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空气》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能用感官感知并描述空气的特点,能具体说出空气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流动。
3、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乐趣。
4、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性质。
【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 讲授法 实验法
【教学准备】盛水的水槽、粉笔、土块、吸管、塑料袋、扇子、气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谜语导入
师: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先让大家猜一个谜语,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先猜到答案。
师: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一猜就猜到了正确答案,由此可见,同学们对空气并不陌生,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空气,研究空气有哪些性质(板书课题) 认真倾听,同时猜出了谜底:空气。 谜语导入容易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回忆以前的知识,还可以了解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合作探究:设计方案,实验交流。
三、交流展示
四、精讲点拨 1.设计实验
师:空气是我们看不到的,怎样才能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呢?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实验材料进行探究吧。在探究之前,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请同学们看一下实验要求。(课件出示要求)
2.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 通过实验让学生来找空气,启发寻找空气的方法,学生积极性很高。
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为后面的小组汇报打好基础。
3。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小组在哪里找到了空气?又是如何找到的呢? 生1:我们在塑料袋里找到了空气,用塑料袋一兜,就找到了
生2:我们在气球里找了空气,我们把气球吹大这里面就是空气。
生3:我们在土块里找到了空气。
师:看来同学们的办法还真多,能用各种方法找到空气,那你们感觉到空气是什么样的呢? 生:眼睛看不到,鼻子闻不出气味,舌头没尝出味道。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师:看来空气真的是无处不在呀,而且同学们还利用感觉器官体验了一下空气,说到这里,突然让我想到了另一种物质—水,谁还记得水有哪些性质呢?
师强调制作电磁铁的主要事项 生答: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透明的液体。 通过对比唤起学生对上一单元关于水的知识的记忆。
师:那空气和水相比,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同学们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并把讨论结果填在书上。
师:你说得可真准确,通过比较,我们很容易得出空气的性质,那谁来试着总结一下呢?
生答:水和空气比较后,相同点是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不同点是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生总结空气的性质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4.空气和人、动物、植物的关系
师:是不是我们周围都有空气呢?请大家做个小游戏:用你的小手,捏住自己的鼻子,闭上嘴巴。下面大家感受一下吧。
师小结:人离不开空气,否则会因缺少空气窒息而死。 生:开始觉得没有什么,后来觉得特别闷,难受,喘不过气来。
通过小游戏,让学生感受我们身边处处有空气,人离不开空气。
五、课后拓展 师:空气对我们人类是非常重要的,人,动物植物都离不开它。
生观看幻灯片
通过观看幻灯片,让学生知道动物植物也同样离不开空气。
师:同学们找到了空气的这么多特征,我们对空气还有问题没有解决,老师搜集了一些图片,通过看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生观看图片谈感受。空气收到了不同方面的污染。 通过污染了的空气图片,号召学生要保护空气保护我们的大自然。
六、总结 万物生存离不开空气,我们需要呼吸新鲜、清洁的空气,我们大家要保持空气的清洁,就要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爱护花草树木。
【板书设计】
认识空气
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
会流动,透明的气体。
【教学反思】
《认识空气》这一课通过观察和实验,帮助学生认识空气的存在和基本物理性质。首先,从组织学生找空气开始,帮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空气与水的相同点,并通过与水的对比,认识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
?? 在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上,联系生活实际紧密,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举一反三,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是学生对空气的认识逐渐加深。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注重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反馈,注重评价,对学生在实验观察中的新发现给予及时鼓励,使学生乐学、善学。这样有利于激发三年级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将他们对科学的好奇转化为自觉的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