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声音是什么暑期学情跟踪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打击乐器的声音是靠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B.月球上的物体可以发声
C.物体停止振动后的,声音立即停止
D.只有固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2.小李同学将闹钟放在玻璃罩里,用抽气机抽去空气,声音由大变小;如果慢慢地通入空气,声音由小变大。于是他得出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他这一结论的得出是( )
A.通过日常生活得出的经验
B.理论推导出来的
C.由实验直接证实的
D.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推理
3.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
A.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B.听到雨滴打屋顶上的“嗒嗒”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4.如图所示,用发声音叉触及面颊,发现音叉在振动;一段时间后,音叉停止振动,声音便立即消失。此现象说明声音( )
A.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能够通过空气传播
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是具有能量的疏密波
5.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敲击大钟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
A.钟声的回声
B.人的听觉发生了“延迟”
C.钟振动停止了而空气还在振动
D.大钟还在振动
6.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B.敲音叉发出声音,乒乓球接触音叉被弹开
C.拨动伸出桌边的钢尺,钢尺发出声音
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通道罩内的音乐声减小
7.表中记录了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请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介质
声速(m/s)
介质
声速(m/s)
空气(0℃)
331
软木
500
空气(15℃)
340
水(常温)
1500
空气(20℃)
343
海水(25℃)
1531
氮气(10℃)
343
铜(棒)
3750
氮气(20℃)
349
铁(棒)
5200
A.声速的大小只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B.介质的温度会影响声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C.声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一定比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快
D.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在氮气中传播的速度一定不相等
8.短跑比赛中,计时裁判总是在看到发令枪冒烟时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才计时,这样做是因为( )
A.离起跑点较远,声音嘈杂,听不清枪声
B.看发令枪冒烟计时比较方便
C.听发令枪的枪声计时不够准确,会使运动员的成绩偏高
D.听发令枪的枪声及时不够准确,会使运动员的成绩偏低
9.下列的实验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⑤将钢尺伸出桌面一定长度,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比较两次的不同
A.①②⑤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①③④
10.运动会上百米赛跑中,终点计时员小华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结果将运动员的成绩记录为12.29秒,那么,该运动员的实际成绩应该为( )
A.12.29秒
B.12.00秒
C.12.58秒
D.13秒
二、填空题
11.古诗《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人听到的人声是由声带______产生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12.下表记录了声波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不同种类的气体中的传播速度,请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气体种类
声速(m/s)
温度/℃
空气
氢气
氦气
氮气
二氧化碳
0
331
1261
891
337
269
10
337
1284
908
343
273
20
343
1306
924
349
279
30
349
1328
939
355
283
(1)当温度为10℃时,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_m/s;
(2)声波的传播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最大飞行速度一定的飞机要在空气中超音速飞行,在什么条件下更容易成功?___________。
13.抗日战争时期,歌曲《黄河大合唱》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歌中唱到:“风在吼,黄河在咆哮”,这里面涉及到的声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我国的高铁发展迅速,如图所示是高速列车停靠在站台时的情景。列车进站前都要鸣笛,笛声是列车上的声源______产生的,笛声通过______传入人耳。
15.唐诗《枫桥夜泊》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是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______发出的;客船上的人听到的钟声是通过______传播的。
16.(1)如图甲所示,用竖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除说明空气可以传声以外还可以说明声波可以传递__________。
(2)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______。
(3)若将两个实验都移到月球上去做,则:______;(选填字母)
A.甲,乙都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开
B.甲乙都看不到泡沫塑料球被弹开
C.甲能看到,乙看不到泡沫塑料球被弹开
D.甲看不到,乙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开
17.甲、乙两人站在一堵光滑的墙壁前,两人之间相距102m,且距离墙壁均为68m,如图所示,甲开了一枪后,乙先后听到两声枪响的时间间隔为_____s(已知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8.我们做过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实验:①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看到水花飞溅;②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③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④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⑤用手指轻敲桌面,将耳朵贴在桌面上,比在空气中听到的声音响。
实验①呈现的现象表明,发出声音的物体在______;实验______观察到的现象支持这一判断;根据实验④的现象,我们可以推理,假如没有空气,就不能听到钟罩内闹钟发出的声音,从而得到结论:______不能传声。实验______观察到的现象可以提供水可以传声的证据。
19.远处传来美妙动听的钢琴声,它是由钢琴的钢丝______发出的。琴声是通过______传入人耳的。15℃的空气中钢琴声的传播速度是______m/s。
20.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会看到“水花四溅”,如图,实验说明声是由物体
______
产生的,水花的作用是
______
,此处运用了
______
的研究方法。(选填“控制变量”、“等效替代”或“转换”)
三、解答题
21.如图用牙轻轻咬住铅笔上端,用手指轻敲铅笔下端,注意听这个敲击声,然后张开嘴使牙不接触铅笔,而保持铅笔位置不变,手指用与前同样的力轻敲铅笔下端,这时他也听到了声音。
(1)两次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两次听到的声音不同?
22.春秋时期,有个小偷想偷范氏家门口的青铜大钟,可是钟又大又重,不好带走,小偷就想敲碎了带回去。可是一锤下去,只听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心想:钟声一响,不就告诉别人有人在偷钟吗?他灵机一动,找来两个棉花团,把耳朵塞住就听不到声音了,放心地砸起钟来。才敲了几下,人们就纷纷赶来把小偷团团围住。小偷惊讶地问:“你们是怎么听到钟声的呢?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23.下表是小芳同学在学习声波传播时整理的有关声波传播速度的有关信息。请你根据表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声波的传播速度(声速)
实验序号
物质
速度(米/秒)
与空气中声速的比较
1
空气(15℃)
340
1.0倍
2
空气(100℃)
386
1.14倍
3
水
1500
4.4倍
4
木材(松树)
3300
9.7倍
5
铁、玻璃
5000
14.7倍
(1)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到: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2)分析实验序号1、2的相关数据,可以得到:_________。
(3)小芳用力敲一下一根较长且装满水的铁管一端,根据上表的信息,在铁管另一端的小茹能听到
______次声音。
(4)小夏春游时面对离他1020米的山谷叫喊,他________秒后听到回声。
24.如图所示,两位同学在一起做“土电话”实验:
(1)“土电话”能够传声,说明声音能在________中传播。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若连接土电话的线是棉线,听者听到的声音小,而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一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传声性能好。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其原因是松弛的线________(填“易”或“不易”)传声。
答案
1.B
2.D
3.C
4.A
5.D
6.D
7.B
8.C
9.B
10.C
11.振动
大于
12.337
在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在低温条件下
13.空气
水
14.振动
空气
15.振动
空气
16.发声体在振动
能量
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
C
17.0.2
18.振动
②
真空
③
19.振动
空气
340
20.振动
放大音叉的振动
转换
21.(1)第二次弱??
(2)头骨可以传声;头骨传声比空气传声效果好
22.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声音是向空间传播的,而不仅仅只传到他的耳朵.自己听不见,但别人可以听见的。
只有不让物体振动,声音才不会产生.“掩耳”既不能阻止大钟发声,也不能阻止钟声的传播。
23.不同
声速与温度有关
三
6
24.固体
细金属丝
线不再振动
不易
试卷第8页,总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