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第1课时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孔子便是其中一位。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部辉煌
的巨著 ——《论语》,体味一下
孔子的思想,看看你能从中得到
哪些启示。
情景导入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完整地表达。(难点)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习和修身方面的方法和道理。(重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自汉朝“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孔子为“圣人”,孔子的学说也就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孔子简介
1.政治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即仁爱、爱人)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恶”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2.教育思想:
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有教无类”(一视
同仁);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
孔子思想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论语译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都属于语录体。本课所选12章,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
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为人处事的原则。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文体知识
就是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对话的辑录。在中国古代,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论,多用口语,故称之为“语录”。现在也指从文学家或思想家的著述中,选录优美警策之文辞或能裨益身心之名言,编辑而成的作品。作为一种文体,语录体具有亲切、警策、精辟的特点。《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语录体
识字记音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乎( )
三省吾身( ) 一箪食( )
四十而不惑( ) 不逾矩( )
曲肱而枕之( ) 博学而笃志( )
yùn
huò
yuè
xǐnɡ
dài
ɡōnɡ
dǔ
yú
wǎnɡ
dān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文章诵读
朗读文章,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按时温习。
时,按时。
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
生气,恼怒。
指有才德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按时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不生气发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文章释义
②曾子曰:“吾 日 三省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孔子的弟子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人称代词,我。
替人谋划事情。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诚信
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每天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迷惑,疑惑
上天的意旨。命,命令。
顺从意愿。
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越过法度。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又不会越出规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疑惑。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因不能深刻理解而无所得。”
【译文】孔子说:“颜回贤德啊!一小竹筒饭,一瓢冷水,住在偏僻狭窄的街巷里,别人不能忍受那种生活的忧苦,颜回却一直乐观并无改变。真正的贤明之士啊,颜回!”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能忍受
⑦子曰:“知 之 者 不如 好 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仁德。
代词,...的人。
喜爱,爱好
以……为快乐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吃粗粮,喝冷水。
饭,吃。疏食,粗粮。
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不正当的手段。
介词,对,对于。
像浮云一样。
《论语》十二章
第2课时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好的方面,优点。
【译文】孔子说:“几人同行,其中必然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长处而学习,将他们的不足作为借鉴而改正。”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河边。川,河流。
?子曰:“三军 可 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指军队。
改变。
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孔子的弟子
坚定志向。笃,坚定。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仁德。
第一章讨论学习方法、学习乐趣与个人修养。
“时习”是学习方法;
“有朋自远方来”是学习乐趣;
“人不知而不愠”是为人态度。
不断学习和温习,方能牢固知识,学习之乐;
朋友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
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文章解析
1.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
2.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
3.第二章强调治学的人要怎样做?
第二章强调治学的人要重视品德修养,多反躬自省。
曾子重视品德修养,
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
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
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
对待学过的知识是否认真温习
曾子对自己的要求:
忠(尽心力)
信(诚实)
习(温习)
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同时加强了语气。“吾日三省吾身”总述本段内容,下文是反省的内容。曾子从
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
诚实、诚信、学习。
4.第二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个问句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因为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是先“他人”,继而“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及己的关系,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这种高尚的品格。
5.第三章叙述了什么内容?可分为几个阶段?
孔子进德修业的过程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第三章是孔子自述他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7.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6.我们从第三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
进德修业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8.第四章叙述了什么内容?
第四章: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独立思考
有所发现
获取新的知识
将旧知识
融会贯通
温习学过的知识
↙
↙
↑
↘
↗
正确的学习方法:
复习旧知识,
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9.第四章“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不是。孔子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过去的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关键是“知新”。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了什么
学习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
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个见解是很精辟的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学习
辩证统一
停殆
迷惘
思考
11.第六章赞扬了颜回怎样的品质?
第六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12.第七章阐述了怎样的学习态度?运用了什么修辞?讲到了学习的哪三个层次?有何作用?
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
作用: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以学习为快乐。
讲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孔子谆谆告诫弟子不可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同时也含有自警的意味。讲仁德、道德修养,不义之财不能取,提倡“安贫乐道”。
第八章讲了人的道德修养,要有正确的财富观。
13.第八章讲了什么?
14.第九章讲了什么?
第九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
随时随地向任何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15.第十章讲了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第十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本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第十一章讲一个人应当有坚定的志向。
16.第十一章讲了什么?
17.如何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句话?
这句话说的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
第十二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18.第十二章讲了什么?
19.怎样理解子夏说的“博学而笃志”?
“博学”指广泛学习和学问渊博,“笃志”指要有坚定的志向。整句就是要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
再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
习
态
度
合作探究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学
习
方
法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④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品
德
修
养
《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我们今天学习它,
有怎样的意义?
首先,《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学习《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国的文化传统。
写作特色
1.多方比喻,蕴含丰富;逐层深入,脉络分明。
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表现了孔子对于富贵、对于时光的态度。
2.语录文体,简短流畅、通俗易懂、诙谐机智。
由于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所以《论语》一书的语言往往在言简意赅的基础上不乏哲理性和启发性。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用辩证的眼光来处理“学”与“思”的关系。
3.彰显形象。
在简短的记言、记事中,传神地刻画了孔子及
其弟子的鲜明形象和性格特征。如孔子的谦虚好学,
深沉博学;曾子的谨言慎行,
躬身自省;颜回的贤明,
安贫乐道等。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修身做人
《论语》十二章
第七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四章
第一章
第五章
第十二章
第一章
第六章
第二章
第八章
第三章
第十一章
勤奋自勉、谦虚进取、机敏好学、加强修养
板书设计
本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
课文小结
孔子学琴
孔子向乐师襄子学鼓琴,连学了十天都不换曲子(进,增加之义。);这时,学生不急,倒是老师急了,就说:你做得挺好,可以换曲子学习(益,增加,加练)了;孔子说:我只是把握了曲调(曲),还没掌握乐理(数,规律,即乐理。)呢;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又说:乐理你已经掌握了,可以换曲子学习了;孔子说:我还没有弄清楚这个曲作者的创作思想(志)呢!又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又说:你已经理解了曲作者的创作思想啦,可以换曲子学习了.
拓展阅读
孔子说:我还没搞清这位曲作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为人)呢!再过了一段时间,孔子一副有所穆然深思的样子,又是一副愉悦地望向高空而又意志深远的样子。
孔子说:“我知道这位曲作者是怎么样
一个人了,这人黑黑的,高高的,眼晴深邃
苍茫,有一种超越一切、惠及万民的王者气
度!除了周文王,谁还能作得出这样的乐曲
呢?”老师听了这番话,向这个不凡的学生
行了一个大礼,(“避席再拜”),并说:
“您说的正是《文王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