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同步测试(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同步测试(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4 08:2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67130011061700第2课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单选题
1.埃及福斯塔特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一共出土了陶瓷六七十万片,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000片,时间从唐朝绵延至清朝,其余基本都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这表明物能,即
A.埃及的手工业发展迅速
B.中埃文化交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
C.中埃文化交流始于唐朝
D.中华文化影响了当时埃及人民的审美
2.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不少思想家在其著述中论及中国历史文化,伏尔泰还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中国热”的出现表明
A.中外交流开始触及文化领域 B.中国是启蒙思想的源头
C.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深远 D.中国历史文化领先西方
3.194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玻尔在接受封爵时,要求在受封的纹章上加上道教太极图案,并刻上铭文“对立互补”;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肯定了中国、印度等传统医者为非洲人民提供的医疗援助。这体现出
A.文化交融的趋势增强 B.东方智慧受到认可
C.宗教推动科技的发展 D.第三世界日益崛起
4.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 B.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
C.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D.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5.1670年,法国国王“太阳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建了一座“中国宫”。整个“中国宫”的檐口楣柱、墙角四边屋顶都贴着艳丽的瓷砖,室内充满了中国的青花瓷器和中国丝绸。这反映出
A.中西方文明之间相互借鉴 B.中国建筑水平高于法国
C.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 D.中学西传思潮逐渐兴起
6.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作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启示宗教”。伏尔泰这样认为主要是为了
A.借古讽今促进启蒙 B.为新教作舆论宣传
C.抨击否定君主政体 D.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7.严复戊戌时期在《救亡决论》中历数中国传统文化弊端,并倡言:“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而1918年严氏力主回归传统,高唤:“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一战暴露西方文明弊端引发反思 B.维新变法需借助传统文化
C.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 D.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8.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材料体现了
A.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 B.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
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 D.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
9.敦煌莫高窟中所存北魏时期的释迦牟尼塑像,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键陀螺样式;而中唐时期的胁侍菩萨塑像则肤色白净,表情随和,保留唐代平民的两片螺圆形发髻。这种变化反映出
A.隋唐文化的开放包容 B.儒学主流地位的丧失
C.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 D.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
10.衣俊卿认为当文化危机达到一定的深度,当各种文化反思和文化批评思潮的争辩与冲突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导致一种新的文化模式逐步为人们所认同,以某种方式逐步取代原有的文化模式,成为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这就是文化转型。以下最符合作者观点的文化模式是
A.中体西用 B.维新思想 C.三民主义 D.马克思主义
11.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对汉字传播认识正确的是
A.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B.奠定了亚洲儒学文化圈的基础
C.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 D.便利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
12.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臻于完备,大量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习。这些留学生归国后,要求仿效中国。于是日本政府实行(  )
A.农奴制改革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建立政教合一
13.明朝时,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积极应对,在文化知识的层面,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下列史实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
A.吴承恩融合佛教思想创作《西游记》 B.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
C.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 D.欧洲传教士翻译“四书”“五经”等
14.伏尔泰在其《风俗论》著作中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从而打破了以欧洲史代替世界史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认为“如果中国的历史纪年是真实的,基督教的纪年就是假的,梵蒂冈就是在骗人,欧洲的历史也就是一部谎言的历史”。这反映出( )
A.中国科技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思想解放促使宗教改革兴起
C.世界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 D.中国文化传播影响欧洲社会发展
15.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材料体现了
A.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 B.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
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 D.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
16.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以西方文化和文明为依据,对中国社会进行批评,试图引进西方道德;而到20世纪20年代初,梁启超说西方文化和科技造成人们信奉“金钱至上”和帝国主义兴起。促使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看法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侵略加深了中国民族危机 B.其对社会变革方式有新认识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问题
17.明万历年间,传教士罗明坚认为在教义和仪式上与天主教颇同的佛教,是天主教在中国得到传播和深入到中国文化内部的结合点;而传教士利玛窦认为只有寻求与中国上层即士大夫的理解、共识和支持,基督教才能得到广泛传播。上述观点 有助于
A.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B.减缓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
C.传播西方最先进的科技 D.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
18.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钵”或“覆盆”式,也就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而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这反映了
A.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B.佛教本土化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C.中国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D.宗教信仰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
19.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以上史实说明( )
A.越南最早建立于公元10世纪 B.李朝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政权
C.古代越南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越南发展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20.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在近代被介绍到了西方,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材料表明( )
A.隋唐时期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B.隋唐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非常深远
C.隋唐时期中国的各个方面都领先于世界 D.中国文明为世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杰出代表之一的中医,参与并见证了中华文明曾经的辉煌。中医海外传播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潮到两汉,兴盛于隋唐时期,并在宋金元时期长足发展、取得繁荣局面,在明清时期,中医的海外传播持续发展但开始走下坡路,到了近代,中医的海外传播则进一步趁于沉寂。中医相继传入了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阿富汗和越南等国家,并经阿拉伯人将中草药传至亚欧非地区。
——摘编自刘国伟《中医在五个典型历史时期的海外传播概述》
材料二 关于中西医汇通派,《中医大辞典》的定义是:“简称汇通派,十九世纪末开始在我国出现的一个医学流源,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医学大量传到我国,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的方法,沟通中西医学,他们或以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印证中医的古典医理或以中医的有关论述印证西医的有关知识。中西医汇通派的工作在于力图用西说印证中医,证明中西原理相通,都是科学,中西医汇通派的工作目的,主要在于缓冲两种医学体系的冲突,站稳中医的脚跟,企图走损益乎古今”、“参的乎中外”的发展之路。
——摘编自郑洪《中西医汇通派研究概述》
材料三 到了现代,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需求更加强烈。中医已被日韩等东亚国家收归到各自医疗卫生体系之内;在东向亚国家和南亚国家,中医的群众基础深厚;由于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的疗和价位上具有西医无法相比的优势,中医受到了中亚和非洲民众的热烈追捧;在欧洲,中药的特色与优势正逐漸被认同;许多东欧国家也设立了中医医院与中医诊疗中心。
——摘编自王《“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路径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医海外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出现中西医汇通派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现代中医海外传播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701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将《周易》《尚书》《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摘编自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国热”浪潮。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典章文物风靡欧洲。欧洲思想家们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徳吸收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他们非常欣赏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因为官吏主要来自于通过考试选拔的优秀读书人,这些官吏没有世袭的特权。
——摘编自姜林祥《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材料三 1941年贺麟在《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中提出“新儒家”概念,他认为新儒学就是“吸收转化、利用、陶熔西洋文化以形成新的儒家思想、新的民族文化”“儒家思想的新开展,是在西洋文化大规模输入后,要求自主的文化”。
——摘编自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儒学在欧洲传播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参考答案
1.D
【详解】
埃及福斯塔特遗址出土的中国陶瓷和大量中国陶瓷的仿制品,表明物能,即中华文化影响了当时埃及人民的审美,D项正确;埃及的手工业发展迅速与埃及发现大量中国陶瓷的“仿制品”不符,A项错误;中埃文化交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与“物能”不符,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埃文化交流“始于唐朝”,C项错误。
2.C
【详解】
材料“伏尔泰还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欧洲的影响,C正确;在此之间中外就已经有了文化方面的交流,A排除;B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
3.B
【详解】
材料反映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波尔接受中国道家思想,世界卫生组织肯定中国、印度等传统医者的贡献,这说明了东方传统智慧受到西方的认可,故B符合题意;材料只反映了单方面的西方认可东方文化,不能体现文化交融,故排除A;材料反映了玻尔认可中国道教“对立互补”的思想,但是世界卫生组织对东方医者的肯定与宗教无关,故排除C;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三世界日益崛起,且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第三世界崛起,故排除D。
4.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中外文明的不断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间的发展,B项正确;AC项只是体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D项体现外来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
5.C
【详解】
材料反映了法国在凡尔赛建造“中国宫”,并摆用中国的青花瓷和丝绸,这体现了法国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借鉴及对中国物品的喜好,说明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故选C项;材料可以体现西方社会对中华文明的借鉴,但体现不出相互借鉴,故排除A项;法国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借鉴,并不表明中国建筑水平就高于法国,故排除B项;中学西传在丝綢之路开通后就已出现,故排除D项。
6.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宣称儒家学说才是“理性宗教”,足以取代当时西方盛行的宗教,说明伏尔泰推崇中国的儒家学说的主要目的是借古讽今,促进启蒙运动的发展,A项正确;为新教作舆论宣传与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领袖不符,B项错误;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不反对君主制,C项错误;推崇儒家学说客观上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但并非伏尔泰的主要目的,D项错误。
7.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世纪末痛斥中国传统文化弊端,强烈要求提倡西学推行变法,到1918年力主用中国传统文化造福世界,严复对中西方文化态度发生重大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20世纪初,一战暴露西方文明弊端引发了他的反思,A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早在19世纪末已经失败,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不是严复推崇传统文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得以更加广泛传播是在五四运动以后,排除D项。
8.A
【详解】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维新志士利用中国明代的阳明学,使其成为反抗封建幕府统治的思想武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A项正确;阳明学在日本社会变革中发挥作用,不能说明“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B项错误;日本明治维新志士利用中国的儒家学说开展反封建斗争不能说明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C表述绝对,排除;阳明学说是被日本维新志士吸收利用,而非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排除D。
9.C
【详解】
材料反映出佛教的释迦牟尼塑像在中唐时期的特征已经有中国化的表现,这反映出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C项正确;材料强调佛教的本土化,而不是文化开放,排除A;儒学仍然是主流,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统治者的态度,排除D。
10.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同各种主义进行斗争后,成为中国社会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D符合题意;ABC并未成为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排除。故选D。
11.A
【详解】
材料反映了中国汉字传入周边邻国后,他们在对汉字加以吸收改造的基础上,创立出自己文字,说明了中国汉字的传播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故A符合题意;材料与亚洲儒学文化圈无关,故排除B;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夸大了汉字的作用,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邻国对中国文化的吸收,没有体现中国对邻国文化吸收,故排除D。
12.B
【详解】
根据材料“大量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习。这些留学生归国后,要求仿效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日本遣唐使学习隋唐政治文化,并在归国后要求仿效中国,于是日本政府7世纪中期实行了大化改新,B项正确;农奴制改革是俄国的改革,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明治维新是近代日本改革,与“隋唐时期”不符,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日本遣唐使学习隋唐政治文化,并在归国后要求仿效中国,进行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建立的并不是政教合一国家,D项错误。
13.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利玛窦是明末来中国传教的意大利人,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是介绍西方数学的著作,体现出当时在文化知识层面部分国人呈现出对西方科学文化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度,B项正确;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西方文化,A项错误;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与“东西方碰撞交融”无关,C项错误;欧洲传教士翻译“四书”“五经”等,并不能反映出中国文化知识界的态度,D项错误。
14.D
【详解】
伏尔泰对中国文明史采取了肯定态度,并且对欧洲的文明进行了批判,说明中国的文化传播对欧洲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故选D;伏尔泰肯定中国文明史不代表中国的科技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排除A;伏尔泰时期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宗教改革在此之前已经兴起,排除B;材料内容无法体现世界各地文明开始交融,排除C。
15.A
【详解】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维新志士利用中国明代的阳明学,使其成为反抗封建幕府统治的思想武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A项正确;阳明学在日本社会变革中发挥作用,不能说明“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B项错误;日本明治维新志士利用中国的儒家学说开展反封建斗争不能说明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D项错误。
16.D
【详解】
梁启超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高度肯定西方文明,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则认为西方文明存在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灾难,暴露出西方文明存在的问题,使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西方文明,故选D项;A项表述不能解释梁启超这一变化的原因,故排除;梁启超当时依然主张以社会改良的方式挽救中国,其对社会变革的方式并没有发生变化,故排除B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C项。
17.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两位传教士都认为西方宗教与中国宗教及文化上有共通之处,并借此来宣传西方的宗教,这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故A项正确;此时还没有列强侵华,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到传播宗教,而不是科技,排除C项;两位传教士的行为对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没有帮助,排除D项。
18.A
【详解】
魏晋以后,随着中国工匠在源自印度的佛塔的基础上创造出各种带有中国特色的佛塔,汉字“塔”应运而生,反映了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A项正确;中国工匠将印度的佛塔形式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推动汉字中产生新文字,不能说明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并且佛教也没有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中国墓葬形制,C项错误;中国的佛塔和汉字“塔”的出现,不能说明宗教信仰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D项错误。
19.D
【详解】
材料体现了从秦汉到唐末,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管辖之下,李朝建立后模仿中国制度,这些都说明中国文化影响其发展,故D正确;材料中无法得出越南最早建国时间,A排除;第一个越南人的国家建立于968年,B不符合史实;材料无法体现C。故选D。
20.D
【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隋唐时期中国制度对日本和朝鲜产生深远影响,并影响到了近代欧洲的文官制度,这些都是中国文明对世界发展作出的贡献,故选D;材料中没有全面比较分析当时世界上各国家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A、C这样的结论,排除;B只是反映了材料的一部分,不全面,排除。故选D。
21.(1)特点:历史悠久;具有阶段性,与中国国际地位和外交政策相关;以亚洲为主,范围广泛,阿拉伯人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2)原因: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兴起;洋务运动和中体西用的推动;西学传播和维新变法运动推动。
(3)影响:促进相关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医学的发展;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推动文明交流与进步。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中医海外传播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潮到两汉”可知,历史悠久;根据“兴盛于隋唐时期,并在宋金元时期长足发展、取得繁荣局面”可知,具有阶段性;根据“明清时期,中医的海外传播持续发展但开始走下坡路”“(近代)中医的海外传播则进一步趁于沉寂”可知,与中国国际地位和外交政策等相关;根据“中医相继传入了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阿富汗和越南等国家,并经阿拉伯人将中草药传至亚欧非地区”可知,以亚洲国家为主,范围广泛,阿拉伯人起到重要作用。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医学大量传到我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根据“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的方法,沟通中西医学”等信息可知,洋务运动和中体西用的推动;根据“力图用西说印证中医,证明中西原理相通,都是科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学传播和维新变法运动推动。
(3)影响:根据材料三中“中医已被日韩等东亚国家收归到各自医疗卫生体系之内”可知,促进相关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根据“东南亚国家和南亚国家,中医的群众基础深厚”可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医学的发展;根据“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的疗和价位上具有西医无法相比的优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根据“许多东欧国家也设立了中医医院与中医诊疗中心”可知,增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22.(1)影响:推动日本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日本教育和思想的发展:影响日本社会生活。
(2)背景:中西联系加强:儒家思想适应欧洲反专制反神权的需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启蒙运动的推动。
(3)认识:中国文化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外国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中外文化互相尊重,交流互鉴,共同发展。
【详解】
(1)影响:根据“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得出推动日本政治体制改革:根据“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可得出促进日本教育和思想的发展:影响日本社会生活。
(2)背景:根据“17~18世纪”的时间信息可得出中西联系加强:根据“欧洲思想家们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徳吸收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可得出儒家思想适应欧洲反专制反神权的需求:根据所学可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结合材料中的启蒙运动可得出是启蒙运动的推动。
(3)认识:根据“吸收转化、利用、陶熔西洋文化以形成新的儒家思想、新的民族文化”“儒家思想的新开展,是在西洋文化大规模输入后,要求自主的文化”等内容可得出中国文化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外国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中外文化互相尊重,交流互鉴,共同发展等。