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四上第二单元《角的度量(一)》
第5课时 角的度量(一)
课题
线的认识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一)》(认识角的度量单位)是位于北师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时。“角的度量”包含量角和实测两层意思。一是“单位”,单位本身是规定的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和规定性,是学会测量的关键。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和直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了角是有大小之分的的基础上学习的,并未学生后学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二是“实测”。本课主要涉及到角的度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两个内容。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有关角的度量打你我,知道1度角,初步学会度量与估计角。为下节课理解量角与画角的方法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角,明确角的概念,并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大大小不同的角,但在实际中,有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器,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用量角器来测量角几乎没有体验。
学生以前已经学习过长度和面积单位,有一定度量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度量角,建立角的度量单位,为后面学习表面积和体积的度量做好准备。学生虽然已经知道长度、面积的度量单位和度量工具,但是没有把度量的相关内容建立起体系。因此,从学生以后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一系列的直观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度量单位和梳理迁移相关度量知识,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策略
利用动手操作活动感悟概念。
多媒体辅助演示。
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24、25页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实例,经历角的度量过程,体会角的度量的本质,了解1度实际有多大。
知道直角、平角、周角的度数及其大小关系,并会估测生活中角的大小。
3.体会角的大小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探索三个角的大小的过程,感受度量角的意义和认识角的度量单位。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1度角的产生、发展过程,理解用小角度量大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副三角板、自己制作的三个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
复习导入
一、情景导入
师:我们都在游乐场玩过滑梯,看看这三种滑梯,你想玩哪一个呢?(出现三种滑梯)
生1:这个坡度最小,滑起来缓缓的。
生3:这个坡度适中,玩起来最舒服。
生2:这个坡度最陡,玩起来最刺激。
师:那三组滑梯,坡度不一样,下滑的速度也就不一样。那是什么影响了坡度大小呢?
36836353740153
3
师:是的,同学们一定观察到了,角的大小影响了滑梯的坡度。角越大坡度就越大。
师:那你思考一下,如何描述三个滑梯的角度有多大呢?
236728025908022
22
6908804000511
11
二、探究体验
经历过程
探究新知
(一)度量三个角的大小
师:说到度量,回想一下都学过什么度量单位呢?
生1:用刻度尺测量铅笔时,以1厘米的长度为标准,看铅笔的长包含几个1厘米。
生2:测量课桌面的大小时,就是以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为标准,看课桌面包含几个这样的正方形。
师:那么,度量角是否也有统一的标准呢?
师:你认为度量角的大小,用什么去度量?怎样度量?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个试验吧。
师:请你选择一种角,以它为标准,说明角3的大小。看看有什么发现?
师:角3有一个多蓝色角的那么大。角3有两个多红角的那么大。角3有五个多黄角那么大。
师:最后发现:用黄角度量更好一些,因为黄角小一些,度量的更准确。
师:那比黄角再小的角测量会更准确呢?小到什么程度呢?
(二)角的度量单位
师:(出示圆等分360份的过程)同学们,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1度来作为角的度量单位。将一个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的1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做1度(记作1度)。(出示1度的角)通常1度作为度量单位。度是计量角的单位,用一个圆圈表示,小圆圈写在数字的右上角。
师:你能用这个360度等分的圆估算出直角、平角、周角的度数吗?
师:可以把直角、平角、周角放在360度等分的圆进行度量。1个直角是90度,1个平角是180度,1个周角是360度。
师:你能用这个360度等分的圆估算出角1、角2、角3的度数吗?自己试一试吧!
生2:可以把角1、角2、角3分别放在360度等分的圆中进行度量。角1大约15度,角2大约是33度,角3大约是55度。
师:这个 360 度等分的圆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
师:下面进入练习环节吧!
三、达标检测
三、巩固练习
师:(第1题)数一数,说一说,比较下面∠1,∠2,∠3的大小。
师:可以以一个格子作为标准来测量。角1有1个格子,角2有12个格子,角3比13个格子还多一点点。角1小于角2小于角3。
师:当然角的大小用度数来测量更准确哦!
师:(第2题)估一估,下面的角有多少度?
师:我们可以用10度的角依次累加来测量两个角。10度的角累加3次得到第一个角,估计第一个角的是30度。10度的角累加8次正好得到第二个角,估计第二个角是80度。
师:10度的角给了我们更多的灵感,看看这些角你能找到吗?
师:(第3题)这是一个等分36份的圆,每一份是10度。
师:第一问:你能在图上分别标出30°,60°,90°,120°,180°,270°的角吗?
师:每一份是10度,30度就是数3份,60度就是数6份,90度就是数9份,120度就是数12份,180度就是数18份,270度就是数270份。
师:第二问:你能在图上找到两个50°的角吗?标一标。
师:每一份是10度,那50度就是5份。
师:这个等分360份的圆和角的知识联系很紧密哦。
师:(第4题)把一张圆形的纸对折三次。想一想,填一填。
师:按下暂停键,自己动手折一折吧。
师:(第4题)这是一个周角,360度,把它对折,就变成了180度,也就是一个平角,再对折,就变成了90度,也就是1个直角,再对折,就变成了一个45度的角,也就是锐角。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师:人们将圆平均分成 360 份,其中的 1 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作 1 度(记作1°)。通常用 1°作为度量角的单位。1周角=360°,1平角=180°,1直角=90°
五、教学板书
角的度量(一)
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的1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作1度(记作1°)。
通常用1°作为度量角的单位。
六、教学反思
几何学离不开测量,测量需要单位,统一单位是前提。在活动中形成概念体系,立足于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让学生看清本质,理顺知识关系。初步认识角之后,由实际需要产生测量的要求,用不同标准测量,到统一标准,产生度量单位,度量各种各样的角,创造量角器,应用于实践。
优点: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坐滑梯这一场景导入,用姿态万千的滑梯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角的大小,进而学习如何比较角的大小。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经验,会用不同的方法去比较,进而导出1°的角,并且用1°作为角的度量单位,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缺点:在认识1度角的时候没有充分让学生体会1度的大小。
改进措施:充分给予学生感受体验的过程,动手操作过程可以留多一点时间,同时加深体验,有效落实知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