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 第2课时 轴对称再认识(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 第2课时 轴对称再认识(二)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7-22 17:1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师五上《轴对称和平移》
第2课时 轴对称再认识(二)
课题
轴对称再认识(二)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学内容是轴对称图形第二课时,教材通过画房子的另一半这个情景,让学生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学生经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了解轴对称现象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因此画出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和特征,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本节课将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性,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策略
自主探究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2课时轴对称再认识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图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经历观察分析、欣赏想象,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或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难点:经历画图的过程,掌握画图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
复习导入
师:欢迎来到数学慕课堂,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轴对称再认识。
师:同学们,上节课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大家还认识吗?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找出下列图形的对称轴。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说的很好,你能画出下面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轴对称图形。
二、探究体验
经历过程
出示教材主题图,半个小房子。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你知道图中画了什么?完整吗?
生:这是房子,不完整。
师:借助我们学习的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你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吗?如果要你画,你在图中的另一半里要画什么?
生:画同样的房子,大小相等、距离相等,方向相反。
出示主题图,淘气根据轴对称小房子的一半画出的整座房子,他画的对吗?
生:不对。
师:那他为什么画的不对呢?
生2:房子下面最左边一点到对称轴有2格,最右边一点也应该到对称轴有两格。所以他画的不对。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你能试着画出正确的小房子吗?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请同学们暂停一下,赶快来试一试吧,时间限定2分钟。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正确的画法,房顶最左边的点距离对称轴三格,右边也要距离对称轴三格,左边墙体距离对称轴两格,右边墙体也要距离对称轴两格,大门左右距离对称轴都是1格。
师:大家回忆一下,刚才的画图过程,想一想,轴对称小房子的另一半是怎么画出来的。
生:找到每条线段的端点,再找到和这些点对称的点,再把这些点用线连起来。
出示教材主题图,
师:同学们你能以虚线为对称轴,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图形的另一半吗?你是怎么画的?
生:(1)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如图形的顶点、线段的相交点、端点等。
(2)数出或量出图形的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3)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连线。
观察方格图,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3:我们还发现对应点的连线和对称轴互相垂直。
出示课件
师:说的真好,请同学们用刚才学到的方法,画出下面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下面第一幅图中左边是什么数字?如果要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需要注意看什么?怎样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生:先想象一下对着的过程。
师:说的真好,请同学们再想一想第二幅图的对称轴在哪?图形的对称轴的哪个方向?怎样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画法,同学们你们画对了吗?
三、达标检测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会画轴对称图形了吗?我们来检测一下自己吧,
师:1、以虚线为对称轴,分别画出下面各点的对称点,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生:先数出每个点距离对称轴的距离,再在点相反的方向画出距离相等的点,这个点就是对称点。
师: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以虚线为对称轴,在书上画出下列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我们一起来看正确的图形。同学们你们画对了吗?
师:请同学们用本节课讲到的知识,自己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
看一看想一想,如何把9变成6.赶快来试一试吧
四、课堂小结
师:一节课就要接近尾声了,你们能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收获吗?
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方法,
在原图上找关键点
找对称点
连接各点
,助你学习进步!
今天这节课就到上到这里了,同学们再见!
五、教学板书
轴对称图形再认识二
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先找到每条线段的端点,数一数这些端点到对称轴是几格,再找到和这些点对称的点,顺次连接各点,画出轴对称图形。

六、教学反思
优点: 学生在经历了亲自探索、教师启迪的全过程后,每位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都将得到提高,最终将达到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教育目的。
不足:课程以微课形式讲解,缺少必要的讨论和交流,课程较枯燥。
改进措施:同学之间课下进行讨论交流,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