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四上第二单元《角的度量(二)》
第6课时 角的度量(二)
课题
线的认识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二)》(量角与画角)是位于北师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六课时。其是在学生已经能认识和区分角的类别、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础上学习画角的一节技能课。教材编排注重了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提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从不同的学习角度认识角的度量,关注学生的自主体验,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逐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对角的大小已有初步的体验,知道角度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已经对量角器有所了解,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体验,具体角的大小概念还没有形成,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
教学策略
利用动手操作活动感悟概念。
多媒体辅助演示。
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26、27页
教学目标
认识量角器,能在量角器上找到相应度数的角,进一步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加深对角的意义的理解。
在独立探索和与同仁交流的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画角的方法,能正确地量角和画角,体会度量的本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画角和量角的过程中,培养认真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量角器并会正确使用量角器去量角。
教学难点
会用量角器画一个指定的角。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量角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
复习导入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好,我们已经能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估计出角大约是多少度,如何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度数呢?
师: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角的度量的世界吧!
二、探究体验
经历过程
探究新知
(一)认识量角器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角的度量单位,也就是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的1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做1度(记作1度)。并用这个360份等分的圆分别测量出了周角、平角、直角的度数。
师:根据这个原理,人们制作出了一个神奇的工具——量角器。(出示量角器)
师:拿出你准备好的量角器,观察一下吧。
师:量角器是把半圆 平均分成180份制成的,每一份是1度。
师:量角器上的中心就叫做中心点。通过中心的这条直线,叫做零刻度线。量角器有两圈刻度,里面的一圈叫内圈刻度,内圈刻度从右往左,依次是零度、10度、20度到180度。外面的一圈叫外圈刻度,从左往右依次是零度到180度。
在量角器上找角
师:我们认识了量角器,那么就可以在上面找到相应度数的角。
师:你能在量角器上找出50度,140度的角吗?暂停一下,找一找吧!
生2:我这样找50度的角。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一条边,10度、20度、30度、40度、50度,角的另一条边在这儿。
生3:我这样找50度的角。从左零刻度线开始,到外圈的50度刻度线。
师:你看,同样是50度的角,但是两个同学选择的零刻度线不同,画出的角开口方向也不一样。
生1:我找到了两个140度的角。从右边的零刻度线开始,找到内圈的140度。再从左边的零刻度线开始,到外圈的140度。
师:仔细观察几位同学找到的50度与140度的角,你有什么发现吗?
师:这两个角,都是从右零刻度线开始,所以要看内圈刻度,它们的开口就向右;这两个角,都是从左零刻度线开始,就要找外圈的刻度,它们的开口都向左。
师:可以这样总结:选择的零刻度线不同,画出的角的开口方向不同。
(三)量角器量角
师:用量角器量角也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试试吧!
师:估一估,并量出下面两个角的度数。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
生3:这个角比直角小,又接近90度,我估计是80度。
生2:我用三角尺的直角和角2比一比,这个角比直角大一些,我估计是100度。
师:刚才我们估计了角1和角2的度数,下面我们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准确的度数吧。
师:(1)先将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
(2)再把零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然后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师:角1的一条边是和右零刻度线重合的,读数时应该看内圈刻度,所以角1是70度。
师:角2用同样的方法测量,是70度还是110度呢?请你思考一下。
师:角2的一条边是和右零刻度线重合的,就要找到内圈刻度,应该是110度。
师:请同学梳理一下量角的步骤吧。
生1:1.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
2.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3.角的另一条边所对应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画角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会量角了,怎么画一个60度的角呢?按下暂停键,想一想,画一画吧。
师:可以利用量角器画角。
师:先确定角的顶点,画出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射线顶点重合,零刻度线与射线重合,在量角器上找到60度的刻度线,标记一个点,把这个点和角的顶点连接起来,就是一个60度的角。
师: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画出一个开口向左的60度的角。
师:请同学总结一下画角的步骤吧!
生2: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0°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师:同学们真厉害,下面进入练习环节,一起来接受挑战吧!
三、达标检测
三、巩固练习
师:(第1题)在量角器上找到70度、130的角,分别在右面的图上画出来。
师: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一条边,10、20、30、40、50、60、70,角的另一条边在这。这就是70度的角。要注意:这个角从内圈零刻度线开始的,所以结束时也是读取内圈的度数。
师:我还可以找到从外圈零刻度线开始找到70角。
师:同样的方法也可以找到两个130度的角。
师:(第2题)我们不仅能在量角器上找角,还要能用量角器量角。一起关注第二题,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上每个角各是多少度。
师:先将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再把零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然后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注意哦:我读取的是内圈度数30度。
师:用同样的方法测量,这个角要读取外圈度数60度。
师:用同样的方法测量,这个角是90度。
师:这个角从右边零刻度线开始,读取内圈度数45度。
师:这个角的度数是45度。
师:这个角的度数是90度。
师:三角尺上的角分别30度、60度、90度、45度、45度、90度。
师:(第3题)量角器能够准确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如果没有量角器,你能准确角的度数么?先估一估下图中各角的度数,然后量一量,你估的准吗?
师:在估计的时候,我可以以90度角为参考。第一个角接近直角,估计95度。接着用量角器测量一下。注意测量的步骤哦:先用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对齐,角的一边和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测量出的结果是:90度。你测量的和老师一样吗?
师:第二个角比直角大一点,估计130度,用量角器测量的结果是150度。
师:第三个角比直角小很多,估计40度,用量角器测量的结果是45度。
师:在我们生活中也存在很多角,那它们都是多少度呢?
师:(第4题)量一量生活中的角。
师:看电脑屏幕时,可以把眼睛看成一个点,看到电视上下两边的范围可以看做是一个角,用量角器测量一下,发现比20度要多一点,一小格是一度,所以量出的是22度。
师:我们来量一量上臂和小臂形成的角是多少度吧。测量出这个角的度数是80度。
师:走路时两条腿所形成的角,测量的结果是55度。注意:角必须在量角器内哦。
师:第三幅图用同样的方法测量,结果是118度。
师:我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量角的方法。
师:(第5题)那画角的方法也一定胸有成竹了,继续关注第五题,画出下列各角。
生2:先确定角的顶点和一条边,再将量角器上的中心点和右零刻度线重合,沿着逆时针方向在内圈刻度线上找到35度,并标上点,将这个点和角的顶点连接起来,画出角的另一条边。这就是35度的角。
生2:用同样的方法画出115度的角。
师:注意,从右零刻度线开始就要读取内圈刻度,80度。
师:用同样方法画出160度的角。
师:学习了这么多新知识,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吧。
四、课堂小结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主要学习了量角与画角。
量角器量角的步骤分三步
1.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
2.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3.角的另一条边所对应的量角器上的刻度,
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读取度数时要注意:从左零刻度线开始的,要读取内圈度数,从右零刻度线开始的,要读取外圈度数。
那么用量角器画角呢?
也是分三步: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 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0°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五、教学板书
角的度量(二)
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1.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
2.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3.角的另一条边所对应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读取度数时要注意:从左零刻度线开始的,要读取内圈度数,从右零刻度线开始的,要读取外圈度数。
量角器画角的步骤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 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0°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思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矛盾冲突,不断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探索,实现了对量角和画角有深入的理解。
优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认识了量角器,学会了量角的方法,而且在经历量角工具探索过程的数学活动中,多方面的数学品质得到培养,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缺点:学生在测量不同位置的角时,会出现量角器摆放不正确的现象,有个别同学需要再指导。
改进措施:鼓励学生在探索中不断生成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