A、银白色,颜色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导热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延展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易锈蚀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物质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6.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  )
A.挥发性
B.不稳定性
C.可燃性
D.腐蚀性
【分析】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解答】解:A、挥发性只是状态的改变,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故A正确;
B、不稳定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否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故B错;
C、可燃性是通过是否能够燃烧表现出来,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故C错;
D、腐蚀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故D错。
故选:A。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分析比较简单。
17.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酒精作燃料
B.氮气作保护气
C.二氧化碳灭火
D.铁锅作炊具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A、酒精作燃料是利用酒精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B、氮气作保护气是利用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C、二氧化碳灭火,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和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D、铁锅作炊具是利用铁的导热性,属于物理性质。
【解答】解:A、酒精作燃料是利用酒精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氮气作保护气是利用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灭火,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和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铁锅作炊具是利用铁的导热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酒精、氮气、二氧化碳和铁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8.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石灰石用作建筑材料
B.锰钢用作钢轨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解答】解:A、石灰石用作建筑材料,是利用石灰石的硬度大,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
B、锰钢用作钢轨是利用锰钢的硬度大,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水蒸气冷凝成水滴,利用了物理性质,故C错;
D、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熟石灰与酸发生反应,利用了化学性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19.“水是生命之源,氧气是生命之气”。氧气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能支持燃烧
B.不易溶于水
C.密度比空气略大
D.无色气体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等。
【解答】解:A、能支持燃烧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B、不易溶于水,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密度比空气略大,密度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无色气体,颜色、状态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氧气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二.填空题(共3小题)
20.化学世界绚丽多彩,请选择适当的序号填空.
A.红色
B.绿色
C.黑色
D.白色
E.无色
F.紫黑色
①高锰酸钾固体 F 
②氧化镁 D 
③碱式碳酸铜 
 
④五氧化二磷 D 
⑤稀盐酸 E 
⑥木炭 C .
【分析】根据常见物质的颜色分析回答.
【解答】解:高锰酸钾固体是紫黑色的,氧化镁是白色的,碱式碳酸铜是绿色,五氧化二磷是白色,稀盐酸是无色,木炭是黑色的.
故答案为:F;D;B;D;E;C.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了解常物质的颜色即可分析解答.
21.阅读下列内容后填空.
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
②木炭能燃烧;
③将木炭粉碎;
④木炭可制黑火药;
⑤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
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① 
(填序号,下同),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③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②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⑤ ,属于用途的是 ④ .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属于物理性质;木炭能燃烧,属于化学性质;将木炭粉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木炭可制黑火药,属于用途;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属于化学变化.
【解答】解: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属于物理性质;木炭能燃烧,属于化学性质;将木炭粉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木炭可制黑火药,属于用途;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属于化学变化;故答案为:①;③;②;⑤;④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变化是指正在发生的过程,性质是物质表现出来的特性,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2.酒精:①无色透明;②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③易挥发;④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⑤能溶解碘、酚酞等物质⑥易燃烧;⑦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⑧是一种绿色能源⑨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⑩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根据上述文字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有 ①②③④⑤  (填序号,下同)化学性质有 ⑥ 用途有 ⑦⑧ 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是 ⑨ 发生的化学变化是 ⑩ .
【分析】化学性质主要有:可燃性、毒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解答】解: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这些都是酒精的物理性质.故填:①②③④⑤;
酒精易燃烧是酒精的化学性质,故填:⑥;
酒精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酒精是一种绿色能源,都属于酒精的用途,故填⑦⑧;
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是:酒精在灯芯上边汽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填:⑨;
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酒精在灯芯上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故填:⑩.
故答案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两种性质和两种变化方面的问题,主要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来判断变化,从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看属于哪种性质.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